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文章从痰瘀同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痰瘀互结是妇科瘕的主要病机,痰瘀同治是其治疗法则,同时应顾护正气、调理脾胃气血。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痰瘀相关学说源流进行了概述,并深入揭示了痰瘀同因、痰瘀互结、痰瘀同治等痰瘀相关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机制,认为:痰瘀互结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应提高应用痰瘀互结学说的自学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痰、瘀关系的深入探讨,促进相关治疗方案的优化。[方法] 通过查阅痰、瘀关系病机理论的中医学文献,剖析痰、瘀病机的共性特征以及在致病先后、致病部位与相兼致病上的区别,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治疗方案。[结果] 痰、瘀致病具有共性特征,“痰瘀交阻”乃痰、瘀病证之后的“久久之病”的病机,痰性胶固、瘀兼痰之性,痰未必兼瘀、瘀必兼痰,痰瘀病位不同、痰在瘀先。痰瘀交阻治以化痰祛瘀,治瘀必兼化痰,治痰则未必兼用化瘀,治痰在治瘀之先。[结论] 痰、瘀、痰瘀交阻是中医临床疑难杂证的重要病机,痰瘀并治、化痰祛瘀兼用具有盲目性与笼统性,对其治疗方案的优化——精准化、精细化,必将有效地提高痰、瘀病证临床治疗的针对性与疗效。  相似文献   

4.
郑伟达教授认为癌症的主要病因是"瘀"加"毒",瘀中有毒,毒中有瘀,瘀毒互结是"瘀毒"的本质。"瘀毒证"是指恶性肿瘤,乃全身性疾病,手术治疗不能完全治愈,有可能复发并转移。肺癌多由正气内虚、邪毒互结所致,其病机包括瘀毒侵肺、痰湿内聚、正气内虚。肺癌临证可分四型诊治:瘀毒互结、阴虚毒热型;瘀毒互结、气阴两虚型;瘀毒互结、气阴两虚型;瘀毒互结、脾虚痰湿型。通过对郑教授运用瘀毒理论辨证施治治疗肺癌的常用方药及加减方法的经验总结,体现郑教授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缺血两类中风的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多年临床实践,对中风的病理基础及治疗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指出瘀热阻窍是中风急性期的病理基础;风、火、痰、瘀、虚皆由瘀热所衍生;并通过具体病例,客观表明应用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缺血两种不同类型的中风的瘀热阻窍证,疗效均佳。体现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异病同治的特色以及方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许芝银教授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认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阻滞,痰瘀互结,临床治疗从行气、化痰、破瘀入手,兼以温阳、散结、疏肝、理气、安神等方法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瘀毒"病机理论的诠释,为中医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方法]通过查阅肿瘤相关中医学文献,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探讨"瘀毒"理论中"瘀"和"毒"的含义及成因,对"瘀毒"理论进行诠释,并提出相应治疗策略。[结果]肿瘤"瘀毒"病机理论中的"瘀"指的是体内物质淤积、阻滞的状态,多由正虚和邪实共同导致。"毒"指的是具有强烈致病性,容易导致疾病恶化的致病因素,多由"瘀"蕴久而生。在微观层面,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及其组分的改变是"瘀毒"的典型特征。根据"瘀毒"理论,匡扶正气,求本溯源;探寻邪实,不忘瘀血;瘀毒同治,通达机变是肿瘤的中医治疗原则。[结论]"瘀毒互结"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依据"瘀毒"理论衍生的治则治法可以指导肿瘤的治疗,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8.
运用中医痰瘀同病理论,认为痰瘀同病是胃癌的基本病理变化,治疗上强调运用痰瘀同治法治疗胃癌术后患者。  相似文献   

9.
张伯礼教授基于多年中医临床实践,发扬张仲景“血不利则为水”论点,提出“水不行亦可为瘀”之痰瘀学说,认为痰瘀相生相伍,共为阴邪,重浊黏滞,胶结为患,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痰瘀学说指导临床治疗,提出:痰瘀不自生,生必有故殒。正虚为其本,气机方为因。治痰不忘消瘀,治瘀不忘祛痰的治疗原则,具有重要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 (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两则。  相似文献   

11.
黄祥武主任医师认为,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证候有阳虚血瘀、气虚血瘀、痰浊阻络、阴虚血瘀,并以阳虚血瘀及气虚血瘀为主.黄老认为,消渴的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但由于阴阳互根,消渴日久,必定出现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且以脾肾阳虚较为多见,故脾肾阳虚为消渴病痹症的基本病理基础.治疗上以温补脾肾、培元固本为主;病久入络,血脉瘀滞,或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出现瘀滞,或阴虚内热,耗伤津液,出现瘀滞,故气滞血瘀是其最关键的病理产物,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为要;消渴病痹症病程较长,必定是有虚有实,虚实夹杂,在治疗上以扶正祛邪,标本同治为本.用药以当归四逆汤加四君子汤加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并介绍黄平教授从"血痹"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证经验,以更好指导临床实践。[方法]以主症下肢麻木不仁、肢体不温及痿软无力为切入点,通过跟师临证,搜集黄平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案,以分析其病因病机及用药特点,并列举病案一则加以说明。[结果]黄平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符合《金匮要略》中血痹的临床症状,病机上以气虚血瘀、营卫不和为要,且易夹痰、夹湿,治疗上应以益气、和血、通痹为基础,并且灵活运用祛痰除湿之法。所举案例中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多年,以四肢麻木不温、痿软无力为主症,黄平教授认为其属血痹之气虚血瘀之证,治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灵活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黄平教授从血痹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明显,发挥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3.
黄雅慧教授基于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从伏邪论治溃疡性结肠炎.黄教授强调邪气内伏的基础是脾肾亏虚,病邪以湿热之邪为重,日久迁延,兼瘀难愈,一经引动即发病.从伏邪理论治疗本病,重视伏邪的根除及正气的培固,临床上应用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脏病(CKD)缠绵难愈,长期治疗给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躯体不适也会导致精神困扰,这些因素作为心理应激源,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后,出现各种心理-躯体症状。黄文政教授认为“肾阳虚”是其发病之本,在疾病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痰蒙、火扰、气郁及血瘀为标。黄教授治疗CKD相关焦虑抑郁,以温补肾阳,疏肝理气以治本,化瘀通络,豁痰开窍以治标,并且在治疗中强调豁痰、泻火、除烦、开窍、解郁、活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与瘀血证关系密切,多从气、热、痰几个方面治疗。因气致瘀者,治疗旨在求"和",即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因热致瘀者,当首辨虚实;阴亏血少、中焦阳虚发热致瘀者治以补泻兼施;五志化火致瘀,热瘀胶结,难解难清者以清热凉血法伍以活血散瘀法,邪祛而瘀散;痰瘀交阻者,以荡痰汤及抵当汤化裁治疗,祛邪扶正。  相似文献   

16.
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与虚、痰、瘀、毒密切相关。其病因病机演变极为复杂,主要表现为阳(气)虚、痰湿、血瘀、热毒等方面。从虚痰瘀毒论治顽固性心力衰竭,可根据其不同证候阶段所表现的阳(气)虚、痰湿、瘀血、热毒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从而找出虚—痰—瘀—毒的辨证及治疗规律。在顽固性心力衰竭早期多表现为气虚血瘀,痰浊痹阻;当顽固性心力衰竭形成后,则以瘀阻心脉为主要表现,且易形成痰瘀互结。虚、痰、瘀、毒四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性。气虚血瘀、痰湿壅盛、热毒入络是形成顽固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益气温阳、祛痰利湿、化瘀通络、清热解毒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温病血分证的病机、分期及治法,提出温病血分证宜分三期辨治,初期血热耗血,瘀热交结,治宜凉血散血;中期为血热妄行,兼有瘀滞,治宜凉血解毒、散血止血;后期为热瘀气脱或气随血脱,治疗重在扶正固脱.  相似文献   

18.
"瘀热"在中医经典论著中并无系统论述,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前人关于"瘀热"零星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对"瘀热"病机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周老认为"瘀热"为病,范围宽泛,可见于外感、内伤等诸多疾病中,且多属疑难。在周老"瘀热"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通过文献分析结合临床实践,初步论述中医男科学常见疾病—慢性前列腺炎中"瘀热"的病机概念、临床表现、辨治思路、组方用药特点及临床经验,以期更好地丰富"瘀热"病机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王旭教授秉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瘀热致消"学术思想,潜心研究糖尿病瘀热证型的临床病证特点及辨证思路,以清化瘀热为治疗大法,运用清化瘀热方治疗糖尿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将《内经》中有关瘀血治不的内容概括为:①攻下逐瘀法,用于治疗瘀血邪热在内,且病情较重之证;②温经化瘀法,代表方为四乌骨一芦茹丸,用于治疗精血枯竭、月经闭止之证;③活血利水法,代表方为鸡失醴,用于治疗瘀血水停之证;④散寒化瘀法,代表方为熨方,本法适用于寒邪外袭、瘀血内停之证。《内经》有关瘀血治法的内容对后世中医瘀血之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