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颈动脉体瘤术前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应用。方法  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 ,行DSA瘤体造影 ,术前再次利用DSA行颈动脉体瘤滋养血管栓塞 ,并行健侧颈内动脉及颅内血管造影 ,观察大脑动脉环情况及血流侧支循环情况。结果 除颈动脉体瘤常见影像特征外 ,还发现另一种影像特征 :肿瘤将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推向前方 ,使颈动脉呈倒“Z”型 ,颈内、外动脉夹角变小。栓塞后可使术中出血量减少。颈内动脉及颅内血管造影 ,综合分析大脑动脉环情况及大脑侧支循环情况 ,可减少肿瘤手术切除的危险性。结论 DSA在颈动脉体瘤术前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和支架植入治疗切除术后继发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按Shamblin分级分别为I级1例、II级1例和III级4例,肿瘤大小为2 cm×3 cm~5 cm×6 cm(平均3.7 cm× 4.7 cm)。其中直接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2例,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并结扎颈外动脉2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人造血管重建2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围术期死亡及卒中,出血量为250~650 mL(平均455 mL)。2例患者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和声带麻痹,经介入引导下血管支架植入和药物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诊6~17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效果良好、安全可靠;直接手术切除可能继发假性动脉瘤,而介入引导下血管支架植入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手术处理和主要并发症的防治原则。方法 选择我院1979年~2003年经手术治疗的颈动脉体瘤患者33例(其中男12例,女21例。年龄19~64岁,平均35.7岁,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对其治疗过程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33例病人行颈动脉解剖、肿瘤剥除26例,行颈动脉体瘤及相应区段颈动脉切除、颈动脉结扎7例。33例病人1例死亡,其余病人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确实可靠的颈动脉压迫训练、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及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是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颈总动脉间断阻断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在局麻下行颈总动脉阻断脑缺血试验。全麻下采用间断阻断颈总动脉下的颈动脉体瘤切除治疗术.部分患者术前行DSA栓塞,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所有病例均未行内转流术。术中阻断颈动脉2.4次,每次阻断时间最长达28min,平均22min。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3例。未行供血动脉栓塞者平均失血1100ml,行栓塞者平均失血480ml。术中间断性动脉阻断试验对于判断是否需行内转流术、方便手术操作、减少失血及神经并发症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5.
DSA治疗颈动脉体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体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3例,研究DSA在其中的表现。结果 颈动脉体瘤为富血供型;DSA能清楚显示肿瘤血管细节及肿瘤与相邻血管的整体关系;术前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治疗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结论 颈动脉体瘤的DSA表现特征明显,影象直观,与血管关系明确,对诊断制订治疗方案及外科手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体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X线颈动脉造影对颈动脉体瘤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 :分析 3 3例颈动脉体瘤术前颈动脉造影、术中所见及最终手术方式 ,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总结造影结果对制定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结果 :颈动脉体瘤血管造影显示肿瘤血供丰富 ,颈动脉分叉张开 ,呈握球状改变 ;血管影像清晰、动脉被推移的病例 ,肿瘤对血管侵蚀轻 ,手术完整剥除肿瘤的可能性大 ;肿瘤包绕血管 ,血管显影不清晰的病例 ,说明肿瘤对血管壁破坏严重 ,剥除肿瘤困难 ,须做好颈动脉切除及重建的准备。对于肿瘤与血管染色混杂 ,无法分清各自结构与位置的病例 ,均需行颈动脉切除。术前的颈动脉压迫训练对减少或减轻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判断肿瘤对血管的侵蚀程度 ,评价阻断患侧颈动脉后健侧颈动脉对颅内 ,特别是对患侧脑的供血情况 ,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 ,对于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和减少并发症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25例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25例颈动脉体瘤临床资料,探讨并评估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研究1983.1.~2003.1.收治的25例颈动脉体瘤的的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和预后效果。结果 25例中26次手术治疗,3例行肿瘤摘除术,9例将肿瘤从颈动脉窦区完整剥离;7例连同颈外动脉切除,对颈动脉分叉或颈内动脉起始部的破口施行修补;7例术中同肿瘤一起切除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其中1例进行颈内外动脉吻合。1例术前施行了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球囊栓塞,除1例术后死亡外均未发生严重颅脑并发症。结论 综合性检测有利于术前的确诊,选择性颈动脉造影对术前确诊意义重大;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正确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应尽力争取保留颈内动脉;颈动脉压迫训练效果是肯定的和有效的,颈动脉造影对大脑侧枝循环建立的检查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8.
26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手术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上海交通大 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993~2004年收治的26例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病例,分析其年龄、性别、临床特点、 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2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男女之比为1∶2·25,中位年龄为36岁;其中2例为双 侧颈动脉体瘤,1例为恶性颈动脉体瘤。21例患者术前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暂时性球囊阻断 试验(TBO)评价,其中6例为TBO阳性。11例行多普勒检查,9例行颈部CT,5例行磁共振成像。26例患者均采用 手术治疗,除切除肿瘤外,其中5例还行颈动脉人工血管重建,4例行颈动脉修补术,1例行颈总、颈内动脉吻合术,1 例切除部分迷走神经。所有病例均预后良好,无脑神经并发症发生,无死亡,随诊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血管造影 和多普勒检查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应常规行血管造影及TBO检查,进行系 统全面的颈动脉评价,并做好血管重建准备。确诊为颈动脉体瘤后,应尽早手术,根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选择适 宜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结果: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男6例,女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分别进行超声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术前行Matas试验2例,7例颈动脉体瘤被单纯剥离切除,2例行包括颈外动脉在内的瘤体切除术,1例行人工血管重建颈内动脉。术后1例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受累,1例交感神经受累,2例迷走神经受累,3个月后症状完全恢复。无偏瘫和死亡病例。结论: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完善检查和准备非常重要,CTA在诊断中具有良好作用。较小的肿瘤可以完整剥除;与颈外动脉包绕紧密的一并切除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包绕紧密难以剥离的可以行人工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14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1995~2003年期间14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治经验.探讨颈动脉体瘤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13例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1例行球囊阻断试验,1例行彩超检查。2例采用单纯瘤体切除;3例行瘤体与颈外动脉一并切除;3例行瘤体与颈内、外动脉一并切除,未做颈动脉重建:3例瘤体切除,同时行颈内动脉修补术;3例瘤体与颈内、外动脉切除,同时行颈内动脉重建。其中1例为恶性颈动脉体瘤,瘤体侵及颅底,行颈内动脉颅内、外动脉搭桥重建。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随访期1~9a,无复发病例。2例术后1周分别出现对侧偏瘫和失算,均在半年后康复。结论:颈动脉体瘤第一次手术应尽可能采用单纯剥除术:二次手术或恶性颈动脉体瘤需整块切除时,应尽可能行颈内动脉重建,必要时需行颅内、外动脉搭桥,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颈动脉体瘤(CBT)诊断,手术治疗及并发症防治的经验与教训。方法:对安徽省立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1990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27例CBT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全部病例术前均经影像学证实(B超,DSA和CTA)。采用颈动脉体瘤钝性剥离式切除11例,颈动脉体瘤与颈外动脉合并切除5例,颈动脉体瘤剥离式切除和颈内动脉部分切除6例,颈动脉体瘤剥离式切除和颈总动脉结扎5例。结果: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且无恶变。无围手术期死亡,有3例在术后16~24h内出现偏瘫,3~4d后逐渐好转,并分别于16、22和47d后恢复正常,肌张力达到Ⅱ级以上,经平均随访5年以上,除1例死于2年以后的脑卒中外余均无瘤生存。结论:术前选择性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根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选择适当方案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1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总结16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BP)的诊治经验。方法 本组共16例19个肿瘤,主要依靠B超和DSA检查确诊。12例共切除14个肿瘤,术前均经Matas训练,经动脉外膜下摘除肿瘤7例,切除肿瘤、修补血管6例,连同肿瘤一起切除颈总和颈内动脉1例。结果 DSA对CBP确诊率为100%,B超确诊率为89%。手术全部成功,没有严重并发症,证明术前Matas训练是有效的。结论 术前确诊CBP对围手术期准备至关重要,Matas训练对提高手术安全性非常有效,切除肿瘤、修补血管减少了术后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