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玉兰  朴惠善  李镐 《中药材》2008,31(4):519-522
目的:研究桑叶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以桑叶为原料,经不同方法提取分离桑叶中的有效成分,利用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DPPH法和ABTS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从桑叶中分离鉴定了四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Ⅰ)、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Ⅱ)、quer-citrin(Ⅲ)、morin-3-O-β-Dglucopyranoside(Ⅳ);化合物Ⅲ和Ⅳ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其半数清除率浓度(IC50)分别为109.3、20.1、9.2、3.6μg/ml,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呈量效关系。结论:化合物Ⅲ和Ⅳ均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化合物Ⅳ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2.
剑叶龙血树中芪类化合物及其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对剑叶龙血树含脂木材进行化学成分和活性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制备TLC进行分离,运用UV、IR、MS、^1H,^13CNMR等光谱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抗真菌活性筛选试验。结果得到2个芪类化合物:4′-羟基-3,5-二甲氧基对苯乙烯(4′-hydroxy-3,5-dimethoxystillben,紫檀芪)和4′,3,5-三羟基对苯乙烯(resveratrol,白藜芦醇)具有抗真菌活性,结论芪类化合物抗真菌活性为该植物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灯盏细辛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灯盏细辛6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以灯盏细辛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和色谱柱法对灯盏细辛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与分离,利用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体外法检测6个化合物对1-二苯基-2-苦味酰肼自由基清除法( DPPH),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自由基清除法(ABTS),O2·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以维生素C(Vc)为阳性对照,结果:6个化合物者对DPPH,ABTS,O-2·,·OH自由基均具有清除作用,且与浓度呈良好的量效关系,6个化合物清除自由基能力与Vc相似.结论:灯盏细辛中的6个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黄芩抗氧化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黄芩(Scutellaria radix)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硅胶和反相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抗氧化活性评价采用体外二苯代苦味酰肼(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从黄芩中分离鉴定了4个黄酮类化合物:汉黄芩素,黄芩苷元,5,7,2,′5′-四羟基-8,6′-二甲氧基黄酮和5,7,2,′6′-四羟基黄酮,其中黄芩苷元(化合物2)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50%时的浓度(IC50)为19μmol/L。结论黄芩苷元具有抗氧化活性作用,是黄芩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蒺藜Tribulus terrester果实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综合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结合NMR、MS、IR、UV等波谱学技术来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DPPH法、ABTS法以及羟基自由基清除方法测定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蒺藜果实75%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E)-4-hydroxy-N-(3-(4-hydroxy-3-methoxyphenyl)acryloyl)benzamide(1)、蒺藜酰胺(2)、海柯皂苷元(3)、25R-螺甾-4-烯-3,12-二酮(4)、槲皮素(5)、3,4’-二羟基-3’-甲氧基苯丙酮(6)、对羟基苯甲酸(7)、(9Z,11E)-13-hydroxy-9,11-octadecadienoic acid(8)、(8E,12Z)-10-hydroxy-8,12-octadecadienoic acid(9)、肉豆蔻酸(10),其中化合物1~6对DPPH、ABTS自由基以及羟基自由基均有较显著的活性,并且化合物5清除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半数抑制浓度(...  相似文献   

6.
Zhao GW  Xia W  Chen P  Han EJ  Xiang L 《中药材》2012,35(1):53-56
目的:对石南藤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技术对石南藤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核磁共振光谱等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检测。结果:从石南藤乙酸乙酯相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3,4-亚甲二氧基-苯甲酸(1)、香草酸(2)、苯甲酸(3)、N-p-香豆酰酪胺(4)、风藤酮(5)、风藤奎醇(6)、异风藤奎醇A(7)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8)、风藤酰胺(9)和二氢荜茇明宁碱(10)。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石南藤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其EC50值分别为224.33μg/mL和11.44μg/mL,化合物1~10均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微孔草油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95%乙醇浸提工艺提取,初步分离后,经石油醚萃取,硅胶柱色谱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3种提取物,提取物通过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测定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微孔草油具有抗氧化活性。抗氧化性:提取物C<提取物B<提取物A;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表现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结论实验证明提取物A抗氧化活性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山楂叶悬钩子根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综合利用硅胶减压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分离方法分离纯化山楂叶悬钩子根中化学成分,运用多种波谱技术(UV,1 H-NMR,13C-NMR,MS)鉴定化合物结构,进一步通过DPPH法评价各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山楂叶悬钩子根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蔷薇酸(1),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2),吐曼酸(3),2α,19α,24-三羟基乌苏-12-烯-3-氧-28-酸(4),2α-羟基齐墩果酸(5),乌苏酸(6),胡萝卜苷(7),β-谷甾醇(8),白藜芦醇苷(9).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9在50 mg·L-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95.60%,75.23%.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9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SephadexLH-20、ODS等柱色谱方法从番石榴叶乙醇浸提液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素。3-O-α-D-阿拉伯糖苷(2)、槲皮素-3-O-α-D-核糖苷(3)、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4)、槲皮素-3-0-d-D-葡萄糖苷(5)、槲皮索-3-0-α-D-木糖苷(6)。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02-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Fe^3+还原能力、总抗氧化能力检测评价了6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6个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显著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蒙药藜芦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ODS中低压制备液相、Sephadex LH-20、反相制备高效液相等现代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法和铁离子还原法评价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蒙药藜芦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藜芦醇(1)、氧化白藜芦醇(2)、3′-甲氧基白藜芦醇(3)、白藜芦醇苷(4)、白藜芦醇-4′-O-β-D-葡萄糖苷(5)、氧化白藜芦醇-2-O-β-D-葡萄糖苷(6)、litseaefoloside B(7)、丁香脂素(8)、1-O-反式对香豆酰甘油(9)、1,3-O-二反式对香豆酰甘油(10)、间苯二酚(11)。化合物1~6对ABTS^+的清除能力较强(IC50值分别为0.038、0.041、0.065、0.065、0.065、0.081 mmol/L),活性强于Vc(IC50值为0.100 mmol/L)。结论:其中,化合物3,6,7,9~11为首次从藜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