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行前房穿刺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在72眼小梁切除术中通过前房穿刺口放出房水,注入平衡盐溶液来调节眼压,促使前房形成,防止浅前房发生,人工形成滤枕。结果72眼中术后有2眼呈Ⅰ度浅前房,发生率为2.8%,无瞳孔变形,滤枕形成良好,出院时及术后1个月眼压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前房穿刺可以减轻手术并发症,获得更理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37例(38眼)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683眼中术后发生浅前房38眼(5.56%)。分析其原因主要为滤过过强18眼,结膜瓣渗漏3眼,脉络膜脱离11眼,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5眼,其他原因1眼。治疗采用的药物:睫状肌麻痹剂、高渗剂、皮质类固醇等和/或手术,包括:结膜瓣修补术,玻璃体抽液联合前房注气术等,32眼经过药物治疗前房形成,6眼药物治疗无效通过手术治疗后前房形成。结论38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84.22%的术后浅前房可以通过药物形成前房,只有15.78%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密缝巩膜瓣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密缝巩膜瓣对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效果。方法:58例69眼中闭角型青光眼57眼,开角型青光眼12眼。随机分为常规小梁切除术组(34眼)和密缝巩膜瓣组(35眼)。后者系在常规小梁切除术中,严密缝合巩膜瓣4针,手术结束后恢复前房,术后根据滤过泡情况进行眼球按摩及结膜下注射5-FU。结果:术后浅前房:常规组12眼,发生率35.29%;密缝组3眼,发生率8.57%。二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7.24,P<0.01)。术后眼压:随访6-12月,常规组眼压控制者31眼,占91.18%;密缝组眼压控制者33眼,占94.29%。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25,P>0.05)。结论:密缝巩膜瓣小梁切除术既可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又可有效地减少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前房穿刺术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前房穿刺术对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疗效。方法 将80例94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为2组,A组40例48眼,采用小梁切除术并于术中行前房穿刺术及术毕前房注入BSS以形成前房;B组40例46眼,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不行前房穿刺术,使其术后前房自然形成。术后观察前房、滤过泡、眼压等情况。结果 A组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为8.3%,B组浅前房的发生率为39.9%,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前房穿刺术对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复合式和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青光眼120例142眼随机分为两组。复合式手术组(A组)60例74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增加可拆除的调节缝线及术中应用5-FU;对照组(B组)60例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前房形成和眼压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A组为6.76%(5眼),B组为35.29%(24眼)。二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原因以滤过过强、脉络膜脱离为多见。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是常见的并发症,如处理不当,会导致不良后果。现将我院1991~1994年所做的深层巩膜咬切术及小梁切除术随机抽样84例101只眼的前房恢复情况作分析。临床资料1991-1994年滤过性手术274例,随机抽样85例101只眼.男36例43眼,女49例58眼,最大年龄78岁1眼,最小年龄38岁1眼,41~50岁22眼,51~60岁41眼,61~7O岁20眼。巩膜咬切术72眼,小梁切除术39眼。结果巩膜下咬切术72眼中浅前房ZI只眼(29.6%).小梁切除术39眼中浅前房3O只眼(78.3%),sl眼中I度为18眼,I度为32眼,皿度1眼。其中滤过作用过强14眼(274…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84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5例(41眼),单纯小梁切除术35例(43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其他手术操作步骤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基本相同。比较分析2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等情况。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2眼(4.88%)在拆除可调节缝线后出现浅前房,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有12眼(27.91%)发生浅前房,2组浅前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眼压均控制在21mmHg(1kPa=7.5mmHg)以下;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眼压<21mmHg共38眼(92.68%),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共29眼(67.44%),2组眼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7眼(90.24%)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单纯小梁切除术组30眼(69·77%),2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控制远期眼压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方面疗效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延缓形成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辽宁省辽阳县第一人民医院(111200)刘洪新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延缓形成是小梁切除术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一系列病理性改变,甚而影响手术效果及视功能。我们观察了120例,123只眼小梁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原发性青光眼59例(63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在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增加预置前房穿刺、术中丝裂霉素C的应用及可拆除调节缝线.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较好,全组63眼中,眼压≤21 mm Hg 61眼,滴降眼压药后眼压≥21 mm Hg者2眼.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者61眼.前房形成快,术后1d轻度浅前房3眼,以复方托品卡胺滴眼后,恢复正常.未出现前房积血、滤过泡渗漏、低眼压或脉络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地塞米松缓释系统在可调缝线小梁切除术对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观察组难治性青光眼34例43眼,采用可调缝线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地塞米松缓释系统,术后根据滤泡情况及前房深度适时调整可调缝线的松紧度。对照组为单纯的原发性开角型或闭角型青光眼32例41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18月,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深度。结果 术后第1天,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9.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8%(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3%(P〈0.05)。术后12月随访到30眼(观察组17眼,对照组13眼),观察组功能滤过泡占94.12%,多于对照组的53.85%(P〈0.005)。结论 可调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缓释系统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眼球按摩治疗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观察组34例(3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中、远期进行眼球按摩;对照组26例(32眼)行标准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观察组36眼中2眼形成浅前房,对照组32眼中18眼浅前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压,观察组〉21mmHg者1眼,对照组〉21mmHg者5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滤过泡,观察组功能滤过泡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有效控制滤过量而减少术后浅前房以及中、远期滤过道瘢痕化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的病例分析和预防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4例(104眼)原发性青光眼,首次成功滤过手术眼术后的前房深度观察,23眼于手术结束时用平衡盐液(BSS)形成前房,术后发生浅前房2眼占6.1%;71眼令其自然恢复,术后发生浅前房25眼占35.2%。两组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表明术中形成前房可明显降低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闭角型较开角型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高(P<0.05);小梁切除术和巩膜瓣下咬切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结束时用平衡盐液形成前房可以预防术后前房延缓形成,从而避免浅前房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加前房注气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43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组,第1组18例22眼,采用小梁切除加前房注气术,第2组18例21眼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观察前房、滤过泡、眼压等情况。结果第1组能维持平稳的前房深度,低眼压发生率降低,且有功能的滤过泡生成率与第2组基本接近。结论前房注气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1992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35例(47眼)青光眼并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行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有18例(18眼)浅前房,发生率为38.29%。经过治疗,16眼恢复前房;1例放弃治疗;1例恢复前房后3月出现眼内感染而摘除眼球。结论 青光眼并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可能性增大,但只要采用积极的措施,就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正确掌握处理浅前房的时间和方法.方法对120例158眼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经术后观察,确定浅前房发生的眼数及程度并给予相应处理.结果在158眼中发生浅前房46眼,占29.1%.引流过畅、房水渗漏、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主要原因.术中精细操作、术终前房重建、术后及时处理浅前房是减少这一并发症的重要措施.结论术后浅前房不能完全预防,但可减少其发生.前房如未形成,应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6.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延缓形成1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艳平  郭玉銮 《眼科》2001,10(2):115-115
前房延缓形成是抗青光眼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处理不当不仅影响术后效果 ,还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为了进一步探讨前房延缓形成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 ,现将我院 1995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各种类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 76例 80只眼 ,其中术后浅前房 16只眼进行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小梁切除者 76例 80只眼 ,其中男 2 9例 ,女 47例 ,年龄2 8~ 80岁 ,平均 5 6岁 ,单眼 72例 ,双眼 4例 ,在 80只眼中前房延缓形成 16只眼 ,占 19 7% ,16只眼中男 6例 ,女 10例 ,平均年龄 5 8岁 ,均为单眼。1 1 青光眼类型  16只眼中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1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黏弹剂(healon)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05~2007年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110例(127眼)青光眼患者的连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小梁切除术中,治疗组68眼向前房注入适量黏弹剂,对照组59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前房、眼压、滤过泡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眼术后前房形成迟缓的发生率(10.3%)明显低于对照组(42.9%)。治疗组眼术后眼压控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Ⅰ型、Ⅱ型功能性滤过泡与Ⅲ型、Ⅳ型非功能性滤过泡之比值,治疗组为15:3,对照组为12:14(X^2检验,P〈0.05),治疗组的滤过泡功能优于对照组。结论黏弹剂在抗青光眼手术中是一种安全的前房促进剂。其优点有:(1)作为“黏液栓”,有利于前房形成。(2)防止血液经巩膜切口流人前房,且有一定的压迫止血作用。(3)“黏液栓”的存在延缓了机化过程,有利于滤过泡的形成与通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相应预防、处理方法。方法总结2000年6月~2005年6月期间我院208例青光眼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原因、类型及予以相应处理。结果246眼中,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26眼,发生率为10.6%。其中滤过过畅16眼(61.5%),结膜瓣渗漏6眼(23.1%),睫状体脉络膜脱离4眼(15.4%)。术后对并发症相应处理后,除手术治疗4眼外,其余22眼通过保守治疗均能恢复前房。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前有效地控制眼压、减轻眼部炎症反应,术中注意保持前房深度,术后观察眼压及前房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是预防浅前房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复合式与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 青光眼124例(148眼)分为2组.复合式手术组(A组)62例(7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增加可拆除的调节缝线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黏弹剂;对照组(B组)62例(72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的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7.1﹪(13眼),B组为40.3﹪(29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P=0.002).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能较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216例(260眼)显微镜下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前房深度,并寻找浅前房的原因。结果发现浅前房36例(42眼),发生率为16.15%。发生在术后第1-6天。分析了其原因:脉络膜脱离占61.90%,引流过畅占26.19%。滤过泡漏占7.14%,恶性青光眼占4.76%.作者认为,浅前房一经发现,应仔细寻找其形成原因,并给予及时恰当的治疗,以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