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型糖尿病 (DM )在发病机制上分免疫介导和特发性 ,绝大多数 1型DM是由免疫介导的胰岛 β细胞破坏造成的 ,而 2型DM发病主要为胰岛素(INS)抵抗和 (或 )INS分泌相对不足 ,在发病机制上两者不同。因此胰岛 β细胞免疫损伤的特异性指标成为区别 1型和 2型DM的重要标志。自 1990年Beakkeskov等首次证实谷氨酸脱羧酶 (GAD)为 1型DM胰岛β细胞免疫损伤的主要抗原后 ,GAD抗体 (GAD -Ab)在 1型DM预测、诊断及免疫干预治疗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成为近年来DM研究的热点问题。1 GAD的两种同工酶G…  相似文献   

2.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是由肝素类药物引起的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HIT可分为两型:最常见的为Ⅰ型,主要发生在初次使用普通肝素(UFH)治疗后的1~3d内。通常认为是由大剂量肝素引起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而导致的一种轻微的血小板减少症,属非免疫系统介导反应[1],表现为血小板计数一过性轻微减少,随着继续应用肝素治疗,血小板计数将会逐渐上升,预后多较好。Ⅱ型HIT亦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  相似文献   

3.
1型糖尿病是以胰岛 β细胞破坏为特征 ,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β细胞凋亡在其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Fas FasL系统参与 β细胞凋亡。Fas由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 (DISC)或前配体结合聚集区 (PLADS)作用途径形成三聚体来传递凋亡信号。由浸润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 (IL) 1β、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干扰素 (IFN) γ直接或间接通过诱导一氧化氮 (NO)合酶产生高浓度NO而对β细胞起破坏作用。对于 β细胞破坏机制的研究可能为 1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是指起源于希氏束以上的心动过速,按其发生机制可分为三型。 (一)折返型室上速 (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此型最常见。其由房室结内纵向分离的慢、快通道形成折返径路。常见的为慢通道前传型,而由快通道前传的非典型AVNRT少见。(2)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AVRT)。折返环包括心房、心室、房室结和房室旁道(Kent束)。可分为经房室结前传的顺向型和经旁道前传的逆向型二种,前者占90%。隐匿型预激因其旁道仅有逆向传导能力,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5.
1型糖尿病(1 型DM)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破坏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疾病.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ED)是一组以甲状腺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甲状腺自身抗体产生为共同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包括桥本病和Graves病.AITD是1型DM最常合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有关1型DM合并AITD的临床及免疫遗传学特征国内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流感是由A、B、C3个型别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77年后,每年在全球流行的流感病毒为A(H1N1)、A(H3N2)和B型.  相似文献   

7.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APS)是指由自身免疫引起的多内分泌腺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的系列综合征,可分为APS Ⅰ型和APSⅡ型.二者的疾病组成成分和发病机制有显著区别.APS Ⅰ型是由位于21号染色体上的自身免疫调节基因(AIRE)的突变导致,所以用基因检测的.方法 即可确诊,而APSⅡ型为多基因遗传病,遗传性状表...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心肌急性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由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下降、破裂和(或)糜烂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而导致,是冠心病中最为严重的类型[1]。临床上根据胸痛时心电图表现分为:ST抬高型ACS及非ST抬高型ACS,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后者主要包括非ST段抬  相似文献   

9.
斑疹伤寒     
郑昭敏 《山东医药》2000,40(12):50-50
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或莫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前者引起的称流行性斑疹伤寒 (又称虱传斑疹伤寒 ) ,由虱传播 ,临床症状重 ;由后者所致者称地方性斑疹伤寒 (又称鼠型斑疹伤寒 ) ,由蚤传播 ,多散发 ,症状经。斑疹伤寒的流行与其传媒的生态学特点密切相关。鼠型斑疹伤寒在国内大多数地区都有发生 ,与这些地区的温度、湿度适合于蚤的孳生和鼠患猖獗有关。而流行性斑疹伤寒是在多虱状态下 ,由于虱在人群间转移而显示集体发病。由于卫生状况的普遍改善 ,虱子已少见 ,故目前流行性斑疹伤寒发病很少。1 病原学病原为普氏和莫氏立克…  相似文献   

10.
Ⅰ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世界人类常见病和致死的重要原因。据报道在欧美某些白人中Ⅰ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平均每年为4.7~39.5/10万,累积发病率(20年)为142~573/10万。目前人们对Ⅰ型糖尿病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过去10年中积累的证据表明Ⅰ型糖尿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由遗传所决定的(可能由环境因素所触发的)破坏性的自身免疫机制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赵翠芬 《山东医药》2000,40(20):57-58
肺血管结构重建在肺高压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内皮血管肽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 PDGF)在肺血管结构重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综述如下。1 内皮血管肽与肺血管结构重建肺血管结构重建以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大、无肌型动脉肌型化为特点。正常情况下平滑肌细胞 ( SMC)处于收缩表型和静止状态 ,通过细胞收缩维持血管张力 ,但在各种刺激因素和生长因子作用下 ,平滑肌细胞由收缩表型转变为合成表型和增殖状态 ,导致血管壁增厚 [1 ]。1.1 内皮素与肺血管结构重建 内皮素 ( ET)由 2 1个氨基酸组成 ,是目前所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糖尿病(DM)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其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1型DM(T1DM)和2型DM(T2DM)都伴随着进行性β细胞死亡。T1DM是由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免疫攻击β细胞引起β细胞进行性死亡,多基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T2DM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包括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性的β细胞衰竭〔1〕,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缺陷是其  相似文献   

13.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早期胃癌定义为垂直方向的浸润不超过粘膜下层而无论有无转移的胃癌,即早期胃癌 =粘膜癌 (M癌 )+粘膜下层癌 (SM癌 )[1]。   进一步的细分类, SM癌可按 SM层 3等分而分为 SM1、 SM2、 SM3癌,且浸润在 300μ m以内的 SM1癌称为 SM1a、超过 300μ m的 SM1癌称为 SM1b[2, 3]。   内镜下早期胃癌可分为 (肉眼分类 )Ⅰ型 (隆起型 )、Ⅱ型 (平坦型 )、Ⅲ型 (陷凹型 )共 3型。其中Ⅱ型可进一步细分为Ⅱ a型 (平坦隆起 )、Ⅱ b型 (平坦 )、Ⅱ c型 (平坦凹陷 )共 3型。   早期胃癌的诊断尤其是浸润深度的诊断要通过 X线气钡双重…  相似文献   

14.
王海南 《肝脏》1999,4(2):94-95
近年来,随着肝纤维化机制的逐步阐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细胞外基质分解酶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以活性中心存在Zn~(2 )为特征的MMP基因家族的新分子不断被发现。本文就肝脏中已知的MMP种类及其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一、MMP (一)MMP的类型和结构 MMP是以细胞外基质蛋白为主要底物的一组金属依赖性蛋白酶的总称。近年,数种具有跨膜结构的MMP(membrane-type MMP, MT-MMP)被发现,因而现在主张根据基因结构特征分类。 MMP的基因基本结构由信号肽、前肽、酶活性部位、铰链、血红蛋白结合蛋白类似物5个区域组成,根据与细胞内酶活性有关的弗林蛋白酶识别部位(RXKR)的有无,大致可分成2类,即RXKR型和非RXKR型。前者包括有跨膜结构的4种MT-MMP和无跨膜结构的MMP-11。后者现已分出三型12种,MMP-7(基质溶解素)属短小型,MMP-2、MMP-9属纤维连接蛋白型,最早发现的MMP-1为MMP基本型。 (二)MMP-1、MMP-13 MMP-1是间质型胶原酶,MMP-13又称胶原酶3,可特异性地分解Ⅰ、Ⅱ、Ⅲ型胶原。潜在型MMP-1经纤维蛋白溶酶等丝氨酸蛋白水解酶的限定分解和自身的媒触反应转变为中间活性型,再在MMP-3的作用下而变为活性型MMP-1。MMP-1、MMP-3基因表达的控  相似文献   

15.
暴发性1型糖尿病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型糖尿病是以胰岛β细胞进行性破坏为特征,根据有无自身免疫反应分为1A型和1B型.暴发性1型糖尿病(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以急骤起病、胰酶升高并缺乏胰岛相关抗体为特征[1],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的分型诊断方案,此型被归入1B型糖尿病的范畴.该病在日本人发现较多,而中国人报道较少,其中最早的病例是一位移居日本的31岁福建籍妇女[2].现报道一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 1,PAI 1)是纤溶系统的主要调节因子 ,与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结合后 ,迅速失活而发挥抗纤溶作用。故可减少纤维蛋白降解 ,引起纤维蛋白聚集 ,保持人体正常血液中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一、PAI 1的生物学特点和影响因素PAI 1是一种单链糖蛋白 ,分子量 5 2 0 0 0 ,含 379个氨基酸。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再进入细胞间质和血液循环。初释放时有活性 ,为活化型 ,很快衰减为无活性的潜在型。循环中的PAI 1与一种黏附蛋白 玻璃连接蛋白(vitronectin ,VN)结合 ,后者可稳定…  相似文献   

17.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慢性肝损伤疾病,目前认为多由自身肝细胞抗原诱发的免疫耐受丧失引起.目前按自身抗原类型主要分为1型和2型AIH,而2型AIH的自身抗原比较特异.近年来,针对2型AIH的小鼠模型日渐成熟,特别是转基因模型的日趋完善,为该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助力,本文着重介绍近几年来几种较成功的小鼠AIH的模型.  相似文献   

18.
近来一氧化氮(NO)在骨质疏松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NO是由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左旋精氨酸(L-Arg)脱胍基而产生的,目前,已证实骨组织中存在内皮型NOS(eNOS)及诱生型NOS(iNOS),多种细胞因子可影响NOS活性。我们于2003年1~12月观察以硝酸甘油为外源性NO供体,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BMD)、股骨干重、灰重及灰分钙含量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NO供体类药物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1型糖尿病(DM)发病率呈全球上升趋势,在北美和欧洲每300人中就有1人患1型DM[1],而1型DM多为儿童和青少年,我们就细胞因子(cytokines,CK)致1型DM β细胞凋亡机制及其新的防治措施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20.
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再障 )是一种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引起的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造血系统疾病。近年来 ,国内已陆续报道抗 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 (简称抗 T细胞单抗 )治疗再障 ,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院应用抗 T细胞单抗 ( CD3 ,由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室提供 )治疗再障 1 2例 ,临床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1 2例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1 7~ 63岁。病程 1个月~ 1 0年。重型再障 型 ( SAA- ) 2例 , 型 ( SAA- ) 1例 ,慢性再障 ( CAA) 8例 ,纯红再障 ( PRCA) 1例。 1 2例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