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70岁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风险及相关病原学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48h且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33例,根据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及非VAP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术后VAP的危险因素、致病菌及相应敏感药物。结果 33例患者中共16例患者发生VAP。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之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与VAP发生明显相关。分离病原菌19株,多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84.2%),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是主要致病菌,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发生率较低,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抗菌活性为100%。结论 老年患者心脏术后VAP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需提高手术技术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尽早拔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改善老年患者心脏术后VAP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院心脏术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征。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我院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8患者VAP出现37例,发生率35. 2%,分离出51株病原菌,分别为:革兰阴性菌28株占54. 9%、革兰阳性菌19株占37. 3%、真菌4株占7. 8%。心脏病术后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发生VAP与年龄、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有无基础病、延迟关胸、术后有无合并肺不张、不合理应用抗生密切相关;与患者性别,手术种类无相关。结论:VAP的发生率与病原菌分布地区差异较大,有效的缩短体外循环及机械通气时间、预防术后胸腔积液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减少心脏术后VAP发生率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SICU的143例心内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8h的先心病婴幼儿的病历资料。将143例婴幼儿分为两组:发生VAP的59例为VAP组,未发生VAP的84例为对照组。以性别、疾病类型、生长发育情况、贫血、血清球蛋白水平、术前抗生素应用情况、生长发育、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H2受体抑制剂或制酸剂应用等为预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后与VAP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VAP的发生率为41.3%。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抗生素使用、体外循环(CPB)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H2受体抑制剂或制酸剂应用、术后低心排、术后合并败血症这7个因素与VAP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抗生素使用、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H2受体抑制剂或制酸剂应用是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V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VAP发生率高,术前抗生素使用、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H2受体抑制剂或制酸剂应用是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VAP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VAP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机械通气超过48 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分析显示围术期输血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氧合指数(PaO2/FiO2)、ICU住院天数、双瓣置换术、重度肺动脉高压、气管切开、再次插管、应用抑酸剂、术后死亡率13个因素与VAP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机械通气时间≥4 d、再次插管、应用抑酸剂4个因素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围手术期尽量避免危险因素,以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5例心脏直视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术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脏直视术后进行机械通气的65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致病菌及相应的治疗对策。结果本组病例VAP发生率为7%,死亡率为23.1%,其主要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G-)杆菌,占73.73%,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是主要的致病菌;革兰氏阳性(G+)球菌,占22.03%,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占4.24%,主要是白色念珠菌。结论心脏术后VAP的发生率高,死亡率也较高,必须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根据病原学和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才能提高心脏术后VAP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42例老年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89例)和非VAP组(253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分别筛选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为26.0%(89/342);影响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低蛋白血症、侵入性操作、胃肠道反流及误吸、机械通气时间及APACHEⅡ评分(P0.001)。结论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具有较高的VAP发生率,应结合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心脏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该院成人心脏术后使用呼吸机超过48 h的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发生VAP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者作为对照组。单因素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VAP发病率为9.32%,手术时间延长、体外循环、机械通气时间延长、APACHE-Ⅱ评分高、二次开胸手术是成人心脏手术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VAP是心脏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与围术期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应充分重视加强评估与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CU高龄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该院ICU病房收治需行机械通气的高龄患者455例,统计VAP发病率,对该类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观察菌群分布特征,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ICU高龄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为36.70%(167/455),死亡率为34.13%(57/167),非VAP死亡率为15.63%(45/288),差异显著(χ2=14.32,P0.05);2VAP感染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236株,革兰阴性菌感染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真菌(P0.05);3单因素分析:年龄70岁、平卧位通气、通气时间5 d、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应用抑酸剂、气管切开、血糖≥7.8 mmol/L、合并肺内疾病ICU高龄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年龄、通气体位、通气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气道连接方式、血糖水平、合并肺内疾病是ICU高龄机械通气患者VAP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OR=12.528,6.026,5.398,7.882,18.882,7.782,11.165,P0.05)。结论 ICU高龄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病率高,预后不良,其中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高龄、平卧位、通气时间较长、营养水平差、气管切开、高血糖、合并肺内疾病是VAP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脑梗死进行机械通气后的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37例重症脑梗死行机械通气患者,将发生VAP 56例作为VAP组,未发生VAP 81例作为非VAP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VAP组检测痰标本中病原菌并分析。结果 VAP组与非VAP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P组共检测出89株细菌,革兰阴性杆菌68株,革兰阳性球菌21株,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鲍曼不动杆菌17株、铜绿假单胞菌15株。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17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仅对糖肽类及利奈唑烷敏感性好。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对包括碳青酶烯在内的抗生素耐药率均>60%。结论机械通气时间是重症脑梗死患者VAP发生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革兰阴性杆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重症脑梗死患者VAP的主要病原菌,并且其耐药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机械通气治疗时间〉48h的10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VAP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及耐药性。结果:106例患者中VAP患者共48例(45.3%)。糖尿病、气管切开患者VAP的发病率增高(P〈0.05);VAP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无VAP组(P〈0.05);V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7.1%),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21.9%),绝大多数病原菌出现严重耐药。结论:多种临床因素与VAP的发病有关;V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率高;VAP的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周俊荣 《山东医药》2010,50(35):76-77
目的 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防治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126例在本院RICU接受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和NVAP组,对与VAP发病可能相关的12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Ⅲ(APACHEⅢ)、机械通气前48 h应用抗生素、非感染慢性肺部疾病、留置胃管肠饲营养和重复气管插管与VAP发病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Ⅲ评分和机械通气前48 h应用抗生素为V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ICU中VAP发病与多种临床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与重点监控,以预防和减少VAP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病原体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VAP患者气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机械通气时间>7天组VAP发生率明显高于≤7天组,应用H2受体阻滞剂组VAP的发生率较未用组高;VAP患者培养出病原菌79株,革兰阴性(G-)杆菌与革兰阳性(G )球菌分别为91.1%和6.3%。分离出的G-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杆菌、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G-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仅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结论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避免应用H2受体阻滞剂可减少VAP发生;VAP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耐药性严重,治疗上应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心脏术后住重症医学科期间谵妄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4年3月至5月期间行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术后谵妄发生率,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117例心脏术后老年患者中,27例(23.08%)术后发生谵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机械通气时间、停留重症监护室(ICU)时间、输血、低钠血症、高钾血症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与谵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P=0.022),低LVEF值(P=0.041),停留ICU时间(P=0.031)和与术后谵妄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研究认为,低LVEF值、长时间机械通气、停留ICU时间是心脏术后老年患者出现谵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本院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研究,共纳入206例机械通气大于48 h的患者,其中54例发生VAP,152例无VAP发生,比较VAP和非VAP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我院ICU VAP发生率为26.2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机械通气时间长、ICU住院时间长、脑血管病、肿瘤术后为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康复治疗是VAP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VAP由多种高危因素引起,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预防VA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榆林市星元医院收治的建立人工气道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气管导管进行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过程中采用可冲洗的气管插管,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术。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VAP发生率及声门下滞留分泌物菌落。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ICU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声门下滞留分泌物为革兰阴性菌、真菌菌落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声门下滞留分泌物为革兰阳性菌菌落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术可以降低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VAP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吕青兰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2):2184-2186
目的探讨引起机械通气相关性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行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108例患者引起机械通气相关性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肺部感染率52.78%,最终死亡率24.56%;年龄、吸烟史、呼吸机使用方式、机械通气时间、频繁吸痰、雾化吸入、营养不良、留置胃管、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单危险因素;感染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占58.43%,革兰氏阳性菌占33.71%,真菌占7.87%。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引起肺部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该尽可能减少相关危险因素的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急诊监护病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凶素和致病菌耐药状况.方法 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VAP患者的病原学资料,并与同期未出现VAP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①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48 h患者178例,65例患者出现VAP(36.5%),18例死亡(病死率27.7%),VAP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VAP组(P=0.001);②VAP主要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7.1%),尤其是绿脓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居多并显示多重耐药:77.3%绿脓杆菌显示出对头孢他啶耐药,72.7%对左氧氟沙星耐药,18.2%对亚胺培南耐药;75.0%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耐药,80.0%对左氧氟沙星耐药,25.0%对亚胺培南耐药;③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MV≥7d、应用激素与VAP存在相关性(P<0.05).而广谱抗生素或接触抗生素在3种以上者与VAP致病菌的多重耐药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1).结论 VAP患者具有MV时间长、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等特点;MV≥7 d、应用激素容易导致VAP的发生;VAP的致病菌以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细菌为主,广谱抗生素或3种以上抗生素的应用是VAP耐药菌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高危因素。方法对通气时间≥48h的8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例VAP患儿纳入观察组,其余40例未发生VAP患儿纳入对照组,对胎龄、通气时间、出生体重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胎龄、出生体重、通气时间、气管内吸引、合并败血症和再插管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通气时间、气管内吸引和再插管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VAP发生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40例VAP患儿痰培养阳性率为77.5%(31/40),共分离出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1.7%(33/46),包括肺炎克雷伯杆菌19株(41.3%),鲍曼不动杆菌10株(21.7%),大肠杆菌4株(8.7%);革兰阳性菌占28.3%(13/46),溶血性链球菌6株(13.0%),表皮葡萄球菌3株(6.5%),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8.7%)。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VAP发生率较高,通气时间过长、吸痰操作次数过多、再插管等,都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革兰阴性菌是主要致病菌,临床操作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以避免VAP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重症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机械通气患者201例进行分析,记录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中毒农药种类、呼吸机使用时间、APACHEⅡ评分等指标,观察各种因素分组下VAP的发生率,观察患者资料与VAP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PACHEⅡ评分、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置管方式、机械通气时间、神志、抗生素应用、其它侵入性操作为VA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农药种类、吸烟史、饮酒史不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是导致重症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机械通气患者VAP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对老年患者和危重患者应加强监测,尽可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和控制VAP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外科ICU术后患者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探讨感染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菌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外科ICU收治的非心脏手术术后VAP患者临床资料。结果:VAP患者68例,检出病原菌173株,前三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病原菌中存在严重多重耐药情况;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杆菌的危险因素:二次插管、多联抗生素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低蛋白血症及合并脑血管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次插管、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低蛋白血症及合并脑血管病是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组较未感染组死亡率明显增加(P=0.015)。结论:外科ICU中VAP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二次插管、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低蛋白血症及合并脑血管病为VAP患者感染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菌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菌会显著增加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