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人软骨糖蛋白-39(YKL-40)的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及肥胖的关系。方法按体重指数(BMI)将42例初诊T2DM患者分为肥胖组(A组,20例,BMI≥25)和非肥胖组(B组,22例,BMI<25)。非糖尿病正常对照者46例亦分为肥胖组(C组,22例,BMI≥25)和非肥胖组(D组,24例,BMI<25)。ELISA法测定四组血清YKL-40浓度。结果 A组和B组血清YKL-40浓度高于C组和D组[(81.25±12.82)ng/ml和(79.82±13.47)ng/ml vs.(44.84±6.51)ng/ml和(40.98±8.74)ng/ml](P<0.01)。A、B组或C、D组之间血清YKL-40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YKL-40水平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清YKL-40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YKL-40与T2DM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T2DM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PCOS患者并发脂肪肝及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56例PCOS患者,按年龄分为育龄期(年龄22~30岁)患者30例,青春期(年龄15~18岁)患者26例。按体重指数分为非肥胖(体重指数〈25 kg/m2)患者20例,肥胖(体重指数≥25 kg/m2)患者36例。选择同期健康妇女共32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及PCOS患者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PCOS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脂肪肝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OS患者组间比较,肥胖组较非肥胖组转氨酶升高,脂肪肝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育龄期组较青春期组转氨酶升高,脂肪肝发生率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OS患者脂肪肝及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高,肝功能异常可能较脂肪肝的发生更早,应提高意识,早期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状态及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体重指数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血脂、血压、抵抗指数及并发症患病率。结果肥胖组的TC、TG、LDL和UA均大于正常组,而HDL低于正常组,两组在以上几个指标问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肥胖组视网膜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神经病变和肾脏病变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其中两组在冠心病、高血压和肾脏病变的差异有显著性∽〈0.05)。结论肥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代谢紊乱和并发慢性并发症,故对肥胖的患者要指导其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以延缓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与空腹胰岛素水平的关系。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超重及肥胖组21例[体重指数(BMI)≥25kg/m^2]和正常体重组21例(BMI〈25kg/m^2),检测其空腹胰岛素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及肥胖组空腹胰岛素为(19.2±1.71)μ/ml,体重正常组患者胰岛素为(12.63±1.25)μ/ml,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水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BMI)与空腹胰岛素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体重指数是影响空腹胰岛素水平的重要因素,因而减轻体重有利于控制胰岛素抵抗,进而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体质指数(BMI)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BMIt〉25kg·m^-2分为肥胖组(OB组)与非肥胖组(NOB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1周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检测入院时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和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生化指标,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以及两组7个时点血糖水平和一日内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的差异。结果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和7个时点的血糖无明显差异,但OB组胰岛素用量明显高于NOB组(P〈0.05),而SDBG较NOB组小(P〈0.05)。结论初诊肥胖型T2DM患者较非肥胖型T2DM患者血糖波动性较小,胰岛储备功能较好,但是胰岛素用量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体重指数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微炎症水平与胰岛功能的关系研究.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门诊初次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依据患者体重指数不同分为正常组(BMI≤24 kg/m235例)、超重组(24 kg/m2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肥胖和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状态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代谢紊乱的临床特点。方法将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体重指数(BMI)随机分为2组,肥胖组150例(BMI≥25kg/㎡)和非肥胖组150例(BMI〈25kg/㎡).测定血压(SBP/D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浆空腹胰岛素(F-ins)。结果 2型糖尿病肥胖组SBP,TG,LDL-c,UAER,F-ins明显高于非肥胖组,HDL-c较非肥胖组明显低,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ch,FPG,HbA1C水平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代谢紊乱.BMI是影响糖尿病患者脂代谢、血压、胰岛素水平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的重要因素.对2型糖尿病伴有肥胖的患者应予以重视,对其代谢异常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瘦素抵抗在肥胖 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体重指数将 96例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肥胖 (BMI≥ 2 5 kg/ m2 )和非肥胖 (BMI<2 5 kg/ m2 )两组 ,并测定血浆瘦素和胰岛素、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测量腰围、臀围、身高、体重 ,计算腰 /臀比值和体重指数。结果 肥胖组的血瘦素和胰岛素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 (P<0 .0 5或 0 .0 1) ,血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空腹血胰岛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男 :r=0 .6 12、 0 .4 0 3,P<0 .0 1;女 :r=0 .5 86、 0 .4 5 5 ,P<0 .0 1) ,女性的瘦素水平约为男性的 3倍。结论 肥胖 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瘦素抵抗 ,瘦素抵抗在其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肥胖对胰岛功能及胰岛素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在我院体检的某单位人群331例,按体重指数(BMI)分为体重正常组(122例),BMI 18.5-23.9kg/m2、超重组(166例),BMI 24.0-27.9kg/m2和肥胖组(43例),BMI≥28kg/m2)。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AI)、胰岛素抵抗指数(IR)、胰岛素分泌指数(HBCI)和空腹β细胞功能指数(FBCI),比较3组之间胰岛功能及胰岛素作用的变化。结果超重组与肥胖组BMI、腰围、餐后2-h血糖(2-h PBG)、空腹胰岛素(FINS)、口服糖水后60min胰岛素(INS60)、胰岛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稳态模型-β细胞分泌功能(HOMA-β)、FBCI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正常体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TG较超重组、体重正常组升高(P<0.05)。其他代谢指标如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LDL)、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为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肥胖者伴随着胰岛素抵抗及敏感性进行性下降,胰岛分泌功能呈代偿性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代谢状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琳  薛耀明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684-1685
目的通过观察肥胖和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状态,了解其代谢紊乱的特征和程度。方法将7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体重指数(BMI)分为两组肥胖组40例(BMI≥25kg/m2)和非肥胖组38例(BMI<25kg/m2)。测定血压、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BUA)、24h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率(UAER)等指标。结果肥胖的2型糖尿病组FINS[(38.98±3.75)mU/L]、TG[(3.96±1.38)mmol/L]、LDL-C[(3.95±0.43)mmol/L]、BUA[(366.92±141.25)μmol/L]及24hUAER[(71.82±46.24)mg/24h]均明显升高、HDL-C[(1.12±0.26)mmol/L]明显降低,与非肥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FBG、HbA1c、TC在两组的相差不大(P>0.05)。结论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代谢紊乱;BMI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多种代谢紊乱的重要因素,肥胖越严重,所引起的代谢紊乱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T2DM患者483例,根据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248例,ACR<30mg/g)和MAU组(B组,235例,ACR 30-300mg/g)。检测两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空腹胰岛素(FIns)。结果与A组比较,B组TG、TC、LDL-C、FBG、PBG、FIns均明显增加(P<0.05);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升高(P<0.05)。体重指数、收缩压、TC、FBG是发生MA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2DM患者MAU易合并超重、高血压、糖脂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导致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方法:将已确证为T2DM的85例患者,根据其是否并发CHD分为2组,其中单纯T2DM组44例,T2DM并发CHD组41例.了解并检测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FBG、P2BG)、胰岛素(FINS、P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HDL-C、LDL-C、VLDL-C)、甘油三酯(TG)、血尿酸(U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24 h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S-CRP)及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结果:(1)2组在HbA1c、FBG、TG、TC、HDL-C、FINS、UMA、PINS、FIB、S-CR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在病程、BMI、SBP、DBP、P2BG、LDL-C、UA、HOMA-IR、P2BG/FBG方面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病程、BMI、DBP、P2BG、LDL-C、HOMA-IR是T2DM并发CHD的高危临床因素,必须予以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治疗非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来院门诊就诊的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甘精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治疗,以治疗12周为观察节点。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体胰岛素敏感指数(WBISI)、三酰甘油(TG)、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BG、2hPG、HbA1c、FINS、HOMA-IR、WBISI、TC、TG、HDL-C、LDL-C、BMI、WC、HC、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INS、HOMA-IR、WBISI、BMI、WC、HC、TC、TG、HDL-C、LDL-C、SBP、DBP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为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低血糖事件5例。观察组有4例患者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利拉鲁肽治疗经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不但能良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并且可以减轻体质量,降低血压和调节血脂水平,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初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及其与血糖、血脂以及心肌梗死事件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测定初诊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组)及正常人52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FGF-21水平,比较不同人群血浆FGF-21水平,分析初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FGF-21水平与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血肌酐(SCr)、SUA(血尿酸)、血脂[三酰甘油(T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门冬氨酸转移酶(AST)、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等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伴有2型糖尿病组BMI、TG、BUN、SCr、SUA、Hs-CRP、AST、FBG、HbA1c、FGF-2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C、HDL-C、LDL-C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未伴有2型糖尿病组BUN、SCr、SUA、AST、FBG、HbA1c、FGF-2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C、HDL-C、LDL-C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伴有2型糖尿病组年龄、BUN、SCr、FBG、HbA1c、BNP、CKMB均高于急性心肌梗死未伴有2型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FGF-21水平与TG呈正相关(r=0.627,P=0.000).健康人群中,血浆FGF-21水平与TG呈正相关(r=0.318,P=0.0016).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HbA1c、FGF-21是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肌缺血而引起心肌损伤时,患者血浆FGF-21存在代偿性的分泌量增加,可能在心肌保护过程中起了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结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组的60例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给予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利拉鲁肽干预治疗;B组给予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血脂(TC、TG、LDL、HDL)、脂肪率、内脏脂肪、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治疗后体重降至(79.00±11.95) kg,腰围降至(97.48±10.78) cm,BMI降至(27.72±3.10) kg/m2,TC、TG、LDL分别降至[(4.42±0.86)、(1.57±0.54)、(3.12±0.61)mmol/L],FBG、2hPBG分别为[(5.42±0.86)、(7.26±0.84)mmol/L],HbA1c降至(5.93±0.63)%,FINS为(13.72±4.20)μIU/nl;B组治疗后体重降至(81.04±8.78)kg,腰围降至(99.32±8.08) cm,BMI降至(28.84±2.35) kg/m2,TC、TG、LDL分别降至[(4.74±0.72)、(1.72±1.09)、(3.25±0.84) mmol/L],FBG、2hPBG分别为[(5.84±0.79)、(7.99±1.04) mmol/L],HbAIc降至(6.11±0.87)%,FINS为(15.71±3.27)μIU/ml,A、B组两组治疗后比较,体重、BMI、腰围、TC、TG、LDL、脂肪率、内脏脂肪FBC、2hPBG、HbA1c、FINS、HOMA-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DL干预后改善不显著(P>0.05).结论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结合利拉鲁肽可明显降低患者体重,改善肥胖相关指标、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且效果优于单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DF)患者截趾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5月阜阳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06例DF患者,按是否给予截趾治疗分为非截趾组(99例)和截趾组(107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糖尿病病程、DF病程、心脑血管病史、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足背动脉闭塞程度、Wanger分级、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红素(TBIL)及白细胞计数(WBCC)等,logistic回归分析DF截趾的影响因素。结果 截趾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DF病程、SBP、FBG、HbA1c、TC、LDL-C、hs-CRP、TBIL、WBCC、足背动脉闭塞程度及Wanger分级、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均高于非截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BMI、DBP、TG、HDL-C、性别及职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P=0.022)、TC (P=0.042)、LDL-C (P=0.002)、hs-CRP (P=0.002)、WBCC (P=0.000)及Wanger分级(P=0.000)是影响患者截趾的独立危险因素,TBIL是保护因素(P=0.000)。结论 糖尿病病程、TC、LDL-C、hs-CRP、WBCC及Wanger分级是DF患者截趾的危险因素,TBIL可能对患者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德满  李娟  李林  侯静 《天津医药》2020,48(11):1106-11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182例T2DM患者按照是否合并NAFLD、高Hcy(HHcy,Hcy>15 μmol/L)交叉分组,分为非NAFLD&非HHcy(A)组46例,NAFLD&非HHcy(B)组48例、非NAFLD&HHcy(C)组42例、NAFLD&HHcy(D)组46例。分析NAFLD和HHcy对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94例T2DM合并NAFLD患者按照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分为心脏舒张功能正常组(E/A>0.8)和心脏舒张功能异常组(E/A≤0.8),比较分析2组间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2DM合并NAFLD者心脏舒张功能的因素。结果 析因分析结果发现,NAFLD对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反应蛋白(CRP)、E/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有显著影响,HHcy对BMI、SBP、DBP、空腹血糖(FBG)、FINS、HOMA-IR、CRP、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E/A有显著影响,两者对SBP、FINS、HOMA-IR、CRP、E/A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94例T2DM合并NAFLD患者中,E/A异常组BMI、SBP、FINS、HOMA-IR、LVMI和HHcy比例高于正常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HHcy是影响T2DM合并NAFLD患者心脏舒张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2DM合并NAFLD同时并发HHcy患者心脏舒张功能明显降低。HHcy是T2DM合并NAFLD患者心脏舒张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用药后各指标的影响,以及探讨利拉鲁肽的用药机制。方法:入选T2DM合并NAFLD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例):给予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4周。B组(40例):口服二甲双胍联合促泌剂和/或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观察治疗24周前后2组患者体质量、腰围、血糖、血脂、HOMA-IR、脂肪肝指数(FLI)及FGF-21等的变化,分析利拉鲁肽对T2DM合并NAFLD的FLI及FGF-21的影响。结果:利拉鲁肽治疗24周后,BMI、WC、FBG、HbA1c、HOMA-IR、TG、TC、LDL、FLI及FGF-21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FBG、△HbA1c、△TG、△HOMA-IR、△FLI,A组明显高于B组(P<0.05);FLI和HOMA-IR是影响血清FGF-21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方程为:YFGF-21=10.396+2.371×XHOMA-IR+0.971×XFLIR2=0.6,F=38.94,P<0.05)。结论:利拉鲁肽可显著降低T2DM合并NAFLD患者的FLI和FGF-21,利拉鲁肽改善NAFLD与减轻FGF-21抵抗的用药机制可能和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谷氨酰转移酶(γ-GGT)水平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86例T2DM患者先按性别分组,再按γ-GGT四分位数分组。比较各组间体质指数(BMI)、腰围、血压、肝功能全项、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 不同性别的T2DM患者BMI、腰围、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尿酸(UA)、γ-GGT、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γ-GGT水平不同时,男性的年龄、病程、BMI、腰围、收缩压(SBP)、 DBP、TG、总胆固醇(TC)、丙氨酸转氨酶(ALT)以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腰围、TC、 LDL-C、hsCRP、ALT、AST以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γ-GGT与年龄和病程呈负相关,与 BMI、腰围、DBP、TG、TC、hsCRP及UA呈正相关,女性γ-GGT与腰围、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 hsCRP及UA呈正相关;BMI和TC升高是男性γ-GGT的独立危险因素,腰围大和hsCRP高是女性γ-GG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2DM患者血清γ-GGT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其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示作用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黄成伟  李正  胡茂子 《中国药房》2012,(20):1869-1870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缬沙坦治疗肥胖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06例肥胖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将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2组患者服药前及服药3个月后,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体重指数(BMI)、腰围(WC)等指标的变化以及降压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TG、FBG、HbA1C、BMI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HbA1C、BMI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组HbA1C、BMI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过程中未见与本试验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缬沙坦治疗肥胖型高血压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