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李芬 《西部医学》2016,28(11):1540-1544+1548
目的 探讨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提高病理诊断质量,规范临床治疗。方法 复习16例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常见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基本构成、大体皮损及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点,探讨病理诊断和诊断要点。结果16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5例,男女比2.2∶1,中位年龄52.5岁。病程2月~16年不等,临床皮损形态多样且无特异性。病理诊断为非肿瘤性的皮肤淋巴细胞浸润3例,淋巴瘤13例包括蕈样霉菌病4例、淋巴瘤样丘疹病3例、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累及皮肤1例、皮肤NK/T细胞淋巴瘤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10例行EBER1/2原位杂交检测,仅1例皮肤NK/T细胞淋巴瘤阳性。9例行TCRγ基因或IgH/IgK受体基因重排分析,蕈样霉菌病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检出克隆性重排。结论 本组皮肤淋巴组织增生病变中,T细胞淋巴瘤居多,以蕈样霉菌病最为常见;与EB病毒关系不密切;诊断与鉴别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克隆及多克隆抗体进行ABC法检查24例经石蜡包埋的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切片的各型淋巴瘤及其他细胞。结果显示:石蜡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病理组织诊断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肤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类型,加深对皮肤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对1984-2000年间诊断的皮肤淋巴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情况,按WHO新的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分类。结杲:共诊断皮肤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4例,占结外淋巴瘤的6%。组织学类型中,蕈样肉芽肿3例,滤泡性淋巴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B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1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皮肤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复杂多样,需与皮肤良性淋巴组织增生与非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鉴别。临床、组织学、免疫组化相结合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必要,对于难以鉴别的病例,需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B细胞淋巴瘤累及结外部位常见是胃肠道 ,其次是皮肤 . 淋巴瘤累及皮肤分为原发和继发 . 原发皮肤淋巴瘤以 T 细胞来源为主 ,而继发皮肤淋巴瘤少见 T 细胞来源 ,大部分为 B 细胞来源 ,常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经典亚型 ,比如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 )和滤泡型淋巴瘤[1] . 我们报道 1 例 DL-BCL 治疗过程中出现继发皮肤浸润 ,结合相关文献复习 ,以期提高认识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在儿童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对6例儿童皮肤细胞淋巴瘤患的临床:皮肤改变、内脏侵犯情况;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血生化、T细胞亚类、骨髓常规、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儿科CTCL患以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多种多样,起病急、进展快、预后不良,且病变复杂,极易误诊。结论早期取皮肤活检并做免疫组化染色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鼻腔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鼻腔淋巴瘤相对特异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病理证实的鼻腔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结果:12例鼻腔淋巴瘤病理上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NHL),其中10例为NK/T细胞淋巴瘤,2例为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CT显示鼻腔淋巴瘤多发生于鼻腔前部外侧壁,主要累及中下鼻甲,肿块多沿鼻甲形状蔓延生长;10例发生于单侧,2例发生于双侧;10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增强扫描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鼻前庭皮肤受累8例;骨质破坏6例,NK/T细胞淋巴瘤中6例未见明显骨质破坏,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鼻甲及钩突骨质部分吸收;鼻窦受累9例。结论:CT发现单侧鼻腔前部肿物,主要位于中下鼻甲,密度均匀,鼻前庭皮肤受侵,应考虑鼻腔淋巴瘤的可能。CT能直接全面地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及程度,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硼替佐米治疗γ/δT细胞淋巴瘤的效果。方法:分析总结1例γ/δ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此疾病的特征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γ/δ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是少见血液病,临床表现危重,死亡率高,目前治疗效果不佳。采用硼替佐米可以缓解临床症状。结论:针对γ/δ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硼替佐米可以发挥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8.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是淋巴细胞增殖紊乱性疾病,与人类T细胞淋巴病毒I型感染有关,常伴皮肤损害,但以皮肤损害为唯一特征者则罕见。本文报道1例仅皮肤受累的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无异常细胞,淋巴结亦无受累。局部应用电子束照射后(每个结节给予总量20G y)结节完全消散。为测定皮肤上是否有残存的淋巴细胞,作者应用PCR技术检测克隆T细胞受体γ基因重组,照射前取结节部位样本显示一个重组带,照射后同一部位取材并取外周血,结果为阴性。提示这种方法可有效评价治疗效果且可用于淋巴瘤早期复发的监测。1例罕见成人皮肤型T细…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细胞来源的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INHL)在临床特征、内镜表现、诊断及治疗、预后方面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0年12月间明确诊断的PINHL病例,分别统计B细胞来源与T细胞来源的PINHL在临床
表现、内镜表现、诊断治疗,并随访预后。结果共纳入PINHL 85 例,中位年龄52 岁,男女比例为3.05∶1,B细胞来源58 例
(68.2%),T细胞来源27例(31.8%)。T细胞淋巴瘤较B细胞淋巴瘤具有发病年龄小(32岁vs 56岁,P<0.01);发热、便血、腹泻、盗
汗多(P<0.05);病变以多部位弥漫性分布和肠镜下以溃疡及溃疡浸润性表现为主;确诊时间长(4月vs 2月,P<0.01);误诊率高
(16/27 vs 12/58,P<0.01);预后差等特点;且T细胞淋巴瘤以结外NK/T淋巴瘤为主。结论我院PINHL中,T细胞来源淋巴瘤比
例高,发病年龄更早,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总体预后差,病理分型以结外NK/T淋巴瘤为主。
  相似文献   

10.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明胶凝集颗粒试验对801份血清(包括正常成年人和病人以及在形态上具有典型曲核白血病细胞的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了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HTLV-1)抗体的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此结果表明福建省尚未发现在病因上有与HTLV-1病毒相关的T细胞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1.
Richter''s综合征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ichter's综合征是一类淋巴造血系统少见的综合征.由一种细胞类型的白血病转化/并发为另一种细胞类型的淋巴瘤,即经典型Richter's综合征;进一步认为由一种细胞的白血病/淋巴瘤转化/并发为另一种细胞的淋巴瘤/白血病或白血病转化/并发霍奇金氏淋巴瘤,均为广义的Richter's综合征;而且后者又被称为变异型Richter's综合征.该综合征国内报道极少,尤其变异型未见国内报道,而国外报道逐年增加.对该综合征的认识存在混乱,在命名、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细胞来源的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INHL)在临床特征、内镜表现、诊断及治疗、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0年12月间明确诊断的PINHL病例,分别统计B细胞来源与T细胞来源的PINHL在临床表现、内镜表现、诊断治疗,并随访预后。结果共纳入PINHL 85例,中位年龄52岁,男女比例为3.05∶1,B细胞来源58例(68.2%),T细胞来源27例(31.8%)。T细胞淋巴瘤较B细胞淋巴瘤具有发病年龄小(32岁vs 56岁,P<0.01);发热、便血、腹泻、盗汗多(P<0.05);病变以多部位弥漫性分布和肠镜下以溃疡及溃疡浸润性表现为主;确诊时间长(4月vs 2月,P<0.01);误诊率高(16/27 vs 12/58,P<0.01);预后差等特点;且T细胞淋巴瘤以结外NK/T淋巴瘤为主。结论我院PINHL中,T细胞来源淋巴瘤比例高,发病年龄更早,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总体预后差,病理分型以结外NK/T淋巴瘤为主。  相似文献   

13.
粟连秀 《华夏医学》2004,17(4):601-602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肿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皮肤T细胞淋巴瘤。1997年WHO分类将其单独列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一个类型。笔者结合我科2001—2003年遇到的3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讨论其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张煊  崔全才  李龙芸 《北京医学》2000,22(2):117-117
血管中心性T细胞性淋巴瘤(angiocentric T-cell lymphoma,ACTL)是恶性淋巴瘤中一种少见类型,易累及皮肤、肺、副鼻窦等结外器官.由于病情进展快,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现对我院收治的3例做一分析,旨在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5.
成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8例成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并复习其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本组8例患者的年龄30-56岁,其中7例为发生于淋巴结和纵隔的成人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为发生于皮肤的成人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组织学瘤细胞中等大小,呈弥漫分布,细胞界限不清,染色质细颗粒样或粉尘状,核分裂相多见,可见“星空现象”。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TdT和CD99。结论:成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有一定特征,诊断时应注意与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瘤细胞CD20(+);背景小细胞CD3(+),CD45RO(+),且占细胞总数60%-80%。结论:诊断TCRBCL必须结合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而且应该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淋巴细胞为主型经典型霍金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是近年新认识的罕见的皮肤T/NK细胞淋巴瘤,并作为一独立病种包含在儿童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列入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该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组织病理形态特点。为了进一步认识该肿瘤,本文对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的病因、组织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蒙古族患者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WHO(2008)新分类的实用性。方法:复查371例既往经病理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的病例,观察其形态学、免疫组化及临床特点,按WHO(2008)新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定性和分类,对其中126例有随访的病例进行生存率分析。结果:317例中,319例NHL(85.98%),其中B细胞肿瘤67.08%,T和NK细胞肿瘤32.9%,52例(14.0%)为CHL。前六位最常见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非特指性周围T细胞淋巴瘤(PT-un)、结外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区淋巴瘤(MALT)、滤泡性淋巴瘤(FL)、T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T-LB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SLL)、青少年中最常见为LBL、DLBCL淋巴瘤。不同类型NHL的生存情况在总体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与SLL的预后最佳,LBL与PT-un的预后最差,DLBCL与FL介于前两者之间。结论:WHO(2008)新分类实用性强、便于掌握,各亚型的形态学、免疫学指标可靠,结合临床能较好应用于淋巴瘤的诊断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AggressiveNon-Hodgkin’sLymphomas)常见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细胞/无标记细胞)原发系统型及原发皮肤型、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肠病型肠T细胞淋巴瘤、肝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鼻腔NK/T淋巴瘤的CT征象,探讨其诊断特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病理证实的鼻腔NK/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对肿瘤范围、密度、形态边缘和骨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9例病理均为NK/T细胞淋巴瘤,CT表现:(1)发病部位:15例为单侧发病,4例为双侧发病;17例发生于鼻腔前部外侧壁,主要累及中下鼻甲,肿块多沿鼻甲形状蔓延生长,2例肿瘤主要位于鼻腔中后部.(2)密度:16例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3)临近结构改变:鼻前庭皮肤受累15例,无明显骨质破坏;4例表现为鼻窦粘膜增厚或鼻窦内软组织肿块影;2例向眶内生长.结论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鼻腔前部的中下鼻甲,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一中度强化,很少有骨质破坏,易累及鼻前庭皮肤,根据上述CT表现特征一般诊断比较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