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腕背伸位固定治疗克雷氏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1例克雷氏骨折进行手法复位,腕背伸位石膏固定取得良好效果。力学上腕背伸位消除了掌屈位及伸腕活动时 朱利剪力,与传统固定方法对比发展:稳定性横骨折小夹板掌屈位固位简便有效,而不稳定性斜形、粉碎性骨折则以石膏腕背伸位固定为佳。  相似文献   

2.
自1990年以来,笔者采用“■”形石膏托治疗新鲜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14例,其中单纯骨折9例,合并掌腕关节脱位者5例;右侧12例,左侧2例;受伤最短时间2小时,最长11天;经治疗解剖复位者10例,近解剖复位者4例;随访3月,腕掌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介绍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儿童股骨干骨折临床较多见,骨折的种类分横形、斜形、螺旋形、粉碎形。目前大多采用悬吊牵引、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或石膏托固定牵引复位加夹板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笔者选择手法复位、竹片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将26例疗效观察和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一般资料 26例中男20例,女6例;年龄1.5~14岁,1.5~5岁17例.5~ ~10岁5例,10~ ~14岁4例;左侧17例,右侧9例;上段3例,中段18例,下段5例;横形18例,斜形6例,螺旋形1例,粉碎形1例;断端重叠1cm以内9例,1.1~2.0cm17例。治疗方法材料:0.1cm厚薄竹片、绷带、扎带、石膏绷带。制作;竹片的长度按患侧大腿周围的不同长度取材,宽度按患腿周径的大小取1.2~2.0cm。  相似文献   

4.
范相成 《中医正骨》2006,18(1):50-51
第5掌骨颈骨折为临床常见损伤,其传统治疗方法多为闭合复位外固定,一般是采用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屈曲90°位固定,常使患者不舒适,并可导致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屈曲畸形,不利于术后功能恢复。自2000年4月~2004年6月,作者自行设计手功能位尺侧“U”形石膏夹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43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3例,男37例,女6例。年龄15~41岁,平均29岁。右侧38例,左侧5例。拳击伤36例,其他伤7例。均为屈曲型骨折。X线片示第5掌骨颈骨折端向背侧成角,骨折两端掌侧相互嵌入,伤后至就诊时间1~3天。2治疗方法用2%利多卡因注射…  相似文献   

5.
稳定性的胫骨骨折或稳定性的胫腓骨骨折等,临床上常用石膏托或石膏夹固定治疗。自1988年以来,笔者将患者卧床治疗中使用的石膏托或石膏夹的后托,拆除石膏时,修整短后与空心纸壳夹板固定患者小腿,在患者下床康复期应用,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 1992~ 1997年 ,作者采用石膏托结合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 2 6例 ,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6例 ,男 16例 ,女 10例。年龄 7~ 62岁 ,平均 2 9岁。车祸 14例 ,跌伤 12例。一处骨折 14例 ,其中尺桡骨骨折 6例 ,胫腓骨骨折 8例 ;多处骨折 12例 ,均为肱骨髁上骨折合并前臂骨折。均于受伤后 5天内来诊。2 治疗方法对于一处骨折 ,先行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再采用石膏托超关节固定 ;而对于多处骨折 ,先将前臂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再复位肱骨髁上骨折 ,用石膏托固定。在石膏托固定时保留夹板的固定扎带头于石膏绷带外 ,肢…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石膏外固定位置对新鲜腕舟骨骨折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6例新鲜腕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功能位石膏固定,B组采用掌屈尺偏位石膏固定,6个月后评价2组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A组优良率74%,B组优良率9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骨折恢复时间A组(12.4±2.7)周,长于B组的(10.1±1.8)周。结论新鲜腕舟骨骨折石膏外固定以掌屈尺偏位为佳。  相似文献   

8.
握绷带卷加前臂超腕托板固定治疗本奈氏骨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奈氏骨折复位容易,固定较难.常用的石膏托、弓形夹板、塑形铝板、鸭形铁丝架等固定方法易出现骨折断端再移位与局部皮肤压疮,导致关节僵硬、疼痛、畸形,影响拇指外展功能[1].作者自1996年以来依据该病致伤机理、结合腕掌关节解剖,设计出手握绷带卷加前臂超腕关节托板固定法,经22例应用观察,表明该法可有效地避免局部皮肤压疮及骨折再移位,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交通事故、工矿事故的不断增多,四肢长骨的骨折类型由单纯的横行骨折转变为长斜形、螺旋形、粉碎性骨折居多,采用传统牵引固定疗法,存在对位差、折端不稳、骨愈合慢、关节僵硬等问题.自1981~2000年,我们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137例,保证了骨折端良好复位及较高的愈合率.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腕舟骨骨折在腕骨骨折中最多见,占全部腕骨骨折的82%[1].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功能、供血特点和目前诊断技术的限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上尚存在较多问题,如新鲜腕舟骨骨折的漏诊,晚期腕舟骨骨不连、骨坏死、腕关节不稳等并发症的多发,临床固定时间过长导致遗有腕关节疼痛和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等.笔者近年来收治107例腕舟骨骨折患者,现将其临床诊断和采用传统的背伸位和改良的中立位或掌屈位管型石膏外固定等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比较T形钢板内固定与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优越性。方法:将2002年9月-2005年1月59例桡骨远端骨折分为2组,分别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和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通过x片测量复位前后,临床愈合时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轴向缩短长度,进行比较。按改良Shea等评定法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疗效明显优于石膏夹板外固定(P〈0.01);对于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优先选择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稳定性骨折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采用。  相似文献   

12.
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琨 《四川中医》2003,21(4):72-73
目的:了解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骨折的特点、诊断及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骨折进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骨折特别是关节面塌陷移位复位困难,再移位18例,经2年8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功能优8例,良11例,可19例,差4例。结论: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骨折有一定局限性,对那些复位效果不佳者应及时改用手术等其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Barton骨折损伤机理及其诊治:附4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41例Barton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夹外固定或经皮穿针内固定疗法,经6~45个月随访观察,优良率达87.8%。认为,根据不同的损伤机制及创伤解剖,可将掌、背侧Barton骨折各分为由直接暴力所致的Ⅰ型骨折及由间接暴力所致的Ⅱ型骨折。治疗上背侧Ⅱ型骨折与掌侧Ⅰ型骨折应固定于腕背伸位;而背侧Ⅰ型骨折与掌侧Ⅱ型骨折,则应固定于腕掌屈位。对不稳定型骨折,则应行经皮穿针内固定术以防止骨折再移位。  相似文献   

14.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损伤 ,约占掌骨骨折的 1 0 % ,根据其骨折线是否与关节相连分为两类 ,一是第一掌骨骨折不涉及关节 ,多为横断型或粉碎性骨折 (通常称之为本奈氏骨折 ) ;另一是连关节的拇指掌骨基底部骨折 ,其特点是第一掌骨基底部斜行骨折 ,骨折线通过关节 ,同时合并有腕掌关节脱位。这类骨折容易复位 ,但复位后的骨折端稳定性很难维持。因此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治疗 ,有的采取切开复位 ,克氏针内固定 ,有的采取方型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但其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往往后遗关节疼痛及僵硬。笔者自 1 990年以来采用悬吊皮牵引…  相似文献   

15.
髌骨骨折,骨折块分离间隙较小时,临床常用抱膝圈和长腿夹板,或石膏托,或石膏管形等固定.自1993年至今,笔者应用抱膝金属圈与石膏托的组合治疗髌骨骨折,其方法优越于抱膝圈和长腿夹板、石膏托及石膏管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多发骨折,约占全身骨折发生率的1/10~1/6.对大多数桡骨远端关节外的简单骨折经手法复位后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对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复位后再移位或伤后未及时就诊错过手法复位时间的大多数需行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我院自1997年~2003年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32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桡骨远端骨折是十分常见的骨折,多采用非手术治疗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然而,许多桡骨远端骨折涉及到桡腕关节或尺桡关节,骨折粉碎或严重短缩,属不稳定骨折,这类骨折即便能手法复位,但由于内在的不稳定,单纯石膏固定难以维持其稳定性,有再移位的倾向,且往往影响关节功能。近年来我科采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在治疗与护理上取得满意效果,现就34例有明显移位,粉碎性或伴关节内骨折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桂光明  曹波  张惠  杨建  李强 《中医正骨》2016,(4):19-21,24
目的:探讨石膏托和小夹板外固定对Colles骨折复位后短期位置丢失的影响。方法:将261例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手法复位骨折后,2组分别用前臂石膏托和小夹板固定患肢于腕关节掌屈尺偏位。分别于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1周,拍摄患肢腕部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以治疗后1周患侧掌倾角或尺偏角与治疗后即刻相比变化5°作为判定骨折再移位的标准,比较2组患者骨折再移位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即刻,石膏托组掌倾角8°~18°(中位数14°),尺偏角15°~30°(中位数21°);小夹板组掌倾角8°~20°(中位数13°),尺偏角12°~31°(中位数22°)。治疗后1周,石膏托组掌倾角8°~18°(中位数13°),尺偏角15°~30°(中位数20°);小夹板组掌倾角8°~20°(中位数12°),尺偏角12°~30°(中位数21°)。石膏托组并发骨折再移位5例,小夹板组并发骨折再移位12例,石膏托组的骨折再移位发生率低于小夹板组(χ2=6.213,P=0.013)。结论: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采用石膏托固定较小夹板固定更有利于维持骨折端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T形接骨板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飞  贾红伟  吕松峰 《中医正骨》2007,19(11):31-32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十分常见,占急诊骨折的17%左右〔1〕。大多数患者通过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能取得良好疗效。但对于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累及桡骨关节面的骨折,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常不能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可出现桡骨短缩及骨折再移位,最终可导致骨折畸形愈合、腕关节功能障碍。近年来对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多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2〕。但该类骨折开放复位后,由于骨质粉碎严重,单纯应用T形钢板螺钉固定,无法为内固定物提供足够的支撑〔3〕。针对桡骨远端骨质粉碎后不易着钉的特性,作者于2004年10月~2005年6月采用T形钢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Pilon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40例Pilon骨折,采用Ruedi-Allgower法进行分类,I型骨折以克氏针或松质骨螺钉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H型骨折以解剖钢板固定,术后石膏托外固定;1II型骨折以多枚克氏针或跨关节外固定架田定。结果:平均3年7个月,骨折全部达骨性愈合,按Mazur评价标准,优18例,良10例,可9例,差3例。结论: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应根据其骨折类型来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