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对乙肝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child-pugh评分与血清HBsAg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将8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根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情况,分为44例未出血组(未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38例出血组(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另外根据child-puge分级情况,将患者分为26例child-pugh A级组、33例child-pugh B级组及23例child-pughC级组.分别对各亚组间HBsAg水平含量差异进行对比,并对HBsAg水平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组患者血清HBsAg水平含量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0.05),而child-pugh C级组血清HBsAg水平含量最高(P<0.05),child-pughA级组血清HBsAg水平含量最低(P<0.05).同时血清HBsAg水平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child-pugh评分与均存在显著的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child-pugh评分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亦町诱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继发感染等,最终造成病人死亡。介入治疗主要有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或支架植入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TIPS)、脐血干细胞肝内移植术、和部分脾脏栓塞术。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我们对38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急诊行介入治疗,成功救治33例,术后未再出现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预防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1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各55例),一组为临床护理路径组,一组为常规护理组.结果 临床护理路径组1年内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3.64%和27.27%),差异显著性(P<0.05);临床护理路径组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96.36%和67.27%),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 在预防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出血患者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42例内镜下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配合,及术后对病情的密切观察、饮食管理、心理护理、用药观察、出院指导,认为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是治疗和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通过全程良好的护理,可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TH胶在经皮经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52岁。静脉曲张程度轻度2例,中度12例.重度6例。肝功能Child-Pau小分级A级15例,B级5例。采用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途径,用TH胶灌注填塞曲张静脉,在拔出导管鞘时用1.2mlTH胶填塞肝脏穿刺通道。结果20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即时闭塞率100%(20/20).肝脏穿刺通道填塞良好,未出现肝包膜严重出血。肝功能各项指标在术后3d-过性升高,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17例患者随访6-12个月,随访期间无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TH胶能即时闭塞食管胃底的曲张静脉.治疗和预防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也能够即时填塞肝脏穿刺通道,防止肝包膜下出血.在门静脉高压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介入栓塞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常见的并发症,来势凶猛,出血量大,病死率高,静脉套扎及硬化剂治疗效果不满意,短期出血率较高。单纯经皮穿肝曲张静脉栓塞术(percutaneoustranshe—paticvaricealembolization,PTVE)急性止血效果好,但术后复发出血率高.远期疗效不理想。为此,笔者在既往PTVE基础上.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危重病,占上消化道出血的首位。首次出血病死率可达50~70%。我院1990年11月至1995年12月,对住院的30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疗效满意。 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男26例,女4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7.5岁。初次出血10例,再次出血20例。②临床表现:呕血、黑便30例(100%),黄疸15例(50%),腹水22例(73.3%),蜘蛛痣10例(33.3%),失血性休克5例(16.6%),食管吞钡或胃镜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0例(100%)。③治疗:常规补液,输同型血,以保证有效血容量;止血药物的应用。脑垂体后叶素30μ加50%葡萄糖液40ml静脉推注(10分钟推完)。然后以垂体后叶素30μ加入5%葡萄糖500ml维持静脉滴注,0.2μ~0.4μ/min,待出血  相似文献   

8.
背景:作为国内临床常用的组织黏合剂,组织胶可瞬间产生聚合反应,具有生物组织固化速度快的优点,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很好的效果。 目的:探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法治疗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近、远期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90例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合并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其中男64例,女26例,年龄22-75岁,在内镜下采用组织胶注射治疗胃静脉曲张,联合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治疗后2-4周内复查内镜,观察止血率、静脉曲张、曲张静脉直径、红色征、门静脉高压胃病情况等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曲张静脉消除后随访3-39个月,观察静脉曲张情况、组织胶排胶情况和局部增生状况、再出血、复发等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①近期疗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曲张静脉数目明显减少、红色征发生率降低、静脉高压性胃病好转(P均 < 0.01),但3例发生早期再出血。组织胶在治疗2周-3个月开始排出,未发生与组织胶注射治疗直接有关的食管狭窄、穿孔、严重感染、异位栓塞等并发症。②中远期疗效:静脉曲张复发9例,5例发生远期再出血。表明经内镜注射组织胶联合密集套扎法治疗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和)出血疗效确切,操作成功率高,止血效果好,并能有效预防远期再次出血,复发率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PTVE)联合经皮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的急诊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不合并肿瘤者)所致的急诊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均急诊行NBCA胶加弹簧圈栓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治疗,再于一周后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分析36例病例的近期疗效(6~18月)、并发症,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36例病例均应用NBCA胶和弹簧圈栓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术中术后未出现重大手术并发症,术后跟踪随访6~24月,有4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复发,其中1例患者复发出现在介入栓塞后的第二天,再次行栓塞治疗后好转,余3例患者复发的上消化道出血均不严重,经内科保守治疗后恢复。结论NBCA胶配合弹簧圈栓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是有效的安全性,加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可降低门静脉压力,提高单纯性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ESVD)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观察组在内镜下实施ESVD术,记录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及食管胃静脉曲张改善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后6个月内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再出血率5.00%、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40.00%(P<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偏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对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在内镜下实施ESVD术后近期疗效较好,可促进患者恢复,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黄金莲  赖朝华 《医学信息》2006,19(11):2024-2025
目的 研究紫黄液对肝硬化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EVB)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1例患者按单日和双日入院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9例采用禁食、护肝、抑酸、补充维生素K及垂体后叶素静滴和必要的抗休克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紫黄液汤剂(由紫殊草、大黄、田七煎汁而成)。结果 治疗组使用垂体后叶素的量少于对照组,平均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 紫黄液对肝硬化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对肝硬化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门脉断流术,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 选取自2014年7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硬化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共计32例,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之后对其进行临床实践与研究,患者使用门脉断流术对自身疾病进行治疗,由护理人员对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并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经过手术后,有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5%,其中有6例患者临床检测为由于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另2例患者则在术后两年左右去世.结论 在临床对肝硬化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门脉断流术的治疗方法有着相对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对其进行应用并大力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总结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方法对43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通过及时抢救、严密的病情观察、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3例出血经过积极的抢救、精心的护理,36例治愈出院,6例抢救无效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通过加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果断采取有效急救措施,严密病情观察,准确估计出血量、判断再次出血,精心的护理,是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关键。  相似文献   

14.
郑少峰 《医学信息》2003,16(5):267-268
目的: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及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对5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及胃底血流阻断术。结果:术后死亡3例(5.1%),其余病例无近期并发症。远期再出血3例(6.1%),死亡2例(4.3%),绝对生存率为83.9%。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及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门脉高压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常见的致命重症[1]。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是一种介入放射学新技术,采用经皮穿刺右侧颈静脉的介入方法,建立肝内的主干肝静脉及门静脉主要分支之间的分流通道,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经内镜硬化剂、经内镜套扎、组织胶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已经获得公认,但各种方法的疗效存在差异。 目的:通过阐述套扎环、组织胶、硬化剂的材料学特征及其生物相容性,探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硬化及组织胶栓塞的治疗效果。 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9/2009)及Medline数据库(1989/2009)中检索有关套扎环、组织胶、硬化剂生物相容性及其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文献,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环,硬化剂,组织胶,治疗”及“cerebrovascular disease,stent,therapy”为检索词。排除重复研究、动物试验类基础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17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内镜下套扎与硬化治疗在控制急性出血和预防早期出血方面疗效确切,已经成为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破裂出血的金标准。临床常用硬化剂包括5%鱼肝油酸钠、1%乙氧硬化醇、5%油酸氨基乙酸等。目前应用的组织胶均属α-氰丙烯酸酯类胶,在微量阴离子存在的情况下,能产生瞬间聚合反应而固化。硬化剂治疗时拔针后血管穿刺点会有出血现象,注射组织胶后可见曲张静脉向注射部位两侧增粗、发白,拔针后组织胶会封堵穿刺点而无渗血,即刻控制曲张静脉急性出血。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近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仍然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杨军  崔丽萍  李莉  曹毅 《医学信息》2010,23(6):1626-1627
目的 通过观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套扎术联合抗纤维化中成药物去纤软肝胶囊预防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远期效果,探索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150例患者分成3组,第一组口服心得安,第二组采用套扎术联合口服心得安,第三组采用套扎术联合心得安及去纤软肝胶囊,在不同时间段内观察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第三组患者在出血停止后15天、1个月内,再出血发生率与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在6个月和1年后,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前两组.结论 套扎术联合口服心得安及去纤软肝胶囊能有效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内窥镜广泛应用于临床,许多作者报告,在部份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中,不是由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致,而是来自急性胃粘膜损害,由门脉高压引起的急性胃粘膜损害,亦称“门脉高压性胃炎”PortalHypertensive Gastritis简称PHG。近几年来,国内、外有些临床医帅主张对食管静脉曲张采用硬化剂注射疗法,由于阻断了胃左静脉→食管静脉→奇静脉间的侧枝循环径路,可导致异位静脉曲张的形成和破裂出血,临床上将食管、胃底以外的曲张静脉统称之为“异位静脉曲张”Ectopic Varices简称EV。熟悉胃和食管的血液供应情况,特别是静  相似文献   

19.
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由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较常见,死亡率高.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应用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52例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确诊的肝硬化患者69例,其中经腹部CT或腹部超声诊断为门静脉血栓患者24例设为血栓组,未发生血栓患者45例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与肝硬化非血栓患者的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比较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肌酐(C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氨浓度、门静脉内径宽度(MVP)、脾脏厚度、脾切除史、有无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及腹腔积液。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腹腔积液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腹部超声或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门静脉主干血栓22例(91.67%)(1例合并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合并左/右门静脉分支,1例合并左/右门静脉分支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单纯位于左/右门静脉分支2例(8.33%);两组患者中D-二聚体、AST、ALT、ALB、PTA、PLT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宽度、Hb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应加强对患者D-二聚体、血红蛋白、门静脉内径宽度的监测,有助于患者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