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汪瑶  王彦春  马骏 《针刺研究》2024,(4):384-390
目的:观察电针“风府”“太冲”“足三里”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α-突触核蛋白(α-syn)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Sirt3)、NOD样受体3(NLRP3)、消皮素D(GSDMD)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D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复制PD大鼠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风府”“太冲”“足三里”,3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28 d。采用旷场实验检测大鼠自主运动总路程;爬杆实验检测大鼠肢体协调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组织中TH的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黑质组织中α-syn、Sirt3、NLRP3、GSDMD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黑质组织中NLRP3、接头蛋白-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自主运动总路程缩短(P<0.01);爬杆实验评分升高(P<0.01);中脑黑质TH阳性表达减少(P<0.01);Sirt3 mRNA...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风府""太冲"穴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D)大鼠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α-突触核蛋白(α-syn)、转录活化因子6(ATF6)和转录因子X盒结合蛋白1(XBP-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PD运动迟缓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2只。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PD模型。电针组电针"风府"和双侧"太冲"穴,20 min/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采用敞箱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中脑黑质TH和α-syn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中脑黑质ATF6和XB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自主运动的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总时间显著降低,休息总时间显著升高,中脑黑质TH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降低,α-syn阳性表达水平显著升高,ATF6和XB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 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自主运动的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总时间显著升高,休息总时间显著降低,中脑黑质TH阳性表达水平显著升高,α-syn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降低,ATF6和XB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 01)。结论:电针能有效改善PD大鼠的运动迟缓,提高中脑黑质TH的阳性表达水平,该效应可能与电针降低中脑黑质异常聚集的α-syn,下调未折叠蛋白反应信号通路中ATF6、XBP-1的转录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风府""太冲"穴对帕金森病(PD)大鼠中脑黑质真核生物起始因子2α(EIF2α)、转录激活因子4(ATF4)、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D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复制PD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风府""太冲"穴,3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14 d。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并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EIF2α、ATF4、GRP78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行为学改变。造模后,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行为学评分显著升高(P<0. 01);治疗后,模型组行为学评分较正常组、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 01),电针组行为学评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 01)。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TH平均吸光度显著降低(P<0. 01);电针组大鼠中脑黑质TH平均吸光度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 01)。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α-syn平均吸光度显著升高(P<0. 01);电针组大鼠中脑黑质α-syn平均吸光度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 01)。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EIF2α、ATF4、GRP78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 01);电针组大鼠中脑黑质EIF2α、ATF4、GRP78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 01)。结论:电针"风府""太冲"穴可能通过增强PD大鼠中脑黑质TH活性,清除或降解未折叠或错误折叠α-syn,调节EIF2α-ATF4-GRP78通路的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改善PD的行为学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风府”“太冲”“足三里”穴对帕金森病(PD)小鼠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结肠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6(IL-6)、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D的可能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鱼藤酮连续灌胃4周复制PD模型。电针组电针“风府”“太冲”“足三里”穴,3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2周。观察各组小鼠治疗前后的行为学改变并评分;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自主运动总路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中脑黑质TH表达量;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结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NF-κB、IL-6、ZO-1 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肠NF-κB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结肠IL-6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模型组、电针组以及治疗后模型组小鼠行为学评分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电针组行为学评分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杯状细胞、隐窝减少,肌层变薄;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结肠组织表面绒毛较完整,杯状细胞、隐窝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对帕金森病(PD)小鼠肠道ERK MAPK/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鱼藤酮连续灌胃28 d构造PD小鼠模型,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与电针组。电针组小鼠电针刺激“风府”“太冲”“足三里”穴,3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14 d。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黑质及结肠组织中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α-syn)的平均光密度;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目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组织中TNF-α和IL-1β 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运动总路程、运动时间、穿过总分区及平均速度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黑质和结肠组织中α-syn平均光密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组织中p-ERK MAPK、p-NF-κB蛋白表达及TNF-α和IL-1β mRN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运动总路程、运动时间、穿过总分区及平均速度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黑质和结肠组织中α-syn平均光密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组织中p-ERK MAPK、p-NF-κB蛋白表达及TNF-α和IL-1β mRNA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风府”“太冲”“足三里”可以改善PD小鼠的运动功能障碍,降低α-syn表达,同时抑制肠道ERK MAPK/NF-κB通路激活。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1):139-144
目的:基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研究水木和宁方对帕金森病(PD)小鼠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建立慢性PD小鼠模型。造模成功PD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美多芭0. 15 g/kg组、水木和宁方15、30、60 g/kg组。治疗组每天灌胃给药2次,溶剂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4 w。观察小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中脑黑质α-突触核蛋白(α-syn)、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 WB和RT-PCR方法检测中脑黑质α-syn、TH及UPS相关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PD模型对照组小鼠前肢、后肢步长显著降低,游泳评分显著降低,中脑黑质TH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α-syn阳性表达显著上调,α-syn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上调,TH、u BE1、Parkin、UCH-L1、Ubiquitin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下调(P <0. 05或P <0. 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水木和宁方15 g/kg、30 g/kg、60 g/kg组小鼠行为学改变明显改善;中脑黑质TH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α-syn阳性表达显著下调; TH、UPS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上调,α-syn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下调(P <0. 05或P <0. 01)。结论:水木和宁方可能通过调节UPS功能,促进α-syn的降解,从而改善PD小鼠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812-1815
目的:探讨自噬—溶酶体途径在针刺防治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电针治疗7 d组、电针治疗14 d组、电针治疗21 d组、电针治疗28 d组,每组15只。采取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法制备PD模型。电针治疗组取穴"太冲""风府",每次治疗20 min,每天1次,疗程分别为7 d、14 d、21 d、28 d。电针预处理组电针治疗7 d后再造模。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并进行评分。造模后除去死亡与体质量过轻过重及外观、行为学未达标的老鼠,每组均为10只。运用Western blot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微管相关膜蛋白轻链3(LC3-II)、自噬底物蛋白P62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了毛发变黄变粗、弓背明显、运动缓慢迟钝、拒捕减少等异常行为学表现,而治疗组和预处理组以上表现程度明显减轻。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对比,模型组LC3-II、P62、α-syn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TH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对比,电针治疗组和预处理组LC3-II的表达水平增加明显(P0.01);TH表达增强(P0.01或P0.05),P62、α-syn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电针防治帕金森病的机制可能与针刺能够改善自噬功能障碍,促进PD模型大鼠体内具有细胞毒性作用α-syn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胰高血糖样肽-1受体(GLP-1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蛋白通路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PD)小鼠中的作用,探讨电针治疗PD的中脑黑质相关机制。方法:将48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每组12只。采用鱼藤酮连续灌胃4周制备PD小鼠模型。电针组予电针"风府""太冲""足三里",30 min/次,1次/d,连续干预2周。抑制剂组予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利格列汀(10 mg·kg-1·d-1)连续灌胃2周。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评分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和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TH)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中脑黑质中GLP-1R、磷酸化(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行为学评分显著升高(P<0.01),血清和黑质中TH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黑质中GLP-1R、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抑制剂组小鼠行为学评分均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龟羚帕安丸治疗帕金森病(PD)对转录因子EB(TFEB)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西药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另取15只正常大鼠作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其余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各组均连续给药4周。PD大鼠处死后,将中脑黑质组织剥离出来,运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TFEB、微管相关膜蛋白轻链3Ⅱ(LC3Ⅱ)、泛素结合蛋白P62(P62)、酪氨酸羟化酶(TH)、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中西药组、中药各剂量组黑质内TFEB、LC3Ⅱ、TH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62、α-syn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西药组、中药各剂量组黑质内TFEB、LC3Ⅱ、TH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P62、α-syn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龟羚帕安丸可通过TFEB激活自噬-溶酶体系统,增强神经细胞自噬活性,增加LC3Ⅱ、TH表达,促进α-syn、P62降解及清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PD)小鼠黑质中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通路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电针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鱼藤酮灌胃4周建立PD小鼠模型。电针组于“风府”和双侧“太冲”“足三里”给予电针刺激,每日1次,连续2周;假电针组于同样穴位浅刺至皮下,连接电针仪后不通电,其余操作均同电针组。采用敞箱实验观察各组小鼠的行为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黑质中Nrf2、NLRP3、Caspase-1、消皮素D(GSDMD)、IL-1β和IL-18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黑质中Nrf2、NLRP3、Caspase-1和GSDMD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行为学评分升高(P<0.01),自主运动的总时间缩短、总路程减少、平均速度降低(P<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治疗组、电针治疗7 d组、电针治疗14 d组、电针治疗21 d组、电针治疗28 d组,每组15只,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法制备PD模型,假手术组只注射不含鱼藤酮的等量葵花油乳化液。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电针治疗组在造模完成后选取风府、太冲穴给予电针治疗;电针预治疗组电针治疗7 d后再造模。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黑质内TH、?-syn的阳性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区内Bip、CHOP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PD症候群特征,电针干预后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黑质区?-syn的阳性表达与Bip、CHOP蛋白的表达均显著提高,大鼠黑质区TH的阳性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各组大鼠黑质区?-syn的阳性表达以及Bip、CHOP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大鼠黑质区TH的阳性表达显著提高(P0.01)。结论电针防治PD的机制可能与电针能明显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脑黑质内Lamp2a、Hsc70、α-syn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每组15只。采取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法制备帕金森病模型,假手术组只注射不含鱼藤酮的等量葵花油乳化液。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进行任何治疗;电针治疗组在造模完成后取穴"风府"、"太冲",连续波,频率120次/min,每次治疗20 min,每天1次,疗程为28 d。免疫组化法检测模型大鼠黑质内TH、α-syn的阳性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模型大鼠黑质内Lamp2a、Hsc70、α-sy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PD症候群特征,电针干预后模型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blot检测显示电针治疗通过上调Lamp2A、Hsc70水平能抑制错误折叠蛋白α-syn的表达,提高TH的阳性表达。结论:电针可以抑制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α-syn的集聚,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抑制帕金森病的发展,其机制可能与干预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行为学、结肠及中脑黑质中α-突触核蛋白(α-syn)表达的影响,探讨早期电针干预PD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皮下注射鱼藤酮构建PD小鼠模型。电针组于造模当天开始针刺或电针干预"神庭""天枢""曲池""上巨虚",频率2 Hz,电流强度1 mA,10 min/次,1次/d, 7 d为1个疗程,共干预8个疗程。分别在造模前、造模中和造模结束后对各组小鼠进行悬挂、爬杆测试。治疗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和中脑黑质中α-syn表达的变化。结果:造模8周后,模型组小鼠精神萎靡,毛色暗淡,出现怕冷、蜷缩等症状。与空白组比较,造模6周后模型组小鼠悬挂评分明显降低(P0.01),爬杆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肠和黑质中α-syn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皮毛光泽,悬挂评分升高(P0.01),爬杆时间缩短(P0.05),结肠和黑质中α-syn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电针早期干预可延缓鱼藤酮诱导的PD模型小鼠行为障碍发生的时间,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结肠及中脑黑质中α-syn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环氧合酶-2(COX-2)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D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连续28d给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PD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大鼠施予电针治疗,取"风府"太冲"穴,连续波,频率2Hz,强度1mA,每日1次,连续治疗14d。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黑质区TH、COX-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区TH蛋白表达明显减少,COX-2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1)。经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大鼠较模型组中脑黑质区TH蛋白表达明显增加,COX-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电针治疗可通过降低炎性反应介质COX-2的表达,减轻炎性反应对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从而发挥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抑制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脑黑质内α-突触核蛋白(α-syn)集聚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C57/BL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中药组,每组12只。采取腹腔注射MPTP法制备亚急性PD小鼠模型。中药组在造模成功后予补肾活血方连续灌胃14天,空白组和模型组每天仅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脑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H)、α-syn阳性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脑黑质内Lamp2a、Hsc70、α-syn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PD症候群特征,且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鼠PD症状减轻,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TH和α-syn阳性表达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中药组TH和α-syn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Lamp2a、Hsc70、α-sy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TH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Lamp2a、Hsc70、TH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α-sy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补肾活血方可能通过上调Lamp2a、Hsc70水平,进而增强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来抑制PD小鼠脑黑质内α-syn的集聚,从而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治疗组、电针治疗7d组、电针治疗14d组、电针治疗21d组、电针治疗28d组,每组15只。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法制备帕金森病模型,假手术组只注射不含鱼藤酮的等量葵花油乳化液。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电针治疗组在造模完成后选取"风府""太冲"穴给予电针治疗;电针预治疗组电针治疗7 d后再造模。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黑质内TH、α-syn的阳性表达,并用RT-PCR法检测大鼠黑质内BipmRNA、IRE1αmRNA、XBP-1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PD症候群特征,电针干预后大鼠行为学评分较模型组大鼠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黑质区α-syn的阳性表达与BipmRNA、IRE1αmRNA、XBP-1mRNA的表达显著提高,大鼠黑质区TH的阳性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各组大鼠黑质区α-syn的阳性表达与BipmRNA、IRE1αmRNA、XBP-1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大鼠黑质区TH的阳性表达显著提高(P0.01)。结论电针防治帕金森病的机制可能与电针能明显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PD)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组针刺“风府”“太冲”,每日1次,共治疗2周,其它组不予治疗干预.以6-羟基多巴胺制备P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1 β(IL-...  相似文献   

18.
Wang YC  Cheng YH  Ma J  Gan SY  Wang SJ  Zhou H  Du YJ  Yang M  Shen F 《中国针灸》2010,30(9):739-743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P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风府太冲组和双固一通组,以6-羟基多巴胺右侧纹状体微量注射法制备偏侧PD大鼠旋转模型,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替代6-羟基多巴胺进行微量注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风府太冲组在造模的基础上电针"风府""太冲"穴,双固一通组在造模基础上电针"风府""太冲""关元""足三里"4穴,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2周。对比观察针刺"风府""太冲"和"双固一通"取穴法对PD模型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其功能性受体Ret表达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DNF阳性细胞数量,以免疫印迹法检测Ret含量。结果:两电针组GDNF阳性细胞数量比其他组显著增加(均P0.01),双固一通组作用强于风府太冲组(P0.01);两电针组Ret含量亦显著高于其他组(均P0.01)。结论:电针治疗能使PD大鼠黑质和纹状体GDNF表达增强,使黑质Ret高表达,说明电针不仅能提高GDNF的表达水平,还能提高GDNF的作用效应,"双固一通"取穴在提高GDNF表达方面较单纯取"风府""太冲"穴作用强。  相似文献   

19.
马雪  刘凡  王强  王渊  刘智斌 《针刺研究》2023,(12):1242-1248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帕金森病(PD)小鼠中脑黑质铁死亡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鱼藤酮连续灌胃4周构建PD小鼠模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针刺“百会”,电针“曲池“”足三里”,20 min/次,1次/d,每治疗5 d休息2 d,共14 d。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和电针干预结束后以旷场实验检测小鼠旷场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平均运动速度及运动总距离。干预结束后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黑质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1(DMT1)、膜铁转运蛋白1(FPN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促凋亡蛋白Bax、抗凋亡蛋白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黑质神经元形态变化及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4周后模型组小鼠旷场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平均运动速度及运动总距离均减少(P<0.000 1,P<0.01,P<0.001);黑质中DMT1、Bax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01,P<0.000 1),FPN1、GPX4、Bcl-2蛋白...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2020,(1)
目的:研究隐丹参酮对MDA-MB-231细胞SIRT3/HIF-1α信号通路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探讨隐丹参酮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机制。方法:培养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分为空白对照组及隐丹参酮低(5μmol/L)、中(10μmol/L)、高(20μmol/L)浓度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SIRT3、HIF-1α、VEGF、Parkin、PINK1蛋白表达;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隐丹参酮处理组SIRT3、Parkin、PINK1表达上调,HIF-1α、VEGF表达下调,MDA-MB-231迁移率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结论:隐丹参酮可通过调节SIRT3/HIF-1α信号通路,促进线粒体自噬进而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