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航天员海上应急救治及岸基后方支援医院卫勤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卫勤保障实践,针对航天员海上应急救治卫勤需求,采用后勤指挥、卫生勤务学、流程优化等理论方法,构建航天员海上应急救治及岸基后方支援医院卫勤保障模式,优化卫勤保障流程,为载人航天飞行卫勤保障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2.
未来战争条件下机动卫勤力量保障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机动卫勤力量保障任务反应快捷、保障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提出整体卫勤、信息交互、灵活战术的卫勤建设发展思想,探讨时效救治、分类救治、立体后送三种卫勤保障理论体系构建要素,提出应着力在组织指挥能力、卫勤人员实战素质及卫勤力量高效融入作战体系上下功夫,从而提升机动卫勤力量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3.
联合作战演习卫勤保障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结合演习卫勤保障实践,总结联合战役演习卫勤保障的特点,一是未来联合作战对卫勤保障快速反应和应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二是伤员的救护和后送难度增大;三是卫勤保障的组织指挥与协调复杂。针对现场救治技术要求、伤员后送问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等提出了见解,并就建立伤员救治与后送网络、加强卫勤保障队伍建设及建立灵活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做好应急作战卫勤准备,提高医院海上运输船医疗队的海上卫勤保障能力,医院通过定期组织医院运输船医疗队展开高强度、长时间、贴近实战训练,提高了海上适应能力,理清了海上卫勤保障的基本思路,摸索了切实可行的海上卫勤保障方法,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5.
未来战争的突发性、多元性、复杂性和残酷性对卫勤保障提出新的要求.为应对未来智能化战争挑战,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提出卫勤云概念和架构,构建以卫勤云为核心的海上卫勤保障云生态模式,以期为海军卫勤指挥、伤员救治、战斗力评估和资源调度提供高效、可靠、安全、便捷的信息化保障平台.提升海上卫勤保障数据共享共用的能力,跨系统整合卫勤应用服务,为海上卫勤组织指挥以及相关业务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卫勤数据集约化、标准化建设效能.  相似文献   

6.
加强卫勤分队建设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介绍了医院建立快速应急卫勤分队,提高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应急救治能力的主要做法:加强经常性思想教育,强化战备意识;结合任务要求,制定各种应急保障方案;平战结合,加强卫勤知识、组织指挥及救治技术训练,提高应急机动救治能力;抽组参加演习保障训练,提高在复杂环境下及实战背景下的保障能力.卫勤分队通过快速反应及科学救治,很好完成了重大交通事故、成批烧伤伤员的救治工作及支援首都抗击SARS任务.  相似文献   

7.
联勤医院海上卫勤保障准备工作组织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未来海上卫勤保障大部分将由联勤医院承担,而海上卫勤保障有其特殊性,除原海军医院人员实际参加过海上军事演习、科学研究、远洋探险等卫勤保障工作外,联勤医院的很多人员从未进行过海上训练,没有海上生活、工作经验。因此,联勤医院在执行海上卫勤保障任务前,应结合平时战备训练,按照海上卫勤保障的特点,做好海上卫勤保障的准备工作。必须明确准备工作的要求,熟悉工作程序,并掌握准备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提高疗养院卫勤保障能力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后卫生部部长在全军疗养医学专业委员会会议上讲话指出:“疗养院不论如何建设和发展,都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不断提高卫勤保障能力。”本院联勤后,既有各军兵种疗养区,又有医疗区,疗治任务繁重,但是,联勤保障当务之急是紧而又紧地抓好应急作战卫勤准备,提高疗养院战时卫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疆维稳卫勤保障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组织新疆维稳卫勤保障的实践,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维稳,特别是城市维稳卫勤保障的突出特点及难点进行了系统回顾,从卫勤组织指挥、任务部队卫生防病、受伤群众紧急救治、应急药材保障,以及官兵和群众心理应急干预等方面,对"7.5"维稳卫勤保障工作进行了深入总结回顾,并着眼维稳任务的经常性、突然性、长期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就提高军队卫勤力量执行多样化任务能力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军队卫勤力量在参与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指挥协调不顺畅、救治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医疗物资保障不够精准等问题,本文从军队卫勤力量参与应急医学救援的现状,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提出了加强军地联合医学救援组织指挥、优化军队卫勤力量资源配置、加强军队应急医学救援物资储备等对策和建议,对提高军队卫勤力量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能力、提高我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实现医院船伤员医疗后送的信息共享管理,提高海上伤员救治的总体效能。方法:运用战伤救治、软件工程、综合集成等理论与技术,研究、建立医疗后送信息化工作模式,研制、使用医院船医疗系统软件。结果:研制的医院船医疗系统软件可实现伤员救治、辅助检查、药材保障、组织指挥等信息的综合集成。结论:使用医院船医疗系统软件可充分利用卫生资源配置.并提升伤员医疗后送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强化野战医疗所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随着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和联勤体制建立,野战医疗所面临成员不稳定、人员构成不全面、全科人才缺乏、综合救治能力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综合保障效能的发挥。为此,医院一是强化战备教育,提高战备意识;二是建立规范的人员训练机制;三是改变现行人员抽组模式;四是建立卫勤指挥自动化系统。  相似文献   

13.
“5.12”抗震救灾急救药材保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大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急救药材保障是关键。作者所在单位通过超前计划、提前申请、社会统筹等多种渠道保障方式,满足灾区伤员和群众的医疗救治任务,快速高效完成了急救药材保障任务。提出军地联指机制应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加强药材储备,深入研究突发事件的联勤供应体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加强急救管理,建立并完善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为患者服务。方法总结120急救中心园区急救工作中的常见安全隐患,并有针对性急救医疗服务管理对策。结果主要安全隐患为急救人员急救意识不强、信息提取不清晰、操作技能不熟练等;针对上述问题,应建立并完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健全护理管理体系,加强教育与培训,完善紧急救援机制和规范救治工作。结论做好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行和管理,对提升突发事件医疗救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区域应急救援,可实现物资人员的识别与实时定位、伤员生理信息采集与传输、基于移动手持设备的实时信息传输与交互以及应急救援资源整合、信息集成与指挥决策,从而辅助救援行动、提高救援效率。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社区应急医学救援体系构建,平时利用健康小屋监测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应急教育和宣传;发生突发事件时利用基于个体/家庭的紧急时间报警系统,以及社区的医疗服务人员实行紧急处置和就地救助,提高反应速度、争取救援时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机动卫勤力量保障任务的多样性、应急反应的快捷性、组织指挥的灵活性及技术装备的适应性等特点,提出了应遵循“三军一体”、“平战结合”、“军民联合”、“突出重点”、“分步建设”的建设基本原则;机动卫勤力量建设的重点是积极推进机动卫勤力量组织与装备的模块化,以及开展以协同为主的联合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伤员中央监护定位系统,满足应急灾害医疗救援活动的需要.方法:系统由无线数据传输网络,伤员、救援人员移动信息终端,监控服务器组成.伤员移动信息终端接收与获取位置信息,并通过无线数据传输网络将这些参数发送至中央监控服务器;服务器对每名伤员的生命体征参数进行监控.结果:利用该系统,每一名伤员的生命体征信息(含报警信息)以及所处位置可以实时处于监控状态,便于救援人员及时察觉报警,找到伤员,开展救援.结论:该系统具有携运负担小、适用目标多的优点,可以大大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挽救更多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Response to terrorism and mass casualty incidents has become a focal point for many public service agencies. Public health agencies and the emergency response community must work together to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respond to any future incidents. Historically, collaboration has been a challenge since these agencies have functioned independently from one another, maintaining separate infrastructures that are not adequately interoperable. This article will summarize the consensus achieved during a meeting of multidisciplinary stakeholders held to discuss linkages between acute car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and public health. The relevancy of these findings to public health, as well as the benefits from development of an interoperable infrastructure to public health, will be op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