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检测冠脉斑块特征结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斑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从临床的角度探讨其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价值.方法:对本院80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和血清hsCRP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正常对照组;据64层螺旋CT检查根据斑块性质分为四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正常对照组.结果: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硬斑块,而在SAP组硬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P<0.01).各斑块组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块、混合斑块组hsCRP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硬斑块维(P(0.01);而于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两组内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检查结合血清hsCRP,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脉CT血管成像(CT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30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比较两组CTA定量参数,并计算CTA诊断ACS易损斑块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ACS组非钙化斑块负荷、重建指数(RI)均明显高于SAP组(P0.05),斑块最小密度CT值明显低于SAP组(P 0.05);而两组在血管体积、总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钙化斑块体积、钙化斑块负荷、管腔狭窄程度等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最小CT值35HU及正性重塑(RI1)在ACS出现比例明显高于SAP组(P 0.05);以斑块最小CT值35HU及RI1诊断ACS易损斑块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33%、90.00%、88.00%、77.14%和80.00%、76.67%、77.42%、79.31%。结论CTA在区分ACS与SAP斑块负荷差异上有重要作用,若存在CT值35HU、RI1等特征可高度提示为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E (IgE)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探讨其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可疑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脉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脉CT未见粥样硬化者纳入对照组,其余患者根据病史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组(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稳定型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根据冠脉CT检查结果,再次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所有患者均行血清IgE和Hcy检测。 结果 ①易损斑块在ACS组的分布高于SAP组(P<0.05),稳定斑块在SAP组的分布高于ACS组(P<0.05)。②ACS组和SAP组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Hcy水平高于SAP组(P<0.05),ACS组、SAP组和对照组间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易损斑块组Hcy水平>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斑块组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①冠脉CT可较准确地显示冠脉斑块的性质。②Hcy与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关系密切,可反应冠脉斑块的不稳定性;IgE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无关。③Hcy结合冠脉CT对冠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4,(8):1044-104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脂联素、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8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CS组286例(包括UAP组176例和AMI组11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SAP)组102例,检测各组血清脂联素、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相比,血清脂联素、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SA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病变冠脉支数的增多,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下降,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逐渐升高。结论:血清脂联素、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ACS的发生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对三者的联合检测,将有助于ACS的早期预防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9):1466-1470
目的:探究血清磷脂酶A2(Lp-PLA2)、D-二聚体、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关系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患者248例,并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易损斑块组(89例)、稳定斑块组(89例)和对照组(70例)。比较各组血清Lp-PLA2、D-二聚体及Galectin-3水平及与检测参数的相关性;评估Lp-PLA2、D-二聚体及Galectin-3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临床价值。结果:各组血清Lp-PLA2、D-二聚体、Galectin-3水平差异明显(P<0.05),且对照组<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Lp-PLA2、D-二聚体、Galectin-3与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坏死核心、钙化组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纤维脂质、纤维组织呈明显负相关(P<0.01)。ROC曲线显示,Lp-PLA2、D-二聚体、Galectin-3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939、0.977、0.920,P<0.01),且3项联合(AUC=0.986,P<0.01)预测价值较高。结论:血清Lp-PLA2、D-二聚体及Galectin-3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性明显,且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可用于在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水平,为临床提供冠脉易损斑块识别的新的实验室指标。方法选取95例因胸痛或胸闷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5例,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9例(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26例(UAP组),2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SAP组,另20例临床可以排除冠心病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PAPP-A、MMP-9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血糖、血脂等指标。结果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MI组和UAP组)血浆中PAPP-A和MMP-9的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2)AMI组与UAP组之间PAPP-A、MMP-9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PAPP-A、MMP-9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PAPP-A、MMP-9均显著升高,其可能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刘致杰 《吉林医学》2013,34(18):3568-356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变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回顾性分析78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血浆D-二聚体及NT-proBNP水平测定,观察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表达。结果: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NT-proBNP水平均高于UAP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血浆D-二聚体及NT-proBNP水平不仅能发现早期ACS,还可以反映冠脉损伤程度,对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04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6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复杂病变组78例、简单病变组26例。选择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测定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 AMI组、UAP组、SAP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UAP组、SAP组(P<0.05);复杂病变组、简单病变组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杂病变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简单病变组(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D-二聚体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密切,联合检测上述3个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和预测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中浓度变化及其对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作用.方法 检测并比较86例ACS患者、8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9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MMP-9和TNF-α水平.结果 ①ACS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血清MMP-9水平在SAP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血清TNF-α水平为ACS组>SAP组>对照组(P<0.05).结论 MMP-9和TNF-α参与ACS的发病,通过影响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发挥作用,检测血清MMP-9和TNF-α水平将有助于预测ACS,并可作为ACS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冠心病患者64排螺旋CT(MSCT)检测斑块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入选住院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各30名,均未经叶酸治疗,行MSCT检测冠脉斑块并采血测Hcy水平,比较2组的差别。结果:ACS组易损斑块检出率高于SAP组,Hcy水平高于SAP组,易损斑块与Hcy水平有相关性。结论:MSCT检测冠脉斑块联合Hcy水平有预测冠脉事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探讨64排128层CT血管造影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易损斑块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存在易损斑块的患者78例,患者均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比较易损斑块伴M B-McA与易损斑块不伴有MB-McA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病率。以CAG结果为参照,比较CTA显示MB-McA长度、深度及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 78例患者中,共50例患者发生ACS,其中易损斑块伴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30例,发生率为60.00%;易损斑块无心肌桥发生ACS者20例,发生率为40.00%,低于易损斑块无心肌桥未发生ACS率(χ2=4.000,P=0.046)。CTA对深在型MB长度、浅表型及深在型的诊断分别为(10.25±2.02)mm、(30.36±9.56)%、(49.69±14.85)%,与CGA检查比较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CTA检查诊断浅表型M B长度为(6.26±1.19)mm,低于CAG检查[(4.61±1.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易损斑块伴MB-McA与不伴有MB-McA发生ACS率存在差异,易损斑块伴MBMcA发生ACS率高,为临床早期积极预防及治疗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易损斑块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方法:在35例ACS(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24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和23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IVUS检查,测量病变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及斑块负荷(PA),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EI)及血管的重构指数(RI)。结果:在58例患者中发现,16例ACS患者和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斑块破裂;与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不稳定心绞痛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P<0.05),EEMA、PA、PB、RI明显大于前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IVUS能够准确地识别ACS易损斑块及其破裂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64排螺旋CT联合基质金属蛋白酶检测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及应用性。【方法】选取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97例,随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分别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检查和血清MMP-2、MMP-9、TIMP-1、TIMP-2测定。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硬斑块,而在SAP组硬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P〈0.01)。易损斑块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组血清MMP-2、9,MMP-2/TIMP-2,MMP-9/TIMP-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及无斑块组(P〈0.01),易损斑块及稳定斑块组间TIMP-1、2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斑块检查结合血清MMPs、TIMPs水平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分析老年胸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99例胸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CAG结果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n=95)、稳定性心绞痛(SAP)组(n=63)和非冠心病组(n=41)。比较三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颈动脉斑块积分,分析ACS相关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ACS的发生与糖尿病、cIMT和颈动脉斑块相关(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IMT和颈动脉斑块是老年A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三组间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0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对老年人群进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估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致死率仍较高。在分级诊疗制度下,早期、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CH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8月首次于南方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6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冠心病患者480例(73.7%,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171例(26.3%,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再根据临床分型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306)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174)。比较各组间的危险因素、血脂、炎性指标等差异,评估CHR、NLR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采用DeLong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指标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患者CHR、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ACS组、SAP组NLR、C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CS组NLR、CHR高于非冠心病组、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CHR预测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640(0.568,0.712);NLR预测冠心病的AUC(95%CI)为0.681(0.617,0.745);CHR联合NLR预测冠心病的AUC(95%CI)为0.691(0.625,0.757)。CHR预测ACS的AUC(95%CI)为0.676(0.615,0.738),NLR预测ACS的AUC(95%CI)为0.746(0.734,0.829),CHR联合NLR预测ACS的AUC(95%CI)为0.752(0.697,0.807)。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HR、NLR与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s=0.163、0.172,P<0.05)。将冠心病组按CHR中位数(4.14)分为高CHR组和低CHR组,按NLR中位数(3.00)分为高NLR组和低NLR组,结果显示,高CHR、高NLR组多支病变比例、Gensini评分分别高于低CHR、低NLR组(P<0.05)。结论 CHR、NLR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冠心病临床稳定性相关,其值越高,病变程度越重,冠状动脉不稳定事件发生可能性越大,可作为冠心病辅助诊断、病情评估的参考指标。且该指标简便易获取,在基层医生临床应用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66例SAP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不稳定斑块将所有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n=121)及不稳定斑块组(n=14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患者的血清HMGB1水平。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MGB1水平[6.17(2.83~11.62)ng/ml]较稳定斑块组[4.23(1.73~7.50)ng/ml]明显升高(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清HMGB1水平与SAP患者存在不稳定斑块呈独立正相关(OR=2.336,95%CI=1.207~3.988,P〈0.05)。结论:血清HMGB1是SAP患者存在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子,血清HMGB1有望成为预测SAP患者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程度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妊娠相关蛋白A(PAPP-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73例,稳定性心绞痛3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PAPP-A、IGF-Ⅰ,并与健康对照组作对照观察。结果:1ACS组血浆中PAPP-A、IGF-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SAP组(P<0.05)。2SAP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PAPP-A、IGF-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血PAPP-A水平在ACS患者中与游离的IGF-Ⅰ有明显正相关(P<0.001),而与总的IGF-Ⅰ、CK-MB和CTnT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APP-A、IGF-Ⅰ在ACS患者血浆中均显著升高,免疫酶技术可作为ACS患者的早期诊断敏感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冠状动脉内的斑块情况.方法 选取2006年在我院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这两项检查的间隔时间不超过1个月)的ACS患者42例和SAP患者44例.将两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CS组和SAP组的软斑块和钙化斑块的构成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0,P=0.009);两组患者软斑块和钙化斑块在不同冠状动脉分支内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_(ACS)~2=0.174,χ_(SAP)~2=0.129,P>0.05);两组患者软斑块和钙化斑块在不同狭窄程度的冠状动脉节段中的分布不同(χ_(ACS)~2=0.398,χ_(SAP)~2=0.907,P<0.01);ACS组和SAP组患者在不同冠状动脉分支内,软斑块在不同狭窄程度的血管节段内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_(ACS)~2=3.917,χ_(SAP)~2=0.416,P>0.05);SAP组和ACS组患者在不同的冠状动脉分支内,钙化斑块在不同狭窄程度的血管节段内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_(ACS)~2=5.247,χ_(SAP)~2=11.054,P<0.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鉴别斑块性质,有助于早期识别冠心病高危患者,为治疗决策提供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斑块成分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SAG)、心电图检查,以SAG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64层螺旋CT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同时根据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CS组和非ACS组,利用冠脉斑块分析软件对患者斑块成分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斑块类型、斑块成分、斑块CT值及延迟扫描后CT值的变化。结果 64层螺旋CT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6.83%,特异度为80.95%,准确度为92.86%;斑块成分分析显示两组Ⅰ型斑块比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Ⅱ型、Ⅲ型斑块比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CS组斑块中的脂质成分(66.74±5.28)%较非ACS组高(P0.05),ACS组斑块纤维成分(31.49±1.28)%与钙化成分(4.79±1.28)%低于非ACS组(P0.05);ACS组斑块CT值、延迟扫描后CT值、下降值均较非ACS组低(P均0.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有效识别ACS患者的斑块形态,鉴别其稳定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