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溯源探流,厘清经脉、经络、脉络、络脉等概念,提出经(气)络与(血)脉络共同构成完整的经脉理论。系统构建对于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脉络学说,提出脉络学说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系统阐述脉络病变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以"营卫承制调平"为指导,开展"脉络—血管系统病"生理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2.
脉络学说属于络病学说证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医络病学科重要的分支之一,是研究脉络病变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辨证治疗用药的临床应用理论.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属于“脉络-血管系统病”范畴.深入研究脉络学说将有助于深化对血管病变的规律性认识,探讨脉络病变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前的关系,有助于有效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而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基于络病证治体系,继承发展中医血脉理论,吴以岭院士系统构建中医脉络学说,提出其核心理论为营卫理论,即“营在脉中,卫在脉外”(《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营卫不通,血凝不流”(《伤寒论·辨脉法》),“血脉相传,壅塞不通”(《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基于中医脉络作为血液运行的通道与西医学血管具有一致性,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为指导,建立以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为代表的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以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于此,笔者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为指导,基于脉络-血管系统相关研究,探讨冠心病慢性冠脉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不通”精辟概括该病的病理机制,故以“络以通为用”为其治疗原则,构建通络代表方“通心络”组方,并从动物实验研究、药理研究及临床循证研究等多方面总结通心络研究进展,形成慢性冠脉综合征从病因、病机、辨证到治疗的综合体系,以期为慢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继承发展血脉理论,结合中医气血相关理论特色,汲取主持承担的2项国家973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系统构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脉络学说,把中医络病学学科的学术发展从"络病证治"推向"脉络学说"研究的历史新阶段。系统研究脉络病变发病规律、基本病机、临床证候及辨证治疗,提出脉络学说核心内容——营卫理论,建立"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完善发展了中医血脉理论。深化发展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提出营卫交感和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以"孙络-微血管"为研究切入点,提出四类微观病理特征,证实通络保护"孙络-微血管"是治疗心、脑和(糖)肾重大疾病共性关键机制——保护微血管、改善血流灌注、保护组织细胞、改善脏器功能,通络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治疗"孙络-微血管"病变核心机制,提出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的新策略。历经十余年,完成4项循证医学研究解决急性心梗无再流临床难题,为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国际医学界难题提供新药物,填补窦缓伴早搏快慢兼治、整合调律的药物治疗空白,明显提高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效果,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推动了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下的专科平台建设和学科学会发展,以及脉络病变辨证诊疗方法和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吴以岭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既往系统构建"络病证治"理论体系,为中医络病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围绕以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为代表的血管病变,系统构建"脉络学说",并以其作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系统理论。以"脉络学说"为切入点,以冠心病心绞痛为代表,提炼关于该病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用药规律等学术观点,以期为临床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6.
基于脉络学说探析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医脉络学说为指导,基于脉络与现代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微循环的同一性,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这一新概念,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的微血管功能障碍导致心肌纤维化,归属于这一病理范畴。基于"脉络-血管系统病"探析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的病机,并应用脉络学说核心理论——"营卫理论"为通络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将中医传统营卫理论与汲取“气—阴阳—五行”古代哲学思想提出的“承制调平”相结合,在脉络学说理论体系构建中提出其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揭示通过“承”——营卫交会生化的自稳调控机制,或血管病变状态下“制”——机体代偿性自我调节,“调”——“络以通为用”为总则的通络干预,重新恢复“平”之效应目标,反映了人体作为复杂巨系统、血管病变作为复杂性疾病在生理、病理、治疗、转归不同阶段的内在规律.对于血管病变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脉络学说是对中医血脉理论的传承和发展,首次形成对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系统理论,并提出其核心内容即营卫理论。基于脉与血管、脉络与中小血管、脉络末端之孙络与微血管及微循环在解剖形态学上的密切相关性,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结合现代医学关于微血管、微循环的认识,提出"孙络-微血管病变"概念。结合近年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孙络-微血管病变"、营卫交会生化异常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及通络药物干预作用,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保护微血管主要是通过保护缺血区微血管结构和功能、促进侧支循环建立而实现,对指导缺血性脑卒中防治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从而为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从多方面损伤血管内皮并进一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血液中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属于中医"脂浊"范畴,可以导致胸痹心痛、心悸、心水、中风等脉络病变。脉络学说主张从络气角度研究"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发病机制,对"脉络—血管系统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以脉络学说为指导,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是由络气郁滞/虚滞发展到脉络瘀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脉络学说是对《黄帝内经》"血脉"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是结合现代血管病变重大疾病提出的系统理论。本文以心血管疾病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脉络尤其是脉络末端的"孙络—微血管"病变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脉络学说指导下通络药物的干预效应,以期指导心血管疾病中医药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从临床研究的必要性、脉络学说的内涵与外延、脉络学说的临床价值意义、脉络学说指导络病临床研究的意义等方面探讨脉络学说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价值,突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在防治重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脉络学说提出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为指导,围绕寻找血管病变共性发病机制与病理环节,重视自然社会因素及全身性整体功能状态对血管病变发病的影响,从血管外膜与内膜相互影响中探讨血管病变发病机制,重视微血管功能结构完整性保护在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的治疗作用.在指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难治性疾病治疗等方面,初步证实了营卫承制调平对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袁国强  吴以岭  魏聪  贾振华 《中医杂志》2012,53(13):1088-1091
脉络病变病机是指存在于脉络病变中的基本类型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是脉络学说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和机体反应差异,脉络病变临床表现为络气郁滞(或虚滞)、脉络瘀阻、脉络绌急、脉络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脉络损伤、络虚不荣等不同病机变化,既反映了脉络自身由气到血的病变过程,也包括了脉络病变基础上脏腑组织继发性病理改变,这对阐明脉络病变发生发展规律,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及指导处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目前西医主要以营养心肌细胞,减轻心脏负荷为主,效果不佳。中医药在该病诊治上取得了一定疗效。脉络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脉络—血管系统病"为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的系统理论。从中医脉络学说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机制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意义。依据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因素及病理变化,提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是该病的基本病机,依据中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论,提出"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该病治疗原则,阐述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分型与用药,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脉络-血管系统"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通过回顾中医文献,分析了“脉”之概念变迁,探讨了脉作为独立实体脏器必然具有的结构、功能及自身代谢特点,指出脉与血管、脉络与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在解剖结构上具有同一性。由此而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并探讨动脉硬化为病理特征的缺血性血管病变的共性病理环节:络气郁滞/或虚气留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脉络瘀塞与血管堵塞或闭塞,并论述相关治疗方药,有助于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的治疗,提高此类疾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脉络病变病因与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入研究胸痹心痛、中风、心悸等脉络病变的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是脉络学说发展的历史需求,结合西医学关于血管病变发病因素及致病规律研究的最新进展,从气候变化异常——外感六淫、社会心理应激——内伤七情、环境污染影响——毒损脉络、饮食起居异常——劳逸失度、代谢产物蓄积——痰湿瘀毒等角度探讨脉络病变发病因素和机制,对提高上述重大疾病临床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贾振华 《中医杂志》2023,(7):655-661
心血管事件链呈因果相连、递进发展、事件突发、后果严重的特征。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为指导,提出心血管事件链包括高危因素引起的血液凝聚、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关键病理环节,符合脉络病变“凝”→“壅”→“塞”→“不通”传变规律。基于此主张以“治本病,防未病”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即针对各环节均采取控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防下游传变治疗策略;同时提出以脉络学说为指导研发系列通络代表药物,系列循证及基础研究数据可为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提供数据支撑,为临床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提供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8.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凶险的临床表现,属脉络血管系统病研究疾病之一。脉络学说作为指导脉络-血管系统病防治的系统理论,根据STEMI的临床特点,认为应当在分阶段治疗的同时注重整体全程论治,进而在结合辨证论治原则及循证医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以脉络学说为指导的再灌注术前及术后治疗的新干预策略及辨证论治思路,形成对本病的系统防治理念,为本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重要的发病机制,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影响以及危害。运用中医理论解释及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领域仍较少涉及。结合动脉粥样硬化现代病因、病理及临床特点与中医“癥积”理论、病因病机对比,并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属于中医学“癥积”范畴,创新性提出动脉粥样硬化微型癥积理论,故本文主要从脉络癥积的理论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脉络癥积关系、运用脉络癥积理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进行认识动脉粥样硬化微型癥积新机理,为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刘深  张兆旭  孔令博  高颖 《世界中医药》2023,(13):1834-1838
近年来,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为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带来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血管再通并不等于脑组织发生再灌注。据Stroke杂志报道血管再通后的脑梗死患者中约1/4存在组织再灌注障碍,即“无复流”现象,并指出该现象是脑梗死的潜在治疗靶点。目前西医尚缺乏针对脑梗死血管再通后无复流防治的有效方法,无复流已成为制约脑梗死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之一。现基于中医脉络学说,从“孙络-微血管”相关性切入,针对脑梗死血管再通后无复流,提出其病机为气虚络阻,进而确定其治法为益气通络,主要代表性方药为补阳还五汤、通心络胶囊等,建立了其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这将为脑梗死血管再通后无复流的防治提供“中医方案”,对该类病变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