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腹泻病的定义及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儿童腹泻病定义健康婴幼儿粪便为每天10g/kg以下,3岁以后每日大便排便量接近成人。腹泻是指大便性状发生改变,形成稀糊样便、稀水样便、蛋花样便、或大便带黏液或脓血;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于3次以上,或粪便的含水量超过80 %。其中大便性状改变比次数增多更重要。2 儿童腹泻病的分类2 .1 病理生理分类2 .1.1 渗透性腹泻 渗透性腹泻是指肠腔内存在大量高渗食物或药物,导致液体中水由血浆向肠腔反流,如小儿先天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导致双糖分解吸收障碍,引起肠腔内渗透压增高,使大量水被动进入肠腔,促进肠运动,引起腹泻。此外,口服山梨…  相似文献   

2.
儿童腹泻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三大类:腹泻及胃肠道症状;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全身中毒症状。不同病原体所致肠炎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点。1 腹泻及胃肠道症状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或(和)大便性状的改变。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轻型每日在5次以下,中型每日5~10次,重型每日达10次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大便次数与病情轻重并不完全平行。大便性状可为水样、黏液或脓血便。水样、蛋花汤样或绿色稀便提示为病毒、产毒素细菌性肠炎或肠道外感染所致;黏液或脓血便则提示侵袭性细菌性肠炎。腹泻病时往往伴随有其他胃肠道症状如纳差、呕吐、腹痛、腹胀等,…  相似文献   

3.
云南白药治疗腹泻病6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泻病或称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原因、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近些年来秋季婴幼儿腹泻呈流行趋势,2003年9月~2007年12月本科共收治腹泻病患儿13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位于我国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二位,以小儿排便次数增多(与平时比),大便性质改变(不消化的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为主要表现。此外,还可伴有食欲低下、呕吐、发烧等。腹泻的病原主要是细菌或病毒。  相似文献   

5.
综合护理干预在居家治疗腹泻病患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1]。易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月~3岁的婴幼儿。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病毒粪便污染食物和水是人群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污染玩具、  相似文献   

6.
云南白药敷脐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为2个月至学龄前儿童,病史为1~10天,大便次数均增多,有的伴呕吐、腹胀,部分发热(体温在37.8~39℃),少数伴不同程度脱水;大便性状多为黄色或黄绿色稀水样或带少量粘液便.  相似文献   

7.
腹泻是小儿的常见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较平时增多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多见于2岁以下婴儿。其发病原因除胃肠道受细菌病毒感染外,当喂养不当,未按时添加辅食或喂养不定时定量,食物数量变化较多及气候突然改变等因素均可引起腹泻。乳糖酶位于小肠黏膜上皮锯状缘的顶端,主要作用为将进入小肠的乳糖由双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等单糖而迅速在小肠内吸收转运。乳糖酶缺乏时,婴幼儿常使乳糖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也可出现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  相似文献   

8.
任峥 《护理研究》2012,26(33):3143-3144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日,粪便稀薄,水分增加或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或脓血,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失禁等症状。而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周~4周的复发性腹泻[1]。该病常由多种病因、多种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等为特点的一类疾病。现对观察对象  相似文献   

9.
便秘是肠内容物在肠道内运行迟缓和停滞过久,水分被过分吸收,致使粪便坚硬,排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大便次数〈3次,或大便量每日〈40g,有的可长达10余天大便1次,有的呈羊粪便、铅笔样便,而且排便困难,时间长达30min,常伴有腹痛、腹胀甚至发热或全身不适。由于老年人消化系统生理功能的改变,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见症状之一。从而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因此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金双歧加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病增效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病。严重者可引起用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甚至休克;慢性腹泻又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微生态制剂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来抑制肠道病原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儿童腹泻病主要从病因及病原方面进行鉴别,对于以腹泻为主诉就诊的患儿,首先要分清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若为感染性腹泻,是肠道内感染还是肠道外感染,若为肠道内感染,病原是哪一类、哪一种。要根据发病诱因、年龄、季节、大便性状及次数改变、体温是否升高,大便常规化验、大便培养结果等进行判断。1 肠道内感染通常由病毒、细菌、真菌和原虫引起,应根据各病原特点进行鉴别。1.1 病毒类 80 %的婴幼儿腹泻由病毒引起,常见的病毒有:轮状病毒、柯萨奇及埃可病毒、肠道腺病毒、冠状及星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等,大便常规化验正常或有少许白细胞…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国内外采用微生态制剂与维护黏膜屏障剂联合应用治疗非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病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为观察双歧三联活菌与思密达治疗非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病的疗效 ,我院 2 0 0 0年 4— 12月期间 ,对住院非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病 12 0例 ,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用双歧三联活菌加思密达、健肠加思密达治疗 ,并进行对照研究。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诊断为非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病[1] 。大便次数增加 (大便 >3次 /d)、性质改变 (为稀糊便或稀便 ) ;大便常规正常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 ;C反应蛋白正常 ;治疗…  相似文献   

13.
1987年6~12月我院儿科肠道门诊从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中收集大便标本362份进行病原学检验,同时对这些病例的临床症候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方法 1.病例选择:凡大便次数增多(≥3次/天)、性状明显改变,起病在5天内未经过系统治疗的5岁以下小儿作为研究对象。6~10月间收集的297份粪  相似文献   

14.
腹泻指每天大便排出量增加,通常与肠道水、电解质转运被破坏而引起大便中水分含量增加有关。小儿胃肠道处理285ml/(kg·d)液体而排出5~10g/(kg·d)大便,如排大便量超过10g/(kg·d)则为腹泻。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程持续或反复在2周至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持续或反复超过2个月。小儿腹泻又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点的儿科常见病,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对幼儿腹泻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密切观察病情 1.1注意观察和记录大便的次数、量、颜色、性状及气味黄色或淡黄色水样便,无腥臭味,多伴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一般由病毒感染引起;大便中带有黏液,臭味大,一般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大便呈草绿色,则为肠道蠕动过强泡沫多或夹有皂块,多为消化不良。应正确判断并正确留取和及时送检粪便标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评定危重患者APACHEⅡ评分,观察患者大便的性状,测定粪便中蛋白酶的含量以及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IAP)的发生率,探讨危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粪便性状及蛋白酶含量与IAD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1~4月住院的大便失禁患者58例,评定APACHEⅡ评分,观察大便性状,以固氮酪蛋白为底物和胰蛋白酶为标准品测定患者粪便标本中的蛋白酶含量,观察IAD的发生率.结果 大便失禁的危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与IAD的发生率无显著关联.软便、稀便、水样便3组患者IAD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IAD组与未发生IAD组患者的蛋白酶含量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便失禁的危重症患者大便中的蛋白酶含量越高IAD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腹泻是婴儿胃肠道常见的症状。腹泻是指排便次数较通常的次数增加,或大便性状改变,呈稀糊状、粘液便、水样便、脓血便等。排便次数增加因人而异,无统一规定。其病因从大的方面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从其发病经过而言,有急性、迁延性和慢性。病程在2周以内为急性,2个月以内为迁延性,长于2个月者为慢性。一般而言,感染性腹泻多于非感染性腹泻,但对婴儿而言,非感染性腹泻并非少见,特别是迁延性及慢性腹泻。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s-associated diarrhea, AAD)是常见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其主要诊断依据为:腹泻(排便次数或性状改变,每天至少3次稀便或稀水便),8周内抗生素药物的应用史,排除其他病因(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食物不耐受等).  相似文献   

19.
病历摘要患者罗某,男,46岁,已婚,工人。因稀便、黄疸3周于1987年10月5日入院(住院号47830)。入院前3周,无明显诱因感脐周不适,大便次数增多,解黄色稀溏样便。进食油脂类食物后尤甚,故厌油,食欲及食量无减退,无畏寒、发热。数天后,大便转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一组症候群,以腹痛(或不适)、排便频率改变[腹泻和(或)便秘及粪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稀水便或硬便等)为主要症状。该病持续或间歇发作,但各项检查尚未显示有器质性病变存在,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收集了我院内科门诊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