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时患者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n=20):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麻醉诱导前经微量泵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4μg/kg(15min)静脉输注完毕,然后以0.4μg/(kg·h)维持输注,C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TCI,设定起始血浆靶浓度为2.3μg/ml,按相邻浓度比值为1.18序贯法给药,达到设定的血浆靶浓度后进行镇静/警觉评分(OAA/S),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及顺阿曲库铵,纯氧通气3min后气管插管。记录患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前(T0),静脉输注15min后(T1),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达到设定靶浓度时(T2),诱导后插管前(T3),插管后1min(T4)、3min(T5)、5min(T6)各时点的BIS及其MAP、HR。计算并比较D、C组丙泊酚TCI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结果 D、C组丙泊酚TCI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分别为2.94μg/ml(95%的可信区间为2.79~3.10μg/ml)和3.67μg/ml(95%的可信区间为3.44~3.90μg/ml),D组低于C组(P<0.05)。T1时D组患者BIS值低于C组(P<0.05);T4时C组HR、MAP较T0时均升高(P<0.05)而D组无变化(P>0.05);T1~T6时D组患者的HR均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以负荷量0.4μg/kg继以0.4μg/(kg·h)维持静脉输注可以使患者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降低BIS值,减轻气管插管反应,并能使丙泊酚TCI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降低为2.94μg/ml。  相似文献   

2.
NONMEM法分析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手术患者的群体药效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老年患者的群体药效学。方法32例择期下腹部开腹手术的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均用TCI丙泊酚(血浆浓度为3μg.mL-1),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丙泊酚的血浆浓度。用NONMEM软件对老年患者丙泊酚群体药效学进行分析。结果以BIS值作为药效学指标,用左旋滞后回线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链式模型,建立血药浓度与药效间的定量关系。结论中国人老年患者的Keo和EC50分别为0.13min-1,3.77μg.mL-1。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患者意识消失(LOC)及爆发抑制(BS)时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 120例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与生理盐水组,各60例。结果瑞芬太尼组LOC时的EC50(1.74±0.04)μg/ml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的(2.36±0.05)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爆发抑制比达15%时EC50两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可有效降低丙泊酚TCI患者LOC时EC50,但对BS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不用肌松药行气管插管术中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舒芬太尼时丙泊酚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50)。方法择期手术患者22例,在舒芬太尼0.5μg/kg推注复合靶控输注(TCI)丙泊酚4min后经口行气管插管,并根据下颌松弛程度、声带位置和对气管插管的反应进行插管评级(优、良、一般和差;优、良认为是临床满意而一般,差看作临床不满意)。丙泊酚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按序贯法确定,相邻血浆靶浓度差为0.5μg/ml。结果当达到临床满意的气管插管条件时丙泊酚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控浓度为6.69μg/ml,95%的可信区间为5.999~7.463μg/ml。结论复合舒芬太尼0.5μg/kg时,在不用肌松药行气管插管术达到插管条件为优良时丙泊酚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是6.69μg/ml。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全身麻醉手术病人血浆中丙泊酚浓度,分析实测的病人血浆中丙泊酚浓度与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系统预测的丙泊酚浓度的相关性,对TCI系统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级为ASA1~ ASA2级的全身麻醉手术病人,TCI系统丙泊酚的诱导浓度为6μg/ml;麻醉维持浓度分别为2.8、3.2、3.5、3.8 μg/ml.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病人血浆中的丙泊酚浓度.结果:麻醉诱导和维持阶段病人血浆中丙泊酚实测浓度高于靶控输注浓度,停止输注后实测浓度低于靶控输注浓度.TCI系统的偏离度(MDPE)和精密度(MDAPE)分别为6.0%和6.2%.病人脑电双频指数、反应熵和状态熵受麻醉影响明显.结论:TCI系统在麻醉指标监测下,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对甲状腺手术患者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麻醉的影响.方法 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40例,应用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雷米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与维持;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在手术结束前45 min左右输注右美托咪啶1μg/kg,B组输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围麻醉期及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60、70、80)的丙泊酚TCI靶浓度及平均动脉压、心率,并记录TCI结束至睁眼时的苏醒时间.结果 A组术毕至拔管各时间点的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1).A组苏醒时间(21.0±6.6)min,明显长于B组的(15.5±3.3)min(P<0.05).结论 甲状腺腺瘤手术患者行丙泊酚-雷米芬太尼TCI麻醉时,输注右美托咪啶1μg/kg能使丙泊酚的效应室靶浓度降低,但苏醒时间略有推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定胃镜检查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50)。方法 选择胃镜检查患者60例.ASAⅠ~Ⅱ级,按序贯法进行实验,最初血浆浓度设置为4μg/ml,浓度变化0.5μg/ml,计算丙泊酚的EC50及其95%的可信区间。结果 胃镜检查中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50)为4.5μg/ml.95%的可信区间4-5μg/ml。结论 胃镜检查患者丙泊酚的EC50为4.5μg/ml。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析老年患者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丙泊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按照标准筛选近年收治的腹部开腹手术患者4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四组,即丙泊酚复合硬膜外组为A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血浆浓度4ug/L)组为B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血浆浓度7 ug/L组为C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血浆浓度4 μg/L,输注时间超过4h)组为D组,四组患者在麻醉中,需要记录BIS、HR、BP等指标,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结果 A、B、D组BIS、MBP、HR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立即和手术60、120 min时心率低于A组.四组患者据在术中保持正常的BIS值和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结论 老年患者靶控输注4 μg/L和7μg/L瑞芬太尼,注入4μg/L血浆浓度且在4h以上的瑞芬太尼,对丙泊酚药代动力学没有影响,这表明老年患者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丙泊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不大,可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用于监测镇静深度的价值。方法4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手术患者,ASAⅠ~Ⅱ级。腰麻平面稳定后,丙泊酚效应室靶控输注清醒镇静,靶浓度从0.5μg/ml开始,输注5min后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AA/S)为0分。记录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每变化0.1μg/ml时的BIS、AAI和OAA/S评分,并记录脑电信号采集成功率和脑电信号的恢复时间。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对AAI、BIS与改良OAA/S评分、EC进行相关分析。计算AAI、BIS预测不同改良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结果异丙酚镇静时AAI和BIS与改良OAA/S镇静评级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AAI的相关系数高于BIS(P<0.05),AAI和BIS对不同改良OAA/S评分时意识状态Pk值分别为0.93、0.92(P>0.05);异丙酚镇静时AAI、BIS与EC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脑电信号采集成功率:BIS组>AAI组;脑电信号的恢复时间:BIS组>AAI组。结论丙泊酚TCI镇静时AAI同BIS一样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镇静深度变化,但AAI监测镇静深度的价值略高于BIS,AAI较BIS更能实时、快速监测麻醉镇静深度,BIS较AAI更容易获得良好的脑电信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时效应室平衡速率常数(Ke0)取值的药物代谢动力学(PK)模型特异性以及潜在的人群特异性。方法 64例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随机接受TCI系统Schnider模型和Marsh模型,并且设置血浆质量浓度为4.2μg·mL(-1),持续输注15 min;输注过程中丙泊酚的效应室质量浓度首先采用系统自带Ke0值预测。TCI开始后以10 s间隔同步下载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和TCI输注原始数据,同时每10 s测试患者睫毛反射并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采用S型效应室质量浓度-效应关系描述药效学,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拟合药效学参数并推定模型特异性Ke0值。目标函数(Objective function)减少大于6.63(卡方分布,自由度=1)等效于模型显著改善(P<0.01)。结果 不同PK模型TCI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与体质量指数(BMI)相似。睫毛反射消失时,Marsh模型TCI患者相比Schnider模型TCI患者时间较短、丙泊酚用量较大(P<0.05);虽然前者BIS值较高但系统自带Ke0预测的效应室质量浓度却较低。考虑模型特异性时,药效学模型拟合的目标函数值从14 448.721降低到14 412.619(P<0.01)。最终的药效学模型参数特征值为:无丙泊酚作用时BIS基础值(E_0)=94.9,最大效应值(E_(max))=7.93,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效应室质量浓度(CE_(50))=3.68μg·mL(-1),持续输注15 min;输注过程中丙泊酚的效应室质量浓度首先采用系统自带Ke0值预测。TCI开始后以10 s间隔同步下载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和TCI输注原始数据,同时每10 s测试患者睫毛反射并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采用S型效应室质量浓度-效应关系描述药效学,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拟合药效学参数并推定模型特异性Ke0值。目标函数(Objective function)减少大于6.63(卡方分布,自由度=1)等效于模型显著改善(P<0.01)。结果 不同PK模型TCI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与体质量指数(BMI)相似。睫毛反射消失时,Marsh模型TCI患者相比Schnider模型TCI患者时间较短、丙泊酚用量较大(P<0.05);虽然前者BIS值较高但系统自带Ke0预测的效应室质量浓度却较低。考虑模型特异性时,药效学模型拟合的目标函数值从14 448.721降低到14 412.619(P<0.01)。最终的药效学模型参数特征值为:无丙泊酚作用时BIS基础值(E_0)=94.9,最大效应值(E_(max))=7.93,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效应室质量浓度(CE_(50))=3.68μg·mL(-1),曲线斜率(γ)=1.74;Marsh模型和Schnider模型特异性Ke0值分别为0.492、0.131 min(-1),曲线斜率(γ)=1.74;Marsh模型和Schnider模型特异性Ke0值分别为0.492、0.131 min(-1)。此外,经模型拟合后,上述药效学矛盾现象消失。结论 TCI药物输注时,Ke0取值具有PK模型特异性和人群特异性,不加选择随意选择Ke0值会导致效应室质量浓度拟合错误并导致靶控效应室质量浓度输注不正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靶控输注(TCI)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老年人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120例ASA Ⅰ~Ⅱ级接受全麻无痛胃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A组60例)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B组60例).A组根据患者临床体征(如意识、血压、肢动)调整丙泊酚用量,B组根据BIS值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TCI血浆靶浓度,维持BIS值在55~60.比较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丙泊酚总量、术后清醒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B组T1、T2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下降幅度小于A组(P<0.05);B组丙泊酚用量和苏醒时间均明显小于A组(P<0.05);B组呛咳、呃逆,术后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率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可安全地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可减少丙泊酚用量,苏醒迅速,但需密切观察术中呼吸、循环变化.  相似文献   

12.
麻醉深度指数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镇静深度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麻醉深度指数(CS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4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体质量指数20~30 kg/m2,随机分为R0、R2、R4、R6组,每组11例.R0组麻醉诱导时靶控输注(TCI)生理盐水,R2、R4、R6组分别以效应室靶浓度2、4、6 μg/L TCI瑞芬太尼,10 min后TCI异丙酚,初始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均为1.5 mg/L,每4 min增加0.5 mg/L,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为1分时给予强直刺激,直到患者对刺激出现有意识的反应消失为止.记录患者的CSI和BIS,每间隔20 s行改良OAA/S评分,记录TCI系统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每变化0.1 mg/L时的数值和时间.计算CSI和BIS预测不同改良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结果:4组患者CSI及BIS与改良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4组患者CSI及BIS在不同改良OAA/S评分时的镇静深度均表现出较高的Pk值(Pk>0.85).4组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及强直刺激消失时的CSI50小于BIS50.结论:CSI与BIS一样能够较好地反映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全麻诱导期间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例。D1Ⅱ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例。D1D4组和C组(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内分别泵注右美托咪定0.25、0.50、0.75、1.0μg·kg-1和氯化钠注射液。给药后每3 min行警觉-镇静(OAA/S)评分一次,并记录BIS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麻醉诱导,初始靶浓度设定为0.5μg·m L-1,根据OAA/S评分和BIS值调整靶浓度,每次增加0.5μg·m L-1,直到患者OAA/S评分达1分。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3 min(T1)、6 min(T2)、9 min(T3),OAA/S评分1分时(T4),插管前(T5),插管后1 min(T6)、插管后3 min(T7)各时刻的BIS值、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值。记录T4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观察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后,D2组、D3组、D4组患者BIS逐渐下降;丙泊酚TCI后,各组患者BIS均显著下降(P<0.05);C组、D1组插管后BIS值较T5时明显升高(P<0.05)。与T0时比较,C组、D1组HR、MAP在T6、T7时显著升高(P<0.05);D2组HR、MAP在T2D4组和C组(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内分别泵注右美托咪定0.25、0.50、0.75、1.0μg·kg-1和氯化钠注射液。给药后每3 min行警觉-镇静(OAA/S)评分一次,并记录BIS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麻醉诱导,初始靶浓度设定为0.5μg·m L-1,根据OAA/S评分和BIS值调整靶浓度,每次增加0.5μg·m L-1,直到患者OAA/S评分达1分。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3 min(T1)、6 min(T2)、9 min(T3),OAA/S评分1分时(T4),插管前(T5),插管后1 min(T6)、插管后3 min(T7)各时刻的BIS值、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值。记录T4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观察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后,D2组、D3组、D4组患者BIS逐渐下降;丙泊酚TCI后,各组患者BIS均显著下降(P<0.05);C组、D1组插管后BIS值较T5时明显升高(P<0.05)。与T0时比较,C组、D1组HR、MAP在T6、T7时显著升高(P<0.05);D2组HR、MAP在T2T5时降低(P<0.05);D3组、D4组HR在T1T5时降低(P<0.05);D3组、D4组HR在T1T5时均降低(P<0.05),MAP在T1T5时均降低(P<0.05),MAP在T1T3时显著升高(P<0.05)。T4时各组丙泊酚ce随着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增加逐渐下降并呈线性相关(r=0.893,P<0.05)。各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麻醉诱导期间D1组、D2组、D3组、D4组分别发生心动过缓2、1、2、4例。结论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0μg·kg-1静脉泵注,可降低诱导期间患者的BIS值,增强丙泊酚镇静效应,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4.
赵艳  张俊  霍旭芳 《江苏医药》2008,34(7):732-733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LC患者,按给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TCI组(A组)和恒速输注组(B组),每组20例.A组以丙泊酚3μg/ml和雷米芬太尼4 ng/ml为初始血浆靶浓度输注诱导;B组以丙泊酚1.5mg/kg和雷米芬太尼1μg/kg静注诱导,然后分别将两药以0.1 mg·kg-1·min-1和0.2μg·kg-1·min-1维持.术巾根据需要调节两药靶浓度或输注速度,术毕即停药.观察两组各时点MASP、HR、手术时间、初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不良反应及丙泊酚、雷米芬太尼总用量.结果 A组MAP及HR变化小于B组;初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A组略短于B组;A组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用量明显小于B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LC术中使用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TCI比恒速输注用药容易维持循环稳定,并可减少用药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ropivacaine,RPC)硬膜外用药后对胃肠肿瘤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时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及机制。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生理盐水组(GG)和硬膜外RPC组(GR),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连接BIS,设定丙泊酚TCI的效应室浓度2.5μg/mL维持麻醉,手术开始前15min硬膜外给药,GC组用0.9%的生理盐水,GR组用0.75%的RPC,首次剂量10ml,然后以5ml/h持续硬膜外注射,记录患者麻醉维持时的BIS值。结果清醒状态两组BIS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Gc组30rainBIS值平均85.46、GR组BIS值平均80.33,60minGC组BIS值80.19、GR组BIS值72.51,两组患者BIS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硬膜外RPC阻滞显著降低丙泊酚TCI麻醉时的BIS值,增强了镇静深度,可适度减少丙泊酚的用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TCI)维库溴胺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维库溴铵靶控输注(TCI)(Ⅰ组)和常速输注(Ⅱ组),每组30例.静脉推注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后,Ⅰ组维库溴铵起始血浆靶控浓度0.14 μg/ml;Ⅱ组0.1 mg/kg静脉推注维库溴铵.气管插管后,Ⅰ组维库溴铵继续TCI输注,调整靶浓度每次增加0.01 μg/ml,直至T1消失.Ⅱ组50 μg·kg~(-1)·h~(-1)静脉持续泵入,调整泵速至T1消失.临近手术结束时停用维库溴铵,术毕不用肌松拮抗药.记录肌松起效时间、维库溴铵用量和肌张力恢复时间.结果 Ⅰ组肌松起效时间(291.0±728.48)s,显著长于Ⅱ组的(244.87±26.03)S(P<0.01);Ⅰ组维库溴铵平均用药量(57.47±4.77)μg·kg~(-1)·h~(-1),明显少于Ⅱ组的(80.30±8.08)μg·kg~(-1)·h~(-1)(P<0.01);Ⅰ组肌张力恢复时间(16.85±1.94)min,明显短于Ⅱ组的(21.00±1.48)min(P<0.01).结论 与常速输注方法比较,维库溴铵TCI能减少药物用量,利于肌张力恢复,更适用于长时间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舒芬太尼抑制罗库溴铵注射痛引起的肢体退缩反应的半数有效效应室浓度(EC50)。方法:ASAⅠ级择期全身麻醉患者53例按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组,其中男27例,女26例。采用丙泊酚(Marsh模型)联合舒芬太尼(Bovill模型)靶控输注(TCI),在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后,根据序贯法输注舒芬太尼,首例患者舒芬太尼浓度从0.15 ng/mL开始,间隔浓度为0.02 ng/mL调整。舒芬太尼达到效应室浓度后给罗库溴铵0.8 mg/kg静脉注射。结果:序贯法测得男性和女性舒芬太尼EC50值分别为(0.080±0.023)、(0.103±0.019)ng/mL,概率回归分析测得EC50值分别为0.071 ng/mL[95%可信区间(0.051~0.085)ng/mL]和0.098 ng/mL[95%可信区间(0.085~0.108)ng/mL];EC95值分别为0.103 ng/mL[(0.087~0.195)ng/mL]和0.120 ng/mL[(0.109~0.176)ng/mL],女性EC50显著高于男性。结论:舒芬太尼TCI可抑制罗库溴铵诱发肢体退缩反应,且抑制退缩反应的EC50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BIS和CSI在老年患者异丙酚靶控镇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丽  熊云川  熊平  李达 《江西医药》2007,42(10):920-922
目的 比较在无手术刺激状态下,老年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不同镇静程度时,大脑状态指数(CS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老年择期手术患者18例,年龄65~78岁,ASA Ⅰ~Ⅱ级,所行手术不限.全麻诱导前行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镇静,靶浓度由0.5μg/ml开始,递增梯度为0.5μg/ml,间隔时间为5min,直至镇静评分(OAA/S)为0后5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的CSI、BIS值,间隔20s行OAA/S镇静评分.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的效应部位浓度值(CE),每变化0.1μg/ml时的数值及时间.结果 镇静程度(OAA/S)的变化与CE、BIS、CSI有线性回归关系:与CE呈负相关,与BIS、CSI呈正相关.相关性的程度依次为CE>BIS>CSI.BIS与CSI的监测均能很好地反映患者的镇静程度,但两者对OAA/S变化的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随着CE的变化,BIS和CSI可以很好地反映异丙酚对老年患者的镇静程度,CSI的灵敏度更高一些;但是两者对预测体动反应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乳剂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TIVA)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择期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ASAI~II级,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n=50)和丙泊酚组(P组n=50),麻醉诱导:E组依托咪酯乳剂靶控诱导效应室浓度0.6μg/mL,P组给予依托咪酯乳剂0.3mg/kg,其余药物相同。术中麻醉维持:E组靶控效应室浓度改为0.3μg/mL,P组4~8mg/(kg h)的丙泊酚,两组患者均复合瑞芬太尼泵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术中维持循环稳定,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维持在40~60,手术结束前30min接静脉镇痛泵。分别于麻醉前、诱导后、插管后、切皮后5 min、切皮后30 min、手术结束时观察心血管反应、BIS值的变化及苏醒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均较稳定,但E组的波动明显低于P组;术毕苏醒时间,P组明显短于E组(P<0.05)。结论依托咪酯乳剂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比丙泊酚小,更适合患者的全麻维持;但术后烦躁发生率较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陈仲群  陈龙水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14-1616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未插管全麻中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局麻下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Ⅰ、Ⅱ、Ⅲ组,分别靶控输注(TCI)丙泊酚1.0、1.5、2.0μg/ml.分别于手术开始前10 min(T0)、局部阻滞麻醉(T1)、手术开始30 min(T2)、手术开始60 min(T3)及手术结束时(T4)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和改良清醒镇静(MOAA/S)评分.结果 BIS值随MOAA/S评分下降而下降 Ⅲ组术中各时点的MOAA/S评分均低于Ⅰ组(均P〈0.05),但术中3例出现呼吸抑制 Ⅱ、Ⅲ组MAP在MOAA/S评分3~2时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未插管全麻中,采用丙泊酚1.0~1.5μg/ml TCI镇静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