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9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念珠菌性食管炎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念珠菌性食管炎患者98例,对照组196例,分析其高危因素。念珠菌性食管炎组剔除10例长期服用PPI的患者后,剩余88例按抽签单双号方式随机分为氟康唑治疗组和制霉素治疗组各44例,分别给予2周的抗真菌治疗,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分析治疗效果,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药物敏感测试。结果念珠菌性食管炎的高危因素包括应用广谱抗生素(OR=5.66,χ2=20.14,P<0.05)、糖尿病(OR=4.00,χ2=7.96,P<0.05)、质子泵抑制剂(OR=3.59,χ2=6.46,P<0.05)、恶性肿瘤(OR=3.41,χ2=10.40,P<0.05)等。治疗效果方面,制霉素治疗组37例(84.1%)患者完全治愈,5例(11.4%)患者治疗有效,2例(4.5%)患者治疗无效;氟康唑治疗组35例(79.5%)患者完全治愈,8例(18.2%)患者治疗有效,1例(2.3%)患者治疗无效;两组在治愈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氟康唑耐药率为8.6%,制霉素为7.1%,无统计学差异(P>0.05)。制霉菌素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氟康唑组(P<0.05),二者在药物副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广谱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合并恶性肿瘤、糖尿病是念珠菌性食管炎的危险因素,制霉素可以作为治疗念珠菌性食管炎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预防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3例行PEG术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PEG前、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痰液微生物检查结果和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与PEG术前相比,PEG术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降低(临床诊断发生率:90.7% vs 53.5%,P<0.05;影像诊断发生率:70.4% vs 18.5%,P<0.05),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使用较术前下降(37.2% vs 62.8%,P<0.05);PEG术后痰标本铜绿假单孢菌的检出率较术前增加(72.7% vs 31.8%,P<0.05)。 结论 PEG术可减少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增加下呼吸道铜绿假单孢菌的定植。  相似文献   
3.
超声内镜在胃肠道黏膜下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良  李建忠  曾利娴  郑丰平  田虹  文卓夫  吴斌 《新医学》2010,41(8):503-505,F000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断消化道良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奥林巴斯Q260和H260系列内镜检查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部分患者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活组织检查,统计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结果: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检查发现331例为良性病变或外压性改变,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平滑肌瘤85.7%(48/56);间质瘤82.6%(19/23);息肉样变73.3%(11/15);异位胰腺85.0%(17/20);脂肪瘤100%(3/3)。发生部位依次为胃165例(49.8%)、食管79例(23.9%)、十二指肠50例(15.1%)、结肠26例(7.9%)、直肠11例(3.3%),未发现病变17例。病变性质依次为平滑肌瘤150例(45.3%)、囊肿54例(16.3%)、外压性改变37例(11.2%)、异位胰腺34例(10.3%)、间质瘤26例(7.9%)、息肉样变15例(4.5%)、血管瘤6例(1.8%)、脂肪瘤5例(1.5%)和脓肿4例(1.2%)。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良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黏膜下囊肿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对5例十二指肠黏膜下囊肿进行常规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并行囊肿穿刺或囊肿套扎电凝切除术。结果超声内镜检查及用超声穿刺针活检可确定囊肿的诊断。套扎后再行电凝切除术可将囊肿较完整地切除,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内镜检查结合超声穿刺针活检对十二指肠黏膜下囊肿诊断有重要意义,而套扎后再行电凝切除术是治疗十二指肠黏膜囊肿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反应素(TSP)在大肠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与大肠癌微血管计数、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105例原发性大肠癌手术切除组织中的微血管计数(MVC)和VEGF、TSP蛋白表达.结果105例大肠癌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61.9%,而TSP表达阳性率为(72.4%).MVC在VEGF表达阳性者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31.6±13.2vs25.4±10.7,P<0.05).VEGF表达阳性率在发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病人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均<0.05).MVC在TSP表达阳性者和阴性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28.7±12.8 vs 30.8±12.4,P=0.434).TSP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关.结论VEGF表达与大肠癌血管生成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大肠癌发展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血浆内皮素(ET)水平在肝硬化及其发展中的变化,初步探讨其意义,应用放射免疫均相竞争法测定7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血浆ET水平。结果示,(1)血浆ET水平在肝硬化肝功能Chile-Pugh评分分级A患(57.7±4.21.Spg/ml)、B级患(40.7±33.1pg/m1)和C级患(25.2±18.4pg/m1)均明显低于正常人(78.4±21.9pg/ml)(P<0.01)。B级和c级患均低于A级患(P<0.01),C级患低于B级患(P<0.01)。肝硬化患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数与血浆ET水平呈负相关(r=-0.465,P<0.05)。(2)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血浆ET水平明显低于无腹水的患(33.74±23.9pg/ml vs 52.6±20.3pg/ml,P<0.01)。(3)肝硬化患血浆ET水平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446,P<0.05).与血清胆红素,尿素氧、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相关。提示血浆ET的减少可能在肝炎后肝硬化体循环血管扩张的维持中起一定作用,是水钠潴留、腹水形成的因素之一。血浆ET水平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和循环高动力状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管狭窄(BS)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1月本中心53例OLT术后BS介入治疗的疗效。53例BS患者共接受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ERC)介入治疗107次,包括鼻胆管引流术68次、球囊扩张及胆管内支架术26次和胆管造影术13次。其中9例患者接受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介入治疗11次,包括PTC2次、PTCD7次、球囊扩张术3次及胆管内支架术1次。1例行经“T”管置管引流术。结果 ERC手术成功率为88、8%(95/107),鼻胆管引流术成功率为94%(64/68),胆管内支架术的成功率为88.5%(23/26)。PTC手术成功率为81.8%(9/11),PTCD成功率为100%(7/7),胆管支架术成功率为100%(1/1)。53例BS的介入治疗治愈率为28,3%(15/53),好转率为41、5%(22/53)。吻合口型、肝外型、肝内型、肝门型及弥漫型BS介入治疗的治愈率分别为66.7(4/6)、66.7%(10/15)、50%(1/2)、0(0/7)及0(0/22)。结论 目前OLT术后BS介入治疗的疗效尚不理想。介入治疗的疗效与BS类型密切相关,吻合口狭窄、肝外型和肝内单发型BS的疗效较好,肝门型和弥漫型BS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8.
消化性溃疡出血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诱发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1~2002年诊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资料,并用电脑数据库处理分析。结果在982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中,27.90%近期内有服用NSAIDs史。服用NSAIDs组与未服用NSAIDs组比较,服用NSAIDs组平均年龄较大[(43.36±14.55)岁比(37.25±13.57)岁,P<0.05];女性相对较多(25.18%比16.67%,P<0.01);胃溃疡比例较高(27.37%比14.27%,P<0.01);外科手术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NSAIDs是诱发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一常见原因,应加强对NSAIDs胃肠毒副作用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溃疡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溃疡与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58例)与健康对照(67例)进行问卷测试与评价分析。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生活事件里正性刺激量,负性刺激量和总刺激量都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受到的主观支持比一般人群多;而客观支持比一般人群少,但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受到的总支持量并不比一般人多,而且,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对支持的利用度也不比一般人高。结论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明显的生活事件和不足的社会支持,对生活事件的刺激尤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脾肾分流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发性脾肾分流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0年3月~2004年9月收治的门静脉高压症病人217例分别进行内镜和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有无自发性脾肾分流将病人分成A、B两组,比较两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具有自发性脾肾分流(A组)的患者为43人,无自发性脾肾分流(B组)的患者为174人,自发性脾肾分流的发生率为19.35%。A组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为23.26%,B组的发生率为54.59%,A、B两组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差异的比较有显著性(P=0.000)。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轻重与有无自发性脾肾分流具有相关性(R=0.283,P=0.000)。结论自发性脾肾分流能降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并缓解其严重程度,在行脾切除术时注意保护自发性的脾肾分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