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章楠,字虚谷,古越会稽人(今浙江绍兴),是清乾隆后期、道光年间一位很有学术成就又很有个性的医家。他给人们留下了不同凡响的三部著作:《医门棒喝》(初集)[1];《医门棒喝》(二集)[2],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的病因学,渊源于《内经》,奠基于《金匮》,完备于《三因方》。宋代陈言创立的三因病学,是以相对概念而建立起来的病因学分类法,由于比较切合临床实际的运用,从而多被后世医家所推崇,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迄今,仍不断有人对此提出非议。即“三因统属外因,可用邪气来概括,至于内因则是正虚而不是七情,再如金刃虫兽所伤,则更是外因起着绝对作用,根本与内因无关,又何言不内外因?”其意乃三因病学是不能成立的,笔者庶难苟同。  相似文献   

3.
陈言(约1131-1189年),字无择,宋代青田人,宋代著名医学家.陈言一生著有《依源指治》(已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下简称《三因方》),曾评注《产育保庆集》.其主要著作《三因方》创立了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劳倦、金刃虫毒等为不内外因的三因理论,发展了仲景的病因学说.《三因方》虽未单独列章节专论养生,但作者认为,其“三因学说”对养生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无择是永嘉医派的创始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言,字无择,宋青田鹤溪(今浙江省景宁县鹤溪镇)人,大约绍兴、淳熙年间(1131~1189)在世。陈氏长期侨居温州,从事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也收徒授业,开展医学教育,是永嘉医派的创始人。他的名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永嘉医派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1 削繁知要 辟方剂...  相似文献   

5.
对七情内因说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其盛 《中医杂志》2002,43(4):315-316
宋·陈言(字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白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中医学以七情来概括人的精神活动,含近代术语的精神、意识,心理等)。这一“七情内因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了中医病因学模式,一直被遵循至今。然而作为内因,则疑义甚多。不能从实质上解释病因学机理,反而把病因学导入模糊的概念之中,与临床实际相去甚远,极大地阻碍了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为探讨七情的本质,以传统理论为依据,运用辨证唯物论观点阐明七情的病因特点,提出七情内外因相关说。  相似文献   

6.
欧阳履钦三因辨证妇科用药经验介绍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杨维华主题词欧阳履钦妇产科杂病/病因学妇产科杂病/中医药疗法先师祖欧阳履钦,刻意深研《金匮》奥旨,在其所著《金匮折中》(以下简称《折中》)一书中,对妇人杂病之病因,能发前人未发之精义;...  相似文献   

7.
丁跃玲 《国医论坛》1995,10(4):8-10
汉代医家张仲景著《金匮要略》,形成了内伤杂病脏腑经络辩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病因学方面,什师提出了内伤来病病因有三的杂病病因学说,而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对于病的证型的形成和分类,又体现了医圣对于体质因素的重视.本文试就什师的杂病病因观作一探讨,不妥之处,司斧正.1以内国立论古东济之因《会底要吃.胜成经结先后病脉证第一)拉第2条指出,“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想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纪受邪,人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望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  相似文献   

8.
干祖望医话(2)干祖望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医书同名何其多各种类型书籍的同名,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医文献特别多。其中最多为《脉诀》,自晋·王叔和(170-255年)《脉诀》起到清末有以脉诀为书名者,共有31部。见《医籍考》者10部、《中国分...  相似文献   

9.
陆以湉(1802~1865),字敬安,号定甫,浙江桐乡县人。生于嘉庆六年(公元1802),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进士,先后为台郡教渝、杭州教渝,咸丰十年(公元1860)太平军攻占杭州,遂辞官还乡,以训蒙糊口,后专攻医术,活人无数,医名远播。陆氏一生著述颇丰,医书计有两种:《再续名医类案》和《冷庐医话》。《冷庐医话》共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至卷五论病,记述历代名医对各种病症的治验医案,推究病症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得失。全书心气平和,立论公允,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本文就书中体现三因制宜的医案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论情志与心身疾病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中“三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诸多心身疾病之所以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乃世医公认治疗内、妇科杂证之专著,而内、妇科杂证之病因又每与七情失调有关,但书中对情志致病的脉证并治论述却颇显隐晦,立论鲜明详尽之处又似觉偏少,不免令人费解。笔者认为,情志所致心身疾病的思想贯穿全书始终,只是需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方能彻悟其精髓。为此,笔者不揣冒昧,对《金匮》中关于情志与心身疾病的论述及脉证并治、理法方药作一浅析。1《金匮》论情志致病病因说祖国医…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中医西化与异化,“泡沫中医”泛滥的严峻现实,中医大家邓铁涛先生提出了“铁杆中医”的命题,湖南中医药大学彭坚教授在《我是铁杆中医》(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中,对这一命题给出了精彩的答案。该书一扫过去理论脱离实际、坐而论道的浮泛陈言,从中医当代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与临床感悟,对中医的得失成败进行反思,揭秘中医的科学本质以及中医的成材规律,探索中医的前进方向。观点鲜明,见解独到,立意新颖,值得每一位关爱中医事业的学人一读。  相似文献   

12.
吴瑭《医医病书》浅析福建省东山县医院(363400)王志斌福建中医学院(350003)陈成东[关键词]医医病书清·吴瑭《医医病书》成书于清道光辛卯年(1831年),全书七十二篇,当时未曾刊行,只有手抄本,但流传甚少,作者因叹时医之谬妄而作。书中“言外...  相似文献   

13.
宋代名医陈言的籍贯历来有争议,主要有青田人、栝苍人、莆田人、景宁人等诸说。作者将《陈氏宗谱》中的记载与相关史料参研后发现:依据《陈氏宗谱》中的记载和中国传统习俗,个人的籍贯随父辈,应推测陈言的籍贯为浙江省乐清县。但与相关史料比对后发现,陈言的生卒年代与《陈氏宗谱》中"唯无择言公偕弟丹山中立公之后"记载有出入。而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序》中所署"青田鹤溪陈言无择"的原因,据《陈友芝医案续集》一书中释为青田鹤溪是其出生地,此原因有待相关史料的互证。因此,在相关史料缺乏的情况下,应尊重陈言亲署"青田鹤溪陈言无择"。  相似文献   

14.
从病名、病因病机、证治入手,对历代重要医籍中眩晕病的相关论述进行整理研究,寻找其学术脉络和规律。有关眩晕病病名,早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有“疾亡旋”记录,先秦时期文献只简单记述了眩晕的证候,两汉时期对眩晕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目眩、目瞑等不同称谓。晋至隋唐时期多沿用“头眩”之病名,汉唐至宋,“眩晕”病名未正式见于典籍,至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眩晕证治”章节,“眩晕”病名始正式见于中医典籍。  相似文献   

15.
班光国 《新中医》2011,(12):162-163
吕志杰教授执教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从事《金匮要略》教学、仲景医学研究与临床30余年,学验俱丰,主编专著七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委员。吕教授在《伤寒杂病论》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基础上,对“三因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笔者师从吕教授进行硕士研究生学习,顿有体会,特将仲景与陈言“三因学说”及吕教授的学术见解源流试述之下。  相似文献   

16.
陈言审因用方治疗健忘的学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青田(今属浙江)人.陈言系我国南宋著名医学家,其长于医理,精于方脉,善执简驭繁.陈言于淳熙元年(1174年)撰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下简称<方论>)十八卷.他在自序中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将疾病的病因分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和不内外因三类.这种以致病因素为主,结合发病途径、发病部位,并融入脏腑病证体系的"三因"分类法,为中医病因学的创立奠定了学术基础.陈氏提出"别其三因","随因施治"(<方论·三因论>)[1],强调治疗疾病应以因类病,因病辨证,随证治之,这种审因论治的思想,并具体运用到每种疾病的临床实践之中,是中医病因辨治的肇始,是继张仲景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治疗的又一创举,极大地丰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方论>作为中医文献史上首部较为系统地论述病因分类及审因论治的专著,笔者对其研读有年,并发现其在健忘证治方面形成自身的学术特色.陈言在内伤七情及审因论治的理念指导下,论治健忘见解独特.现就陈言对健忘病因病机及治疗方剂的认识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宋代著名医家陈自明不仅擅长内妇科,且精于外科,本文就《外科精要》一书,将陈氏外科学术思想和证治经验作简单介绍,以供同道们参考。析病因宗陈言倡外科“三因五源”说宋以前,中医外科专书甚少,理论很不系统。至于外科病因学说更为简单,大多持寒化为热、热结为痈的外因论。时值宋代有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情志思想。陈言情志思想主要内容包括:重视情志致病,将情志致病作为三大病因之一的内因;最早提出七情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各类疾病中;提出了情志脉法,确定了七情与五志致病的脉象,丰富了对于情志病的诊断;对于情志病辨治与分阶段治疗也有所发展。陈言对于中医情志学说贡献巨大,通过对陈言的情志思想分析,丰富了中医心理学内容,为辨治情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有一定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德明  王涛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1):842-844
《古今医诗》是一部综合类、通俗性的中医学著作,成书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江西武宁(今江西省武宁县)名儒张望编著。关于该书的版本源流,清代以降的官、私目录书中大都没有著录,或语焉不详。作者对国内珍藏《古今医诗》的图书馆藏本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认为《古今医诗》有3种版本:即清朝嘉庆八年癸亥(1803)云南刻本、清朝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刻本和晚清刻本。  相似文献   

20.
<正> 关于中医的病因学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到了东汉张仲景便在《金匮要略》中归纳为三条:一是“为内所因”,二是“为外所中”,三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认为“千般疢(Ch(?)n)难(n(?)n),不越三条。”这就是“三因”之说的先河。对这个学说加以发挥,并以它统贯理法方药的人,就是宋代的陈言。陈言,字无择,处州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南宋时的医学家。陈言自幼聪明过人,长大潜心医学,长于方脉,治病立效。他认为学医就必须知道“五科七事”。所谓“五科”,就是脉、病、证、治四者加上病因。所谓“七事”,就是脉、病、证、治四者,加上内、外、不内外三因。这样学医“七事”中,病因就占了三事,可见病因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