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敏  王颖  施婕 《当代护士》2021,28(7):16-19
目的 观察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胃癌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单纯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实验组术后给予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和营养状况的相关指标.结果 实验组术后消化道不适症状(腹胀、腹泻、恶心、呕吐、便秘)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第七天实验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可显著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胃肠道不适症状和营养状况,加快胃癌术后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2.
胃癌术后病人早期进行鼻胃管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腹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体正常生活损害较大,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病人禁食时间较长(5 d~10 d),机体恢复慢,并发症多,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点.随着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制剂和设施的完善,对肿瘤病人施行围术期的肠内外营养支持得到广泛开展,有资料表明:肠内外营养可明显降低胃癌病人术后的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1].笔者于2007年对58例胃癌术后病人早期鼻胃管肠内营养观察,收到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病人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0例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外营养,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病人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与术后7 d相关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明显升高(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胃癌根治术后病人肠道功能尽早恢复,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是胃癌根治术后一种重要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4.
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方法及其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我科105例胃癌手术患者,术中经腹壁造口置入FRECA三腔喂养管,胃肠减压孔置于残胃或吻合口附近,空肠营养端置于屈氏韧带以远20cm空肠。术后6~8h开始滴入生理盐水及肠内营养液,循序渐进,经3d左右达到完全肠内营养。观察患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疾病相关并发症、营养指标及肠蠕动恢复时间等情况。结果:10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置管,在肠内营养期间未发生脱落,术后3d发生喂养管堵塞1例,予以拔除,其余104例患者顺利完成肠内营养治疗,其术后营养状态均得到有效改善,缩短了静脉营养时间及费用,促进了快速康复。结论:通过经腹壁造口安置的三腔喂养管进行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有效达到营养支持目的、避免其他营养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并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5.
胃癌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后应用三腔胃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 选择行近端或远端胃切除手术的胃癌患者80例,术中行胃造口置三腔胃肠管,在早期肠内营养及胃肠减压等方面进行临床研究和评估.结果 术中行胃造口置三腔胃肠管,置管时间较短,固定可靠;所有病例术后均随访6~24月,置管相关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留置时间较长,达到了预期营养目标.结论 术中胃造口置三腔胃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并发症低,耐受性好,尤其适合患肺部疾患、营养不良的老年胃手术患者,对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8月~2007年12月56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为肠外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支持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从排气时间、进食后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观察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停止静脉输液时间提前且肛门排气时间缩短、治疗费用降低,术后营养指标早期肠内营养组均较肠外营养组改善明显,2组术后并发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但有利于患者术后器官功能的康复、减少住院时间与治疗静用,而且可以明显政善术后营兼状况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癌、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方法 手术治疗的食管癌、胃癌患者64例分为营养组和对照组各32例,营养组于术中将肠内营养管置入十二指肠或空肠内,术后24小时予以肠内营养,维持7~10天,患者能较正常地口服营养液或进食半流饮食后停止;对照组于术后进行常规输液治疗,肠蠕动完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分别于术前1日和术后7日测量患者体重,检测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记录肛门排气时间,观察术后有无吻合口漏、肺部及术野感染、腹胀、腹痛等并发症.结果 肛门排气时间营养组为(48±4)小时,对照组为(72±6)小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36,P<0.05);营养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体重维持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食管癌、胃癌术后胃肠功能的尽早恢复和患者体重的维持,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纤维型肠内营养制剂在胃癌术后早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3例胃癌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2d开始便施行肠内营养支持至术后第9d,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纤维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型肠内营养制剂,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10d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营养指标和免疫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0d,其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较术后第1d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研究组较对照组增高(均P〈0.05)。结论胃癌早期术后患者使用纤维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有利于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从而促进术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26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胃癌术后早期(第1天)经术中放置的鼻空肠营养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观察指标包括血浆蛋白、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改变的差异。结果:胃癌术后7d白蛋白较术前增高,术后14d白蛋白明显增高(P〈0.01),与术前有统计学差异,未发现肝肾功能及血糖、电解质异常。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营养状况,无明显并发症,与静脉营养相比有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75例胃癌患者,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并加强护理,将其作为实验组;将既往有详细资料记载的在术后行肠外营养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肛门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并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有助于患者术后的肠道功能恢复,使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手术效果得到了保障,也使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降低,住院时间缩短,值得在临床广泛使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内外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集我院1999~2000年间的胃癌术后病人44例,平均分为两组,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比较研究,发现早期进行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同样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无显著差别,术后均无明显体重丢失,但肠外营养组由于伤口愈合较慢,住院天数明显多于肠内组,且肠内营养费用低,为肠外营养的1/3。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有符合生理、安全、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张永鸿 《家庭护士》2007,5(6):67-68
为探讨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老年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护理,我们对2003年6月一2005年6月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老年病人术中经鼻置空肠营养管术后早期予以肠内营养治疗与护理,并与肠外营养病人的治疗护理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4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胃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12h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根据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经口进食.对照组术后12h给予传统静脉营养至胃肠功能完全恢复,有肛门排气、排便才恢复进食.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无明显变化;实验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54.18±14.6)h,对照组为(70.86±22.63)h;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经皮空肠营养管行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的胃癌手术患者106例,按空肠营养管留置方法不同分为留置鼻空肠营养管组(对照组)53例和留置经皮空肠营养管并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试验组)53例。比较2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情况、胃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前后营养指标变化情况、非计划拔管率、吻合口瘘及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排便、胃管拔除时间和经口进食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1),营养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经皮空肠营养管置入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可行、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不仅操作简便,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比留置鼻空肠营养管痛苦更小,胃肠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实施肠内免疫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对50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第2~9d实施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营养指标和免疫学指标。结果:术后第9d淋巴细胞计数、IgG、IgA、CD4、CD4/CD8及HLA-DR的表达较术后第1d显著回升(P<0.05)。结论:肠内免疫营养是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安全而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配合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对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按入院时间的先后次序,将108例胃癌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应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进行评估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对胃癌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进行系统性评估与干预,可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从而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7.
外科病人围手术期的营养是目前外科医务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尤其是胃癌病人术前就处于高消耗状态,加上介入等化疗措施,加剧了病人的营养不良。营养是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条件,细心照料病人的饮食,保证病人充足的营养对胃癌术后病人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术后给予营养支持可尽快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促进切口愈合。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可明显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促进伤口愈合,为了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胃癌术后治疗的临床意义,就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对…  相似文献   

18.
有研究表明[1]:腹部手术后数小时肠内蠕动功能就能恢复,术后胃肠道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术后6~12 h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就能恢复,早期的肠内营养对小肠有局部营养作用,能刺激肠蠕动,并可使肠功能提前恢复.根据这一原理我科从2010-09开始对26例胃癌患者术前留置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本科20例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和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双腔液囊空肠营养管的护理,营养液护理,严密观察腹部症状和并发症的预防.认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可以保证患者足够的营养摄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早期减少患者的静脉补液量,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营养制剂对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07年3月~2009年10月收治的合并中重度营养不良,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胃癌术后患者126例,随机分成4组,A组采用稀释20%的营养剂,B组用稀释50%的制剂,C组用稀释75%的制剂,D组所用制剂不稀释.记录4组患者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 A、B、C、D4组患者胃肠道组不适的发生率分别为21.9%、25.0%、50.0%、56.2%.A、B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较c、D组患者轻(p均<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实施过程中,需注意营养制剂浓度的选择,以减少胃癌术后患者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的胃肠道不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