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端坐位对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复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1月治疗采取PICC置管且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复位者104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平卧位复位;观察组患者选择端坐位复位。结果观察组患者复位的成功率为98.08%(51/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23%(4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坐位对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复位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肘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超声引导下在肘上PICC置管92例(观察组),对比传统肘部或肘下PICC盲穿96例(对照组)穿刺成功率、舒适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置管后舒适度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颈内静脉异位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后对生活的影响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肘上PICC置管解决了盲穿PICC的弊端,降低了颈内静脉异位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及留置PICC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了PICC尖端位置的正确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 将200例PICC置管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在送管时采用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不撤导丝透视下调整导管位置法;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传统的头偏法以阻断颈内静脉,透视前撤出导丝。结果 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指压颈内静脉阻断、不撤导丝透视下进行调整法对预防导管异位、增加置管成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探头颈内静脉压迫法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首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及置管操作时间的影响。方法需经中心静脉导管静脉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540例随机分为传统操作组(保持头偏向手术侧体位)270例和超声阻断组(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进入锁骨下静脉入口处)270例。观察2组患者在首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及置管操作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超声阻断组较传统操作组明显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异位率并且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超声探头颈内静脉压迫法可提高 PICC 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异位率并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内(SVC)的一条静脉治疗通道。心电图(ECG)定位技术是以PICC导管内导丝为电极,通过监测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心电图 P 波变化来判断导管尖端位置,使导管置入长度个体化[1]。2013年10月-2014年2月我科为31例肿瘤患者运用心电监护仪的心电图定位技术置入PICC,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半卧位预防气管切开患者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效果。方法将56例气管切开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于实验组患者在置入PICC导管15 cm时抬高床头使患者处于半卧位体位,并在锁骨上方压迫同侧颈内静脉,对于对照组患者在置入PICC导管后仅在锁骨上方压迫同侧颈内静脉,不做体位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概率是0,对照组患者发生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概率是14.3%(4例),实验组患者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经统计计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采取半卧位可以有效的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并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ICC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处理方法。方法临床选取22例PICC导管头端异位颈内静脉患者,采用重新送管法,边冲生理盐水边推送导管,以纠正PICC导管头端位置,使其进入上腔静脉。结果复位成功率达100%。结论压迫颈内静脉,采用重新送管法,利用重力作用可使导管头端到达理想的位置,可有效纠正PICC导管头端异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和探讨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带涤纶环双腔导管后的应用效果及维护。方法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肾内科2010年10月-2012年4月长期留置导管术的65例血液净化患者,术前均行颈内静脉B超,颈内静脉在7 mm以上入组。入组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颈内静脉并置入Cuff管,右侧60例,左侧5例。留置双腔导管通过撕脱鞘或引导导丝送入颈内静脉血管。结果 65例患者中,置管总成功率为94%,留置导管最长时间达22个月,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10.5个月。手术1周内常见并发症:导管由撕脱鞘送入组隧道局部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导管直接由导丝送入组,导管位置功能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导管直接由导丝送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如气胸、血气胸和导管内血栓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胸、血气胸和导管内血栓形成可能与导管的置入方式无关。结论长期深静脉置管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能达到满意的透析效果,使用时间长,形成血栓及栓塞率低,感染率低,可满足血管条件差的、不能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程丽芬  吴云  张秋霞  王丽 《安徽医药》2017,21(8):1545-1547
目的 观察心电图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精确定位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住院行PICC置管的病人12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监测P波振幅和形态变化,P波最高尖时再退出导管2 cm固定.对照组PICC导管送至预置长度后,用超声排除同侧颈部静脉无异位后固定.两组病人均行X线摄片定位.结果 观察组病人导管尖端最佳位置56例多于对照组43例,观察组无导管异位,对照组4例异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心电图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准确,避免了导管异位等的发生,病人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10.
探讨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价值。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的52例经床旁彩超引导PICC的新生儿住院病例为观察组,术后24 h内行X线胸腹摄片对比观察;选取我院2015年1—12月的42例常规行PICC的新生儿住院病例为对照组,术后24 h内行X线胸腹摄片定位。比较两组置管的成功率、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并发症。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31% vs 71.43%, P<0.01),观察组超声引导定位PICC的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75.00%。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和药物外渗、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新生儿PICC准确性高,可减少新生儿接受X线的辐射,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在结直肠癌患者持续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实验组采用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置管有无药物外渗、导管内回血、管道堵塞、部分脱出、血栓形成、生活不便感、静脉炎的发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药物外渗、导管回血和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导管阻塞、导管脱出、不便感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相比安全可靠,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3.
黄龙  吴杰  廖婷婷  高晓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4,(8):1146-1147,1150
目的探讨在透视下与非透视下行颈内静脉长期血液透析(血透)导管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该院收治的88例尿毒症患者行颈内静脉长期血透导管置管术。前2年,42例均在导管室X射线透视定位下进行,右侧颈内静脉32例(A组),左侧颈内静脉10例(B组);后2年,46例均为非透视下进行.右侧颈内静脉34例(C组),左侧颈内静脉12例(D组),观察置管的成功率、导管首次透析血流量、尿素下降率(URR)、整体尿素清除率(Kt/v)及性价比。结果四组均能成功置管,A组、C组导管首次透析血流量及充分性均良好,但A、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较B组置管首次透析血流量及充分性均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首选非透视下进行,在节约患者医疗费用的同时减少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放射性接触;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可优先选用透视下进行.有利于及时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并予以调整.避免透析血流量不足及透析不充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中的作用。方法将338例需行PICC的患者分为盲穿组、超声组,分别行盲穿、超声引导引导下置管,对置管一次成功率、成功置管时间、静脉炎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①超声技术能够在置PICC管的穿刺静脉的选择、穿刺过程中的引导、置管完成后管端位置的判断均有很好的作用。②超声组在成功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均优于盲穿组(P<0.05),术后的静脉炎与盲穿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技术应用于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可以减少置管时间,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静脉炎发生率,取代传统X线定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细化换药流程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效果.方法 对114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使用普通换药包遵循常规换药流程,观察组改良换药包及细化换药流程,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及全身症状.结果 两组导管局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无明显区别(P>0.05);两组导管平均置管天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组导管病原学送检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尖端检出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结论 采用细化换药流程,加强PICC导管的维护管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PICC导管相关感染.  相似文献   

16.
4种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及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比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方法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利弊。方法 30例颈内静脉置管组,6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45例股静脉置管组,14例PICC置管组。分别记录穿刺成功率,操作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颈内静脉组为86.6%,锁骨下静脉组为89.7%,股静脉组为88.8%,PICC组为92.8%(P〉0.05);4组深静脉置管的平均操作时间相似,没有明显差异(P〉0.05),PICC静脉置管的并发症高于其它3组,与颈内静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锁骨下静脉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与股静脉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4种深静脉穿刺技术均为成熟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可以互补。建立良好的深静脉置管的管理方法,掌握正确的置管技术、封管技术和换药技术,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及股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将124例中心静脉临时置管后血液透析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股静脉置管组76例,颈内静脉置管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导管使用次数、透析血流量、Kt/v、并发症等指标。结果颈内静脉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使用次数、透析血流量、Kt/v分别为(41.81±10.96)d、(17.17±4.83)次、(230.94±20.33)mL/min及1.48±0.16,显著高于股静脉置管组的(27.09±9.77)d、(10.46±4.13)次、(215.46±28.07)mL/min及1.18±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静脉置管组感染、栓塞及穿刺并发症分别为34.2%、26.3%及18.4%,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的8.3%、6.3%及10.4%。结论对比而言,颈内静脉置管是一种更为理想的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