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比较和分析87例行肝脏穿刺组织检查的ALT持续正常的HBV感染者的年龄、性别、血清HBV DNA水平、HBeAg、肝脏炎性反应分级及纤维化程度.并对不同血清ALT水平的肝脏炎性反应分级及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炎性病变在性别构成和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炎性反应分级与HBeAg(+)及血清HBV DNA水平无关(P>0.05),但炎性反应分级G0级患者血清ALT水平(12.8±3.7)U/L与Gl级和G2级患者血清ALT水平(26.7±4.3)U/L和(32.7±6.2)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2期患者年龄与S0期和S1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关,但纤维化程度高者以HBeAg(-)者为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ALT在正常范围内较高水平患者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水平患者(P<0.01).结论 多数ALT持续正常的HBV感染者肝脏组织学有轻度炎性反应,同时不伴或伴有轻度纤维化.血清ALT持续处于正常范围内较高水平患者可能纤维化程度较重,对可检测到病毒载量的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建议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必要时仍需抗病毒及抗肝纤维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DNA载量、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选取1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和60例健康体检自愿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TING mRNA表达和HBV DNA载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和干扰素-β(interferon-α,IFN-β)表达水平,根据肝穿刺活检结果及病理学分级标准对CHB进行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级,并分析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CHB组STING mRNA(8.25±1.08)、INF-α(38.46±3.04)IU/ml、INF-β(35.17±2.86)IU/m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根据HBV DNA载量将CHB组分为四组,四组血清STING mR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492,P<0.001)。CHB组中不同肝组织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患者STING mRNA表达差异明显(P<0.05)。经Pearson法分析,STING mRNA与INF-α、INF-β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STING在慢性乙型肝炎中低表达,并伴IFN-α/β明显降低,与患者HBV DNA载量、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肝脏病理、临床分度、血清HBV DNA对数值等的关系,探讨TLR4在CHB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vision二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75例CHB及10例健康对照组肝组织TLR4的表达并予以评分,然后与肝脏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临床分度和血清HBV DNA对数值[Lg(血清HBVDNA)]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肝组织无或仅有少量TLR4的表达,CHB组肝组织TLR4的表达明显增强并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在轻、中和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TLR4表达强度记分分别为(1.0±0.5),(2.3±0.5)和(2.9±0.4)分,随着临床分度的增加,CHB肝组织上的TLR4表达逐步显著升高(F=104.8,P<0.01,两两间比较均P<0.05),肝组织免疫组化染色强度与临床分度间呈正相关(r=0.838,P<0.01);TLR4的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呈正相关(r=0.579,P<0.05);但与Lg(血清HBV DNA)以及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均无相关.结论 CHB患者肝细胞TLR4表达上调,TLR4可能与CHB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干扰素无应答慢性乙型肝炎2年前后血清生化、病毒指标和肝组织学变化. 方法 选择18例标准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无应答患者,口服拉米夫定100mg/d, 连用2年;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生化、HBV标志、肝组织活检,对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作计分评价. 结果治疗后HBV DNA转阴率67%;HBeAg转阴率39 %;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28 %;无HBsAg阴转;YMDD变异率44%;血清ALT、GGT、TBil水平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肝组织学炎症活动度计分由12.42±3.82降为7.64±3.07 (P<0.05);纤维化程度计分由8.95±3.74降为6.48±3.02 (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拉米夫定长期治疗可有效抑制干扰素无应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复制,促进血清 HBeAg转换,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轻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血小板计数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7例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24例为肝硬化代偿期组。采集两组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记录血小板计数水平;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水平,PCR探针荧光法进行HBV-DNA定量;根据肝脏弹性水平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将结果分为5个等级。结果肝硬化代偿期组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和HBsAg、HBcAb-IgM滴度均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HBcAb滴度(12.69±1.27) S/CO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的(9.11±0.95) S/C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血小板计数以及HBsAg、HBcAb、HBcAb-IgM滴度在不同肝纤维化程度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与外周血小板计数、HBsAg、HBcAb-IgM滴度呈负相关(均P0.05),与HBcAb滴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外周血小板计数、HBsAg、HBcAb、HBcAb-IgM滴度变化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和活检肝组织的APOBEC3G(A3G)mRNA表达状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A3G mRNA转录表达水平与血清HBV DNA、ALT、PT水平及乙型肝炎肝组织学活动度Knodell计分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相对定苗RT-PCR的方法 检测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及肝组织中A3G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血清HBV DNA;常规检测TBil、ALT、PT及乙型肝炎肝组织学活动度Knodell计分.同时设15例健康体检者为阴性对照组.结果 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肝组织均表达A3G mRNA.PBMC A3G mRNA表达水平与活检肝组织A3G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457,P<0.05);②PBMC A3G mRNA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负相关(r=-0.441,P<0.05);③PBMC A3G表达水平与HBV DNA呈正相关(r=0.299,P<0.05),与TBil、ALT、PT无相关性.结论 本组研究显示:①体内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3G mRNA抗HBV作用,可首选外周血作为临床适用样本.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 A3G mRNA水平可预测其肝组织损害程度,PBMC A3G mRNA水平越高,肝组织损害越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及层粘蛋白(LN)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对2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A,ⅣC,LN水平及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结果:血清HA,ⅣC,LN水平与慢性肝炎发展呈正相关,且在慢性重度肝炎及肝硬化阶段处于最高水平(P<0.01),结论:血清HA,ⅣC,LN水平可不同程度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可作为肝纤维化血清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8例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每ml血清病毒含量分为:低病毒含量组(<1.0×104copies/ml)和高病毒含量组(≥1.0×104copies/ml)。选取50例肝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方法测定两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义对患者的AST和ALT进行检测,观察两组脂联素水平的差异,以及脂联素水平与AST/ALT比值的关系。结果对照组血清脂联素平均水平为5.12 g/ml,且女性的脂联素水平比男性高(p<0.01)。观察组慢性乙肝患者的脂联素水平比对照组低,但是统计结果无明显差异;慢性丙肝患者的脂联素水平与对照组也无统计学差异。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脂联素水平比对照组高(p<0.01),同时观察组的女性脂联素水平也比男性高(p<0.01),观察组中慢性肝患者的AST和ALT比值与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脂联素可以由损伤的肝细胞分泌,脂联素的水平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及合并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选取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4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50例、中度组42例、重度组52例;收集同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6例为肝硬化组,健康体检人群120例为健康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CA125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结果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CA125水平分别为(8.5±4.6)、(44.7±16.1)、(104.5±56.8)U/L。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患者CA125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肝硬化组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者血清CA125水平分别为(20.8±7.2)、(32.9±11.3)、(73.7±19.0)U/L;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CA125水平明显升高,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黏连蛋白、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硬化组黏连蛋白、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者黏连蛋白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透明质酸水平明显增加,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患者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轻度组与中度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慢性乙型肝炎及合并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黏连蛋白、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及合并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肝纤维化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 HBV 感染慢性化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 ELISA 法检测66例 HBV 感染不同临床类型患者外周血IL-18水平,其中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10例,急性乙型肝炎(AHB)1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例,肝硬化16例,肝癌10例,并同期检测患者HBV,DNA.结果:HBV-DNA(-)组患者血清IL-18浓度显著高于HBV-DNA( )组(296.28±112.53pg/ml比204.02±103.58pg/ml,P<0.01);AHB较ASC减低(232.46±65.51pg/ml比247.17±89.66pg/ml,P>0.05),但CHB则显著低于ASC(145.26±56.03pg/ml,P<0.01),肝硬化和肝癌分别较 ASC 明显减低(125.55±64.32pg/ml,96.20±42.15pg/ml,P<0.01).结论:IL-18 可能在 HBV 感染慢性化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肝损伤与肝脏脂联素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相关性,并探讨CHB患者发生NAFLD的机制.方法 对94例CHB合并NAFLD患者(病例组)进行肝活检,与119例单纯CHB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包括血清肝脏生化学及病毒学指标;对肝活检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早期慢性肾脏病(GFR≥60ml/min)患者血清脂联素、血清白蛋白、尿蛋白排泄量、血脂、肾功能水平,探讨早期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早期原发性慢性肾脏病患者42例,分为2组:肾病综合征组(19例)和非肾病综合征组(23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同时测定血肌酐、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脂和24h尿蛋白量,按公式计算体重指数(BMI),比较各组间的差别。结果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在肾病综合征组[(21.9±11.3)mg/L]和非肾病综合征组[(11.0±7.0)mg/L]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5,6±3.3)m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肾病综合征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非肾病综合征组(P〈0.01);血清脂联素与血清总蛋白(r=-n5680)、白蛋白(r=-0.6241)、BMI(r=-0.4083)呈负相关,与24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0.6154)(P〈0.01)。结论在早期慢性肾脏病,尤其是大量蛋白尿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血清白蛋白、尿蛋白量及BMI有关。血清脂联素升高的发生机制及其在慢性肾脏病中的意义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肝内表达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对93例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活检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CTGF肝内表达研究,结合HE染色和网状纤维染色,分析比较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CTGF肝内表达及表达的细胞定位。结果肝硬化患者CTGF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1),肝纤维化程度越高,CTGF表达越强烈。CTGF的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炎性活动程度明显相关(P<0.05)。CTGF的表达主要集中于汇管区和纤维化区,肝星形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窦状隙内皮细胞染色常呈阳性。结论CTGF的表达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肝星形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窦状隙内皮细胞是肝内CTGF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及肝功能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乙肝肝硬化患者167例(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评分标准进行肝功能分级:A级48例(A级组),B级65例(B级组),C级54例(C级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乙肝肝硬化各肝功能分级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PLT、MPV、PDW分别为(88.53±21.36)×109/L、(9.47±2.02) fl、(12.41±1.16) fl,对照组分别为(172.64±37.42)×109/L、(11.47±2.16)fl、(10.49±0.83) fl,肝硬化组PLT、MPV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DW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级组、B级组、C级组PLT [(123.78 ±26.35)×109/L、(84.96±31.62)×109/L、(61.48±27.13)×109/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级组与对照组MPV、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级组、C级组MPV、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8±2.23)、(8.65±2.19)fl比(11.47 ±2.16) fl和(12.26± 1.35)、(14.13±1.54) fl比(10.49±0.83) fl](P< 0.05或<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LT、MPV与肝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365、0.473,P< 0.05).而PDW与肝功能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512,P< 0.05).结论 PLT、MPV、PDW可以作为评价乙肝肝硬化时肝功能分级指标,动态观察各参数变化规律,对乙肝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HBeAg阴性者与HBeAg阳性者的血清病毒学指标、肝功能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 将90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分为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观察年龄、性别、乙肝病毒基因型、血清病毒DNA载量、肝功能指标等的差异。结果 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比较,年龄、性别、肝功能指标、Child-Pugh分级均无差异;HBeAg阴性组血清乙肝病毒DNA载量(5.14±0.63)log 10copies/ml 低于HBeAg阳性组(6.66±0.75)log10copies/ml,(t=10.386,P<0.001);两组乙肝病毒基因型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基因型B占26.2%(11/42),基因型C占54.8%(23/42),B/C混合型占19.0%(8/42),HBeAg阳性组基因型B占12.5%(6/48),基因型C占87.5%(42/48),(χ2=14.580,P<0.001)。结论 HBeAg阴性与阳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乙肝病毒基因型构成特点、病毒DNA载量上有差异,两组肝功能受损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率在乙肝病毒(HBV)感染慢性化机制中的意义及凋亡PBMC的半胱氨酸基-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9(Caspase-9)活性在PBMC凋亡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慢性乙肝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PBMC的凋亡率,并用比色法检测凋亡PBMC内Caspase-9的活性。结果慢性乙肝患者HBV DNA阳性组PBMC凋亡率及PBMC内Caspase-9活性均高于HBV DNA阴性组(均P<0.01)及健康对照组(均P<0.01),HBV DNA阴性组上述两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P<0.05;P<0.01)。慢性乙肝患者PBMC中Caspase-9活性与其凋亡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PBMC存在凋亡现象,可能为乙肝慢性化机制之一;其中的Caspase-9活性增高,提示Caspase-9可能参与了慢性乙肝患者PBMC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肝患者(CHB)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HBV DNA载量和白蛋白(ALB)的变化,研究上述指标在监测肝损害的相关意义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402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根据临床分型分为e--CHB组和e+-CHB组。测定血清RBP、HBV DNA载量和ALB水平关系。结果 1HBV DAN:e--CHB组载量(5.04±1.55)比e+-CHB组载量(6.83±1.48)低(t=11.73,P<0.01),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RBP和ALB水平:e--CHB组(RBP:14.37±11.07;ALB:30.85±8.9)比e+-CHB组(RBP:17.12±8.28;ALB:32.24±4.26)低(t=2.85,P<0.05;t=2.06,P<0.05),有统计学意义。3e--CHB组随着HBV DNA载量的升高血清RBP和ALB水平不断降低,高、中拷贝组与低拷贝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CHB组HBV DNA载量变化与血清RBP和ALB水平变化关系不明显。结论根据慢性乙肝患者(CHB)临床分型,血清HBV DNA载量水平与RBP和ALB水平存在不同的动态变化。对于e+-CHB患者HBV DNA载量变化与上述肝脏损害指标无显著相关性。e--CHB患者HBV DNA载量变化与肝脏损程度明显相关。另外,血清RBP比ALB更能体现肝功能的损害水平,在肝功能损害上RBP优于ALB。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并分析其与肝脏瞬时弹性测定仪FibroTouch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CHB患者104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123例,采用Sysmex-XN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RDW值,采用FibroTouch检测CHB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和脂肪衰减参数。结果 CHB组和HC组的RDW值分别为13.79±1.82%和12.95±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HB患者RDW与其肝脏硬度值正相关( rs=0.22, P=0.02);与脂肪衰减参数不相关( rs=0.03, P=0.74)。ROC曲线分析显示,RDW预测CHB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RDW预测肝硬化(肝脏硬度值≥17.5 kPa)的AUC为0.66。结论 CHB患者RDW显著增高,并与肝脏硬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抗-HBx蛋白和细胞因子TNF-α、IL-4、IL-12表达水平。方法选择HBV携带者60例(ASC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CHB组),肝硬化患者60例(LC组),肝癌患者60例(HCC组),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HBx、TNF-α、IL-4、IL-12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C组、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TNF-α、IL-4和IL-1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HCC组相比,ASC组和CHB组外周血抗-HBx水平和IL-12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外周血抗-HBx、TNF-α和IL-4水平与HBV DNA载量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08、-0.348、-0.373,P<0.05)。结论抗-HBx蛋白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种独特作用机制,与HCC组相比,ASC组和CHB组外周血抗-HBx水平和IL-12水平均显著升高,说明慢性HBV感染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