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胶珠是中医临床较常用的一个炮炙品种,其制法是先将阿胶切丁,然后用蛤粉烫制。在烫制过程中,阿胶丁的大小及均匀程度、蛤粉的温度、火力的大小对炮炙品的质量影响很大,但是至今一些论述中药炮制的专著对蛤粉烫制阿胶珠的方法,只是笼统地提到:将蛤粉炒至灵活状态时,投入阿胶丁,烫至鼓起,呈圆球形,内无溏心时取出。没有较科学的定量指标可循。这样在目测蛤粉的灵活状态时会造成很大的人为主  相似文献   

2.
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往往需要加入一些辅料与药物一起共制,使之符合中医临床用药的要求。中药炮制常用的辅料可分为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两大类。固体辅料有稻米、麦麸、白矾、豆腐、土、蛤粉、滑石粉、河砂,朱砂等。固体辅料在炮制药物中,炒法使用最多,除了白矾、豆腐、朱砂不用炒法外,其余都是用炒或烫,这就是常用的麸炒、米炒、土炒、砂烫、蛤粉烫、滑  相似文献   

3.
吸附树脂对葛根中葛根素的分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葛根为常用中药,具有调节血压、增加冠脉血流量[1]、改善脑循环[2]、抑制血小板聚集[8]、抗氧化自由基等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中药质变的因素及贮藏养护、防止串味的方法。[方法]对我院常用中药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可能引起中药质变的因素,分析相应处理方法。[结果]本组调查研究中,影响中药质变的因素有:温度、湿度、空气、日光等环境因素,虫蛀、中药自身性质等。日光、湿度、空气等环境因素引起的中药质变显著高于其他原因。[结论]药房管理人员需保持库房干燥、通风、清洁,密切注意外界环境变化,及时调节室内温度及湿度,根据药材性质分类保管,专人保管,可减少中药质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阿胶珠炮制火候与质量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蛤粉制阿胶珠是常用的阿胶炮制方法,本文对炮制中火候与炮制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蛤粉制阿胶最佳炮制火候不具有唯一性,而与其它因素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炮制阿胶的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阿胶是临床常用中药,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功效。临床常用的炮制方法有蛤粉炒和蒲黄炒。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两种方法不易掌握炮制程度,炮制时间过短易出现溏心,温度过高易发生焦糊与烫死,操作也较麻烦。而笔者利用真空干燥设备采用真空干燥法来炮制阿胶,经过多...  相似文献   

7.
分光光度法测定康尔乐洗剂中小檗碱类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康尔乐洗浴剂属中药三类新药,是以苦参、黄柏、蛇床子、大黄、百部、金银花、大青叶、薄荷脑等8味中药制成的洗浴剂,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止带止痒之功效。本洗剂中君药黄柏含有小檗碱类成分,为抗菌消炎的有效成分,尚无测定其含量的方法。测定中药及其制剂中小檗碱含量的方法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1] 。近年来常用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2 ,3] 、薄层扫描法[4 ] 、高效液相色谱法[5] 等。笔者在借鉴前人所用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分光  相似文献   

8.
柴胡皂苷提取和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胡为常用中药,主治感冒发热,其主要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d,具有解热、抗炎、保肝、降低血中胆固醇等[1]多方面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胸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56篇;中药方剂56个,中药101味,对数据进行核对及逻辑检查。[结果]中医药治疗胸痹所用药类比较集中在补虚、活血、理气、化痰、通阳类,提示补虚、活血、理气、化痰、通阳、清热、祛寒等为胸痹常用的治疗方法。[结论]治疗胸痹使用次数及频率前五位为丹参、黄芪、川芎、甘草、瓜蒌。  相似文献   

10.
金银花为一种常用的中药,临床使用十分广泛,目前约500多种中药制剂使用了金银花,其中超过70%的感冒中成药和抗感染中成药中都含有金银花[1]。研究发现,金银花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癌、保护肝脏、抗氧化和镇痛等各种作用[2]。炒金银花为金银花的炒黄炮制品。  相似文献   

11.
正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泻、体重减轻、脓血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易反复发作,难以完全根治,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题。目前临床上常用美沙拉嗪肠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效果欠理想[2]。而中医药学治疗此病方法多,效果好,经验丰富,尤其是中药灌肠治疗颇具特色,疗效显著[3]。本文笔者采用自拟中药  相似文献   

12.
吴立明 《新中医》2008,40(3):88-89
有些中药名相似物却异,往往来源于多个品种,在药性、功用等方面各有其特色,因此临床应区别使用.笔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1]和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2]、 <中药鉴定学>[3]为依据,结合临床用药情况,对常用的名似物异中药的植物来源、药性、功效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行分析,以冀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所启发,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HPLC测定妇炎康片中苦参碱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业成  付凌燕  李亚荣 《中成药》2007,29(4):618-619
妇炎康片为《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10册、18册收载的品种,由赤芍、苦参、土茯苓、三棱等13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为妇科常用中药[1]。苦参含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成分,我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苦参碱的含量,该方  相似文献   

14.
阿胶珠是中医临床较常用的药物,其制法是先将阿胶切成丁,然后用蛤粉烫制。蛤粉在烫制过程中的灵活性状态(温度)难以掌握,因蛤粉温度从120~280℃都有同样的灵活感,这样对所炮制的质量影响就有所不同,如何掌握好下胶温度,特别是在条件较差的县以下医疗单位里炮制,目测蛤粉?..  相似文献   

15.
吸附树脂对葛根中葛根素的分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葛根为常用中药 ,具有调节血压、增加冠脉血流量 [1] 、改善脑循环[2 ] 、抑制血小板聚集[3 ] 、抗氧化自由基等作用。临床应用于冠心病、脑血栓[4,5] 均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由于粉葛根中葛根素的含量远远低于野葛根 ,从而大大限制了粉葛根的药用。目前虽然也有利用野葛根分离得高含量葛根素的报道 ,但大多采用酸水解法 [6] 或溶剂萃取法 ,但酸水解法虽然得到了高含量葛根素 ,却破坏了药材中其他未知或已知药效成分 ,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药特色。本实验采用吸附树脂仅通过“吸附 -脱附”一步的简单工艺即可从粉葛根中得到较高含量的葛根素 ,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12种常用美白中药70%乙醇提液与水提液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能力。[方法]利用受试物抑制蘑菇酪氨酸酶催化底物(L-多巴)发生反应从而减少黑色素生成的原理,以维生素C作标准对照,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在475 nm的吸光度,通过吸光度比较各受试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能力。[结果]12种中药均对无细胞系蘑菇酪氨酸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甘草等5种中药的70%乙醇提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强于其水提物的抑制作用;桑叶等7种中药的水提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强于其醇提物的抑制作用。[结论]通过对比常用美白中药的醇、水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筛选天然物作为纯天然美白化妆品原料,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中药治疗癌痛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治疗癌痛因具有副作用小、无成瘾性 ,且有些中药具有缩瘤抗癌作用等优点而广受癌症患者的欢迎。我国在中药治癌痛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 ,兹就有关文献作一综述。1 常用止癌痛中药通过对临床止癌痛复方进行归纳总结 ,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常用的止癌痛中药。谢氏[1] 对有毒中药治疗癌痛进行了归纳 ,认为马钱子、斑蝥、生草乌、生川乌、生半夏、黄药子、生南星等在治癌痛方中广泛运用。李氏等[2 ] 对虫类中药复方治疗癌痛进行了总结 ,发现全蝎、蜈蚣、蟾酥、蟾蜍、水蛭、地鳖虫、斑蝥等在复方中常用。2 内服止癌痛复方对各种癌痛均有作用的复…  相似文献   

18.
<正> 中药炮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炮制时,除对需要炮制的药物进行筛选、浸泡及加热等各种处理之外,还常常加入这样或那样的辅助药料,简称“辅料”。这些辅料对药物的性质可以发生各种影响。中药炮制常用的辅料分液体和固体两大类。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蜂蜜、酒、醋、米泔水、麻油、药汁等。常用的固体辅料有麦麸、伏龙肝、东壁土、盐、蛤粉、米、豆腐等。本文拟结合古代文献及近代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药苦地胆的本草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苦地胆的本草学研究曹晖刘玉萍(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毕培曦(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及中药研究中心香港)苦地胆又名地胆头,为菊科植物地胆草ElephantopusscaberL.的带根全草[1],系我国华南地区,尤其港台地区一味常用民间药[2,3]。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4]和东南亚、南美洲以及非洲一些国家民间都喜用这一药物[5,6]。虽然《中国药典》(1977年版)曾正式收载过苦地胆[7],然而由于该药材在广东部分地区习称“土公英....  相似文献   

20.
阿胶古今炒法炮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胶滋阴补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腻味腥,不易粉碎,故临床上要求炮制应用。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最早提出炮制阿胶的方法,其后,历代又产生了熬、炒、炮、蒸等法。其中炒法炮制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至今蛤粉炒、蒲黄炒仍在沿用。阿胶炒法最早见于唐《千金翼方》,其后至清代各临床医药著作中均有记载。1 蛤粉炒 阿胶与蛤粉同炒的方法,现亦称为蛤粉烫。宋《全生指迷方》最早提出“蛤粉炒”,而同代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则要求将阿胶“锉碎,蛤粉炒令泡起,筛去蛤粉用”;《女科百问》提出“蛤粉炒成珠”。明代《医学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