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消除金属内固定伪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估。方法选择52例骨折金属内固定术后复查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30例;年龄14~80岁,平均年龄47岁。用西门子(Siemens)公司生产的Force CT双能量去金属伪影序列进行扫描;将扫描所获得的100 k V、Sn 150 kV能量数据调入Dual-Energy工作站软件内,并选用不同能谱值(ke V)进行金属伪影减影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由2名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诊断医生对以上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用低能谱值如40 keV、60 keV处理时,图像质量不佳,金属伪影多;当能谱值增加至90 keV时,金属伪影明显减少,图像质量有所改善,但部分图像尚不能达到满意的诊断效果;随着能谱值逐渐增大(最大190 keV),金属伪影减少或消失,局部骨质结构、内固定器材均能清晰显示;与常规120 kV图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280,P 0.05)。结论 CT双能量成像技术应用高能谱值处理将更有效地去除金属伪影,清晰显示金属内固定物的位置、形态及局部细微结构,是骨折金属内固定术后复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经骶2骶髂螺钉(S2AI)固定技术与髂骨螺钉(IS)固定技术在成人脊柱骨盆固定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M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及OVID数据库,以“脊柱骨盆”“髂骨(螺)钉”“骶髂(螺)钉” 和“spinal pelvis”“iliac screw(s)”“sacroiliac screw(s)”为关键词检索建库至2017年12月有关IS固定技术、S2AI固定技术用于后路脊柱骨盆固定临床效果对比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按照Jadad质量评分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应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5项研究310例患者,其中高质量文献3篇,中等质量文献2篇。Meta分析显示:对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S2AI固定技术手术时间(SMD=0.40, 95%CI 0.08~0.73, P=0.02)、术后感染率(RR=6.15, 95%CI 2.83~13.35,P<0.01)及内固定失败率(RR=4.09, 95%CI 1.72~9.73, P=0.001)均低于IS固定技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住院时间(WMD=1.07, 95%CI -0.60~2.75, P=0.21)、术中出血量(SMD=0.29, 95%CI -0.03~0.62, P=0.08)及术后VAS(WMD=0.13, 95%CI, -0.62~0.88; P=0.73)两种固定技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2AI固定技术与IS固定技术应用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均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S2AI固定技术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率及内固定失败率更低,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人正常胸、腰椎体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标准值。方法 对2016年8—1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名正常体检者进行前瞻性胸、腰椎双源双能量CT扫描,按年龄、性别分为<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以及≥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4组各50人。在虚拟去钙技术下,测量获得T3~L5各椎体的骨髓CT值,再根据测得的各椎体的骨髓CT值的相近程度分成T3~T5、T6~T9、T10~L1、L2~L5 4部分并取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上述测量参数在不同年龄分组及性别分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45岁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9.00±10.62)HU、(-35.81±12.36)HU,均高于≥45岁组的(-41.67±17.16)HU、(-44.81±14.35)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6、-4.746,P值均<0.01)。<45岁女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7.76±9.55)HU、(-37.56±9.05)HU,均分别高于≥45岁女性组的(-37.80±15.97)HU、(-45.45±14.0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8、3.339,P值均<0.01);<45岁男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30.73±12.16)HU、(-33.91±14.64)HU,均分别高于≥45岁男性组的(-46.07±17.42)HU、(-44.68±14.8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5、3.653,P值均<0.05);<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4,P<0.05);<45岁组和≥45岁组的男、女性间腰椎的骨髓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对象胸、腰椎体的骨髓CT值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463、-0.402,P值均<0.01)。对于T3~T5、T6~T9、T10~L1、L2~L5 4段椎体平均骨髓CT值而言,<45岁组的各段骨髓CT值均高于≥45岁组的骨髓CT值(P值均<0.01);不同性别间比较,仅≥45岁组的T6~T9、T10~L1椎体节段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7、-2.326,P值均<0.05)。本组检测者CT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4.53~18.79(8.73±2.98)mGy和117.34~1678.42(421.53±230.85)mGy·cm,有效辐射剂量为(6.35±3.43) mSv。结论 正常人胸、腰椎双源双能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CT值较为稳定,可为椎体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的量化标准值,且其辐射剂量值并未增加甚至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小模体研究儿科检查中能谱CT扫描减少硬化伪影的能力。方法采用直径100 mm圆柱形CT剂量指数(CTDI)的等效模体(相当于小儿头颅),模体内含有5个圆孔,其中1孔在模体中心,其余4孔对称分布在模体周围,呈十字形交叉状。分别在圆孔内放置2 mL硬塑料试管,试管内均充盈相同浓度的造影剂。将模体分别进行常规100 k Vp电压螺旋CT扫描及能谱CT的宝石能谱图像(GSI)模式扫描。在重建图像上5个对比剂点的两点中间分别找到8个感兴趣区(ROI)(内侧4个,外侧4个),分别测量8个ROI和背景点的CT值及标准差(s_a,s_(bg))。对比100 kVp常规CT扫描图像与能谱CT扫描中不同单能量图像的硬化伪影指数(AI)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 kVp常规CT图像中,5个对比剂点的CT值为(1 640.0±14.3)Hu,8个ROI AI值为16.4±4.1。在能谱CT的GSI模式扫描中,获得40~140 ke V101幅单能量图像,图像中每个ROI AI值均随着能量值(ke V)的升高逐渐下降,并在69~77 ke V单能量图像上各个ROI的硬化伪影基本消除。在不同单能量图像中,内侧ROI AI值较外侧ROI AI值大,但变化趋势相同,内侧ROI AI值在77 ke V单能量图像为0.0±1.7,外侧ROI AI值在69 ke V单能量图像为0.0±0.8。结论物质密度越高,其在CT扫描中所产生的硬化伪影越大。在儿科的能谱CT扫描中选取适当的单能量图像能够消除硬化伪影的干扰,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P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经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152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TLIF组(80例)和PLIF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采用腰痛VAS和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TLIF组和PLIF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8±225)mL和(772±32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4, 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3.84±1.00)h和(3.94±0.99)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 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80、-0.770,P值均>0.05),但术后3个月时TLIF组VAS评分(3.6±1.4)分较PLIF组(4.3±1.1)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51, P<0.05)。两组间JOA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22、0.522、-1.070, P值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LIF和P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TLIF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腰痛恢复更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前颈椎不稳和术中不同内固定对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术后并发轴性痛(PAP)特征和门轴侧骨槽融合率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4月武警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和天津医院脊柱外科106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2例,女24例;年龄51~68岁,平均58.7岁;均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术。按照患者术前合并颈椎不稳与否,分为颈椎不稳组(36例)和颈椎稳定组(70例);再按照辅助内固定装置类型,将颈椎不稳组36例分为连续节段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组(14例)和椎弓根钉棒固定组(22例),颈椎稳定组70例分为椎弓根钉棒固定组(17例)和微型钛板固定(53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年以上,比较两组患者PAP发生率,以及组内实施不同内固定术式的两亚组间术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PAP发生率、首发时间、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结果 术后颈椎不稳组PAP发生率高于颈椎稳定组,两组分别为27.78%(10/36)和11.43%(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6, P<0.05)。颈椎稳定组患者,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高于Centerpiece微型钛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5, P<0.05);椎弓根置钉术后PAP持续时间短于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50, P<0.05);两亚组PAP发生率、首发时间和严重程度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颈椎不稳组患者,椎弓根固定组术后PAP发生率低于微型钛板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1, P<0.05);两亚组PAP首发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术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术前颈椎不稳患者更易继发PAP,其辅助椎弓根较微型钛板固定者可在一定程度减少PAP发生率。术前颈椎稳定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时,联合应用椎弓根钉棒较Centrepiece微型钛板固定,更有利于提高早期门轴侧骨槽融合率和缩短PAP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联合多伪影去除(MAR)技术对去除髋关节置换物伪影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能谱CT检查联合MAR技术扫描,基于原始能谱CT扫描数据重建70~140 KeV以10个KeV能级为间隔的8组单能量图像(非MAR组)及8组单能量MAR图像(MAR组)。由2名高年资影像医师对每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检测相同能级下2组图像上髋关节假体周围金属高低密度伪影区、周围肌肉、周围骨组织、膀胱及皮下脂肪中的CT值及标准差(SD)值,计算并比较2组图像中假体周围肌肉、周围骨组织、膀胱中信噪比(SNR)和伪影指数(AI)。结果各能级中MAR组图像主观评分均高于非MAR组(P0.05)。在110~130 KeV条件下,MAR组假体周围金属低密度区CT值均高于非MAR组(P0.05);在100 KeV、110 KeV、130 KeV条件下,MAR组假体周围金属低密度区SD值均低于非MAR组(P0.05);在110 KeV、120 KeV条件下,MAR组假体周围金属高密度区CT值均低于非MAR组(P0.05);在110~130 KeV条件下,MAR组假体周围金属高密度区SD值均低于非MAR组(P0.05)。在110 KeV、120 KeV条件下,MAR组假体周围肌肉SNR值均高于非MAR组(P0.05),AI值均低于非MAR组(P0.05);在100~120 KeV条件下,MAR组假体周围骨组织SNR值均高于非MAR组(P0.05);在100 KeV、110 KeV条件下,MAR组假体周围骨组织AI值均低于非MAR组(P0.05);各能级条件下,MAR组膀胱SNR值均高于非MAR组(P0.05),AI值均低于非MAR组(P0.05)。结论能谱CT单能量联合MAR技术对去除髋关节置换物伪影具有较好效果,可提高图像清晰度,进而提高诊断准确度,具备良好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CT影像测量胎儿标本胸12椎体(T12)水平正常椎管的形态、大小,并分析其随胎龄增长的发育趋势。方法 利用64排螺旋CT对30例23~40孕周脊柱发育正常的胎儿标本进行扫描,并以T12椎体中份水平为中心进行3D重建,在T12椎体中份水平横断面图像上观察T12椎管的正常形态,使用Image J软件测量椎管的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计算出各胎龄所测径线的平均值,并对所测数据和胎龄作回归分析,分析其随胎龄增长的发育趋势。结果 T12水平椎管可以清晰显示,呈类圆形,并随胎龄逐渐增大,其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均随胎龄呈线性增长,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椎管前后径(mm)=0.126+0.26×X胎龄(周),R2=0.857, P<0.01 ;^Y椎管左右径(mm)=-0.411+0.274×X胎龄(周),R2=0.822,P<0.01;^Y椎管面积(mm2)=-52.09+3.43×X胎龄(周),R2=0.911,P<0.01。结论 CT可清晰显示胎儿T12椎体水平椎管形态;T12水平椎管各径线的大小与胎龄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用来评估胎儿脊柱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扫描参数对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金属伪影的影响,以通过调整扫描参数来减小金属伪影。方法选用镍铬合金制成左下6标准桩核冠模型,将其固定于水模中。应用1.5 T MRI扫描仪对桩核冠模型行横断面DWI扫描,扫描参数为该仪器的推荐值。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保持其他参数与标准扫描序列参数一致,逐一改变以下各参数进行成像: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视野(FOV)、激励次数(NEX)、带宽(BW)、层厚(Thk)。确定伪影最大的层面并测量伪影面积。应用SAS V8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整不同TR值,伪影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5,P=0.010.05)。调整不同TE值,伪影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2,P=0.0060.05)。调整不同FOV值,伪影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0,P=0.150.05)。调整不同NEX值,伪影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8,P=0.020.05)。调整不同BW值,伪影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9,P=0.020.05)。调整不同Thk值,伪影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0,P=0.020.05)。结论在DWI序列中,可以适当地通过增大TR、增加NEX、减小FOV、减小Thk来减轻金属伪影。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断层成像(CT)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它的高分辨率人体解剖信息对很多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然而,在患者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情况下,CT图像中往往伴随着大量黑色带状或明亮的放射条纹状伪影,统称为金属伪影.金属伪影使临床疾病诊断变得不再可靠,在放射治疗中也会给剂量分布的计算带来误差.消除CT图像中金属伪影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目前主要的金属伪影消除算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reducing motion blurring artifacts by using respiratory gate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n sinogram space and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the artifact reduction. A synthetic sinogram was built from multiple scans intercepting a respiratory gating window. A gated CT image was then reconstructed using the filtered back-projection algorithm. Wedge phantoms, developed for quantifying the motion artifact reduction, were scanned while being moved using a computer-controlled linear stage. The resulting artifacts appeared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 density regions as an apparent feature with a Hounsfield value that was the average of the two regions. A CT profile through these regions was fit using two error functions, each modeling the partial-volume averaging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unmoving phantom. The motion artifact was quantified by determining the apparent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functions. The blurring artifact had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both the speed and the tangent of the wedge angles. When gating was employed, the blurring artifact was reduced systematically at the air-phantom interface. The gated image of phantoms moving at 20 mm/s showed similar blurring artifacts as the nongated image of phantoms moving at 10 mm/s. Nine patients were also scanned using the synchronized respiratory motion technique. Image artifacts were evaluated in the diaphragm, where high contrast interfaces intercepted the imaging plane. For patients, this respiratory gating technique reduced the blurring artifacts by 9%-41% at the lung-diaphragm interfac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髓芯减压联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杆及多孔生物玻璃骨移植物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 本实验为前瞻性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2009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4例(84髋),采用信封法行简单随机分组,分为髓芯减压联合n-HA/PA66杆及多孔生物玻璃骨移植物组(治疗组,29例38髋)及髓芯减压联合自体松质骨移植组(对照组,35例46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HHS)、VAS及其变化,随访终点时临床及影像学失败率,并应用生存曲线分析两组髋关节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VAS、HH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终点时,治疗组VAS、HH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1);与术前比较,两组随访终点VAS、HHS评分有显著改善(P值均<0.01)。两组除Steinberg ⅡB、ⅡC、ⅢA患者间术前与术后随访终点HHS评分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01、2.242、4.435,P值均<0.05)外,其余分期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除Steinberg ⅡB、ⅡC、ⅢA患者间术前与术后随访终点VAS评分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3、2.119、3.513,P值均<0.05)外,其余分期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在随访期内治疗组髋关节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经Log-rank检验提示两组之间髋关节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53,P<0.05)。治疗组影像学失败率为21.05%(8/38),低于对照组的45.65%(21/46);临床失败率23.68%(9/38),亦低于对照组的52.17%(2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571、7.081,P值均<0.05)。结论 髓芯减压联合n-HA/PA66杆及多孔生物玻璃骨移植物法可以显著缓解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并阻止股骨头塌陷。由于本手术方法对股骨头坏死治疗效果可能与其Steinberg分期有关,推荐将该方法应用于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呼吸运动对中央气道径线值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6年3—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招募60名健康成人志愿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5~54(34.0±9.1)岁。志愿者均行胸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于深吸气末、深呼气末分别扫描全肺,薄层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MPR),使用特殊纵隔窗(窗宽500 HU,窗位-100 HU) 在吸气末、呼气末时测量中央气道横截面积,计算塌陷指数,测量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夹角(隆突角,∠C)、右上叶-中间支气管夹角(∠RI)、右中叶-右下叶支气管夹角(∠RMI)及左上叶-左下叶支气管夹角(∠LUI),并观察吸气末、呼气末时中央气道的形态改变。结果 深呼气末,中央气道横截面积均少于吸气末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气管塌陷指数为19.7%±8.6%;右主支气管、中间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右中叶支气管和右下叶支气管塌陷指数分别为21.4%±9.6%、14.7%±6.2%、15.5%±5.7%、10.1%±3.6%、24.5%±9.1%;左主支气管、左上叶支气管、左下叶支气管塌陷指数分别为24.0%±9.4%、15.1%±5.0%、27.6%±10.7%。左侧中央气道中,各级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96, P<0.05);其中左主支气管、左下叶支气管的塌陷指数较大,与左上叶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右侧中央气道中,各级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54, P<0.05);其中右主支气管、右下叶支气管的塌陷指数较大,分别与右上叶支气管、中间支气管、右中叶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呼气末与吸气末时比较,∠C增大,∠RI、∠RMI、∠LUI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LUI吸气-呼气差值最大。深吸气末时,中央气道的轴位横断面多为类圆形或卵圆形。深呼气末时,气管85%(51/60)、左主支气管70%(42/60)、右主支气管82%(49/60)呈后膜变平或轻度前弓形态。叶支气管断面形态改变不明显。结论 MSCT为观察和测量中央气道径线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呼吸时相的气管及各级支气管的横截面积和夹角变化程度不同,有利于指导临床选择合适型号的气道支架,也有助于探讨和研发更具有生理适应性的气道支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癌骨转移发生骨相关事件(SREs)的危险因素及SREs对骨转移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0年1月—201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共12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123例患者均为女性,按末次随访时是否发生SREs分为不伴SREs组与伴SREs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乳腺癌病理类型与分级、生物学标记表达特征、腋窝淋巴结侵犯与否、骨转移时间、骨转移灶数量等临床因素。分别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SREs发生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的预后生存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分析。结果 12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年龄23~78(53.9±11.3)岁,不伴SREs组与伴SREs组分别为61例、62例。单因素分析按P≤0.1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腋窝淋巴结是否受累、骨转移时间、骨转移灶数目的及骨外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1),而其余相关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1)。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腋淋巴结转移侵犯、多发骨转移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伴SREs组患者共发生SREs 95例次,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骨放疗34例次(35.8%)、病理性骨折32例次(33.7%)、脊髓压迫13例次(13.7%)、骨科手术9例次(9.5%)、高钙血症7例次(7.4%)。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不伴SREs组与伴SREs组患者中位骨转移生存时间分别为54个月与35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而言,肿瘤腋窝淋巴结侵犯与多发骨转移灶是发生SREs的危险因素,而伴发SREs预示着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Zero-P)和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PCB)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10月63例前路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Zero-P组(32例)和PCB组(31例)分别行Zero-P和PCB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远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包括螺钉位置丢失、吞咽困难和骨性融合不佳。结果 Zero-P组中1例因随访丢失予以剔除,最终每组均有31例研究对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N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Zero-P系统组随访时间(15.52±1.93)个月;PCB组随访(16.10±2.3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9,P>0.05)。Zero-P组、PC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45±10.87)、(85.97±12.0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4.35±11.53)、(66.26±19.6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0、5.358,P值均<0.01)。两组患者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在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水平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但在末次随访时PCB组在术后维持Cobb角方面更有优势(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5),Zero-P组的NDI评分改善程度优于PCB组(P<0.01)。至末次随访,两组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PCB组出现2例螺钉位置丢失、3例吞咽困难,远期并发症方面Zero-P组优于PCB组(P<0.05)。结论 Zero-P和PCB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Zero-P组具有手术较简易、颈椎功能保留多、螺钉位置丢失和吞咽困难的相关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而较之Zero-P,PCB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术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情况及其血流流速在后循环缺血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1.5 T或3.0 T MRA证实为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住院患者40例为观察组,以头晕等症状门诊就诊、头颅MRA显示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且基底动脉发育正常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实验对象的基底动脉直径在MRA原始图像上使用MR扫描仪自带VolumeView软件远、中、近三段中点截面进行测量;使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并对患者后循环缺血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98±0.20)mm、(3.40±0.47)mm,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分别为(36.0±5.6)cm/s 、(56.0±7.0)cm/s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602、-14.788, P值均<0.01);观察组患者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20.0%(8/40),高于对照组的1.9%(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8, P<0.05)。结论 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导致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减慢,致使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升高,为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等中心扫描对降低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2016年11月—2018年4月144例行冠状动脉MSCTA检查患者,将患者按随机区组法分为A、B、C、D 4组,每组36例。A组采用常规扫描定位,电流为智能毫安;B、C、D组采用等中心位置扫描,电流分别为智能毫安、智能毫安的90%、智能毫安的80%。4组扫描管电压均为120 kV。比较4组患者冠状动脉MSCTA图像的客观图像质量噪声、信噪比(SNR),主观质量评分比及辐射剂量(ED),对直径>1.5 mm的血管节段采用冠状动脉15分段法评分,用以评价主观图像质量。客观噪声方面,4组重建图像中的主支气管选择,感兴趣区(面积约15.0 mm2),测量其标准差值作为噪声值,SNR为其CT值/标准差。结果 MSCTA图像分析显示,以D、A、C、B组为序,噪声依次降低(分别为15.09±2.97、2.68±2.47、2.57±2.29和2.45±4.36),SNR依次升高(分别为63.74±19.78、78.64±14.66、78.66±14.84和79.66±22.90);D组与A、B、C组两两比较,噪声高而SNR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组间噪声及SNR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优良率98.9%(1 939/1 960),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D辐射剂量依次降低,分别为(3.39±1.39)mSv、(2.89±1.21)mSv、(2.56±1.05)mSv,(2.14±0.87)mSv,其中A组明显高于C、D组,B组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不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情况下,等中心扫描能降低冠状动脉MSCTA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在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2017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骨肿瘤科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92例,男48例、女44例,年龄41~79(53.9±10.2)岁。均采用全椎板截骨、肿瘤切除、截骨块回植、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按是否保留棘突行椎板截骨分为保留棘突截骨组(34例)及不保留棘突截骨组(58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回植骨块融合情况,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胸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彻底切除病变。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88±17) min、术中出血量(386±50) mL,不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90±16) min、术中出血量(380±44)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时间=-0.564, t出血量=0.604, P值均>0.05)。术后3个月时,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07±0.28)分、JOA评分为(15.6±1.8)分,不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45±0.30)分,JOA评分为(13.8±2.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VAS=-5.881, tJOA=4.374, P值均<0.01);保留棘突截骨组术后骨性融合时间(4.0±0.6)个月与不保留棘突截骨组(4.4±0.7)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6, P<0.01)。结论 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技术应用于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有利于脊柱的后方解剖结构恢复、促进功能康复及骨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