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放军药学学报》2006,22(6):I0001-I0013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A[Ca2 ]i胍丁胺对谷氨酸和高钾诱发海马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的影响(秦晓辉等)R965.2(A)22(4):2452-羟丙基-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对氯诺昔康的增溶作用(王亚南等)R94(A)22(2):1463,4-亚甲二氧基苯乙酮芝麻酚的合成方法改进(刘雅茹等)R914  相似文献   

2.
目的前期证明胍丁胺作为一种新型神经递质具有抗抑郁作用,本实验通过观察胍丁胺对皮质酮致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探讨其抗抑郁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加入不同浓度皮质酮(50~300μmol·L^-1),采用CCK-8试剂盒比色法检测对神经元存活的影响;培养体系内加入胍丁胺,观察对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加入H89(PKA特异性抑制剂)或PD98059(MEK特异性抑制剂),观察胍丁胺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及可能的相关信号通路。结果皮质酮(50~300μmol·L^-1)能够浓度依赖地抑制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的存活;同时胍丁胺(5μmol·L^-1)对此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胍丁胺的保护作用可以被H89(20μmol·L^-1)和PD98059(20μmol·L^-1)取消。结论胍丁胺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此作用与cAMP-PKA-CREB通路和MEK-ERK-CREB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胍丁胺通过激活I1咪唑啉受体对阿片预处理引起的μ-阿片受体脱敏和下调的影响.方法:以CHO-μ和CHO-μ/IRAS (imidazoline receptor antisera-selected protein,咪唑啉受体抗血清选择性蛋白)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用[35S]GTPγS和3H-二丙诺啡(diprenorphine)结合实验方法,确定胍丁胺-I1咪唑啉受体作用系统对μ-阿片受体脱敏和下调的影响.结果:在正常CHO-μ和CHO-μ/IRAS细胞中,μ-阿片受体的表达量和对配体的亲和力无显著差异;两细胞中μ-阿片受体对激动剂刺激的反应一致.阿片受体激动剂DAMGO[(D-Ala2,N-Me-Phe4,Gly5-ol)-脑啡肽(enkephalin),10 μmol/L]处理CHO-μ/IRAS细胞30 min μ-阿片受体出现脱敏,而胍丁胺(10 nmol/L~100 μmol/L)不影响μ-阿片受体脱敏过程.DAMGO(1 μmol/L)处理两细胞12 h后可出现μ-阿片受体的下调,胍丁胺(1~100 nmol/L)浓度依赖性地抑制CHO-μ/IRAS细胞中μ-阿片受体的下调,而相同浓度胍丁胺在CHO-μ细胞中无此作用.胍丁胺这一作用能被I1咪唑啉受体阻断剂依法克生(efaroxan,Efa)所阻断.结论:胍丁胺通过激活I1咪唑啉受体可抑制DAMGO长期处理所致的μ-阿片受体下调,此作用可能与胍丁胺抑制阿片依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表达大鼠NMDA(N methyl D aspartate)受体NR1a与NR2A亚单位重组体的细胞模型 ,研究其生物学及药理学特性。方法 :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大鼠NR1a与NR2A亚单位重组体共转染到HEK 2 93细胞中 ,在细胞培养 4 8~ 72h后 ,利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观察和分析L 谷氨酸诱发的NMDA受体电流。结果 :向转染后的HEK 2 93细胞表面喷射NMDA受体激动剂L 谷氨酸可在 38%细胞上诱发出瞬时内向电流 ,该电流可被NMDA受体选择性拮抗剂D AP5 (5 0 μmol/L)完全阻断。L 谷氨酸诱发的电流具有快速失敏的动力学特征和内向整流特性 ,衰减时间常数 (τ值 )为 (5 3± 9)ms(n =2 0 )。L 谷氨酸诱发电流的EC50 值为 (8.5± 0 .5 ) μmol/L。 结论 :成功地将NR1a与NR2A亚单位转染入HEK 2 93细胞并形成NMDA受体的功能性表达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NMDA受体不同亚单位组成与其功能的关系及其药理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对离体前庭毛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以探讨前庭毛细胞膜所存在的胆碱能受体分型及庆大霉素对钙离子通道的阻断作用。方法 用胶原酶消化后机械分离法,分离豚鼠前庭毛细胞(VHC),钙敏荧光探针Fluo-3染色,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记录VHC的钙荧光图像及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 ]i)的动态变化。结果 ①胆碱能M和N型受体激动剂乙酰胆碱(ACh)、氨甲酰胆碱(CCh)均可引起离体VHC内[Ca^2 ]i的升高;N型受体激动剂化乙酰胆碱(ACh-Br)仅在高浓度(10mmol/L)时引起部分(4/5个)离体CHC内[Ca^2 ]i升高,在低浓度(1mmol/L)时影响不明显;②阿托品对ACh、CCh引起的VHC内[Ca^2 ]i的升高有抑制作用;加入0.1mmol/L阿托品可使1mmol/LACh或CCh引起的VHC内[Ca62 ]i升高的峰值明显减小(P<0.01);③0.1mmol/LACh引起VHC内[Ca^2 ]i升高之后,再加入0.5mmol/L庆在霉素,VHC内[Ca^2 ]i出现显著下降,至低于静息时的水平。结论 豚鼠壶腹嵴前庭毛细胞膜上存在M型和N型两种受体,M型受体激动剂引起VHC内[Ca^2 ]i的升高较N型明显。阿托品对M型受体激动剂引起的[Ca^2 ]i升高有抑制作用大;庆大霉素对前庭毛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可能有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6.
胍丁胺抗抑郁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本研究观察了胍丁胺 (agmatine,AG)的抗抑郁作用 ,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与结果 在小鼠悬尾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中 ,首次发现灌胃给予AG 4 0 ,80mg·kg-1或皮下注射 2 0mg·kg-1可以显著缩短悬尾或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同样 ,AG 10mg·kg-1灌胃或皮下注射 1.2 5~ 5mg·kg-1显著缩短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MTT比色法及LDH法的研究表明 ,AG1~ 10 0 μmol·L-1,去甲丙米嗪 (DIM)及NMDA受体拮抗剂MK80 1均可以对抗NMDA 30 0 μmol·L-1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同时运用fura- 2 /AM荧光标记法发现 ,AG 1,10 μmol·L-1或DIM 1,5 μmol·L-1均减轻NMDA 2 0 0 μmol·L-1诱导的PC12细胞内Ca2 + 超载。结论 AG具有明确的抗抑郁作用 ,抑制NMDA诱导的细胞损伤并减弱细胞内Ca2 + 超载可能是其抗抑郁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致PC12细胞损伤时氨基酸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异丙酚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300μmol/L NMDA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PC12细胞氨基酸含量。结果300μmol/L NMDA处理4h可使PCI2细胞谷氨酸含量明显增加,但对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含量无明显影响;12.5和125μmol/L异丙酚与300μmol/L NMDA同时处理PCI2细胞4h后,谷氨酸含量较单纯NMDA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异丙酚可明显抑制NMDA诱导PC12细胞损伤所致的谷氨酸合成或释放,提示异丙酚可能通过抑制谷氨酸的合成或释放而产生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B(Ginkgobalide B,GB)对谷氨酸致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皮层神经元的方法,利用终浓度为0.5mmol·L^-1的谷氨酸造成皮层神经元损伤,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细胞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研究GB对谷氨酸造成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结果GB10^-5 mol·L^-1可抑制谷氨酸所致LDH漏出率的升高。GB10^-4、10^-5 mol·L^-1可提高神经细胞活性;扭转谷氨酸致神经细胞存活率的下降;升高SOD酶的活性,抑制谷氨酸所致MDA含量的升高。结论提示GB对谷氨酸所致原代皮层神经元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MID)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致PC12细胞损伤时细胞氨基酸水平的影响,以探讨MID发挥其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NMDA(300μmol/L)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将培养好的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NMDA(300μmol/L)组、MID组(其中又分为3μmol/L和30μmol/L亚组),处理4h后收集细胞、漂洗、超声匀浆,4℃离心(12000r/min×20min),取上清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PC12细胞内氨基酸含量。结果NMDA 300μmol/L处理4h可使PC12细胞谷氨酸含量显著增加,但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含量无明显改变。MID3μmol/L、30μmol/L分别与NMDA 300μmol/L同时处理PC12细胞4h后,谷氨酸含量较NMDA(300μmol/L)组明显降低(P<0.05),而对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则无明显影响。结论NMDA 300μmol/L可显著增加PC12细胞的谷氨酸水平而导致细胞损伤,而MID可抑制NMDA诱导PC12细胞损伤所致的谷氨酸释放,提示MID可能是通过抑制谷酸的释放而发挥其保护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在化学缺氧、细胞膜去极化和血管舒缩活性物质等不同因素作用下线粒体游离钙([Ca2 ]mit)的动态变化特点,探讨:[Ca2 ]mit与缺氧性肺动脉收缩(hypoxia pulmonary artery constriction,HPV)发生之间的关联。方法:分离成年Wistar大鼠PASMCs进行体外培养,负载线粒体钙荧光指示剂Rhod-5F(5μmol/L),分组施加2mmol/L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化学缺氧、18mmol/LKCl、10-6mol/L血管紧张素II(Ang II)和100μmol/L一氧化氮供体(SIN-1)等不同刺激因素,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Ca2 ]mit的动态的变化。结果:用Na2S2O4对PASMCs施加缺氧刺激,[Ca2 ]mit荧光强度在缺氧刺激后迅速增高,持续约30s后回降至低于起始值,随后开始回升,达到并逐渐高于起始值,继而于100s缓慢回升,逐渐高于起始时荧光强度;向PASMCs加入KCl后,[Ca2 ]mit迅速升高,40s后缓慢下降,于400s后恢复并维持在初始值;向PASMCs加入AngII后,[Ca2 ]mit迅速小幅度升高,于20s时开始降低,于100s时至最低,形成低谷平台,持续至400s时逐渐回升,于600s恢复接近初始水平;向PASMCs加入SIN-1后,[Ca2 ]mit迅速降低,于80s时降至最低,形成低谷平台持续至160s时开始回升,于200s时回升至平稳水平但仍低于初始值。结论:给予PASMCs缺氧、细胞膜去极化、舒缩血管活性物质等刺激,可以引起线粒体Ca2 发生相应变化,线粒体[Ca2 ]mit可能在HPV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