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丽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3):306-307
由头痛一证的归经辨治的临床实践,说明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它在针灸学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要想搞好针灸,首先必须学好经络学说。  相似文献   

2.
归经的概念,虽遍见于历代本草著作,但尚无统一的确切定义,而且众医家对其概念理解各持己见。现代学者对其理解亦有所差异。如凌一揆在《中药学》中指出:“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郭兰忠㈦认为:“归经,是指某种药物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数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高晓山指出,归经应包含着趋向和归属两个涵义。归经的“归”,主要指药物作用所及或药物效应的定向、定位:归经的“经”则不是单纯的经络、经脉之意,而是以经络、脏腑等脏象学说为基础形成的,带有药性理论特色的方向,是空间和功能的综合。其共同之处在于均指出了中药的归经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中药归经理论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名勇 《今日药学》2008,18(2):22-23
归经的概念,虽遍见于历代本草著作,但尚无统一的确切定义,而且众医家对其概念理解各持己见。现代学者对其理解亦有所差异。如凌一揆在《中药学》中指出:“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郭兰忠㈦认为:“归经,是指某种药物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数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高晓山指出,归经应包含着趋向和归属两个涵义。归经的“归”,主要指药物作用所及或药物效应的定向、定位:归经的“经”则不是单纯的经络、经脉之意,而是以经络、脏腑等脏象学说为基础形成的,带有药性理论特色的方向,是空间和功能的综合。其共同之处在于均指出了中药的归经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清,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其不仅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发展中医血瘀学说方面具有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5.
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认识与其现代研究的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人树  李焕德 《中国药师》2006,9(3):268-270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对阐明中药的作用特点与指导中医用药具有重要作用。近50年来,许多学者尝试用现代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高晓山认为在开展现代研究前,归经的定义和内涵有待明确,具体药物的归经认识尚须取得共识;中医脏腑、经络的现代解剖、生理学诠释,药理学概念的中医药学解读尚待完成。首先必须准确理解其本质意义。再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相结合,才能提高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阴阳学说作为我国古代原始的辨证法,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阴阳代表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们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内经》引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在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整体观念基础上的中医病因学,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一、中医病因学说发展概况中医病因学说,导源于春秋秦国名医医和的六气学说。《左传》说:“六气曰阴阳风雨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他是建立在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古代朴素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的基础上,并以古代自然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认识论依据,结合《内经》作者的长期实践经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尤其与老子的哲学思想更有血源根基式的联系。从《内经》一书内容来看,都是由其哲学观援引进来,贯注进去。所以,一般我们中医的形成起源于《黄帝内经》,而追溯其源,则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堪为其鼻祖。而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医的影响的确是起了相当程度的积极作用。但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与束缚,使之发展缓慢,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传统的中医在当代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作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一书的理论,如何在现代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的今天,能冲破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使之焕发出青春,是我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开栏语     
《中国医药指南》2006,(9):26-26
如果说独具特色的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那么深藏在北京故宫的4万多件清宫医案就是这个伟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随着诸子百家学说的产生与争鸣,尤其是随着屈原之《离骚》、司马迁之《史记》和班固之《汉书》等不朽名著的相继问世,中国医药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在以往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入了理论总结的阶段。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的产生,以及汉墓中出土的大量医书,表明中医药学在秦、汉时期就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被后世尊为“医经”、“医方”之祖的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在临床医学上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成为中医药学从理论到临床的桥梁,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神农本草经》的成书,第一次对我国资源极为丰富的药物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相似文献   

10.
《时病论》外感病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析《时病论》有关外感病的论述,表明在清代寒温争论之时就有力图使寒温合一的外感病学专著出现。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医外感病的治疗方法和经验,中医外感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鉴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仍将外感病学范围内的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作为两门学科开设,重习雷氏之见,对建立外感病学新学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苗医是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人民基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临床实践中的总结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苗医理论学说,笔者通过整理归纳总结出苗医对人体认识的理论学说,以期丰富苗医理论体系学说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肾阳虚损与阿片类药物依赖戒断症状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中医发展历史表明,对疾病本质的不断认识和深化是中医临床治疗水平提高的内在动力。因此在进行中医中药治疗药物依赖的过程中,只有加强对本病病因病机及病证演化规律的研究,才能找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病证特点,形成具有中医治病特色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使中医中...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主要根据张仲景的伤寒论及以叶天士为首的温病学说。伤寒论以六经辩证为主,温病学说则以卫、气、营、血辩证为主,虽然理论体系有所不同,但在临床治疗上常互有联系。中医治疗麻疹,系以温病理论为本。麻疹先驱期符合病在卫分,应该发散,可使身见微汗而皮疹透出,疹子出的透,能减轻症状,早期解热,亦可起到防止合并症的作用。麻疹已出时热势炎炎,  相似文献   

14.
小儿体质学说在我国中医中已有了较为久远的应用历史,其中的经典共性学说包括:五藏有余不足、纯阳和稚阴稚阳等都较为全面地说明了小儿体质所存在的可塑性、多变性和不足性;而其个性学说又与共性学说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在中医临床治疗过程中,形成对小儿体质个性和共性的认识,是整个治疗过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更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医儿科临床疾病的发展变化和小儿易感疾病的主要类型,对中医儿科临床疾病的预防、科学用药和辨证施治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气学说被中医学广泛运用。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门实验性或经验性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产生相应的理论学科。中医学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它在医疗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卓然自立。临床是中医学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是学术理论的生命所在;而学术是中医学取得各科成就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中最基本、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闪烁着真理的光  相似文献   

17.
<正>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深刻体会脾胃学说,对中医调治脾胃甚为重要。现就脾胃学说略加探讨,由于学识、经验有限,理解不深,贻误在所难免,供同道参考。1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中,对脾胃就有较详的论说。  相似文献   

18.
刘阳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8):251-252
五行学说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是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1]。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五行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曾真 《中国医药指南》2004,2(12):1016-1016
一、中医"气血理论"概况 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说,如:整体观念、辩证论治观念、邪正斗争观念以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等. "气血理论"或者讲"气血学说",从整体角度研究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着重揭示人体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物质性),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功能性).气血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禀受和后天吸收于自然界之清气与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20.
中药在我国沿用历史悠久,在数年不断交流融合发展中,形成了中医药自身的理论体系,在人民的健康、保健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医的科技进步与发展。中药的部分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已被研究清楚,药物的安全性与毒性研究逐步走向深入。中药在临床应用中,以其特有的疗效和相对的安全性已被人们所接受和信赖。与此同时,一些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