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背景:前期实验证实镍钛合金人工食管是一种可用于替代被切除食管段,重建食管通道的食管人工代用品。 目的:观察镍钛合金人工食管替代食管术后的组织反应及对邻近组织器官的损伤。 方法:切除8只小型香猪一段70 mm胸段食管,将镍钛合金人工食管两端分别套入远近端正常食管腔内约   10 mm,在食管与镍钛合金人工食管涤沦连接环作全层连续缝合吻合连接。术后第7天开始应用饮食调控方法调控脱管时间。分别在术后1,2,3,4个月各处死2只带管实验猪进行解剖,观察植入镍钛合金人工食管在新生食管形成过程中的组织反应和对紧密接触邻近组织器官的损伤。 结果与结论:各时间段植入镍钛合金人工食管原位停留支撑,未见胸内出血、气胸、脓胸、食管穿孔、吻合口瘘等术后邻近组织器官损伤并发症。实验动物带管进食半固体食物无进食困难(Bown'SⅡ级)。解剖所见:壁层胸膜与肺轻度膜状粘连,胸腔内无胸液,新生食管完全包裹人工食管,新生食管与邻近肺、主动脉器官组织轻度膜状粘连,未对邻近肺、主动脉及食管黏膜造成严重损伤,植入周期食管黏膜由食管残端向新生食管中间部再生延伸直到完全覆盖整条新生食管。新生食管组织学所见:镍钛合金人工食管替代食管植入周期的组织反应表现为无菌性炎症反应和异物反应,以术后1个月组织反应最为严重,随后逐渐减轻。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人工食管植入术后影像学检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人工食管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只植入胸段记忆合金组合式人工食管的实验动物模型术后所进行X线平片和食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研究。结果 X线平片清晰显示胸内植入记忆合金组合式人工食管植入的位置原位固定〉9个月3只;2—3月内脱管3只;〉3个月内脱管4只;管体全部滑至胃内,食管造影连续摄片显示重度新生食管狭窄3只;轻度新生食管狭窄4只,同期介入安放食管支架2只.全组仅见1只发生吻合口细小瘘。无发现其它胸内并发症。结论 ①X线检查是进行人工食管动物实验研究简单且实用的检查方法.②食管造影连续摄片检查方法可为已建立植入人工食管的猪实验动物模型术后的观察研究及介入治疗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人工食管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只植入胸段记忆合金组合式人工食管的实验动物模型术后所进行X线平片和食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研究.结果 X线平片清晰显示胸内植入记忆合金组合式人工食管植入的位置原位固定>9个月3只;2~3月内脱管3只;>3个月内脱管4只;管体全部滑至胃内.食管造影连续摄片显示重度新生食管狭窄3只;轻度新生食管狭窄4只,同期介入安放食管支架2只.全组仅见1只发生吻合口细小瘘,无发现其它胸内并发症.结论①X线检查是进行人工食管动物实验研究简单且实用的检查方法.②食管造影连续摄片检查方法可为已建立植入人工食管的猪实验动物模型术后的观察研究及介入治疗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医用聚氨酯材料人工食管重建时的组织再生情况,探讨其重建犬颈段食管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纤维内镜观察人工食管及吻合口肉芽生长情况,并定期处死实验犬,取新生食管标本,进行肉眼及HE染色,镜下观察组织再生情况.结果 术后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可再生,3个月可覆盖缺损部位;术后1~6个月未发现食管腺体、平滑肌和横纹肌的再生;人工食管脱落后,不宜在原位时间过长,以减少对黏膜的损伤.结论 医用聚氨酯材料构建的人工食管可以用于食管缺损重建,食管黏膜上皮可以再生.  相似文献   

5.
组合式人工食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合式人工食管由内中外三管组合而成。硅胶管(内)、不锈钢丝弹簧管(中)和聚丙烯线编织管(外)。用该管代替犬部分食管实验10次,并用大网膜包绕以防止和减少吻合口漏和食管狭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组织工程人工食管不同代替材料的应用及相容性,探讨其在老年食管癌置入后的疗效,寻求永久性的人工植入材料。 方法:以gene chip, protein chi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diagnosis”为英文检索词,“组织工程食管、人工食管,生物相容性,食管瘤,诊断”为中文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01/2010-09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纳入与组织工程食管研究、人工食管置入后的生物相容性评价以及不同材料组织工程食管的实验分析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保留中英文30篇文献进一步归纳总结。 结果:目前人工食管主要的并发症有吻合口瘘、狭窄、坏死、反流等。未来人工食管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人工食管的构建理念以及构建材料的选择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选择理想的材料并构建成合适的形状。②体外培养-移植体内-诱导食管再生。③研制一种可精确调控的可生物降解的生物型人工食管,直接将其植人机体内,并以此为支撑物,在体内最终诱导、再生出新生的食管。 结论:组织工程食管的研究有朝着应用组织工程学方法构建与正常食管结构相类似的食管替代物,材料的选择从单一的生物惰性材料向可降解吸收的生物活性材料转变的多元化研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刘欣  赵爱红 《医学信息》2006,19(10):1881-1882
我院自2002~2005年针对近段胃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容易发生吻合口瘘,食管胃液返流和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这一临床课题,在我院食管胃植入式吻合的基础上,开展应用贲门胃底再造——食管胃吻合术116例,有效防止了吻合口瘘,狭窄及食管胃液返流并发症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硅橡胶人工食管是内径为20mm的直管,有内、中、外三层。它既有良好的弹性,又有一定的硬度而保持一定的形状。 硅橡胶人工食管经动物实验证明:对生体组织无刺激、无毒、无味,实验动物没有发生管子渗漏或因感染而死亡。植入人工食管实验的狗,最长存活时间为622天。  相似文献   

9.
食管各段供血动脉的分支与吻合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及总结食管各段供血动脉的分支与吻合情况,以期为临床应用补充解剖学资料。方法利用成人、幼儿尸体25具,红色乳胶灌注后剥离,进行解剖学观察与测量。结论食管各段供血动脉分支具有多型性、吻合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并对其分支与吻合进行系统的分类。结论食管多段供血动脉的分支与吻合丰富。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及贲门癌切除后,有许多种食管重建的吻合方法,但是无论那一种吻合方法均有一定的术后吻合口并发症。为了预防吻合口瘘和狭窄的发生,我院从1987年1月至1992年2月共行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切除386例,其中贲门癌及食管下段癌切除食管胃端端吻合术254例,占63.4%,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改良胃食管吻合在食管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胃食管吻合术应用于食管癌切除术中预防吻合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接受食管癌切除术98例病人分为两组,实验组49例施行改良胃食管吻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胃食管单纯吻合法,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49例病人术后随访3~30个月,通过食道吞钡或胃镜检查,提示无吻合口狭窄。对照组49例术后随访3~30个月,通过胃镜或食道吞钡摄片证实12例有不同程度的吻合口狭窄,其中吻合口宽度在0.5~0.7 cm之间8例,吻合口宽度在0.3~0.5 cm之间3例,吻合口宽度<0.3 cm有1例,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达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发生吻合口狭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良胃食管吻合术有降低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的优点,有效减轻病员术后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管状胃宽度与食管癌术后抗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为临床食管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0月在我院接受食管癌根治术联合管状胃重建胃食管治疗的60例患者,根据术中管状胃的吻合途径(颈部吻合、胸腔吻合)及管状胃不同宽度(≥3 cm、3 cm)进行分组,分别为:颈部吻合+≥3 cm组(14例)、颈部吻合+3 cm组(15例)、胸腔吻合+≥3 cm组(15例)与胸腔吻合+3 cm组(16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1天开始行24 h食管p H监测,连续监测3 d,指标包括:反流次数、p H4的累积时间,收集患者术后出现临床症状(烧心、胸痛、咽部异物感、咳嗽、哮喘等)的次数及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4天行内镜检查,观察患者食管黏膜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胃黏膜炎症分级。将所有出现反流症状患者的管状胃宽度和食管黏膜炎症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组患者出现反流症状的次数、反流临床症状发生率、p H4的累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吻合+3 cm组患者出现反流症状的次数、p H4的累积时间、患者反流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不同组间内镜下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炎症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吻合+3 cm组患者食管黏膜炎症分级最轻。出现反流症状患者的管状胃宽度和食管黏膜炎症分级呈线性相关,管状胃宽度增加,食管黏膜炎症分级越严重,反流症状的次数、p H4的累积时间越高。结论食管癌术后采用管状胃重建胃食管,胃食管的宽度对患者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术中因为患者个体原因无法将管状胃宽度控制到合适范围时,应加强患者反流相关指标监测,便于及早采取措施防治胃食管反流,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探究食管组织纳米尺度下的硬度性能。方法以猪食管作为实验材料,借助AFM研究不同加载率、压入深度及停留时间下食管组织的硬度性能。结果食管组织在纳米尺度下的硬度与加载率及压入深度呈现出强相关性,硬度随着加载率的增大而增大,而随着压入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食管组织硬度性能的差异性与食管组织的黏弹性及黏塑性相关,主要包括接触应力、能量转换及应变塑性梯度等。结论实验结果对于临床诊断、手术操作及人工材料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微观尺度上揭示食管组织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SD大鼠为模型探讨磁吻合技术在食管空肠侧侧吻合重建中的可行性。方法 10只SD大鼠,麻醉后取上腹部正中切口,将近端空肠提至食管下端附近,经口置入1枚圆形磁体至胃内,棉签推送磁体至近端空肠,此时经口置入另1枚圆形磁体至食管下端,空肠内磁体与食管内磁体自动相吸,建立食管空肠侧侧磁吻合模型。记录吻合操作时间,观察大鼠术后进食情况,记录磁体排出时间。1个月后处死动物,获取食管空肠侧侧吻合口标本,肉眼及组织学观察吻合口形成情况。结果 10只SD大鼠均成功完成了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整个手术操作过程顺利,术中未出现消化道损伤、出血等并发症,吻合操作时间(4.65±0.75)min;术后大鼠正常进食,无消化道梗阻表现;术后磁体排出时间为(11.30±1.77) d。所有大鼠术后1个月存活率为100%。术后1个月获取吻合口标本,肉眼观察可见吻合口形成良好,HE和Masson染色可见吻合口黏膜光滑平整,吻合口各层组织连续性良好。结论利用磁吻合技术可在食管与空肠之间建立良好的侧侧吻合,是对食管空肠磁吻合研究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食管胃胸顶吻合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51例食管癌采用右胸上腹两切口食管癌切除+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并行胃一食管胸顶吻合。采用单层宽边手工吻合,术中充气检查吻合口,对有渗漏者在渗漏处予以加密缝合,最后使用纵隔胸膜舌形瓣覆盖吻合口。结果:351例无一例发生术后吻合口瘘,5例(1.42%)术后继发1~2级吻合口狭窄,无一例出现严重吻合口狭窄。结论:改进的胃-食管胸内吻合法,操作简单,疗效满意,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6.
自1988~1998年间我院共行食管切除术后胸内胃管吻合重建手术168例。其中43例用手法吻合,59例单纯用GF-Ⅰ型管状吻合器吻合,66例在用吻合器吻合的基础上加以全层间断加强缝合,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行胃食管吻合术168例病员中,男124例,女44例,年龄38~78岁之间,平均为56.12岁。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1月~2000年12月,对经左胸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颈部吻合的常规术式进行了部分改良,设计并应用胸膜顶外食管胃吻合方法,手术治疗了38例食管中、下段癌。经与常规术式对比,改良术式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手术方法。现总结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与手术方法 全组38例食管中、下段癌手术病人。年龄37~74岁,男29例,女9例。食管癌病变长度为4.3~8.6 cm,均属中晚期癌。  相似文献   

18.
吻合口瘘是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死亡率达30~40%以上。为此,我们采用食管、胸腔灌洗及逆行胃管对吻合口瘘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收到满意的效果。 一、临床资料:本组8例中,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58岁,食管下段癌2例,贲门癌6例,分别于术后第3、4、6日发现吻合口瘘,无一例死亡,  相似文献   

19.
<正>○聚氨酯—胶原壳聚糖复合人工食管重建食管的应用○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对人胃癌和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生物可降解消化道内支架的研究○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的抑制作用○食管金属支架演进及临床应用○透析型杂合人工肝装置的建立○磁性氧化酚砷纳米微球制备与抗肝癌研究○人工食管材料生物相容性及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日趋普及,因吻合技术欠佳等原因,常见有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我院自1992年以来,经吻合口扩张术或扩张后放置记忆合金支架治疗16例吻合口狭窄,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6例行临床梗阻症状及上消化道钡透摄片确诊的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病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43~76岁,平均54.1岁。狭窄发生时间:3个月以内9例,4~6个月5例,6个月以上2例。狭窄部位:主动脉弓以上者5例,贲门癌切除及弓下者11例。其中12例行扩张术加药物治疗,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