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占小儿所有肠道感染病因的50%以上.据WHO统计,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患儿住院病人中20%~70%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其主要感染6个月至2岁婴幼儿,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由于受到来自母体抗体的保护而发病较少,到4岁时大多数儿童已受感染,亦很少再感染.本病常发生在秋末冬初,潜伏期1~3d,起病急,早期有低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患儿病初即发生呕吐,然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的增多和大便的形状改变,大便每天10次左右,有的可达数十次.大便呈黄色或浅黄色,量多,有时为白色水样便或者蛋花汤样便,戮液少,无腥臭味.患儿常出现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症,如精神差、烦渴多饮、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此外,有大量文献报告了轮状病毒肠炎胃肠外损害的病例,主要有脑炎、心肌炎、肝炎、肾脏损害、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一般常规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数正常,少数略为增多,细胞分类中可有淋巴细胞增加.粪便检查:外观为黄色水样稀便,无黏液脓血,镜检多无异常.一般来说轮状病毒感染后患儿的血小板通常是减少的,本例轮状病毒感染后患儿的血小板增高,达到992×109/L,且持续约一个月,而其本身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在临床上是比较少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检测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市轮状病毒引起小儿腹泻感染情况,做到早期检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方法:对6 200例患儿进行粪便检查。结果:小儿腹泻重轮状病毒感染率达55.7%,其中水样便64.8%,稀便49.9%,烂便40%。结论:对小儿腹泻及早进行轮状病毒检测,有助于诊断小儿腹泻感染情况,及早采取相应治疗及隔离措施。  相似文献   

3.
小儿病毒性肠炎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我们对38例病毒性肠炎患儿使用干扰素及莪术油联合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9例腹泻患儿均为蛋花汤样稀便伴有不同程度脱水的住院患儿。其中男42例,女27例。年龄6月~1.5岁。按全国小儿腹泻协作组制定分型标准[1]划分轻型腹泻46例,重型23例。伴发热者40例,呕吐者43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均在10×109/L以下,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偏低。大便常规检查阴性或含脂肪球。其中45例经大便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35例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率为85.71%。入院后随机…  相似文献   

4.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致肝功异常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与肝功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 1 1 6例腹泻患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 ,做肝功能检测。并按照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 (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组 )与对照组 (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阴性组 )肝功异常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常合并肝功异常 ,年龄越小肝功异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合并肝脏、心肌及神经系统等胃肠外脏器损害的关系。方法对254例住院腹泻患儿用金标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及肝功检测,按照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和对照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阴性),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肝损害及心肌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损害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与患儿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及肝损害,且年龄小者受损害几率较大,因此建议对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应常规完善心肌酶及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2003~2006年广州地区婴幼儿水样腹泻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岚岚  龚四堂  何婉儿 《广东医学》2008,29(8):1336-1339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婴幼儿水样腹泻患儿的病原及其流行特征.方法 采用腺/轮状病毒双联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剂条检测2003~2006年2 116例住院的3岁以下水样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同时用肛管于直肠内采集粪便标本做大便细菌培养.结果 2 116例患儿中,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同时阳性为25.8%,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5.7%,肠道腺病毒阳性率为14.9%,细菌感染率为0.3%,病原阴性占33.4%.轮状病毒肠炎和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双重感染发病的年龄构成一致,腺病毒肠炎和病原阴性组发病的年龄构成一致,秋冬季是病毒性肠炎发病的高峰季节.结论 轮状病毒、腺病毒是广州地区婴幼儿水样腹泻的主要致病原,轮状病毒和肠道腺儋病毒双重感染常见.  相似文献   

7.
张琨琨  李忠俊 《重庆医学》2007,36(24):2477-2478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所引起的医院感染,为医院感染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本院血液科2001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144例经临床、血象、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并接受治疗白血病患儿进行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本组144例患儿中,发生感染70例,感染发生率为48.6%.感染部位及器官:以呼吸道、胃肠道、败血症、皮肤及口腔多见.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0.5×109/L 39例,占发生感染病例的55.7%;外周血中性粒细胞(0.5~1.0)×109/L 21例,占发生感染病例的30%;外周血中性粒细胞>1.0×109/L 10例,仅占发生感染病例的14.3%.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患儿医院感染率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并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诺如病毒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应用ELASA法对97例腹泻患者粪便进行诺如病毒抗原检测,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97例中,诺如病毒阳性56例,其中有不洁饮食史者27例,占48.2%;伴腹痛35例,占62.5%;伴呕吐18例,占32.1%;腹泻次数≥10次/日者16例,占28.6%;稀水样便或水样便者29例,占51.8%;白细胞计数>10×109/L者17例,占30.4%;中性粒细胞>0.75者31例,占55.4%;粪便中有红白细胞者15例,占26.8%;应用抗生素者32例,占57.1%;治愈时间(2.19±0.72)d.诺如病毒阴性41例,其中有不洁饮食史者23例,占56.1%;伴腹痛者26例,占63.4%;伴呕吐者11例,占26.8%;腹泻次数≥10次/日者16例,占39.0%;稀水样便或水样便者21例,占51.2%;白细胞计数>10×109/L者9例,占21.9%;中性粒细胞>0.75者17例,占41.5%;粪便中有红白细胞者14例,占34.1%:应用抗生素者19例,占46.3%;治愈时间(2.10±0.77)d.两组患者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应用抗生素比例及治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诺如病毒性腹泻患病率较高,仅根据临床特点无法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腹泻病的临床特点与病原学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于本院住院的203例腹泻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本组腹泻病的发病年龄92%在3岁以下尤以两岁内的为高发年龄占84%,男孩病例数多于女孩(1.86:1).2.发病季节视不同病原而不同.轮状病毒肠炎高发于10~12月的冬季(占66%),其次为1~3月的春季(占13%);感染性腹泻以春秋季比例高,分别为31%和42%;非感染性腹泻以冬春季为多占38%和35%.3.临床表现特点与不同病原的关系:轮状病毒肠炎主要症状为稀水样、蛋花样便占87%,发热占74%,呕吐占55%;感染性腹泻以稀烂便和含粘液便为主,占67%和83%,发热、呕吐少见;非感染性腹泻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肠炎基本相似;以稀水便、蛋花汤便为主(69%),发热次之(54%),呕吐居第三占42%.4.病原学检测:170例检测轮状病毒抗原,119例阳性,阳性率为70%;43例大便细菌培养,仅5%阳性.[结论]3岁以下尤以2岁以内为儿童腹泻病的高发年龄.轮状病毒是主要病原,冬季为高发季节,不同病因肠炎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0-12-2011-03我院儿科住院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患儿40例.入院后均采集新鲜大便做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并做大便培养,同时检测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电解质、C反应蛋白.结果 40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肝功能异常、尿常规检查异常、心肌酶异常、电解质和C反应蛋白改变等.结论 出现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易并发肠道外脏器功能损害,及时检测并给予早期治疗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