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周琦  刘树民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2):4346-4350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基于对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系列尿酸转运体,并提出了"尿酸转运体组"的概念。按照功能不同可分为重吸收相关蛋白、排泄相关蛋白和骨架蛋白。目前,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主要分为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由于尿酸排泄在高尿酸血症的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尿酸转运体组"为分子靶点开发具有作用机制明确的中药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文将从"尿酸转运体组"角度,对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五味子颗粒联合CAF化疗方案对乳腺癌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对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影响。方法将68例乳腺癌MRP阳性表达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CAF化疗方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五味子颗粒联合CAF化疗方案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化疗效果、生存情况、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MRP逆转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MRP水平接近,研究组患者治疗后M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增高,组间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逆转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味子颗粒联合CAF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MRP阳性表达患者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MRP诱导的肿瘤多药耐药性的逆转效果。  相似文献   

3.
腋臭症是临床常见病,其症状对患者无直接损伤,但其产生的气味严重影响患者日常人际交往,严重者甚至影响心理健康,本文复习近年来腋臭症发病机制文献,从病因及发病机制角度出发,发现腋臭的味道主要是由尸胺和腐胺所产生,其病因主要与遗传、内分泌、汗腺组织等直接相关,腋臭相关基因ABCC11和ABCC11基因编码的多药耐药相关蛋白8(MRP8)的炎症和内化双重作用可能是腋臭产生的原因,性激素、顶泌汗腺和载脂蛋白D(ApolipoproteinD,ApoD),可能是腋臭发生的重要相关生物条件。对腋臭症发病机制研究可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及新靶点,对腋臭症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肾、肝及肠道等器官上分布的药物转运体,阐述相关转运体在药物排泄过程中的作用及基于转运体影响药物排泄的各种因素。方法 查阅转运体与药物排泄的相关文献。结果 药物转运体与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密切相关;疾病、性别及种属等多种因素能够影响药物转运体的表达及其底物药物的排泄。结论 深入了解药物排泄中转运体的作用机制,对防范临床联合用药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肠道上分布的药物转运体,阐述相关转运体在药物吸收过程中的作用,并介绍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吸收产生的影响。方法 查阅转运体与药物吸收的相关文献。结果 药物转运体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密切相关;食物、果汁、药用辅料以及基因多态性都影响药物转运体对药物的吸收。结论 深入了解转运体在吸收中的作用,对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避免临床药物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药耐药(MDR)是导致胃癌化疗失败和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中药作为天然的MDR逆转剂已经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现从中药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的相关机制出发,总结国内外中药有效成分逆转胃癌多药耐药作用研究进展,期望对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陶娟  胡军  梁运升  覃勇娟  张海添 《光明中医》2023,(18):3670-3673
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乳腺癌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化疗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但大多数的化疗药物有着明显毒副反应。骨髓抑制就是乳腺癌化疗中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化疗进程,还会影响患者的预后、转归及生活质量。如何防治乳腺癌化疗相关骨髓抑制是目前值得探索的话题。此文主要对乳腺癌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的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榄香烯对荷瘤鼠化疗后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榄香烯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以H22荷瘤C57BL/6小鼠为模型,系统地研究榄香烯对化疗荷瘤鼠瘤重和脾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榄香烯对荷瘤鼠化疗所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具有明显的恢复作用,可显著提高化疗荷瘤鼠T细胞转化能力,明显促进化疗荷瘤鼠IL-2产生能力;并能协同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提高疗效。结论:该结果对临床联合应用榄香烯与化疗药物进行抗肿瘤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茯苓多糖(PPC)对大鼠慢性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肾脏尿酸相关转运体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rOAT1)、尿酸转运体1(rURAT1),以及肌酐相关转运体有机阳离子转运体2(rOCT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苯溴马隆组、茯苓多糖(PPC)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采用氧嗪酸钾+乙胺丁醇复制大鼠慢性高尿酸血症模型,从第3周开始给予治疗药物。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大鼠血清和尿液中尿酸和肌酐含量,测定肝脏黄嘌呤氧化酶(XOD)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技术考察相关转运体的表达。采用HE染色法进行肾脏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模型组大鼠血尿酸(SUA)水平升高,尿尿酸(UUA)排泄减少,肌酐排泄减少,肾脏rURAT1表达增加,rOAT1表达减少,rOCT2表达减少,肾组织出现轻微的肾小管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退化。PPC组随剂量增加,SUA水平较模型组下降,UUA排泄增加,尿酸排泄分数增加,肌酐排泄增加,肾小管病理变化有所缓解,肾脏rURAT1表达减少,rOAT1表达增加,rOCT2表达增加。结论:PPC具有明显的抗高尿酸血症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rOAT1的表达、下调r URAT1的表达,从而增加了尿酸的排泄。  相似文献   

10.
蛋白磷酸酶1和2A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综述国内外对于蛋白磷酸酶(PP)1和2A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参阅相关文献,对PP1和PP2A抑制剂的结构类型、药理作用、构效关系研究进行归纳和综述。结果与讨论需进一步认清PP1和PP2A生理、药理学机制,了解其抑制剂的作用原理及特点,为设计新的、高活性的化合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