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依折麦布对兔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依折麦布对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24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依折麦布干预组,每组8只.对照组喂普通饲料,模型组喂高胆固醇饲料(高胆固醇饲料由普通饲料加2%胆固醇配制),依折麦布干预组在高胆固醇饲料中加入5 mg·kg~(-1)·d~(-1)依折麦布,连续饲喂12 w,以镜下见到内膜增生和明显的脂斑突起作为模型制备成功的标志.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油红O染色和高效液相色谱观察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脂质蓄积情况,RT-PCR检测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脂质代谢相关基因CD36、周脂素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mRNA的变化;western-blot观察细胞膜ABCA1、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α,PKCα)蛋白表达;PepTag~(R) Assay法检测细胞膜PKC活性.结果 依折麦布可使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区内膜变薄、脂质蓄积减少进而逆转斑块的演进;相对于50 μg/ml oxLDL处理24 h的新西兰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3 μmol/L依折麦布可有效逆转oxLDL诱导的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使细胞内CE/TC比值降至39.6%.依折麦布可显著下调平滑肌细胞CD36、perilipin和PKCα的表达,上调胞膜ABCA1的表达.3 μmol/L依折麦布可下调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胞膜PKC活性至基线附近.结论 依折麦布可能通过对PKC/CD36/ perilipin/ ABCA1这些脂质蓄积调控子的影响,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在体外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IVUS-VH)分析依折麦布辛伐他汀对粥样硬化斑块逆转作用的精确性。方法选取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21只,随机选择7只普通饲料喂养为对照组,另外14只喂饲致动脉粥样硬化饲料2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球囊拉伤术,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组,每组7只,继续喂饲致动脉粥样硬化饲料10周。喂养第12周后,进行IVUS-VH,并与组织学结果对照检测成像效果。结果 21只白兔共分析了325个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IVUS-VH对薄帽纤维斑块的敏感性是91.7%,纤维斑块敏感性是81.3%,致病性内膜增生的敏感性是82.7%。相关分析显示,病理组织学与IVUS-VH在斑块成分分析方面,纤维组织(r=0.845),纤维脂肪组织(r=0.785),钙化组织(r=0.792),坏死核心(r=0.731)均明显相关(P<0.01)。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组斑块直径、斑块厚度、内膜中层厚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US-VH对易损斑块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可以用来评价依折麦布辛伐他汀对粥样硬化斑块的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IGF-1组及阳性对照(辛伐他汀)组。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及腹主动脉球囊拉伤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2周后腹腔静脉取血并检测血脂,取腹主动脉并用Tunel法检测血管壁平滑肌凋亡细胞。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脂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组血脂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IGF-1组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辛伐他汀组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 IGF-1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并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晚期维持斑块稳定性,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 25只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球囊拉伤及1%胆固醇饲料喂养建立腹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于建模后第4、6、8、10、12周末随机选取5只实验兔行安乐死,取腹主动脉组织脱水,包埋制石蜡切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小鼠抗兔巨噬细胞抗体11、ICAM-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 从4周到12周,斑块体积逐渐增大,巨噬细胞数量、ICAM-1与VCAM-1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通过HE染色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标记,第8周斑块内可见新生血管出现,并且新生血管的数量在第10周与第12周逐渐增多。相关性分析显示ICAM-1与VCAM-1的表达与斑块内的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结论 ICAM-1、VCAM-1与斑块内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它们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和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内巨噬细胞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他汀类药物稳定AS斑块的机制。方法: 24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高胆固醇血症组(n=16)。16只高胆固血症组的家兔喂饲高胆固醇饲料2周后,进行颈总动脉内膜球囊拉伤术,术后再随机等分为AS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5 mg/(kg·d)],两组均继续喂饲高胆固醇饲料10周。喂养第12周时处死动物,取颈总动脉进行石蜡切片,用酶标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脂质和脂蛋白;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AS的进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浸润和SMA在斑块处的表达。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浓度明显低于AS模型组(P<0.01),颈总动脉内膜的厚度较AS模型组显著变薄[(0.49±0.072) vs.(0.66±0.08) mm,P<0.05]。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结果示,阿托伐他汀组血管壁中巨噬细胞的数量显著较模型组减少(P<0.05)而SMA的表达较AS模型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AS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浸润并增强SMA的表达,而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组织因子(TF)表达和活性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高胆固醇喂养和动脉内膜剥脱术制作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两组①不接受治疗(对照组);②辛伐他汀治疗(辛伐他汀治疗组,每日10 mg/kg体重).免疫组化和双染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TF在斑块中的分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TF抗原含量;底物发色法测定斑块TF活性.结果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所有细胞类型均有TF的表达,其中巨噬细胞是TF的主要来源.辛伐他汀治疗可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数量,还可增加成熟型平滑肌细胞的数量,同时明显减少斑块内TF的表达及活性(P<0.01).结论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TF的表达及活性是辛伐他汀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月见草油复方制剂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血脂及主动脉壁病变的影响。复方制剂中含有月见草油中提取的高浓度γ-亚麻酸、当归提取物及穿山龙总皂甙等成份,将此药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g一次性喂饲大耳白兔,16周后可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显著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1),并抑制主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增生及泡沫细胞形成。提示月见草油复方制剂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SIRT6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程进展的机制。方法 本实验时间为2022年1—10月。动物实验:将10只SPF级野生型雄性C57BL小鼠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10只雄性ApoE-/-小鼠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剩余10只雄性ApoE-/-小鼠作为动脉粥样硬化+SIRT6-/-组。对照组小鼠采用普通饲料喂养16周。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动脉粥样硬化+SIRT6-/-组小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6周以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此外,动脉粥样硬化+SIRT6-/-组小鼠采用CreLoxP方法构建巨噬细胞特异性SIRT6缺陷模型。采用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组织中SIRT6、IL-3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组织中CD31表达情况。细胞实验:取对数生长期的巨噬细胞RAW 264.7,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组[采用50μg/ml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干预24 h]、动脉粥样硬化+Ad-SIRT6组(转染腺病毒Ad-SIRT6,24 h后用50μg/ml的ox-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实验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脂、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动脉粥样斑块内VEGF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他汀组和高剂量他汀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后3组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4w后行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组不加其他处理,低剂量他汀组予5 mg/(kg.d),高剂量他汀组予10 mg/(kg.d)。分别于0w、6w和12w检测各组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12w后行腹主动脉HE染色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检测斑块内VEGF蛋白和VEGF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低剂量他汀组、高剂量他汀组在6w和12w的血LDL-C、TG、TC、VEGF均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他汀组血LDL-C、TG、TC、VEGF在第6w和12w有明显降低,但高剂量他汀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同时,他汀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VEGF蛋白和mRNA表达均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血脂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还可下调AS斑块内VEGF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tein-1,MCP-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情况,以含胆固醇饲料复制家兔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用P末端标记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寡核苷酸探针检测斑块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AN的表达,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的斑块平滑肌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斑块组织细胞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结果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织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的积分光密度值(4.15)为对照组(0.38)的10.7倍。培养的斑块平滑肌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含量(10.0±0.8g/L)明显高于正常平滑肌细胞条件培养基(7.0±0.7g/L)和非条件培养基(6.4±0.7g/L),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发现,斑块中的内皮细胞、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和增殖的平滑肌细胞均不同程度地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以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表达最强。此结果提示在高脂血症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细胞处于相当活跃状态,均能产生和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手术结扎或血管内栓塞技术,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锁骨下动脉盗血模型。方法取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3.0~3.5kg),随机分为普通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结扎组和高脂饮食栓塞组,每组8只。高脂饮食配方为89%基础饲料+1%胆固醇+5%蛋黄+5%猪油,持续喂养12周。确定动脉粥样硬化通过病理检查,显示高脂饮食兔的主动脉弓和颈总动脉分叉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通过结扎兔右侧锁骨下动脉或血管内栓塞左侧锁骨下动脉,模拟临床上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的锁骨下动脉盗血患者的前、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①高脂饮食结扎组造模前循环时间长于普通饮食组,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循环时间分别为(6.68±0.07)、(6.56±0.07)S,t=3.429,P〈0.01;但与高脂饮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则长于普通饮食组,亦长于高脂饮食组,循环时间分别为(7.80±0.11)、(6.56±0.07)、(6.71±0.08)s,均P〈0.01。②右侧椎动脉造影显示高脂饮食栓塞组造模后,右侧椎动脉循环时间、普通饮食组及高脂饮食组循环时间分别为(7.83±0.10)、(6.60±0.08)、(6.75±0.05)S,均P〈0.01。结论该模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模拟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锁骨下动脉盗血时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IL-1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2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进一步了解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机制.方法 1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6只.对照组喂食基础饲料,模型组喂食高脂饲料,干预组喂食高脂饲料加阿托伐他汀5 mg/(kg·d),饲养时间均为12周.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水平,采用选择性沉淀法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7、IL-10和MMP-12水平.HE染色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内膜厚度、内膜/中膜比、斑块面积及斑块比例.结果 干预组血清TC、TG、LDL-C水平以及IL-17和MMP-12表达水平均显著性低于模型组(P均<0.05),但仍略高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干预组血清IL-10水平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P均<0.05).干预组内膜厚度、内膜/中膜比、斑块面积和斑块比例均较模型组显著性降低(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斑块比例与IL-17(r =0.847,P=0.001)和MMP-12(r=0.839,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与IL-10呈显著负相关(r=-0.794,P=0.002);IL-17与MMP-12呈显著正相关(r=0.709,P =0.001),与IL-10呈显著负相关(r=-0.738,P<0.001),MMP-12与IL-10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63,P=0.015).结论 IL-17和MMP-12水平增高以及IL-10水平降低说明炎性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病理学作用.阿托伐他汀除降脂作用外,还可能通过减少IL-17和MMP-12以及增加IL-10的表达,降低动脉慢性炎症反应程度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兔髂动脉分泌和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抑制物-1(TIMP-1)的影响。方法:20只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6只)、病理对照组(球囊和高脂饮食,8只)和葛根素组(球囊、高脂饮食和葛根素,8只)。球囊损伤后4周处死,取一侧病变髂动脉做病理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MMP-9和TIMP-1的蛋白表达;取另一侧病变髂动脉抽提总RNA应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MMP-9和TIMP-1 mRNA的表达。结果:兔动脉粥样斑块MMP-9 mRNA(mRNA/GAP—DH mRNA)表达: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葛根素组的分别为0.81±0.17,1.52±0.24,1.03±0.19,病理对照组、葛根素组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而葛根素组的较病理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上述三组的TIMP—1 mRNA的表达依次为1.44±0.14,2.63±0.16,2.67±0.12,病理对照组与葛根素组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但病理对照组与葛根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葛根素抑制MMP-9蛋白质表达(P〈0.05),但对TIMP-1蛋白质的表达无影响。结论:葛根素可能是通过调节兔动脉粥样斑块分泌MMP-9途径发挥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通过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检查粥样硬化斑块.评价IVUS在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只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两组,每组10只。一组单纯喂养高脂饲料;另一组除喂养高脂饲料外,4周时行腹主动脉内膜损伤术。12周后行IVUS检查,标记斑块远端、近端图像。观察病变处内中膜厚度.并通过病理检查评价IVUS效果。通过病理切片.生物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处理,分别测量两组兔斑块厚度,并与IVUS结果相比较.同时比较不同方法观察到的斑块性质。结果高脂饲料加内膜损伤组(8只)12周时斑块厚度明显高于纯高脂组(8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1.286±124.732)μm vs.(240.029±73.528)μm,P〈0.05]。IVUS显示所有兔子(16只)的斑块厚度为(412.7±165.8)μm,病理为(360.2±98.1)μ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斑块性质的判断,两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脉内膜损伤加高脂饮食的方式来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模型是可行的、实用的。IVUS对血管斑块性质的界定及厚度的测量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普通饮食)、模型对照组〔n=13,维生素D3(VD3)+高脂饮食〕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n=13,VD3+高脂饮食和阿托伐他汀)。14周后处死大鼠,取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HE染色观察主动脉壁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斑块内HO-1及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清脂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斑块内HO-1阳性细胞面积/扫描面积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16±2.05)(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4.26±3.04)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16.20±2.33)(P<0.05)];模型对照组HO-1 mRNA的表达(0.998±0.019)较正常对照组(0.478±0.018)明显升高(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572±0.015)较模型对照组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上调HO-1的表达而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心端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9只)、高脂饮食组(11只)、阿托伐他汀组(10只)。后两组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建立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至第9周始,高脂饮食组同时服用1.5mg·kg^-1·d^-1淀粉,阿托伐他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5mg·kg^-1·d^-1。处死兔后,对主动脉大体标本进行观察,发现内膜增生合并粥样斑块形成者视为模型建立成功。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斑块近心端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阳性面积百分率以及MMP-9的表达。结果 ①高脂饮食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主动脉可见新生内膜形成,内一中膜厚度比值分别为1.41±0.34、0.63±0.12。②斑块中巨噬细胞分布部位正是MMP-9阳性表达区域,均聚集于斑块近心端。高脂饮食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主动脉斑块近心端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6.5±4.3)%、(12.4±1.5)%,MMP-9吸光度(A值)分别为0.081±0.014、0.022±0.0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高脂饮食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平滑肌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47.2±12.3)%、(50.4±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及MMP-9表达主要位于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心端,阿托伐他汀能显著减少此区域巨噬细胞聚集及MMP-9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普伐他汀治疗对其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0例,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A组)和非药物干预组(B组).A组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普伐他汀20 ng,1次/日,疗程16周.B组则采用物理治疗如控制饮食、体育锻炼、减轻体重等方法.干预8周后观察血脂及血浆hs-CRP的变化,8周、16周后复查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8周后A组血脂、hs-CRP水平较前明显下降(P<0.01),且低于B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明显变化,16周后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变小,且易损斑块减少.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中不仅有降脂作用,还可以降低血浆hs-CRP水平,具有抗炎、稳定斑块及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动脉硬化兔模型腹主动脉弹性,探讨其与高脂血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高胆固醇组12只、高蛋氨酸组12只。应用ATL HD1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以上2组免腹主动脉弹性,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光镜和电镜)、血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测定。结果①实验第4周末2组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高胆固醇组血脂水平明显升高(P〈0.05),高蛋氨酸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②8周末高胆固醇组和高蛋氨酸组腹主动脉弹性减低(P〈0.05)。结论高脂血症与高同型半胱氨酸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分别与动脉硬化呈正相关,胆固醇浓度与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无显著相关;动脉弹性的变化发生于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之前。  相似文献   

19.
1目的:观察高棕榈酸饮食对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血脂、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斑块中胶原含量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6~8周龄雄性Apo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棕榈酸饮食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普通小鼠饲料和含5%棕榈酸的饮食,连续喂养12周。用比色法检测血脂和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主动脉根部连续石蜡切片,Masson染色检测斑块内胶原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结果:两组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高棕榈酸饮食组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显著升高,主动脉斑块内胶原含量显著降低,主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高棕榈酸饮食能够升高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斑块内胶原含量,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关系。方法纳入EH患者404例,根据是否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分为斑块组(n=235)和无斑块组(n=169),对两组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斑块性质(分为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斑块)进行比较,并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压、血脂、血糖、FIB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斑块组FIB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无斑块组[FIB:(3.92±2.82)g/L vs.(3.23±1.62)g/L,P=0.032;LDL-C:(3.23±0.91)mmol/L vs.(2.95±0.82)mmol/L,P=0.047],而HDL-C低于无斑块组[(1.17±0.31)mmol/L vs.(1.25±0.35)mmol/L,P=0.021);②软斑块组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混合斑块[(4.18±2.89)g/L vs.(3.84±2.16) g/L,P<0.05]和硬斑块[(4.18±2.89)g/L vs.(3.69±2.21)g/L,P<0.05],混合斑块与硬斑块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③高FIB血症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软斑块比例均显著高于FIB正常者(74.7%vs.42.9%,P<0.05;32.5%vs.8.1%,P<0.05);④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FIB水平、LDL-C与颈动脉斑块成正相关,HDL-C与颈动脉斑块成负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FIB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尤其是软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