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溃得康颗粒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辅助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合并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加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常规治疗,30例)和干预组(常规治疗联合溃得康颗粒治疗,30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常规组患者疗效显著于干预组[96.67%vs.73.33%,P0.05]。治疗期间,常规组和干预组患者在皮疹、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肝肾功损伤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溃得康颗粒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辅助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和较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荆花胃康胶丸联合PPI三联疗法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纯西医治疗,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片;荆花组52例给予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片,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荆花胃康胶丸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为92.31%,优于对照组的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荆花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7%,对照组为16.67%,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荆花胃康胶丸四联用药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2012年消化内科收治的205例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患者的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98例)及对照组(10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克拉霉素、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三联疗法,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测定,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结果 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能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实用,耐药性低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40例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接受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71%,高于对照组的85.71%;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镜正常时间、Hp根除时间以及疾病复发率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效果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影响。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中西医治疗组40例,单纯西医组40例,以胃镜检查溃疡情况、幽门螺旋杆菌快速尿素酶试验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疗8周后复查胃镜提示溃疡愈合率为95%,快速尿素酶试验阴性率为92.5%;单纯西医组治疗8周后胃镜提示溃疡愈合率为75%,快速尿素酶试验阴性率为62.5%。中西医组和单纯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超微肝胃百合汤、消痈溃得康颗粒联合常规治疗胃溃疡肝胃气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肝胃气滞型胃溃疡患者84例,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超微肝胃百合汤、消痈溃得康颗粒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和TN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HP转阴率88.10%,较对照组69.05%明显提高,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肝胃百合汤、消痈溃得康颗粒联合常规治疗胃溃疡患者,有利于减少炎症反应,促使HP转阴,提高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疗效安全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痈溃得康颗粒对胃溃疡活动期患者幽门螺杆菌的影响,反证"毒热"为胃溃疡活动期的病因,幽门螺杆菌为"毒热"病因要素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选取胃溃疡活动期符合中医胃毒热证患者300例,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试验研究方法,治疗组150例口服消痈溃得康颗粒加溃疡胶囊模拟剂,对照组150例口服溃疡胶囊加消痈溃得康颗粒模拟剂,6周后,采用快速尿素酶法试验测定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脱落8例,对照组脱落6例。治疗前后两组幽门螺杆菌的分级量化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胃脘灼痛,痛势较剧,泛酸嘈杂,口干及口苦记分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脘灼痛,痛势较剧,泛酸,嘈杂,口干及口苦的改善治疗后两组间记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综合疗效:符合方案集(PPS):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45.1%(64/142),总有效率为99.3%(141/142);对照组分别为6.9%(10/144),91.0%(131/1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分析集(FAS):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42.7%(64/150),总有效率为94.0%(141/150);对照组分别为6.7%(10/150),87.3%(131/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消痈生肌之消痈溃得康颗粒可以有效根除胃溃疡活动期患者幽门螺杆菌,显著改善中医症状,从而达到治疗胃溃疡的目的,且疗效优于对照组,以效测证,反证了"毒热"确为胃溃疡活动期的重要病因,幽门螺杆菌为"毒热"病因要素的重要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8.
戴梦姗  程小河 《新中医》2019,51(11):110-112
目的:观察荆花胃康胶丸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慢性胃炎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三联疗法(克拉霉素+泮托拉唑+阿莫西林)联合安慰剂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三联疗法联合荆花胃康胶丸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2组幽门螺杆菌阴转率、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评分,统计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11%,对照组为76.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幽门螺杆菌阴转率观察组为92.65%,对照组为72.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腹痛、腹胀、纳差、嗳气、恶心等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47%,对照组为5.8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荆花胃康胶丸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能有效减轻常见消化道症状,抑杀幽门螺杆菌,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枫蓼肠胃康颗粒联合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胃炎患者300例为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枫蓼肠胃康颗粒,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清除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9.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3%)与对照组(8.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枫蓼肠胃康颗粒联合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了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雪婷 《光明中医》2023,(1):126-129
目的 探讨舒肝解郁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临沂市中医医院脾胃病一科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疏肝解郁汤治疗,比较2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胃镜组织学检查结果,同时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组间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胃镜组织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肝解郁汤能够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胃镜组织学评分,不增加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三联疗法治疗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予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三联疗法(兰索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60例予三联疗法单独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6.7%,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76.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三联疗法治疗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效果良好,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溃疡汤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4年1月期间来我院诊疗的140例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两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溃疡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行统计学对比。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62例,清除率为88.6%,对照组53例,清除率为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为75.7%,差异同样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溃疡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总有效率高,可有效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用药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3例。对照组予兰索拉唑、克拉霉素及左氧氟沙星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菌蒲萸连方。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2.5%,治疗组为96.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率治疗组为90.5%,对照组为73.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12.7%,治疗组为3.2%,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治疗组为12.5%,对照组为29.6%,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病有较好疗效,可提高Hp根除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六君子丸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4月本院脾胃病科收治的116例脾胃虚弱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六君子丸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治疗过程中不良发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胀、胃痛、上腹部烧灼感、纳差、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更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为3.45%(2/58)较对照组患者18.97%(11/58)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17,P=0.00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六君子丸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幽门螺旋杆菌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和幽门螺旋杆菌杀菌作用,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视耳镜下清理冲洗外耳道联合伊曲康唑粉末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在东莞市茶山医院耳鼻喉科诊治的9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在可视耳镜清理外耳道并用30 m L温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将外耳道痂皮及分泌物冲洗干净后涂抹伊曲康唑粉末抗真菌治疗,疗程为2周,疗程结束后判断治疗效果,并随访4周观察复发率;对照组在盲视下清理冲洗外耳道并涂抹伊曲康唑粉末做抗真菌治疗,疗程2周,疗程结束后判断治疗效果,并随访4周观察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起效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4周无复发病例,对照组随访4周发现有5例复发,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耳镜下外耳道充分清理冲洗外耳道联合伊曲康唑粉末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其安全性能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失眠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中、西医病因病机。方法:采用14C呼气试验对90例失眠伴明显消化系症状者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测定,并与30位健康对照组作比较;同时选择30例Hp感染患者作自身胃镜检查,以判定疾病性质。结果:①观察组(失眠组)Hp感染阳性率(77%)显著大于对照组(20%,P<0.01);Hp感染程度2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14C呼气试验与胃黏膜快速尿素酶Hp自身对照检测阳性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敏感度以14C呼气试验为高。结论:失眠与Hp感染密切相关,"胃不和则卧不安"经典中医理论,应注入"卧不安亦胃不和"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使用头孢羟氨苄颗粒与甲硝唑片联合治疗对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成功率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该研究于2014年6月—2017年1月选取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症状明显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使用头孢羟氨苄颗粒与甲硝唑片联合治疗,对照组采取阿莫西林胶囊与克拉霉素片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的清除成功率及患者临床治疗的症状改善有效率。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实现成功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患者31例,对照组25例,清除成功率分别为91.18%和73.53%(P0.05);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应数值(P0.05)。结论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使用头孢羟氨苄颗粒与甲硝唑片联合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升幽门螺旋杆菌的清除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热补针法与西药常规治疗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运用随机化原则将符合研究要求的7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选取中脘、胃俞、双侧足三里、内关等穴位行热补针法针刺,1次/d,连续5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每次20mg,2次/d;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每次100mg,2次/d;同时配伍克拉霉素口服,每次500mg,2次/d。两组均接受4周治疗,观测指标为两组患者的上腹痛、腹胀、嗳气和反酸评分,胃镜、快速尿素酶试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及尿素呼气试验,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6%,优于对照组的81.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安全性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随访时溃疡改善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补针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较少,尽管短期效果不如西药明显,但远期疗效较好,适宜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10d序贯疗法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96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利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患儿。对照组为7d三联法治疗.观察组采用10d序贯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9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5.42%,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中有2例不良反应病例,不良反应率为4.17%。对照组中有4例不良反应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d序贯疗法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2018年5月治疗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的四联疗法;观察组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四联疗法情况下外加荆花胃康胶丸辅助治疗。在停药4周以后,检测2组患者的幽门杆菌的根除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3%。并且观察组的幽门螺旋杆菌转阴率(86.8%)也远高于对照组的转阴率(68.4%)。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荆花胃康胶丸与四联疗法的共同使用对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更加安全、彻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