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及分析。方法: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3例,患者仰卧,臂丛麻醉生效后,在C型臂透视机帮助下完成骨折初步复位,然后安装外固定支架再复位。其中如骨折粉碎不稳定者,给予加用经皮钢针固定,或开放复位螺丝钢板固定加外固定支架。其中单纯外固定支架固定14例,经皮钢针加外固定支架固定7例,开放复位螺钉或钢板加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一期植骨2例。结果: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6~16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5~10周去除外固定支架,平均7周。关节功能根据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达到91.3%。结论:外固定支架可较好地维持挠桡骨远端骨折的稳定,其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按AO分类为B或C型的103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评定临床效果。结果:随访6~18个月,均获骨性愈合,功能优良率86.4%。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掌侧掌桡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7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采用掌侧掌桡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和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评价患者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15.8±3.4个月,X线片显示74例骨折均愈合;观察组掌倾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尺偏角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观察组中优23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为94.6%;对照组中优15例,良13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为75.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掌桡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中可充分暴露骨折,操作直观,安全可靠,术后恢复优良率相对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改良Henry入路保留旋前方肌结合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常规组(n=20,传统Henry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和改良组(n=20,改良Henry入路保留旋前方肌结合掌侧钢板内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克氏针与外固定支架联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32侧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随访6—36个月;骨折愈合情况采用X线片来评估;术后功能评价采用Dienst功能评估标准。结果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且对位良好,患者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Dienst功能优良率为87%。结论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操作简单,继发损伤小,固定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自2000年7月至2006年7月,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掌侧支持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50例60侧,骨折类型按AO/ASIF分型A2型5侧,A3型10侧,B1型2侧,B2型3侧,B3型10侧,C1型8侧,C2型13侧,C3型9侧。术中进行自体骨移植17侧。结果:50例患者中有45例50侧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28个月(平均14个月),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25侧,良20侧,可5侧,并发症包括钉道感染5侧,骨不连1侧,腕管综合征1侧,创伤性骨关节炎2侧。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每一种方法应掌握好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方法:采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2例,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感染等情况发生。结果:32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以上并发症。按照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22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90.6%。结论:掌侧入路可以避免钢板对肌腱的干扰,是理想的手术方式。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具有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特点,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想内固定。  相似文献   

8.
掌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掌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探讨T形钢板固定加植骨方法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的支撑作用。方法2002年2月至2008年2月,对23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应用T形钢板固定加植骨治疗,术后评估腕关节功能及骨愈合状况。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病例全部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与Werley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评估:优9例,良11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7%。结论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易于操作,不影响桡骨远端的腱鞘结构。通过植骨,可以恢复桡骨远端的长度及其解剖形态,同时增加螺钉的把持力,从而增加钢板固定的牢固性,提供早期功能锻炼条件,从而最大限度恢复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通常能达到很好的疗效。对于不稳定的骨折保守治疗可能复位不佳或可能发生再移位致畸形愈合,严重影响腕关节功能,因此目前越来越倾向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2]。作者对本院自2007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的桡骨远端老年骨折患者23例,比较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情况以及腕关节屈伸活动角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2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的长度均得到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优15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7%。结论应用经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20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掌侧LCP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0例,比较其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20例患者18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6(6~21)个月,患侧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Anderson标准评定,优15例、良2例、不满意1例,优良率达94%。【结论】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有效办法,能够牢固维持复位,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掌侧LCP治疗30例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按AO/ASIF桡骨远端骨折分类):B2型6例,B3型7例,C1型7例,C2型8例,C3型2例.结果 随访6~14个月(平均12个月),根据腕关节功能及X线片测量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优15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达83.3%.结论 对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掌侧L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术中骨折具体情况选择锁定螺钉的植入角度、减少结构性植骨、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避免肌腱激惹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64例,根据AO分型及粉碎程度分别采用钢板内固定、外支架结合钢板内固定2种治疗方法。结果对59例平均随访18月。根据Cooney腕关节功能评价:优25例,良24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为83%。结论对不同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最大限度恢复桡骨与尺骨的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掌倾角与尺偏角,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腕关节功能得到最大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使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9年5月使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27例。平均55.3岁。按AO分类:B2型5例,B3型2例,C1型11例,C2型7例,C3型2例。结果:全部病例得到3~24个月随访,平均16.2个月。根据Fernandez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优14例,良10例,一般1例,差2例。优良率87.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可提供坚强的固定,早期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5.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以掌侧锁定钢板治疗为主,但尚存在操作中难以判断钢板位置同腕关节面边缘的距离,可导致螺钉穿出关节面的并发症。关节镜或操作中透视各有利弊,缺乏简单易行且有效的关于钢板放置定位的方法。 目的:探索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锁定钢板的放置定位及计算机仿真在此治疗前规划的作用。 方法:收集20例成人桡骨CT断层数据,通过MIMICS软件建模,在MIMICS中装配桡骨和掌侧钢板,测量最佳的关节面边缘同钢板远排螺孔中心的距离,求其标准差及均值。将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3例分为2组,常规规划组治疗前常规X射线及CT阅片,计算机规划组治疗前根据计算机测量的数据辅助规划。 结果与结论:常用斜T型掌侧锁定钢板的安置安全区为:螺钉孔中心距关节面边缘均值男性为11.13 mm,女性为10.97 mm。计算机规划组患者治疗中透视次数及操作时间显著少于常规规划组(P 〈 0.05)。提示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有效确定桡骨远端掌侧钢板的适当位置,应用于治疗前规划中有助于减少老年骨折患者的透视及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is study was a retrospective follow-up evaluation of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 in Smith's fractures in 38 patients treated in the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Department at the Skubiszewski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in the years 1986-2005. Material and methods. The group consisted of 24 women and 14 men 15 to 74 years of age (ave. 48).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distal fragment stabilization with buttress plate. There were 9 transverse type 1 fractures, 14 palmar lip type 2 fractures, and 15 type 3 fractures with oblique fracture line, according to the Thomas classification. Results. Follow-up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32 patients. There were: 10 excellent outcomes, 10 good, and 12 fair according to the Gartland score. 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 developed in all patients with inadequate intraarticalar fracture reduction. Conclusions. Volar displaced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need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and operative planning. Stabilization of the distal fragment with buttress plate is reliable and gives fracture healing without loss of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7.
背景:用锁定钉的最终固定依赖于钢板的放置,为避免螺钉锁入关节,要求在放入螺钉前反复确认骨折块的复位及钢板位置的放置,无疑增加了操作繁琐及螺钉进入关节的风险。目的:观察新型带变向螺钉的解剖型掌侧锁定钢板DVRTM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1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AO分型A3型3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3例,C2型5例,C3型5例。受伤后0~12d采用带变向螺钉的解剖型掌侧锁定钢板DVRTM治疗。结果与结论:随访至24周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软组织并发症,无螺钉移位及钢板断裂,影像学及功能评估满意。据此得出,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这种固定方式能提供解剖复位、固定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钉板之间能更灵活、弹性的搭配。  相似文献   

18.
背景:纵观目前治疗粉碎及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各种方法,金属材料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的优点日益突出。目的:观察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O分型C型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AO分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51例,根据其意愿及经济状况非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7例应用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对照组24例应用普通掌侧接骨板。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C臂透视次数,术中接骨板安装次数,正中神经炎发生、术后腱鞘炎发生、腕关节功能恢复时间6个方面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实验组X射线片显示骨折全部Ⅰ期愈合,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正中神经炎等并发症。和同期普通掌侧接骨板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Mcbride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提示使用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操作更加便捷,安全可靠,完全解剖复位,固定坚强,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掌侧入路万向双柱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掌侧入路,应用 AO 2.4 mm 桡骨远端万向双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从影像学、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估,随访疗效。【结果】患者均获为期6~12个月的术后随访,X 线片示术后达临床愈合。2例出现正中神经损伤,1例骨折端再次发生骨折再移位,无切口感染病例。根据 X 线片测量,术后掌倾角平均9.4°(6°~15)°;尺偏角平均18.9°(11°~26)°。根据 Garland&Werley 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价:优19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92.1%。【结论】万向双柱 LCP 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能够恢复桡骨远端的解剖形态,有利于患肢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远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和普通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将8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分别采用普通T型钢板和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对2组患者的疗效、骨折复位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3.0%,对照组优良率为67.4%,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掌倾角、尺偏角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可有效地维持骨折复位,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