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6 毫秒
1.
所谓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是小儿常见病,四季皆可发生。疳症和积滞有不同程度的轻重,积滞是指小儿伤于乳食、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失司、积聚留于中。疳症是指气液干涸、身体赢瘦,往往是积滞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的说法。但主要是小儿饮食失调、喂养不足,或脾胃虚损、运化失宜,不能将水谷化为精  相似文献   

2.
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饮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食积又称食滞,与西医学消化不良相近。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暑湿易于困遏脾气,发病率较高,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  相似文献   

3.
小儿疳积辨证推拿5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00700)康敏关键词小儿疳积,推拿疳积是瘠证和积滞的总称,是指小儿伤于乳食,脾胃运化失司,中焦留滞积聚,日久气液干涸,身体赢瘦而形成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积滞为轻证,疳证为重证。其主要病因病理是食积伤脾...  相似文献   

4.
《幼科要略》指出:“疳者,干也。小儿肠胃柔嫩,若乳食失调,肥甘不节,运化不及,停积发热,热久津干,此因因积成疳也。或五脏偏热,或因病后,或因医药误下,致亡津液,脾不运化,停滞不行,此因因疳致疾也。故五疳不离乎脾胃”。前者是说成疳之因,是由喂养不当,乳食未定时定量,  相似文献   

5.
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食积又称积滞。与西医学消化不良相近。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 疳积向称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以其为病缠绵,每易并发它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故又有“恶候”之名。历代医家虽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有所发挥,然试诸临床,总难得心应手。笔者于斯勤求众家,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一语中深得启迪,从脾阴虚论治疳积,疗效尚称满意。兹不揣冒昧,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亡津液为其主要病机: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所伤。倘因乳食不节,肥甘无度,停积中脘,传化迟滞,脾胃受伤,久生积热,热盛则消耗气血,煎熬津液致脾胃津亏。胃津不足则不能磨谷而为脾提供营养物质,脾阴不足则不能俾助胃气而为胃行其津液,以致实者不消而愈虚其津,虚者不复而愈甚其积。虚虚实实,反复缠绵,则生化乏源,“气日以  相似文献   

7.
疳积是疳证和积滞的总称,是指小儿伤于乳食,脾胃运化失司,中焦留滞积聚,日久气液干涸,身体羸瘦而形成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积滞为轻证,疳证为重证。  相似文献   

8.
小儿疳积饮食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疳积是积滞和疳证的总称,是小儿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积滞也称食滞、食积,是指饮食失于节制,造成脾胃运化失常,宿食停滞不化;疳证是积滞日久,耗伤正气而出现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全身消瘦、精神不振等全身衰弱表现。故积滞是病的早期,病变以实为主;疳证是因积滞不愈发展而成,是病的后期,以虚为主。由于疳证多由积滞发展而来,故古人说“无积不成疳”,或说“积为疳之母”。疳积形成之后,轻则影响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重则导致各种营养素缺乏症,甚至合并肺炎等其他并发症。因而对疳积必须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9.
阎兆君  耿义勤 《陕西中医》1991,12(8):339-340
<正> 近代名医刘惠民老师博采众家,立足临床,其从脾胃调治儿科诸疾,经验独到,现采其精要,简述如下。1.健脾消积疗疳候《医宗金鉴》言“大人为痨小儿疳”。说明小儿疳证是一种慢性营养不良性疾患。刘老医生认为,导致疳证的原因种种:有调护失当,饮食不节,伤害脾胃,久而生热损阴耗津,所谓“小儿脏腑娇嫩,饱则易伤”,“诸疳者谓肥甘饮食所致。”;有积聚失治,中焦不运,气血亏耗,“积不治成疳候”,“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辛燥攻伐药物过用,败坏脾阴,竭乏气  相似文献   

10.
小儿厌食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甚则拒食,它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易致疳证。童稚脾胃脆弱,用药宜精灵、清养、芳悦、平补、食疗。现掇要如下。一、清宜有节首推余甘乳食壅积,脾失健运,应选方便、价廉、效捷、小儿乐意接受之剂。笔者习用余甘以统  相似文献   

11.
萧诏玮老中医系福州市中医院儿科主任中医师,福建省第三批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笔者幸列门墙,略积心得,现就萧师治小儿脾胃病擅用果子药经验报导如下。明.万密斋云:"幼科方中脾病多,只因乳食致沉疴。失饥失饱皆成疾,寒热交侵气不和。"[1]伤食是小儿最常见脾胃病,若乳食停滞中脘,不能克化,迁延时日,积而不  相似文献   

12.
正小儿积滞是儿科常见病症,临床以乳食内积证多见。积滞若日久不消,迁延失治,可进一步损伤脾胃,运化能力更差,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而转为疳证~([1])。中医药治疗小儿积滞具有安全可靠,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等优势。笔者临床采用消积化滞膏贴敷治疗小儿积滞乳食内积证,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符合以下条件可诊断为积滞:(1)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  相似文献   

13.
小儿积滞化热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滞是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 ,积而不化的一种脾胃病证。积者有积蓄、堆积之意 ;滞者则为停滞不畅之意。临床以不思乳食 ,脘腹胀满 ,食而不化 ,嗳腐呕吐 ,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证治准绳·幼科·宿食》云 :“小儿宿食不消者 ,胃纳水谷雨脾化之 ,儿幼不知撙节 ,胃之所纳 ,脾气不足以胜之 ,故不消也”。脾胃之不足为积滞形成的内因 ,而小儿年幼无知 ,乳食不知自节 ,喂养稍有不当 ,或调护不周 ,即成为产生积滞的外因。1 积滞化热的病理机制  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脾为后天之本 ,四季脾旺不受邪。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为水谷…  相似文献   

14.
小儿厌食症病在脾胃,治疗关键在"运脾",以清轻之剂解脾气之困,恢复转运之机,脾胃调和则胃纳自开。的7种证型。以"益气健脾""促运化益胃气,养胃阴""消积导滞、和中养胃""健脾胃除疳气,调合气血以养先天"为原则。针对不同病因病机,分为七型:食积内热、脾运失健、胃阴不足、脾胃虚弱、内伤饮食、虚实夹杂、脾胃虚弱兼虫积、疳气,创立千金肥儿饮1~7号与之对应;用药切忌攻下,以调理为主,可获良效。附小儿厌食症兼疳气(虚实相兼)、小儿厌食症(脾胃虚弱、肺肾气虚),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5.
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多与过食肥甘 ,生冷杂物损伤脾胃 ,或病后中气未复 ,或素禀脾胃虚弱密切相关。其病在脾胃 ,病机不外虚、实两端 ,实者多为食滞胃肠及湿困中州 ,虚者包括脾胃气虚和胃阴不足。笔者根据小儿脏腑娇嫩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及脾阳常衰 ,胃阴易损等生理病理特点 ,结合临床分型治之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食滞胃肠治以消食化滞小儿脾胃薄弱 ,乳食不能自控 ,加之有些家长片面追求高营养食物 ,盲目投以甘肥厚味或滥服补品 ,超越了小儿脾胃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影响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受纳功能 ,致乳食停聚不消 ,…  相似文献   

16.
<正>积滞是小儿常见病,又称食积、积。积有积蓄、堆积之意;滞为停滞不畅之意。是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而致的一种脾胃病证。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食而不化,嗳腐呕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临床诊治观察,小儿积滞以热证多见。1先贤对小儿积滞化热的认识中医古籍中不乏对积滞化热的论述。《素问·阳明脉解》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指出足阳明胃经为多血多  相似文献   

17.
韩雪  葛国岚 《光明中医》2012,27(3):564-565
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较成人为多,脾胃负担比成年人相对较重.而小儿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运化功能不足,加之乳食不知自节,择食不辨优劣,寒温不能自调,易致积滞,伤及脾胃,正如《素问·痹论》讲“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乃中焦枢纽,主运化水湿,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伤,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力,继而累及他脏,诸病丛生.清代沈金鳌强调:“小儿之病,多由乳食未化,即或六淫相干成疾,亦必兼宿食”.万全在《幼科发挥》中强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诸多儿科疾病的发病均与食积有关,从食积论治一些儿科疾病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解释名词:1.疳——古人解释有两种意思:①疳者“甘”也。认为小儿每食肥甘生冷,损伤脾胃,积久成疳。②疳者“干”也。认为小儿气液耗伤,营养障碍,形体消瘦,而成疳症。2.稚阴稚阳——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方面均未臻成熟的意思。3.脾常不足——是指小儿生机旺盛,对水谷精微的需要特别迫切,脾胃功能尚未完善,常易为乳食所伤,而出呕吐、泻泄等脾胃功能不足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乳食内积症又称积滞,为儿科常见脾胃病症,多因小儿喂养不当、护理不周或脾常不足所致[1].乳食内积症若日久不消,迁延失治,则会进一步损伤患儿脾胃,影响小儿的健康状态及生长发育.患病之后,小儿常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导致口服给药难度增加,致使消积导滞效果不佳.敷贴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许多疾...  相似文献   

20.
运脾消食法是针对小儿生理和病理特点提出的治疗儿科病症的法则。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同时,小儿发育迅速,生机旺盛,生长发育的过程是阴充阳长的过程,对营养精微需求较成人相对为多。小儿的这种对营养物质需求量大,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对薄弱便形成了矛盾。因此,儿科的诸多病证均与小儿脾胃薄弱、运化力弱、食积停滞有关。脾失健运,胃失和降,食积停滞,不仅是脾胃疾病的病机,又是与儿科其他疾病密切相关的病理改变。运脾消食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消化系统的病证,如厌食、呕吐、腹泻、疳证等在治疗时应重在运脾和胃,消食导滞。②儿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