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低体温应急流程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2020年12月31日6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低体温应急流程,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围术期体温基本稳定;对照组体温出现持续降低,麻醉后60、90 min尤为显著(P<0.05);观察组麻醉后60 min、麻醉后90 min、术毕时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清醒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低体温应急流程能够避免发生围术期低体温,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术后修复,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中保温护理措施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低体温及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将本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干预组(n=48)。对照组给予手术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术中保温措施。监测2组术前、术中60 min和术后30 min的鼻咽温度、心率(HR)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变化,并观察2组低体温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手术时间、腹腔冲洗液量、入室后术前鼻咽温度、HR、SBP、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术中出血量、麻醉清醒时间优于对照组,术中60 min、术后30 min鼻咽温度高于对照组,HR、SBP、DBP低于对照组,围术期低体温、苏醒期躁动和寒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系列保温护理措施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麻醉苏醒时间,有效预防围手术期低体温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体温值。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中及术后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充气式保温毯预防老年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充气式保温毯用于预防老年手术患者低体温的效果。方法将120例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按床号单双号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老年患者卧于手术台后,身上盖薄被;观察组老年患者卧于手术台上后,身上盖压力充气式保温毯,设定充气温度36~40°C。术中持续监测两组患者食管温度的变化、麻醉后并发症、输液量、出血量及低体温例数。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体温下降,手术开始10 min后体温下降趋缓,60 min后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患者体温出现下降,而观察组患者体温上升;手术结束时,对照组低体温60例,观察组7例;麻醉苏醒延迟和麻醉后寒颤人数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出血量大于500 ml、补液量大于1 500 ml人数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充气式保温毯能有效预防老年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江涛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0):121-122
目的:探讨输液加温在围手术期低体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我院胃肠外科进行择期手术的132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输液加温组和对照组各66例。输液加温组在输液过程中实施加温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体温和术后状况。结果:输液加温组患者的体温较为稳定,而对照组在麻醉后30min和术毕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液加温组发生寒战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心率增快的比例与对照组接近。结论:对围手术期患者采用输液加温,能够维持术中体温的稳定性,防止寒颤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中体位改进联合多模式体温干预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自身随机交叉对照设计将76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行术中体位改进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多模式体温干预。观察两组围术期体温水平、应激反应、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插管后30 min(T2)、插管后60 min(T3)、手术结束时(T4)、麻醉苏醒后(T5)时间点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2、T4时间点呼吸频率和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术期寒战、压力性损伤、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中体位改进联合多模式体温干预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可有效控制患者围术期体温变化和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提高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期不同预保温措施对胃肠开腹手术老年患者术中体温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选择在本院住院择期行全身麻醉胃肠开腹手术患者60例,按照手术先后次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期使用充气保温毯进行预保温20min;对照组患者麻醉诱导期采用普通盖被覆盖保温20min,两组术中均采用充气式暖风机持续保温。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开始及手术开始后30min、60min、90min和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及观察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结果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体温值的组内效应检验,F=15.915,P<0.001;组间效应检验F=510.253,P<0.001;组间和组内交互效应检验,F=4.588,P=0.013。对照组各时间点的体温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80,P<0.001),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值较醉诱导开始及手术开始后30min、60min、90min的体温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004,-61.949,-50.053,-44.058,均P<0.001)。观察组各时间点的体温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6,P=0.673)。观察组患者术中体温变化更加稳定。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36.67%(χ~2=4.356,P=0.037)。结论胃肠开腹手术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期应用充气保温毯预保温,有助于保持患者围术期体温相对稳定,降低低体温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创伤病人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创伤病人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及积极预防低体温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0例创伤手术病人,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低体温预防措施。观察两组麻醉苏醒时间,手术后寒战、低血压发生,手术期体温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在15min内麻醉苏醒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5-30min苏醒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0min后苏醒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手术后寒战、低血压,手术期体温变化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创伤病人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危害很大,术中采取积极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体温预防护理在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低体温预防护理,比较两组体温变化、临床观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麻醉后各时间点体温与麻醉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麻醉后各时间点体温与麻醉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麻醉清醒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围术期寒战、躁动、发热及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低体温预防护理能够维持患者围术期体温恒定,改善术后相关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综合保温措施对全身麻醉下老年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及效果评价.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全身麻醉下老年腔镜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保温组各35例,2组均在室温下手术,对照组未施加任何干预措施,保温组采取消毒液、输注液体、输血及冲洗液加温,CO2气体加温,同时使用循环变温水毯并充分加盖暴露部位的综合保温措施.记录2组老年患者术前、建立CO2气腹时、手术中间、缝皮时中心温度的变化以及术后完全清醒的时间、寒战及躁动的发生率.结果 术中对照组出现低体温状态,在缝皮时的体温明显低于保温组;与对照组比较,保温组术后完全清醒时间显著缩短;保温组术后寒战及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绪论 术中采取保温措施可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明显缩短老年患者麻醉苏醒的时间,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平稳度过麻醉苏醒期,有利于老年患者手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护理干预对全麻手术期间老年患者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老年患者术中体温稳定的措施,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方法胸腹部手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全程使用红外线辐射加温、加温垫、充气式暖被、加温输液、37℃冲洗液等综合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措施。观察记录两组手术前、皮肤消毒后、术中、术毕体温及失血量、术后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和术后寒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30%,失血量(452±83)ml,术后气管插管拔管时间(42±11)min,术后寒战发生率23.3%;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护理干预即综合性保温措施可保持老年患者术中体温稳定,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综合保温干预在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9例择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采用综合保温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入手术室时、手术20 min、手术40 min、手术60 min、手术80 min、手术结束时6个时间点的体温及术后寒战情况。结果手术40 min、手术60 min、手术80 min和手术结束时观察组体温高于对照组同期,手术结束时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采用综合保温干预维持体温效果优于常规方法,可有效减少低体温及术后寒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保温在降低行成人肝移植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和预防寒战发生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肝移植手术的1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入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实施围手术期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在常规保温措施的基础上实施预保温措施。记录2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时(T0)、麻醉诱导前(T1)、切皮前(T2)、手术开始后10 min(T3)、手术开始后30 min(T4)和手术结束时(T5)的核心体温,并比较2组患者在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评分、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术后寒战程度、T0及拔除气管插管时(T6)的热舒适度。结果在T0时间点,2组间核心体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T3、T4和T5时间点,观察组的核心体温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术后寒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T0及T6时间点,观察组的热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术中低体温风险评分为(16.34±3.07)分,低于对照组的(18.02±3.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6,P=0.002)。观察组的低体温发生率为20.51%(16/78),比对照组的41.03%(32/78)低(χ^(2)=7.704,P=0.006)。结论对成人肝移植手术患者实施预保温护理干预,可有效维持患者术中核心体温的恒定,减少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并提升其热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及寒战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我院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围术期是否发生低体温、寒战分为低体温、寒战组15例和非低体温、寒战组89例。查阅病例资料,统计两组患者围术期性别、年龄、心理、手术间温度、是否使用低温液体及灌注液、麻醉方法方面资料,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寒战发生与性别无关,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寒战发生与患者年龄、心理、手术间温度、是否使用低温液体及灌注液、麻醉方法有关。结论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及寒战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降低围术期低体温及寒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于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RP)低体温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行TUPKRP治疗的100例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将其随机分成2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系统护理,比较2组的体温变化、异常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麻醉前、麻醉后15 min、术中30 min与术后30 min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后体温呈下降趋势,各时点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后各时点体温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术期低体温、寒战、膀胱痉挛发生率分别为12.00%、6.00%、22.00%,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率(90.00%)高于对照组(74.00%)(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TUPKRP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外科围手术期低体温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在34-36℃称为低体温。有文献报道,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大量研究显示,术中低体温可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心肌缺血、术后渗血量增多、术后切口感染和机体寒战反应。因此,维持术中患者体温正常是降低术中、术后和麻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关注外科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及危害,并进行相关研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老年患者术中体温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索维持老年患者术中体温稳定的措施,减少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方法胸腹部手术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20例。对照组未采取加温措施,观察组使用加温垫、充气暖被、加温输液和输血、37℃冲洗液等措施,观察记录术前、皮肤消毒后、术中、术毕体温及失血量和术后气管导管拔管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低体温的发生率、失血量、术后气管拔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手术患者术中采取综合性保温措施,可维持正常体温,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体温保护对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36例于我院普外科接受胃肠道手术病例,将2006年7月以前收治的病例764例纳入对照组,将2006年7月以后收治的病例772例纳入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基础上加以一系列体温保护措施,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比较2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SS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低体温可显著增加术后SSI发生率,采取适当保温措施可预防轻度低体温发生,防止手术部位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保温措施干预下小儿围手术期的体温变化。方法将微创取石术患儿46例,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取自然保温室温液体冲洗,试验组采取专职访视、环境控温、体表加温、手术膜阻温、冲洗液预温5项系统性保温措施。比较两组患儿入室时、麻醉后、手术30 min、手术60 min、手术90 min、手术120 min、手术结束时的肛门温度及低体温和寒战发生率。结果手术60 min至手术结束时试验组患儿体温高于对照组,低体温和寒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系统性保温措施能够营造患儿从体内到体外的温暖舒适环境,有助于维持体温稳定,减少寒战等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护理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腹腔镜手术中低体温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6年1-12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手术的4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于术中测量鼻咽温度,术中发生低体温193例(观察组),未发生低体温257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儿术中低体温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异常、室性心律失常、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均P0.05),麻醉后恢复时间(中位数为95.48 min)长于对照组(中位数为42.1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术中低体温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麻醉时间、CO2用量。结论儿童腹腔镜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较高,增加了围术期风险,其发生与麻醉时间、CO2用量密切相关,需根据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术中低体温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