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名字性别倾向(男性化,中性化,女性化)及其与个体性别的符合度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以及性别角色评价的中介作用。方法:实验均为2×2×3混合设计。实验一采用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考察名字-性别组合在内隐层面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实验二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人际吸引力量表考察影响机制。结果:名字能激活性别刻板印象,总体而言,具有中性名的个体人际吸引力最高,名字符合性别预期的个体人际吸引力较高,当名字与性别不匹配时,取女性名的男性人际吸引力最低。性别角色评价的双性化程度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名字性别倾向通过知觉者的性别角色评价影响个体的人际吸引力,拥有中性名的个体被认为兼具较高男性和女性特质,因此人际吸引力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8岁儿童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的特点及其与性别图式的关系。方法:使用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量表及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对349名儿童的父亲和母亲进行调查。结果:①3~8岁儿童父亲和母亲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得分均显著高于量表计分中位数,并且父亲和母亲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女孩父亲和母亲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得分均显著高于男孩父亲和母亲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得分;③不同年龄儿童的父亲和母亲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得分之间无显著差异;④性别图式化父母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得分显著低于性别非图式化父母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得分。结论:整体而言,父母倾向持有非传统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但他们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因儿童性别和自身性别图式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性别图式在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注意偏好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方法:从山东某高校抽取88名大学生,根据Bem性别角色量表筛选出性别图式化个体43人,非图式化个体34人,对比两组被试在点探测注意搜索任务中对性别刻板一致信息和不一致信息的注意偏好.结果:与性别刻板不一致信息相比,性别图式化个体更倾向于注意性别刻板一致信息;非图式化个体对性别刻板一致信息和不一致信息的注意偏好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性别图式化个体对性别刻板有关信息的注意偏好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而非图式化个体对性别刻板有关信息的注意偏好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即性别图式在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注意偏好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在大学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双性化占33.1%、未分化占29.0%、女性化占20.4%、男性化占17.5%。大学生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13.647,26.957;P<0.05),在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上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处于中等水平,应该弱化其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以促使其更好地就业。  相似文献   

5.
单亲家庭及单亲家长性别对高中生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非单亲家庭和单亲家庭子女性别角色定位的差异及单亲家长性别对子女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定额抽样抽取北京市区1197名高中生,以班为单位集体填答《Bem性别角色量表》和基本资料调查表.结果 ①单亲家庭子女的性别角色错乱者显著多于在非单亲家庭的子女,性别角色未分化者则是非单亲家庭子女更多;②单亲母亲家庭子女出现性别角色错乱百分比高于单亲父亲家庭的子女;③单亲母亲家庭子女性别角色未分化百分比显著低于单亲父亲家庭子女.结论 单亲家庭和单亲家长的性别与子女性别角色定位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6.
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采用性别角色形容词评定量表,检验中国人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方法:根据339名被试对性别角色形容词评定量表、自我和谐量表、行为抑制量表和SCL-90的评定,比较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结果:男性化和女性化特点都与心身症状、行为抑制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双性化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最低,其次是女陆化和未分化个体,最好的是男性化个体。结论:双性化个体的心理社会适直水平低于性别角色刻板化的个体.尤以男性化个体适应水平最高。但由于形容词评定方式的限制,本研究中男性化与女性化特点与问卷评定的结果存在混淆。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选取的46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在大学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类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7%、23.2%、25.6%、26.5%;2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安全感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双性化个体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个体(F=12.600,P0.01);3大学生性别角色男、女正性量表得分与安全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7和0.15,P0.01)。结论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个体的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和谐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性别角色与人际和谐性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人际和谐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大连某高校19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4种不同的性别特质类型,并且在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男性量袁得分、女性量袁得分与人际和谐性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1=-0.357,P〈O.01,r2=-0.282,P〈0.01);双性化者与未分化者人际和谐性有显著差异。结论双性化个体在人际和谐性上明显优于其他个体,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9.
王晓炜 《校园心理》2014,(3):173-175
<正>性别角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总结了性别角色的主要理论流派,介绍了国内外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就当前性别角色的研究现状作简要分析和评价。1概念界定1.1性别:性别是指根据人的性生理特征而划分的"男性"或"女性"两大类别。这是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1.2性别角色:"角色"指表演者所扮演的角色。"角色"一词在社会范围中的应用来源于戏剧表演当中的专业用语。所以,男性性别角色和女性性别角色就好像是男性表演者和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性别、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对34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女大学生中属于双性化的比例显著高于男大学生;②大学生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得分;③男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④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对男性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刻板印象强于对女性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刻板印象,且男大学生对男女两性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刻板印象强于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