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肠内注射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炎症介质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 Wistar大鼠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 ,动脉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 (SMAO) ,1h后松夹恢复灌流。大鼠随机分为预防、治疗和对照 3组 ,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在夹闭后 30 m in和再灌后 30 min肠内注射卡巴胆碱 (0 .1mg/ kg,稀释至 1ml生理盐水中 ) ,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夹闭后 1.0、2 .5和 6 .0 h测定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和皮质醇含量。结果 治疗组及预防组血浆TNFα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1) ,IL 10和皮质醇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 卡巴胆碱肠道给药能抑制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全身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而对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及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轻微 ,有助于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卡巴胆碱对肠缺血-再灌流动物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对肠缺血再灌流动物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对肠组织和白细胞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方法检测肠缺血再灌流大鼠和肠部分缺血再灌流兔伤后脏器功能指标、白细胞中细胞因子表达和血浆、肠组织TNFα含量。结果卡巴胆碱治疗组大鼠再灌流2h后血浆ALT、BUN和CK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中TNFα表达下调,IFN、IL4和IL10表达上调;治疗组兔血浆ALT、Cr和CKMB在缺血和再灌流早期增加幅度低于实验组,再灌流后趋于恢复,实验组渐升高;肠组织TNFα含量低于实验组。结论卡巴胆碱改善肠缺血再灌流动物脏器功能,抑制肠组织TNFα的合成,调节白细胞致炎和抗炎因子的表达比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凋亡及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拟胆碱药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肠缺血1h组、肠缺血1h后再灌注1h和2h组、卡巴胆碱 肠缺血1h组及卡巴胆碱 肠缺血1h后再灌注2h组。复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肠缺血前10min经肠袋给予卡巴胆碱。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及白细胞中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肠缺血1h,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减少,再灌注后上述指标均呈反向变化;卡巴胆碱可抑制肠缺血引起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增加,但增加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外周血白细胞中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在肠缺血1h时均增加,但再灌注后2h,IL-10、IL-4和γ干扰素(IFN-7)表达则明显减少,与TNF—α表达明显增加的趋势相反;卡巴胆碱可改善这一变化。结论卡巴胆碱能减少肠缺血时淋巴细胞的凋亡,调节肠缺血-再灌注时外周血白细胞中致炎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失衡,在防治失控炎症反应、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的动态变化评价其意义,方法:对发病6h内AMI患者48例进行溶栓治疗。测定患者溶栓前、溶栓后0.5、1、2、4、12、48h及1周血浆TNF-α、IL-6浓度。结果:36例再通,12例未通。溶栓前TNF-α、IL-6浓度都升高。溶栓后未通组TNF-α、IL-6均于48h达高峰。峰值都大于再通组。再通组TNF-α高峰不明显。IL-6于12h达峰后回落。结论:AMI患者血浆TNF-α、IL-6动态变化反映AMI炎性反应。再灌注挽救心肌而减轻的炎症足以抵消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 ,先制作 8cm长的空肠袋 ,后用动脉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 (SMAO)血流 ,1 h后松夹恢复灌流 ,制成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 ,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预防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在夹闭后 30 m in和复流后 30 m in向空肠袋内注射卡巴胆碱 (0 .1 m g/ kg,稀释到 1 m l生理盐水中 ) ,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夹闭后 1 .0、2 .5和 6 .0 h分别处死动物 ,测定肠袋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和髓过氧化物酶 (MPO)含量 ,并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预防组和治疗组肠组织中TNFα和 MP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肠道组织炎性损害明显减轻 ;治疗组与预防组之间上述变化差异不显著。结论 :卡巴胆碱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局部炎症反应 ,机制可能与其对抗致炎因子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所血侧半球皮质和缺血核心区皮质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缺血侧半球组和缺血核心区组,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h,于再灌注后0、6、16、24和48h处死大鼠,用ELISA法分别测定缺血侧半球皮质和缺血核心区皮质内TNF-α含量。结果 缺因侧半球皮质内TNF-α含量于脑缺血再灌注后6h明显升高,16h达高峰,24h恢复到正常水平,48h再次明显升高。缺血核心区皮质内TNF-α含量于脑缺血再灌注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TNF-α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核心区以外皮质内的损伤反应过程,而与缺血核心区皮质内的损伤反应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肠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浆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05在解放军第三О四医院完成。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卡巴胆碱治疗组20只、肠部分缺血再灌注组20只、假手术对照组5只。卡巴胆碱治疗组在部分阻断肠系膜上动脉2h后肠内注射卡巴胆碱30mg/kg。肠部分缺血再灌注组用自制血流阻断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50%,4h后恢复灌流。假手术对照组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各组分别于阻断前及阻断后2,4,8h,1,2,3d测定血浆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实验兔40只,卡巴胆碱治疗组18只、肠部分缺血再灌注组17只、假手术对照组5只。①家兔肠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明显升高。②肠内注射卡巴胆碱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在术后1d显著降低,白细胞介素6含量在阻断4及8h显著降低,与肠部分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差异显著。③肠缺血再灌注组与卡巴胆碱治疗组血浆白细胞介素10含量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卡巴胆碱能明显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产生和释放,而对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甚微。表明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肠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浆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05在解放军第三四医院完成。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卡巴胆碱治疗组20只、肠部分缺血再灌注组20只、假手术对照组5只。卡巴胆碱治疗组在部分阻断肠系膜上动脉2h后肠内注射卡巴胆碱30mg/kg。肠部分缺血再灌注组用自制血流阻断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50%,4h后恢复灌流。假手术对照组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各组分别于阻断前及阻断后2,4,8h,1,2,3d测定血浆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实验兔40只,卡巴胆碱治疗组18只、肠部分缺血再灌注组17只、假手术对照组5只。①家兔肠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明显升高。②肠内注射卡巴胆碱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在术后1d显著降低,白细胞介素6含量在阻断4及8h显著降低,与肠部分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差异显著。③肠缺血再灌注组与卡巴胆碱治疗组血浆白细胞介素10含量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卡巴胆碱能明显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产生和释放,而对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甚微。表明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9.
林海  刘煜 《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68-969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相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及中药川芎嗪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IL-6,TNF-α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IL-6表达在12h时显增高(P<0.05),实验组在再灌注6h时表达显增高(P<0.05),12h时仍显增高(P<0.05),对照组TNF-α缺血早期表达即增高,再灌注12h时最显,而实验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TNF-α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L-6作为一种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死亡的内生拮抗剂,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种芎嗪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TNF-α的表达,使IL-6的表达提前,可能是川芎嗪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全肠道缺血再灌注(I/R)对肠道局部组织、肠道外器官的损伤和对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肠系膜前动脉(时间60min)技术复制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GIRI)大鼠模型,观察:(1)门脉血和动脉血pH的变化;(2)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鲎试剂定量试验法)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3)检测不同组织的细菌移位量;(4)组织湿干重比值的变化。结果:成功复制了大鼠全肠道缺血再主损伤模型,肠道I/R损伤可引起:(1)I/R后3h,门脉血和动脉血pH明显下降(P均<0.01),再灌注后24h后基本恢复正常;(2)TNF-α在再灌注后3h达峰值,明显高于缺血前水平(P均<0.01);(3)肠系膜各组淋巴结和肺、肝、肾组织匀浆均培养出大量细菌,与缺血前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4)组织湿干重比值均显著高于缺血前水平。结论:全肠道缺血再灌注可损伤肠道黏膜屏障,引起细菌/内毒素移位,血浆TNF-α水平明显升高,肠道外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对肠部分缺血-再灌注(IschemiaandReperfusion,I/R)损伤家兔血浆促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大耳白兔,耳缘静脉给予戊巴比妥麻醉,用自制血流阻断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SMA)50%,4h后恢复灌流。随机分为卡巴胆碱组、肠部分I/R组、假手术对照组。卡巴胆碱组在部分阻断SMA2h后肠内注射卡巴胆碱(30mg/kg)。各组分别于阻断前及阻断后2,4,6,8h,1,3d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且于阻断后2,6h,1,3d处死动物取回肠组织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TNF-α及IL-6含量明显升高;肠内注射卡巴胆碱后,血浆TNF-α含量在术后1d显著降低,IL-6含量在阻断4,6及8h显著降低,与肠部分I/R组相比差别显著;卡巴胆碱组在术后1d肠组织病理学损害较肠部分I/R组明显减轻。结论:卡巴胆碱能明显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减轻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烫伤对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α-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α-MSH)和KPV合成肽的调节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轻度烫伤组和重度烫伤组大鼠血浆TNF-α,用烫伤前大鼠尾静脉注射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中和抗体有腹腔注射α-MSH和KPV等调节重度烫伤大鼠血浆TNF-α的水平。结果:与下对照组血浆TNF-α水平相比,烫伤后12小时,轻度烫伤组大鼠血浆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轻度烫伤组相比,重度烫伤组大鼠血浆TNF-α水平升高更加明显(P<0.01)。体内注射TNF-α和IL-1β中和抗体及α-MSH和KPV均能明显减轻重度烫伤组大鼠血浆高TNF-α血症状态。结论:烫伤可使大鼠血浆TNF-α水平明显升高;体内注射TNF-α、IL-1β中和抗体及α-MSH和KPV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重度烫伤后所致的血浆TNF-α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缺血过程中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核心区皮质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 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温组(37-37.5℃)和亚低温组(32-33℃),用ELISA法测定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缺血核心区脑皮质内MCP-1和TNF-α含量的变化,用2、3、5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皮质梗死灶的变化。结果 缺血核心区脑皮质内MCP-1含量于再灌注后6h开始升高,至48h逐渐达至高峰;再灌注后各时间点缺血核心区脑皮质内TNF-α含量无明显变化。亚低温能明显降低再灌注后6及48h缺血核心区脑皮质内MCP-1的含量,并能减小脑皮质梗死灶的面积,但对缺血核心区脑皮质内TNF-α的含量没有影响,结论 降低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内MCP-1的含量,可能是亚低温发挥脑保护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生地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TNF与NSE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比较中药生地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与特异性神经元 烯醇化酶(NSE)表达变化。方法:实验选用25只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20g,随机将25只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组、生地预处理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热凝椎动脉,钳夹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全脑缺血模型,缺血预处理组预缺血3min,3d后给予缺血1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假手术组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双侧大脑颈总动脉1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TNF与NSE含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中TNF与NSE含量增加(P<0.05),生地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血清中TNF与NSE含量降低,生地预处理组TNF与NSE含量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P>0.05,两者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P<0.05。结论:生地预处理对随后的脑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其机制可能是调节TNF与NSE的病理性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含量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量44例急性脑梗死患急性期,恢复期血浆TNFα,IL-β含量,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血浆TNF-α,IL-1β含量较恢复及其对照组均显增高,P<0.01,恢复期TNF-α,IL-β含量虽明显下降,但较对照组为高,P<0.01,二含量变化的关系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结论:急性脑梗死患存在神经-炎症/免疫-内分泌功能紊乱,两可能参与了脑梗死急性期的炎症反应及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α)和白介素-10(IL-10)在大鼠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CO)中毒后不同时点脑内的表达,探讨它们在CO中毒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急性CO中毒模型,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大鼠CO中毒后不同时点脑组织匀浆中TNF-α与IL-10的水平。结果:大鼠CO中毒后3h脑TNF-α水平升高(P<0.05),6h达高峰(P<0.01),24h仍高水平表达(P<0.01),至72hTNF-α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脑IL-10水平于中毒后24h开始升高达峰值(P<0.05),至72h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内TNF-α在CO中毒后迅速表达峰值(P<0.05),至72h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内TNF-α在CO中毒后迅速表达并持续升高,可能作为损伤介质参与了CO中毒脑损伤的发生,IL-10水平升高较TNF-α延迟出现,可能在急性CO中毒晚期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对肠部分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损伤家兔血浆促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大耳白兔,耳缘静脉给予戊巴比妥麻醉,用自制血流阻断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SMA)50%,4h后恢复灌流。随机分为卡巴胆碱组、肠部分I/R组、假手术对照组。卡巴胆碱组在部分阻断SMA2h后肠内注射卡巴胆碱(30mg/kg)。各组分别于阻断前及阻断后2,4,6,8h,1,3d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且于阻断后2,6h,1,3d处死动物取回肠组织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TNF-a及IL-6含量明显升高;肠内注射卡巴胆碱后,血浆TNF-a含量在术后1d显著降低,IL-6含量在阻断4,6及8h显著降低,与肠部分I/R组相比差别显著;卡巴胆碱组在术后1d肠组织病理学损害较肠部分I/R组明显减轻。结论:卡巴胆碱能明显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减轻肠道部分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后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白介素-10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白介素-10(IL-10)对急性胰腺炎(AP)病理,生理方面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结扎胆胰管汇合末端制作AP模型,随机分为AP对照组及IL-10治疗组(AP加IL-10),治疗组在模型制作后1.5小时腹腔内注入IL-10蛋白10000U,1次/3h,共3次,AP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3,15,27小时断尾取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清淀粉酶水平,于27小时断头杀鼠切取胰腺组织,固定切片后以双盲法测出2组的胰腺组织病理学分级,结果:给予外源性IL-10后不同时间点血清TNF-α和淀粉酶均较相应AP组降低,以15小时最为显著,IL-10治疗组胰腺组织各项病理学评分均较AP组有所下降,除胰腺组织水肿外,炎症,空泡样变性及坏死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IL-10能显著性降低AP的病情严重度,对AP的治疗可能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塞患脑底动脉血流变化与血浆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关系。方法:对110例急性腔隙性脑梗塞患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分成脑动脉狭窄组及脑动脉供血不足组,计算脑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系数(RI),并进行血浆IL-6及TNF-α测定,与4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脑动脉狭窄组的PI、RI及血浆IL-6及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较脑动脉供血不足组显增高(P<0.05)。脑动脉供血不足组血浆IL-6及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显增高(P<0.05)。结论:急性腔隙性脑梗塞患脑底动脉血流变化与血浆IL-6及TNF-α水平密切相关,脑底动脉狭窄较脑底动脉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坏死程度及炎性反应更明显,更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TNF-α在大鼠暂时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动脉内置线阻断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MCA)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缺血脑区中TNF-α的变化。方法改良MCA缺血模型,设30min缺血后不同时点(6h,12h,24h,48h)再灌注组,采用TNF-α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缺血脑区的TNF水平。结果缺血30min后各时相点中,6h再灌流组缺血侧纹状体和皮层TNF-α水平即明显增加,后略下降,至再灌流48h后出现第2个高峰。结论30min缺血后各时相点的TNF-α出现观相性增高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