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分析CD44、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结直肠癌病理分化及肿瘤进展的关系,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进而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健康成人及55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可溶性CD44v6(sCD44v6)、可溶性ICAM-1(sICAM-1)和可溶性VCAM-1(sVCAM-1)的表达水平,并与同期开腹手术病例进行比较,结合术后病检分析CD44、ICAM-1和VCAM-1与结直肠癌病理分化程度及肿瘤进展的关系,比较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肿瘤黏附因子的影响.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中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理分化中低分化及其他组中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虽比高中分化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淋巴结转移组和TNM分期Ⅲ期组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和Ⅰ期+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手术前后比较,sCD44v6、sICAM-1和sVCAM-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无关,但与TNM分期、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 提示sCD44v6、sICAM-1和sVCAM-1在结直肠癌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以作为结直肠癌诊断、判断预后、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不促进肿瘤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不增加结直肠癌细胞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通心络治疗组(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观察治疗前及第7、14d血浆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第7、14d通心络组血浆CRP、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而常规治疗组仅第14d有显著变化(P<0.05)。通心络组CRP、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通心络可能通过抑制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减少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达到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伏灸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探讨三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作用机制。方法:对28例哮喘缓解期患者行三伏灸治疗,观察3个月后的近期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d分别检测血浆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CAM)及IgE水平,并与1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三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总有效率为92.86%。三伏灸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和血清IgE含量(P<0.01),降低血浆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水平(P<0.05)。患者血清IgE含量与sICAM-1含量呈显著相关性(r=0.641,P=0.000),sICAM-1与sVCAM-1之间亦呈正相关(r=0.449,P=0.017)。结论:三伏灸可能通过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或直接抑制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从而减少炎细胞的浸润,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球囊损伤组 ,在术后 1,3,7,14d分别处死动物 (n =6 ) ,光学显微镜检测HE染色的主动脉壁横切面的病理改变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 - 1的表达 ,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球囊损伤组主动脉壁中膜和新生内膜细胞间黏附分子 - 1有高度表达。结论 细胞间黏附分子 - 1参与了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腹腔和经后腹膜途径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分别经腹腔(n=116)或后腹膜(n=142)方式行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肾癌患者临床资料,比较2组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经腹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80~315min,平均(167±66.8)min;经后腹膜腹腔镜组为85~280min,平均(152±48.8)min,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经腹腹腔镜组术中出血50~1 000ml,平均(181±140.4)ml;经后腹膜腹腔镜组为50~800ml,平均(171±132.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4)。经腹腹腔镜组术后禁食时间为术后1~5d,平均为术后(2.8±1.3)d;经后腹膜腹腔镜组为术后1~5d,平均为术后(2.9±1.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1)。经腹腹腔镜组术后住院3~9d,平均(6.6±1.5)d;经后腹膜腹腔镜组为3~8d,平均(6.5±1.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7)。结论经腹腹腔镜和经后腹膜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均有良好效果,且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适用于体积较大的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4v6(sCD44v6)和可溶性E-钙黏蛋白(sE-cadherin,sE-cad)的表达,探讨这2种可溶性黏附分子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这2种可溶性黏附分子在血清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集65例食管鳞癌患者、32例糜烂性食管炎患者和35例正常食管者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sCD44v6、sE-cad的表达,并与其临床病理资料对照。结果:血清sCD44v6在食管鳞癌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及糜烂性食管炎组(P<0.05),正常食管组与糜烂性食管炎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66);血清sCD44v6水平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无关。血清sE-cad水平在食管鳞癌组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及糜烂性食管炎组(P<0.05),正常食管组与糜烂性食管炎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08);血清sE-cad水平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无关。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sCD44v6和sE-cad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057,P=0.651)。结论:血清sCD44v6及sE-cad水平测定有望成为筛查食管鳞癌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性反应严重程度分级与黏附分子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2例,其中轻度组20例、中度组8例、重度组6例、缓解组8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吞噬细胞膜糖蛋白(CD44)、可溶性黏附分子P选择素(CD62p)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54)表达情况。结果中、重度组的CD44、CD62p表达最高,轻度组、缓解组次之,健康对照组最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重度组的CD54阳性表达高于轻度组(P<0.05),2组均高于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缓解组CD54阳性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黏附分子CD44、CD62p及CD54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高低可反映结肠组织的炎性反应严重程度,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病人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①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 (CHD)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 ,探讨其在CHD发病机制、病情监测中的意义。②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测定白细胞CD18表达、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 1(sVCAM 1)浓度。③结果 CHD病人白细胞CD18表达、sICAM 1和sVCAM 1浓度明显增高 ,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F =6 .32~ 12 .6 6 ,q =5 .4 0~7.76 ,P <0 .0 1)。CHD病人白细胞CD18表达与sICAM 1和sVCAM 1均呈正相关 (r =0 .72 6 ,0 .5 86 ,P <0 .0 1)。④结论 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异常与CHD发病及病变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水平及其与总胆红素关系 ,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 :选取 17例脑梗塞伴有高血压患者 ,应用ELISA法测定发病后第 1、3、7、14天时血清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的含量 ,并与血清总胆红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塞发病后第 1、3、7、14天时间组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分别为 16 2 5± 2 2 3ng/ml、172 5±2 2 1ng/ml、194 9± 2 11ng/ml、15 5 9± 2 0 8ng/ml,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脑梗塞发病后第 1天到第 7天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水平呈上升趋势 ,之后下降 ;血清胆红素的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应激性保护措施 ,其值的增加可能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与开放手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限期行肾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分成2组,后腹腔镜组(n=27)和开放手术组(n=26).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止痛剂使用、术后禁食和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患者长期随访,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切口愈合情况及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后腹腔镜组和开放手术组患者性别构成、肿瘤临床分期、年龄和肿块大小程度具有可比性.后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6.66±10.37) min,开放手术组为(69.08±11.22) min,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后腹腔镜组住院时间(d)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6.92±0.96 vs 11.42±1.57,P<0.05);开放手术组术后禁食时间(d)明显多于后腹腔镜组(2±0.68 vs 1±0.36,P<0.05);术中失血(ml)后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72.03±19.37 vs 154.4±20.42,P<0.01);后腹腔镜组术后2人次用止痛剂,开放手术组术后20人次应用哌替啶止痛,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后腹腔镜组术后无切口感染,开放手术组术后1例切口感染.随访6~12个月,两组均无肿瘤复发.结论:与传统的根治性肾癌切除术相比,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sICAM-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探讨参麦注射液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均给予溶栓措施,治疗组在应用尿激酶同时应用参麦注射液50ml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静脉点滴,1次/d,其它治疗与对照组相同。所有入选者均于溶栓前及溶栓后3h,6h,12h,24h,48h,72h采血检测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结果在溶栓再通组中,参麦治疗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在溶栓后3h,6h,12h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溶栓未通组中,参麦治疗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于溶栓后6h,12h,24h均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48h两组比较,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通过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在溶栓未通者中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背景:降脂药物能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或伴有多个危险因素患者的长期死亡率,但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期及之后的炎症过程起何作用尚不得而知。本研究评估了在低胆固醇水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患者中,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对炎症过程的影响。方法:47例胆固醇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n=24)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6周,对照组(n=23)不用他汀类药物。分别在患者入院时、第1周和第6周测量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结果:入院6周后对照组的血浆MCP-1和sV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炎症反应的时间过程,评估炎症反应指标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了134例至少存活了30个月的ACS患者。将患者分成4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M I)组(n=54)、非ST段抬高型M I组(n=46)、风险升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14)和无风险升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20)。分别在第1天、第4天、3个月后和30个月后,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型磷脂酶A2亚型IIA(sPLA2-IIA)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结果:CRP和sPLA2-IIA水平的高峰出现在…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的主要环节是大量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激活补体而引起组织损伤.SLE的血管炎改变与淋巴细胞游走及黏附密切相关,因此认为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能在SLE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目前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sICAM)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中作用的研究日益受重视,包括从粘附分子探讨 SLE的发病机制,粘附分子与病情活动性的判断,抗粘附分子抗体用于SLE的治疗等.本文对SLE患者的可溶性黏附分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旨在了解血清黏附分子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血栓通联合综合干预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及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lVI-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ACI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与长春西汀组,各60例.2组均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及E-选择素(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48例AMI患者血浆sICAM-1、sVCAM-1、sE-selectin的水平,并以22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 AMI组与健康组相比较,三种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均增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SAP组相比较,sICAM-1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sVCAM-1及sE-selectin在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P<0.01).AMI按LVEF>0.40和LVEF≤0.40值分组比较,sICAM-1、sVCAM-1、sE-selectin在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偏相关分析显示,三种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与心功能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sVCAM-1(r=0.48,P<0.01)、sE-selectin(r=0.44,P<0.01)、sICAM-1(r=0.32,P<0.01).结论 AMI患者sICAM-1、sVCAM-1、sE-selectin水平增高,并与AMI患者心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3例复发性脑梗死和42例既往有1次脑梗死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整合素Mac-1的β亚单位(CD18)、细胞间黏附分子3(CD50)、细胞间黏附分子1(CD54)、非常晚抗原4(VLA-4)的α和β亚单位(CD49d和CD29)、CD44和L-选择素(CD62L)的表达,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α亚单位(CD41)、P-选择素(CD62p)的表达及血清中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结果:与既往有1次脑梗死发病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淋巴细胞CD18、CD50、CD54、CD49d、CD29、CD44、CD62L和血小板CD41的阳性百分率无显著性差异;血小板CD62p的表达和血清中sP-选择素和sI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证实sICAM-1和sP-选择素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活化在脑梗死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燕茹 《河北医学》2022,(4):589-593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GH)患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富亮氨酸重复序列相互作用蛋白(LRRFIP)、血小板聚集率(PagT)表达及预测子痫前期(PE)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93例GH患者,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分为子痫组(n=22)、PE组(n=31)、GH组(n=...  相似文献   

19.
丁芳林  李卓成  庄义浩 《重庆医学》2011,40(30):3048-305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外周血中细胞黏附分子(CAMs)的动态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79例AMI患者PTCA前,术后30min、2、6、12、24、72h的血小板颗粒糖蛋白(CD62p)、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黏附分子(sVCAM-1)的表达水平,3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术前CD62p、CD11b、sICAM-1和sV-CAM-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0min AMI组CD62p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但随之增高,至12h达高峰,72h降为术前水平,CD11b术后水平持续增高,12h达高峰,72h仍高于术前(P<0.05),而AMI组sICAM-1和sVCAM-1的术后表达水平持续增高,但无明显峰值。直线相关分析,AMI组术后12hCD62p水平与CD11b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73,P<0.01),而sICAM-1和sVCAM-1的术后24、72h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62,r2=0.557,P<0.05)。结论 PTCA术可能导致AMI患者急性炎症反应,CD62p、CD11b、sICAM-1和sVCAM-1的异常表达增高与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管性黏附分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浓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水平(3.48±2.17)μg/L显著高于对照(1.26±0.97)μg/L,P<0.01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48±1.06)μg/L,P<0.05。sCD40L水平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呈显著正相关(r=0.376,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sCD40L水平升高,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CD40L可能通过上调黏附分子表达而促发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