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骨折移位的下胫腓关节分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无骨折移位的下胫腓关节分离丛锐黄耀添马平足外翻暴力一般均发生外踝或腓骨下端骨折。但有少数病例,以韧带损伤为主要表现,发生足部的下胫腓韧带断裂。此类损伤较为罕见,容易漏诊[1]。我院1990~1994年,门、急诊共处理5例。临床资料本组5例中,女4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胫腓关节融合加胫腓间植骨治疗胫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融合上、下胫腓关节并在胫骨缺损两端的胫腓之间进行植骨,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治疗胫骨缺损共9例。结果 上、下胫腓关节及胫骨残缺端之胫腓骨融合,腓骨变粗大,肢体恢复负重功能。结论 胫腓关节融合加胫腓间植骨是治疗胫骨缺损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暂时性体外胫后动脉旁路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5例成人尸体10侧下肢标本的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本组研究未发现胫后动脉缺如,全长(291±31)mum,显露部下端外径(2.8±0.5) mm.胫后动脉在小腿内侧发出穿支皮动脉存在率100%,平均发出(4±2)支,动脉外径(1.5±0.5) mm,发自中上1/3的穿支皮动脉长度最长(6.5±3.5) cm.结论 胫后动脉及小腿内侧穿支皮动脉在小腿走行恒定,变异率小,管径粗大,易于操作,供区影响小,是暂时性体外胫后动脉旁路手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胫后肌腱的运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胫后肌腱的运动损伤发病率不高,但常被忽视,诊断主要依靠仔细的体检,B超是重要的辅助检查,X线可以发现合并的骨折脱位,判定继发畸形的严重程度,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及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病例 男 ,2 9岁 ,汉族 ,1999年以左小腿胫前贴骨瘢痕合并溃疡外露 1个月余入院。缘于 1987年因高压电线火花烧伤 ,面积达 84% ,Ⅲ度 45 %。检查 :四肢躯干可见大面积瘢痕 ,质较软 ,无明显挛缩。左小腿胫前有约 10cm× 4cm表皮薄 ,呈暗褐色 ,固定 ,与胫骨粘贴紧密的区域。在膝关节下约10cm处 ,有一直径约 2cm骨外露的溃疡创面 ,周边呈暗紫色 ,不易出血 ,有触痛。手术切除溃疡后 ,以胫前肌移转植皮片法修复。胫前肌位于胫骨外侧 ,紧靠胫骨 ,其血供来自胫前动脉 ,胫前动脉发出 8~ 12支短小血管 ,呈节段性供养胫前肌 ,血管入肌后分成…  相似文献   

6.
小腿桥式交腿游离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采用游离组织移植而受区又无可供吻合血管时的解决办法. 方法 采用以健侧胫前或胫后血管为蒂桥式携带游离皮瓣移植修复11例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结果 采用健侧胫前血管形成顺行皮瓣桥式携带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患肢创面缺损6例,皮瓣全部成活.采用健侧胫后血管形成顺行皮瓣桥式携带游离皮瓣5例,其中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行清创植皮术后,创面修复良好.其余3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修复.结论 以健侧小腿胫前或胫后血管作为游离组织移植时的供血血管,是解决患侧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且受区又无可供吻合血管时的一种理想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 (Hook platefixation ,HPF)的生物力学特性 ,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新鲜成人尸体足标本 6具 ,运用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和压敏片技术 ,测量不同内固定术式的远端胫腓骨强度、应变、负重面积、接触应力和足弓承载能力及踝关节稳定性的变化。结果 :新型下胫腓钩板固定器内固定术式无论在胫腓骨强度和刚度、负重面积、接触压力、足弓的变形、移位强度和刚度、承载能力以及踝关节的稳定性方面均优于钢板内固定术式 ,统计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 (HPF) ,既有利于提高生物力学性能 ,又有利于改善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9.
胫后血管蒂小腿内侧复合组织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以胫后血管为蒂小腿内侧复合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效果和有关问题。方法1992年9月~1999年5月应用小腿内侧复合组织瓣修复四肢骨和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开放性骨折并骨和软组织缺损7例,慢性溃疡并骨髓炎2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骨肿瘤切除术后骨和软组织缺损1例。缺损范围2.5cm×5.0cm~4.5cm×11.0cm。游离移植5例,桥式转移3例,逆行移位4例,其中骨膜肌皮瓣加自体松质骨或同种异体脱钙骨移植8例,肌皮瓣4例。皮瓣最大12cm×25cm,最小6cm×8cm。结果10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经切除坏死痂皮后换药,创面Ⅱ期愈合。10例创面修复后16周X线片示骨愈合。术后经6~18个月随访,除1例术后2个月死于肿瘤转移外,其余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小腿内侧复合组织瓣血供充分,血管口径粗,蒂长,皮瓣切取面积大,是修复肢体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合并骨缺损的理想组织瓣。  相似文献   

10.
背景:众所周知,踝关节骨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切开复位内固定已成为其治疗的金标准,然而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前韧带撕脱骨折在以往文献中鲜有报道。目的:探讨Wagstaffe骨折的诊断、评估方法以及治疗措施。方法:本文收集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Wagstaffe骨折患者35例,均为Weber-B型踝关节骨折。男25例,女10例。按照Wagstaffe骨折分型:Ⅰ型2例,Ⅱ型27例,Ⅲ型6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复内固定术,术前术后进行影像学以及功能评分。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WagstaffeⅡ型骨折在踝关节骨折中最为常见,本报道中有27例(77.1%)患者为此类骨折。AOFAS评分由术前(26.4±8.1)分提高到术后(83.1±5.9)分,Maryland足部评分由术前(37.1±7.5)分提高到术后(82.1±5.9)分,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疼痛减轻。Leeds和Ehrlich的影像学标准优良率85.7%,无差病例。结论:Wagstaffe骨折Ⅱ型发生率较高,术中对Wagstaffe骨折进行准确的复位固定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踝部损伤时常发生下胫腓关节分离或下胫腓韧带损伤。1993—2003年,在治疗踝部损伤中共行下胫腓关节固定2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胫后肌腱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后肌腱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2年12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8例单侧胫后肌腱功能不良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36~56岁,平均47岁。左足6例,右足2例;胫后肌腱功能不良Ⅱ期2例,Ⅲ期6例。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术前足踝功能为可2例、差6例。对每例患者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联合应用足外侧柱延长术、关节融合术、胫后肌腱修复术、弹簧韧带紧缩术及趾长屈肌腱转移术等术式。骨性手术一般辅以一种以上相关的软组织手术,其中4例行胫后肌腱前移加强术,2例行弹簧韧带紧缩术,4例行趾长屈肌腱转移术。术后以短腿管型石膏将患足固定于内翻跖屈位,4~6周后改用短腿后托石膏将患足于中立位继续固定4周,拆除外固定后,根据骨愈合情况逐渐开始负重训练。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8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术后优4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87.5%。所有患者术后足外形均恢复良好,能穿普通鞋。术后X线片测量的足弓高度及提示前足外展、后足外翻畸形矫正程度的特异性角度明显改善(P<0.01),其中弓高平均增加8mm,侧位距跟角平均减少14°,前后位距跟角平均减少12°,侧位第一跖距角平均减少17°,跟骨倾斜角平均增加11°,距舟覆盖角平均减少6°。结论骨性手术结合软组织手术组成的个体化联合术式治疗胫后肌腱功能不良可获得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运用"胫腓线"在胫腓联合损伤中的临床运用。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7月收治的踝部损伤病人45例,运用"胫腓线"概念对其进行判断,成功筛选出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病人32例。结果 32例病人术后获得10~22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0个月,平均7个月,踝关节未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结论 "胫腓线"在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中有重要作用,能够明显降低下胫腓联合损伤误诊率、漏诊率,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提供另外一种精准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5.
胫后动脉皮支筋膜皮瓣修复胫前皮肤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腿严重而复杂的开放性骨折并胫前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骨骼、肌腱等深部组织裸露,大多需要应用皮瓣移植或移位修复^[1,2]。自1989年2月~2003年2月应用双蒂胫后动脉皮支筋膜皮瓣修复胫前皮肤缺损21例,皮瓣全部成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85年以来采用小腿双蒂滑行筋膜皮瓣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9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临 床 资 料 本组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3~60岁,平均47岁。2例用于修复新鲜创面软组织缺损,7例为修复陈旧性病灶清创后的软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assess and compare two approaches, end to end compression with lengthening (EECL) and segmental bone transport by lengthening (STBL), for long tubular bone defect and nonunion. METHODS: Ten goat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bone defect model of the mid-tibia. The bone defect ends were shortened step by step with a sulcated half-ring external fixator. Changes of the blood flow of the distal extremity were measured with pulse-Doppler monitor and angiography. RESULTS: The blood flow in the distal extremity was not affected when bone defect was less than 15% of the original length. Blood circulatory disorder would appear in the distal extremity when bone defect ranged 15%-20% of the original length. The necrosis would appear in the extremity because of the blood circulatory obstacle when bone defect was more than 20% of the original length. CONCLUSIONS: EECL is an appropriate alternative of treatments if bone defect is less than 15%; while SBTL may be feasible if bone defect is over 20% of the original length. When bone defect ranges between 15% and 20%, EECL should be applied with great care on condition of keeping watch on the extremity circulation with pulse-Doppler monitor.  相似文献   

18.
腓骨比目鱼肌瓣移位治疗胫前软组织及胫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应用腓骨比目鱼肌瓣一次修复胫前软组织及胫骨缺损可行性。方法 采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通过解剖和灌注了解比目鱼肌和腓骨的血运来源,确定骨肌瓣的旋转蒂和旋转方向。结果 通过尸体解剖和临床应用证明了比目鱼肌和腓骨的血运均来自腓动脉。可以腓动脉的近端或远端为蒂,经骨间膜的外后方转移骨肌瓣修复软组织和骨缺损。结论 采用腓骨比目鱼肌瓣可一期完成对胫前软组织及胫骨缺损的修复,确保了移植骨的愈合,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应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并总结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内固定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Hook-plate fixation,HPF)治疗16例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1年10月~2003年3月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16例,根据应用改良Mazur评价标准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愈合的时间为12~18周,16例中优良15例,可1例,优良率93%。结论 下胫腓钩板固定器生物力学性能最佳,也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下段骨折的最好内固定方式之一,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谭伦  查茂盛  郭勇 《中国骨伤》2000,13(2):92-93
胫前皮肤缺损伴骨外露或骨髓炎的皮肤覆盖是一难题。筋膜皮瓣有简单,损伤小,成功率高,抗感染力强等优点。筋膜皮瓣类型很多,选择手术方式和皮瓣类型仍有很多分歧[1~4]。我们收治12例胫骨外露,根据局部情况,解剖学基础合理选择筋膜皮瓣类型进行治疗,获得好的效果,现报道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