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天泰 《北京中医》1998,17(3):30-30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二法者均属反治法范畴。由于它们均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并不同于常规的治疗方法,“从者反治”,故称反治法。究其实质,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笔者临证中灵活运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法”治疗男科疾病,收到...  相似文献   

2.
李英  张梅兰 《河北中医》2007,29(10):901-902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思想。这也是临床中医治疗学中必须遵从的理论宗旨。《内经》所载述的多种治疗方略无论是正治法还是反治法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甚或奇异治法的“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都是以“治病求本”为终极目标。正确运用这些方略,必须在深刻领会《内经》深邃内涵的基础上,启迪自己临床诊治的辨证思维,方能取得出奇制胜的神奇疗效。兹例举笔者“治病必求于本”验案如次。1病在下,取之上例1彭某,男,81岁。2006-11-10就诊。患者自述尿…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制定的,治病求本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通因通用是治病求本中反治法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是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泻症状的病证,用于某些复杂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临床中只要认真诊察,辨证准确,施治得当,方可药到病除.笔者在临床中用龙胆泻肝汤取其通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之功,通因通用,治疗部分男科疾病收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段峻英 《光明中医》2004,19(4):55-56
反治法是中医学治病求本的具体手段之一 ,通过“通因通用”治泻泄及“温肾运脾”治中消两个案例 ,阐述了运用反治法治疗疑难病症的治病求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闫秋虹  陈宏 《吉林中医药》2010,30(3):208-209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治疗集中于止痛,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很难根除疼痛。治病求本是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确立的基本治则,既重视疾病的症状又不忽视其本质。疼痛只是本病的外在表现,在"治病求本"思想指导下,针对疼痛的根源——"不通,不荣"进行辨证施治,临床屡获奇效。  相似文献   

6.
反治法是中医治病求本这一治则中的具体法则之一。所谓反治,即是顺从疾病的征象(假象),而治疗的方法,又称“从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从者反治”。它适用于疾病的外在表现与本质相反的情况,其实质仍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故属治病求本法。反治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赵虎成 《光明中医》2007,22(10):1-1
通因通用,原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它是反治法的一种,历代医家都有阐发.但医圣张仲景对通因通用治法的应用,可谓心思周全,灵活多变,而且有正法、有变法,可谓尽通因通用之能事.  相似文献   

8.
治病求本,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治病必求于本”。告诫医者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宜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这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一直遵循着的基本准则。在临证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是一致的,然而有时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一致,出现了假象。为此,确定治疗原则时就不应受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对本质的治疗,于是便产生了“正治”与“反治”的法则。塞因塞用属于“反治”法的范畴,即临床虽然见到胀满痞塞等症候,看似实证,而医者通过辨证仍以填补扶正之…  相似文献   

9.
付亚龙  张士云 《中医杂志》2004,45(5):396-397
"治病必求于本"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前人对病"本"之涵义表述不一,但结合临床实际看,"本"当指疾病的本质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疾病,属乎变,即生理活动之异常.有变必有象(表现为症状、体征等),有象必存在着一定的本质,因而,任何疾病都有"本"之所在.但"本"有显而易见者,有幽而难明者,有真假现象复杂者,有症见于彼而病在乎此者,有病在里而症现于表者,有内在微观病理改变而症状体征暂缺如者,因而,探求病本就显得极为重要.<景岳全书·求本论>云:"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  相似文献   

10.
陆昆雁 《国医论坛》2006,21(3):51-51
"治病必求于本"首见于《内经》,已指导中医临床诊疗数千年.历代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对"治病求本"的"本"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或曰阴阳,或曰六淫邪气,或曰脾胃,等等.现就该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