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关于中药四性物质基础研究技术路线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进行中药四性物质基础研究可按如下技术路线开展工作。文献研究(系统梳理中药四性理论体系,科学界定中药四性属性)→药材基源性状研究(界定标准药材,探寻与四性属性相关的因素及其规律性)→成分系统分析(明确个药基础物质成分)→成分种类、数量、存在形式研究(寻找基础物质成分种类、数量、存在形式与四性属性的相关性规律)→组合药靶模型作用机制分析(以功效相近、四性属性相同的药物组成一类药组,针对主要功效选取观察靶点,制备药靶模型,研究与四性属性可能相关的基础成分作用机制)→数据处理→文献研究(分析评价药性界定依据)→模型验证(评价药性界定依据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利用主成分-线性判别分析基于中药的功效主治属性判别其药性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中华本草》中收录的药性明确、功效主治属性特征详尽的植物药1 725种,首先运用主成分-线性判别建立模型,以此模型对药性进行判别分类,采用10次5折交叉验证评价模型稳定性,然后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从寒、热性两类药材中分别随机抽取80%(共1 380种)的药材作为训练集建立模型,其余20%(共345种)药材组成测试集,做预测。结果运用主成分-线性判别模型,全部1 725种中药的组内判别正确率为94.43%,交叉验证平均正确率为91.54%。训练组的组内回代判别正确率为94.78%,测试组的预测正确率为90.14%。结论基于主成分-线性判别对中药药性进行判别,不仅保证了线性判别的正常运行,而且判别准确率高,模型稳定性好,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中医基础研究"近代模式"的形成及其对中药理论嬗变的影响,分析了基于博物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在当代科学背景下进行基础研究的困惑与出路,提出了中药四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指导下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对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姜是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经过长期的演变,目前作为中药使用的主要有生姜、干姜、炮姜和姜炭,其药用植物来源均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通过本草考证及现代文献检索,分别从药用源流、性味归经与功效、加工方法、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明确4种姜入药分化的历史沿革与变迁和性、味、归经与功效的演变规律。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对4种姜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缺乏对比研究;(2)尚未认识到具体的单体活性成分;(3)未认识到四姜产生区别的实质性因素。认为深入开展药性物质研究将是从根本上明确四姜差别的关键所在,并建立"病证-效应-生物样本分析"结合研究功效物质的系统方法,在对证、有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含药生物样本(血、脏腑组织等)获得对中药功效物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为开展同类中药的研究作出示范。  相似文献   

5.
中药功效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也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性-功效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历代医家均强调"药性互参",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的学术思想。不同类别中药具有特定的"四性-五味-归经-作用趋向"(药性系统)构架,与功效有着必然联系,且具有规律性。本文对中药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间的内在规律进行了研究探讨,旨在以科学阐释中药的"性一效"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药功效分类的药性表达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明清本草文献为主体,结合现代认识与研究,探索中药分类中药性(性能)与功效之间的相关信息特征,分析其相关规律性,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思路。认为中药功效是基于性能与病证相关性的高度概括。中药功效分类具有一级三层次规律,常以五味-四性-归经为主线,结合"证-效"概括,表现为以"性能-病证-药效"方式综合表达的分类特点。因此,主张按功效分类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尤其应重视各性能之间、性能与病证以及药效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7.
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国以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指出了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重视微观研究,轻视宏观研究;重视局部研究,轻视整体研究;忽视文献研究;缺乏对中药四性理论及其性效发生机制的深层次探讨等。认为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不应满足于找出并认识药物四性定性的某些内在规律,在研究思路上应坚持"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的观点,注重药性、药效、物质基础的相关性,通过深入研究,逐步建立基于中医药经典理论,同时又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四性理论表征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药四性理论形成发展源流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中药四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受相应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想的影响,在认识上很大程度地采用"援物比类"方法,将寒热温凉四季气候的变化与药性相结合,形成"四气"学说。并且受"一分为二"的先秦哲学思想影响,以阴阳为纲,将四性属性分为寒凉、温热两大类,以与八纲辨证之寒热辨证相对应。这种药物四性认识思想,在中医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均占主导地位,并沿习使用至今。认为秦汉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平稳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全面发展阶段,明清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完善确立阶段。  相似文献   

9.
认为中药四性理论构建模式存在如下特点:①个药定性是基于证-功效-药性模式基础上的分类归纳;②自体理论形成是基于无序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总体认知模式;③归属于中医理论体系过程属逻辑贯穿与同一化改造模式。因此,中药四性理论的构建模式是群体性构建模式而不是个体性构建模式,是同质性构建模式而不是异质性构建模式,是关联性构建模式而不是排他性构建模式。认为中药四性理论构建模式对现代研究有两点启示: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努力开创自主发展新道路;正视不足,重点突破,在求是的基础上攻关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报》2013,(12):1890-1892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重组白介素-Ⅱ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给予重组人白介素-Ⅱ(巨和粒)治疗,皮下注射,每天1次,每月连用14 d,疗程2个月,并口服中药汤剂(由黄芪、生地黄、仙鹤草、水牛角、牡丹皮、紫珠草等组成),每日1剂,早晚分服;对照组26例只给予重组人白介素-Ⅱ(巨和粒)治疗。疗程为2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8.5%,对照组有效率为6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重组白介素-Ⅱ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近年来中药蛋白质与中药四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从蛋白质的含量和种类方面初步探讨了中药四性与蛋白质的相关性。指出全电性离子色谱法、斑点免疫印迹法是可行的中药药性研究的新方法。提出利用蛋白质电泳、高效毛细管电泳获取指纹图谱,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寒、热中药中蛋白质规律性差异的新思路。为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创新中药四性理论,建立基于中医药经典理论,同时又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四性理论表征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药谱-效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的内在品质直接关系到临床的疗效和安全,常规的以单一或某几个成分来控制中药的质量明显达不到控制中药品质的目的.2000年,国家颁布<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技术要求(暂行)>后,指纹图谱已成为当前中药质量研究和控制的一个热点.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指纹图谱仅仅局限在"化学成分群"的分析,所得图谱并不能如实体现中药的内在品质和疗效.因此,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开始着眼于谱-效关系的研究,通常是通过一些统计学方法建立谱-效方程或确定成分对药效贡献的大小.但是有关中药谱-效关系的研究进展的综述性文章还未出现,故笔者将结合五年内的文献,对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基于Apriori算法的中药气-味-效三维数据关联规则挖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是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指导下,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生物学表现建立起来的药性核心理论,与药物的具体功效密不可分。本研究以经典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的365味中药性味及药效记载为数据源,在建立气-味-效三维数据立方体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挖掘中的Apriori算法,寻找气-味-效三者之间的频繁模式和强关联规则并进行分析,尝试理清中药四气五味与具体功效的复杂相关性,为中药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按照经典中医药学(CCM)理论,中药之所以能产生养生疗疾的功效,是因为其具有特定的药性(pharmic character),且这种药性与人体的生性(physiological character)和病性(pathological character)相关的缘故,这里,我们可以将此称为"药性-生性相关"和"药性-病性相关"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中药的药性被概括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而有关"药性-病性相关"理论则散见于许多著名医家的论述或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从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基因等初生物质方面,对近年来四性与初生物质相关性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展望其发展趋势。认为目前中药四性与初生物质关系的研究出现了新的思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的形成,中药四性与物质基础的研究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从而不断推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诠释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及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中医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选择.对于中药学而言,现有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用药禁忌等,内容十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四性理论.中药四性包括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中医学理论认为,寒为凉之甚,热为温之极,认为寒与凉或温与热之间只有程度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区别,故从四性本质属性而言,只有寒热两性之分.我们认为,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采用当今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方法展开研究,创新中药药性理论,实现对传统理论的超越,才能使中药药性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不断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为现有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而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四性理论,所以,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构建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认为构建起以中药四性理论为核心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提取和评价平台将成为推动中药现代研究的不可替代的有效途径。同时,认为开展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把握向度,坚持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二是正本清源,科学界定中药四性理论思想体系和个药科学合理的四性属性。  相似文献   

18.
金锐  张冰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1):1198-1205
中药药性是中药有别于现代药物的根本属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的各种属性和性质。中药药性理论肇始于四气五味,经过几千年不同历史时期的补充完善,形成了目前以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为主体的中药药性理论。由于阴阳五行哲学思维的渗透和不同历史时期格物传统的差异,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具有复杂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药性确定的途径具有多源性,除了药效反推法,还有以药材质地、颜色、生长环境、加工处理等自然属性为依据的取象比类法,并受到易家、道家、巫家思想等的影响;第Z-,就药效反推法来看,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多选性普遍存在,同一药性可以通过不同的功效反推得到。因此,中药药性形成具有多源性特征,药性实质研究应密切关注特定药物的认知起源及相对应的功效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以祛风湿类中药为例,围绕功效评价的进程效应指标和功效产生的始动因素,阐释"中药功效与物质基础科学内涵的内在关联机制"的研究思路。从功效结局路径(POP)3个关键要素——功效分子起始事件(始动因素)、功效关键事件(功效进程拐点)及功效结局出发,建立中药功效与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推动中药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药四性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药四性研究的思路,建立状态函数数学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根据中药与人体作用四性的生物物理学特征,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Hess定律建立关系式,并以寒、热、平性中药验证.结果 建立了中药四性测定的通用数学模型,由此模型可知,中药作用于机体所体现的四性为中药代谢热焓与机体热焓改变值之差,也可用中药代谢热焓与标准平性物质热焓之差表示.当该值小于零时,机体向环境放热,中药体现热性,反之,中药体现寒性.黄连、吴茱萸、甘草的代谢热焓差值分别为15 327±6 812J·g-1,-169 002±75 664J·g-1,252.0±553.5J·g-1,分别体现为寒性、热性与平性.结论 中药四性为生物能转化的热力学研究范畴,用热力学第一定律、Hess定律所建立的四性状态函数数学模型可用于研究中药四性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