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口服给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特别是对婴幼儿患者,与静脉、肌内注射相比更为安全的一种用药方法,但由于婴幼儿易哭闹不安和不配合,给其喂药时容易把药液打翻,或者呕吐,甚至发生呛咳,造成给药剂量不准确,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笔者将一次性注射器和头皮针用于口服给药,经多次临床实践,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皮下注射给药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给药途径,也是护理人员最常用的技术操作项目之一。而临床中用于皮下注射的药物多为微量安瓿类药液,如乙肝疫苗、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等药物(均为1ml安瓿类药液)。在此项操作时,临床中通常是通过使用1ml注射器及41/2号针头注射药物来尽可能  相似文献   

3.
蓝秀花 《护理学报》2008,15(7):63-63
临床上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用于预防风湿热复发、治疗梅毒等,门诊注射室需经常给患者进行长效青霉素肌内注射。笔者发现,传统吸药方法因反复穿刺瓶盖易造成药液渗漏,浪费药液,且吸药后放置一定时间,药液会沉淀堵塞针头致注射失败,给患者增加再次注射痛苦。为探讨较理想的吸药方法,提高注射1次成功率,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一种实用、简便的长效青霉素吸药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体酮注射液是一种常用药物,给病人注射时常选用5 mL的注射器,但在注射时因其是油剂,注射困难,经常发生用力加压注射导致针栓与针头分离,药液外漏产生药液浪费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张娟 《全科护理》2008,(11):1024-1024
黄体酮注射液是一种常用药物,给病人注射时常选用5mL的注射器,但在注射时因其是油剂,注射困难,经常发生用力加压注射导致针栓与针头分离,药液外漏产生药液浪费的现象。我科2007年5月起使用2.5mL注射器(上海凯乐输液器厂,国食药监械(准)字2006第3150488),  相似文献   

6.
肌内注射给药为临床最为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但有很多患者在肌内注射药液后,在注射部位产生红、肿、热、痛的症状和形成大小不等的硬结,个别患者尚可形成局部无菌性脓肿,严重地影响患者的走、坐、平卧,甚至影响工作,中断治疗。  相似文献   

7.
静脉给药是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经常引起静脉药液外渗,使患者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局部皮肤苍白或暗红,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损害了患者健康并给输液工作带来困扰。为了减轻药液静脉外渗给患者带来的损害及痛苦,本文着重研究酚妥拉明湿敷治疗药液外渗的疗效(除化疗药液外渗外)。  相似文献   

8.
韩玉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2205-2205
目前医院使用注射泵配制各种不同浓度与剂量的药液,通过调节不同的泵入速度从而达到精确给药,保证治疗效果.常用的有血管活性药物、抗心律失常药及抢救药品等.药物泵入特点是短时、速效、匀速.药物的生物学效应与药液每分钟入量(ìg/min)相关.  相似文献   

9.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在各种给药途径中疗效迅速。静脉给药迅速、刺激性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瞬间遍布全身,具有起效快的优点,在挽救患者生命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在输液过程中,大量的药液从体外直接通进输液器进入人体血管、药液温度偏低常常导致患者四肢发冷,甚至麻木疼痛,  相似文献   

10.
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内组织的方法,常用于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的药物,址临床上重要的给药途径之一,但注射给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可引起疼痛,由于注射引起的疼痛常常使患者恐惧而不能配合治疗,尤其对于长期注射的患者和小儿更是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对2008年8月—2009年8月通过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1.
静脉注射药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之一,特别是静脉注射少量药液时,由于输液针的塑料管含0.4 mL的容量,注射药液完毕拔针就会造成药液浪费而影响治疗效果.如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1 mL),相当于只注射了3.33 mg(0.6 mL)的地塞米松.笔者在临床护理中,发现一种静脉注射药液避免浪费药液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眼科给药以局部用药为多,这与眼球的特殊结构,尤其与血—眼屏障的存在有直接关系。局部用药包括滴眼药、球结膜下注射、球后注射、前房内注射、玻璃体内注射等途径,而滴眼药则为眼科最常用的局部用药方法。如何延长滴眼后药液在眼部的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3.
儿童患病后,要用药物治疗。给药途径很多,有口服给药、直肠给药、注射给药,还有吸入性给药等。在诸多给药途径中,注射给药是常用方法。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患儿家长为了加速疾病康复,一点小病就要求输液。注射给药尽管有作用快、效果好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很多弊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微量注射泵(下称微泵)的应用解决了临床持续、均匀、微量给药的难题,尤其是各种报警设置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1].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微泵注射完毕报警时,注射器内仍有4 mL~6 mL药液注射不完.  相似文献   

15.
三、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是最迅速、最准确的给药方法。当病情急、重,要求速效及病人不能口服或药物不宜口服时均可注射给药。全身各处均可作注射,一般常用的是皮下、肌内及静脉注射。此处只介绍必需注意的重点,其一般操作、设备等从略。 (一)皮下注射:即将药物注入皮下组织内。常用部位为上臂外侧、大腿外侧及前侧、腹壁下部等。其注入量一般不超过2毫升,药物必须是对组织无刺激  相似文献   

16.
皮下注射是临床上最重要的给药途径之一。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传统注射方法由于进针方向由下向上刺入,注射器本身受重力下垂的因素,导致活塞下滑,使空气进入针管内,推药前必须将空气排尽,容易使药物外溢造成浪费;在注射完毕后,小剂量昂贵药液因注射器死腔问题而使药量残留,再次浪费,且药液外渗至皮下组织,加重注射疼痛。随着疼痛学的发展,疼痛护理工作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国际上已将疼痛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目前,对皮下无痛注射方法研究很多,为减轻患者注射疼痛,在传统的皮下注射方法之上,检索诸多文献结合临床实际以供参考,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局部注射疗法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发生漏药并发症的处理王道民刘辉局部注射疗法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发生漏药是指穿刺血管时扎穿,推注硬化剂出现药液外溢;或者是拔针后顺血管壁针孔药液外渗。一旦血管硬化剂漏在血管外,就会产生较麻烦的并发病———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多个微量泵同时使用时,不同的微量泵管连接顺序对微量泵给药精确性的影响,找出最合理的连接顺序,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微量注射泵进行体外模拟输入实验,以临床常用的微量泵给药速度,观察两种常用连接方式下,各微量泵采用不同的泵管连接顺序时,给药设定用量与实际用药量的差值。结果不同的微量泵管连接顺序对微量泵给药精确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泵管连接通道越靠近输出端,实际泵入药液量越接近设定量,给药越精准。结论多个微量泵同时连接同一输液通路,微量泵给药精确性因连接方式不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药物的特性,选择合理的连接顺序,可有效提高给药量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通过护士对注射药品使用中关键环节的深入了解,进一步探讨护理安全用药知识。方法:药液稀释配制、选择给药方法、观察药物反应、落实健康宣教。结果:护士在配制和使用注射用药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结论:护理人员是注射用药的直接操作者,了解药物性能、正确给药、仔细观察并做好药物健康宣教,对安全用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静脉输注药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研究表明[1],相比口服、肌内注射等给药途径,静脉注射给药更容易对患者造成伤害。用药安全涉及药品采购、储存、调剂、处方、医嘱、使用、观察等多个环节,其中与护理人员工作有关的占57.1%。从执行医嘱到实施治疗的任何环节,如出现失误都有可能引起不良事件发生。因此,护士在临床安全用药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将静脉给药路径的风险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