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友良 《陕西中医》1998,19(6):282-283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温散少阴之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  相似文献   

2.
唐春芳  黄道富 《新中医》1996,28(7):51-51
麻黄细辛附子汤新用唐春芳,黄道富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伸应用于高血...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阳少阴两感证。笔者临证应用此方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感冒失音、特发性耳聋、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前列腺炎等,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申应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综合征)屡效。  相似文献   

5.
1 附子与解表药合用 附子与解表药合用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用于太阳病误下或过汗导致卫阳虚损者,因病尚以太阳为主,故仲景以桂枝解表调和营卫为主,配以附子温经复阳。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则因少阴阳虚于内,寒客太阳于外,故用附子内补少阴阳气以治本,用麻黄外除太阳在寒以治标,阳复寒散,表里双解。  相似文献   

6.
少阴病少阴病分表里两证,表证为里虚挟表,亦即少阴与太阳同病,其中并有表实和表虚的区别;里证之中又有阳虚、阴虚和阴阳两虚的不同,必须细辨。表证少阴表证为里虚挟表,也可以说是少阴与太阳同病。但其中有表实和表虚的区别,表实如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表虚如桂枝加附子汤证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等。  相似文献   

7.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熟附子、细辛3味药物组成,原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笔者临证用此方加味治疗感寒致痛病症颇有效验,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代表方。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身体疼痛,兼见嗜睡、咽痛、痰有咸味等症状,具有沉脉或微细脉,是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主要症状,致病机理为阳虚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能够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只要辨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病机为阳虚受寒,即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北 《四川中医》1998,16(10):8-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现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场主之。”方剂组成:麻黄去节2两,细辛2两,附于他1枚,去皮被8片。历代注解伤寒的医家都认为是用治少明里寒兼太阳表热(太、少两感)之证的。然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方剂,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证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证举隅抚松县中医院(134500)杨振兴[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治疗,麻黄附子细辛汤麻贡附子细辛汤始我于(.寒jB》治疗少阴里还与太阳表证之方剂.功效为助用解表.主治“少用病站得之.仅发热,脉沉者”.笔者运用麻黄附子...  相似文献   

12.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用以主治太阳与少阴表里两经同时受寒的“两感”之证。余用此方治疗外感病薄有体会,兹不揣赘笔,简介于下。赵本《伤寒论》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虽寥寥数字,却道破了临床辨证遣方的关键。盖伤寒病证之初起阶段,邪遏卫表,每多恶寒而不发热或先恶寒、后发热,今始得之,便见发热者,非纯太阳表证所属也,  相似文献   

13.
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证心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张钟景<伤寒论>中主治"少阴病兼太阳两感证"的方剂,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伤寒论>301条中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细,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方是为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设,笔者近年运用本方在临床杂症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301条,原文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相似文献   

15.
梁文华 《陕西中医》2011,32(1):93-93
<正>麻黄细辛附子汤乃仲景为病之属太少两感证而设,《伤寒论》301条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发热者,病兼太阳之表,脉沉者,病又根于少阴之里,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者,以麻黄开太阳之表,俾邪有出路,附子固少阴之里,细辛由里达表,无微不至,则搜剔更周,病无逃矣。  相似文献   

16.
苏巧珍 《新中医》2014,46(4):236-237
<正>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刘渡舟教授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太阳在表风寒之邪不解,而少阴里阳已虚,为太阳少阴两感为病之方。笔者在十余年的神经科临床实践中,发现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用于治疗神经内科中部分急性起病的周围神经病,疗效颇佳,现举数例病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该方是为少阴阳虚兼有表证,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与太阳两感证而设。临床上常用以治疗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但欲卧、脉沉细者。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组成,是治疗太阴少阴两感的代表方。黄煌教授多年来潜心于经方的研究,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扶阳解表之功。可广泛应用于阳虚诸症,应用要点1)脉沉细。2)精神萎靡。3)痰多清稀、小便清长、面色黄暗。附子需先煎久煎。笔者临证用治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庆 《新中医》2004,36(5):64-65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温经散寒之功效,主治少阴与太阳两感证。笔者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咳喘、心悸、头痛等病症,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出仲景《伤寒论》,原文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的作用,后世以之为治疗阳虚外感之方。方中附子配麻黄,助阳解表,使邪祛而不伤正;细辛伍附子温经通络,增强气化,通达上下,温经利湿;麻黄、细辛合用,温散太阳经之寒邪,使经气通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