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骨质疏松症是1种常见病,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在轻微外伤、甚至无外伤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骨折,椎体为骨质疏松最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仅在美国,就有骨质疏松病人2 800余万人,每年约有50~75万名患者发生椎体骨折,每年耗费医疗费约150亿美元[1,2].在我国,据上海的抽样统计,40岁以上每10岁为1个年龄组,即40~49、50~59、60~69、70~79,以及80岁以上者,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8.2%、25.9%、54.8%、67.5%和90.0%[3].  相似文献   

2.
刘宏建 《放射学实践》2004,19(4):305-308
椎体骨折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老年人死亡不可低估的原因[1] 。在美国,共有2 40 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并以每年新增75万患者的速度递增[2 ] ,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每年有15万人需住院治疗,每年因各种病因导致椎体骨折者总治疗费用约7.46亿美元[3 ] 。目前该病  相似文献   

3.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拍凸成形术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前言骨质疏松症是 1种常见病 ,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 ,在轻微外伤、甚至无外伤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骨折 ,椎体为骨质疏松最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仅在美国 ,就有骨质疏松病人 2 80 0余万人 ,每年约有 5 0~ 75万名患者发生椎体骨折 ,每年耗费医疗费约 15 0亿美元[1,2 ] 。在我国 ,据上海的抽样统计 ,40岁以上每 10岁为 1个年龄组 ,即 40~ 49、5 0~ 5 9、6 0~ 6 9、70~ 79,以及 80岁以上者 ,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分别为 18 2 %、2 5 9%、5 4 8%、6 7 5 %和 90 0 % [3 ] 。骨质疏松症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往往引起急性或慢性疼痛 ,由…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0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发生率增高的全身性疾病,其最大危害是并发骨折。资料表明,美国现有1500~2000万OP患者,每年约有600万人因骨质疏松而引起自发性骨折,其中近500万是绝经期妇女。一般认为,在我国50岁以内人群中,OP发病率为15%~50%,60岁以上老年人OP发生率为56%,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注意事项,重点介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骨代谢调节剂、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等三类药物,评价目前使用的各种代表药物的基本作用,并提出联合应用骨代谢调节剂、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是治疗老年人和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或衰竭、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导致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大于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以进行性骨丢失、骨小梁退行性病变、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增加为临床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随绝经年限延长而增高的特点。临床中相当数量的绝经后女性并不重视骨质疏松的严重性,从而延误了预防和治疗的最佳时机,增加了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复杂性。激素替代治疗是预防和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预防过早绝经妇女的骨质丢失已成为一线的治疗手段,且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的优点。激素替代治疗不仅可增加患者的骨密度、减缓骨丢失,而且还可使血清降钙素、碱性磷酸酶骨质破坏的标志物较基础水平明显下降,起到预防和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和骨折的作用。本文就绝经后妇女骨质的改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密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了300例绝经后妇女腰椎正侧位骨密度,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6.38岁。结果:诊断为骨质疏松者123 例,占41% ,骨质疏松病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年龄组与50岁年龄组比较无差异(P> 0.05),而以上2组分别与60岁以上年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骨质疏松患病率还随绝经年限增长而增加,绝经5 年以下者患病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绝经5 年以上者患病率明显增高(P< 0.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在60 岁以后或绝经5年以上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Fuller Albright第一次提出雌激素对骨骼有重要作用,他认为雌激素缺乏是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雌激素替代治疗(HRT)可预防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发生[1].此后,开展了大量关于雌激素对骨骼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摘要目的探讨定量磁敏感图(QSM)在评估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中的有效性。方法 2017年5月—9月期间共有70名绝经后妇女相继参与这一前瞻性研究,接受基于  相似文献   

10.
王琴 《西南军医》2010,12(5):938-940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月经改变,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精神、神经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心血管症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围绝经期一般分三个阶段:(1)绝经前期:闭经前2—5年,平均4年左右;(2)绝经期:持续闭经第一年;(3)绝经后期:绝经至卵巢内分泌功能完全消失,约15年左右。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有资料统计84.12%的女性在围绝经期都会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各种症状,  相似文献   

11.
由于绝经期的身心变化,严重地影响了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而绝经远期病变如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冠心病则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且在绝经早期给予干预可以预防和延缓绝经远期疾病的发生、发展。我国政府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即提出要提高中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宋淑军  王维华 《人民军医》1998,41(10):601-603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是老年妇女常见的代谢性骨病。美国90%髋骨骨折发生在50岁以上,其中80%为女性〔1〕。因此老年妇女骨质丢失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我们检测了不同年龄和不同绝经状况妇女前臂桡骨骨密度,探讨了绝经与年龄对妇女骨密度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自然绝经妇女80例,无肝、肾、内分泌系统疾病,无乳腺癌及生殖系统肿瘤,近一年内未用过激素,其中36例年龄在52~59岁,按绝经年限不同分成两组,绝经1~5年组,平均年龄55.05±0.45岁,平均绝经年限4.06±0.26年,而绝经6~20年组平均年龄55.06±0.65岁,平均绝经年限为10.69±0.9…  相似文献   

1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西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退化,导致骨的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一类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生骨质疏松症又分为Ⅰ型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PMOP)和Ⅱ型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据2000年统计资料,全世界共有7.4亿绝经期妇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对 3 3例绝经 1年以上妇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A组 )、2 1例绝经 1年以上无高血压健康妇女 (B组 )的血清雌二醇 (E2 )、孕酮 (P)、睾酮(T)、血浆葡萄糖 (G)、血浆胰岛素 (INS)及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进行检测。结果 A组E2 水平较B组明显降低 ,P水平显著增高。相关分析发现 ,E2 与INS呈显著负相关 ,而E2 与ISI呈显著正相关 ;P与INS呈显著正相关 ,与ISI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严重的性激素失调 ,且与胰岛素抵抗并存 ,可能参与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是较常见的老年病之一。目前认为用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及预测骨折的可靠方法。国内关于绝经后妇女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量的文献报道较多,而用DXA测量全身BMD,同时取得脂肪含量数值而评估绝经后妇女体态肥胖程度,并了解骨密度值与脂肪含量关系的报道很少。为此,我们在此方面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尚丽新 《人民军医》2010,(4):297-298
1 国内外宫颈癌发病现状 宫颈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第2大常见恶性肿瘤。根据WHO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超过50万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其中90%以上来自发展中国家;2005年死于宫颈癌的病例约26万,其中95%在发展中国家。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有超过100万的妇女患有宫颈癌,但尚未被诊断或接受治疗。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对33例绝经1年以上妇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组),21例绝经1年以上无高血压健康妇女(B组)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血浆葡萄糖(G),血浆胰岛素(INS)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进行检测。结果:A组E2水平较B组明显降低,P水平显著增高,相关分析发现,E2与INS呈显著负相关,而E2与ISI呈显著正相关,P与INS呈显著正相关,与ISI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严重的性激素失调,且与胰岛素抵抗并存,可能参与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绝经后女性因受雌激素分泌减少的影响,骨量可在数年内迅速丢失,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增加。据调查,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18%~25%,为男性的3~5倍。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女性骨质疏松症多发生在绝经后的5~15年间,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身高逐渐缩短,与年轻时相比可缩短5~10cm或更多。严重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做一些轻微动作(翻身、提重物)时就有可能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且其发生率为男性患者的4倍多。因此,绝经后女性必须及早  相似文献   

19.
尿路下段功能失调是妇女更年期及绝经后的常见病 ,并可影响绝经后妇女的生活质量。本文就该病的诊断及处理措施进行综述。1 尿路下段功能失调的主要表现及其发生情况1 1 尿失禁 据报道 ,6 1岁以上的瑞典妇女 90 2例中 ,2 9 %有尿失禁 ,其中张力性尿失禁占 11 8% ,紧迫性尿失禁 7 9% ,混合性尿失禁 9 5 % [1] 。 70 %妇女的尿失禁症状开始出现在绝经的年龄 ,绝经后更为常见。各学者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尿失禁的发生率与绝经开始的年龄的关系不尽一致。有人报道张力性尿失禁始发于 45~ 5 9岁的最多 ,此后减少 ;另有报道始发在 46~ 5 0岁的最…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绝经后妇女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上,女性约比男性晚10年,而且妇女的心血管事件主要发生于绝经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认为是妇女在绝经前受到雌激素的保护所致。现就围绝经期与妇女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