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在宫腔粘连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入院疑为宫腔粘连的患者33例,术前行三维超声检查,与宫腔镜手术结果比较。对其中中、重度宫腔粘连的患者予术中放置节育环,术后给予戊酸雌二醇及黄体酮人工周期治疗,3个月后再次入院行宫腔镜下取环术并同时评估宫腔粘连情况,术前进行三维超声检查并与宫腔镜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三维超声对宫腔粘连诊断的敏感性93.5%,特异性达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50%。2例漏诊均为轻度的周围型粘连。术后三维超声对宫腔粘连诊断的敏感性66.7%,特异性达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1%,4例漏诊均为轻度粘连,其中3例为周围型。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可以用于宫腔粘连的诊断和随访,对于三维超声提示存在宫腔粘连的患者,应及时行宫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阴道二维超声成像在宫腔粘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90例疑诊宫腔粘连患者先行宫腔镜进行检查,然后行经阴道二维超声成像检查,对两种方式的检出宫颈粘连、宫颈粘连程度、宫腔粘连类型、检出复杂性宫腔粘连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证实宫腔粘连80例,经宫腔镜检查:1)宫腔粘连程度:轻度粘连31例,中度粘连30例,重度粘连19例;2)宫腔粘连范围:中央型16例,周围型40例,混合型24例。经阴道二维超声:1)宫腔粘连程度:轻度粘连13例,中度粘连22例,重度粘连17例;2)宫腔粘连范围:中央型6例,周围型26例,混合型20例。超声正确诊断宫腔粘连50例,漏诊30例,误诊2例。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宫腔粘连检出的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80%,准确性为64.4%。两种方式对粘连程度、粘连范围的诊断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操作简便而且无创伤,可作为宫腔粘连的常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宫腔镜下Nd:YAG激光手术治疗子宫纵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Nd:YAG激光手术治疗子宫纵隔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对1994年5月—2002年10月期间施宫腔镜下。Nd:YAG激光手术治疗子宫纵隔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宫腔平均深度713cm(7~9cm)。手术时间10~25min,平均13min,行一次Nd:YAG激光手术后宫腔形态恢复正常182例,二次手术宫腔形态恢复正常21例。8例合并宫腔粘连者术中予粘连切除。术后大出血1例,术后大出血的发生率为0.49%。无子宫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5例,99例妊娠,术后妊娠率为79.2%;其中84例足月分娩,正常分娩率为84.75%;术后流产率15.15%。结论 宫腔镜下Nd:YAG激光手术治疗子宫纵隔安全、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切口妊娠患者的MRI表现,将MRI影像表现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总结其MRI特点。结果 8例子宫切口妊娠MRI均清楚显示孕囊,位于子宫峡部前壁切口瘢痕处,孕囊向子宫肌层浸润同时向宫腔内生长,局部子宫峡部前壁明显变薄。其中7例孕囊为圆形或椭圆形,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囊状信号特征,囊壁光滑。其中1例孕囊表现为包块影,形态欠规则,T1WI上呈等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包块内及宫腔内见少量积血。结论子宫切口妊娠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对临床早期明确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PWI评价MR平扫表现为T2WI等或低等混杂信号的不同程度玻璃样变性的子宫肌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不同程度玻璃样变性子宫肌瘤MR平扫及灌注扫描表现。其中未变性子宫肌瘤20例,轻度玻璃样变性18例,中度玻璃样变性12例,重度玻璃样变性31例。结果:不同程度玻璃样变性子宫肌瘤T2WI表现为等信号、低信号或混杂信号,T1WI均为低信号,包膜和结合带完整。灌注扫描显示:普通未变性的子宫肌瘤与正常子宫肌层同时强化,时间信号曲线最大斜率(SSmax)高,与玻璃样变性子宫肌瘤时间信号曲线最大斜率(SSmax)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玻璃样变性肌瘤中轻度玻璃样变性强化最明显,SSmax最大,中度次之,重度最小,并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R平扫相似的不同程度玻璃样变性子宫肌瘤,玻璃样变性程度越轻,肌瘤内血供越丰富,PWI可用于评估不同程度玻璃样变性子宫肌瘤,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提供依据,并可用于评估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预后及疗效。  相似文献   

6.
超声监导:宫腔镜子宫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超声法代替腹腔镜监视宫腔镜子宫成形术。材料与方法:在宫腔镜手术中将膨宫液导入子宫腔并向膀胱内注入生理盐水形成双项对比。在超声监导下经宫颈切除中隔或解除宫腔粘连。结果:切除子宫中隔24例,其中9例已妊娠并生育。5例宫腔粘连患者术后周期性腹痛消失。结论:超声监导宫腔镜子宫成形术,手术时间短、安全、且不需要同时做腹腔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宫腔粘连(IUAs)患者子宫结合带(JZ)损伤程度对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4年7月于海军总医院住院行子宫MRI及超声引导下宫腔粘连松解术,术后试孕时间超过6个月,符合入组标准的92例IUA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I子宫JZ是否受损将IUAs分为A组(JZ正常组)、B组(JZ损伤组),2015年8月电话随访所有IUAs患者的妊娠情况,比较两组重度IUAs所占比例、妊娠率、活产率及妊娠丢失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A、B组分别有51、41例IUAs,按照1995年欧洲腔镜协会宫腔粘连分类标准,A组轻、中、重度IUAs分别为20、24、7例,B组分别为10、12、19例,B组重度IUAs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01).所有IUAs患者中有46例妊娠,妊娠率为50%(46/92).其中4例IUAs术后妊娠2次,21例顺利分娩(其一为双胎分娩),抱婴率为42%(21/50),妊娠丢失率为38%(19/50),10例正处于妊娠期.A、B组妊娠人数(妊娠次数)分别为31例(34次)和15例(16次),妊娠率分别为60.8%和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抱婴率分别为47.1%和31.3%,妊娠丢失率分别为29.4%和5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5,P=0.117).B组中8例JZ完全不清,JZ不可辨认,宫腔镜下为V级IUA,术后无1例怀孕.结论 子宫JZ损伤越重,IUA程度可能越重,妊娠率及抱婴率下降,孕期妊娠丢失率增加..JZ损伤程度是评估IUA严重程度及术后妊娠结局的新视角,可作为一项独立指标用以评估IUA严重程度及术后生殖预后,尤其对于重度IUAs,JZ严重损伤者,术后妊娠结局极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并研究宫腔镜手术综合治疗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27例重度宫腔粘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为主,综合对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进行治疗,研究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127例患者经过治疗,手术以后对本研究所有患者随访1年,患者的月经恢复正常例数为99例,仍然闭经的患者2例,26例患者月经仍偏少.对患者的宫腔形态进行了解,宫腔形态恢复正常的患者76例,基本恢复正常患者50例,1例患者未恢复.结论 临床上对于重度宫腔粘连患者,为患者选择宫腔镜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干预,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减轻患者术后的再粘连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术后妊娠率和活产率,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宫腔镜检查时机。方法选择经宫腔镜诊断为宫腔粘连的患者64例,行宫腔镜粘连分离术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2周首次复查宫腔镜,然后每次月经干净3~5d行宫腔镜检查,连续3月.对照组术后3个月行宫腔镜检查。随访术后定期行宫腔镜检查宫腔粘连情况及所有患者3个月宫腔镜检查结果和月经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宫腔形态及月经情况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随术后宫腔镜检查次数增多,宫腔粘连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早期规律行宫腔镜检查对恢复宫腔形态、防止再粘连、改善月经情况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子宫纵隔,临床上易致早中期流产及不育。目前治疗子宫纵隔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经腹子宫 纵隔矫正术(Strassman手术),宫腔镜下电切术和微型剪剪去纵隔等[1]。宫腔粘连 常发生在人工流产术或自然流产刮宫术后以及产后出血刮宫术,表现为继发不孕、月经量明 显减少、甚至闭经或伴周期性腹痛。一般可用钝性分离,但对肌性粘连很难见效。我院门诊 采用宫腔镜下Nd∶YAG激光治疗子宫纵隔与宫腔肌性粘连共38例,方法简便,效果满意。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院门诊治疗子宫纵隔与宫腔肌性粘连病人38例。 其中子宫纵隔21例,术前经子宫输卵管碘油和盆腔气腹双重造影或B型超声诊断经宫腔镜确 诊。年龄24~32岁,平均26.8岁,自然流产史1~6次,流产时孕2~7月,其中1例2次妊娠7 月时胎死宫内。宫腔肌性粘连17例,其中中央型7例、周围型10例,均在宫腔镜下明确诊断 。9例术前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8例提示为宫腔粘连;余8例术前B型超声提示有粘连 3例。年龄26~40岁,平均32.6岁,有人工流产刮宫史1~4次,其中刮宫术后0.5年至10年 不孕14例,月经量明显减少5例,继发闭经1例。  相似文献   

11.
宫腔镜下Nd∶YAG激光手术治疗子宫纵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Nd∶YAG激光手术治疗子宫纵隔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1994年5月至2002年10月期间施宫腔镜下Nd∶YAG激光手术治疗子宫纵隔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宫腔平均深度 7.3 cm(7~9 cm).手术时间10~25 min,平均13 min,行一次Nd∶YAG激光手术后宫腔形态恢复正常182例,二次手术宫腔形态恢复正常21例.8例合并宫腔粘连者术中予粘连切除.术后大出血1例,术后大出血的发生率为0.49%.无子宫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5例,99例妊娠,术后妊娠率为79.2%;其中84例足月分娩,正常分娩率为84.75%;术后流产率15.15%.结论宫腔镜下Nd∶YAG激光手术治疗子宫纵隔安全、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MRI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子宫腺肌症的临床及MRI资料,应用自旋回波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常规行横断面FSE T2WI、SE T1WI及矢状面FSE T2WI扫描,其中10例病人加扫子宫解剖轴位及矢状位脂肪抑制FSE T2WI序列,分析其MR表现。结果弥漫性子宫腺肌症19例,以后壁结合带明显增厚为主的有11例。局限性子宫腺肌症12例,病变位于后壁7例,前壁4例,底部为主1例。28例T2WI呈与结合带信号相近的低信号影为主,内可见多发散在点状、小囊状高信号灶,21例T1WI呈与子宫肌层等信号,其中9例于T1WI也见点状、小囊状高信号。3例于肌层内见局限性类圆形结合带样信号。结论MRI可明确子宫腺肌症的范围及部位,脂肪抑制序列是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断与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我院2010-08~2012-08收治45例宫腔粘连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给予宫腔镜诊断下行进行治疗。结果:4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宫腔粘连分离术,术后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42例月经恢复正常,3例月经量较少;其中18例痛经的患者全部得到改善。轻度患者治愈总有效率高达100%,中度患者高达93.3%,重度患者为70.0%。结论:宫腔镜为治疗宫腔粘连提供重要诊断依据,减少宫腔操作,提高患者治愈力,应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和分析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4至2014-04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妇科进行治疗,有生育要求并完成随访的综合治疗的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共75例,分析其月经模式、宫腔粘连程度、宫腔镜二次探查中再粘连的发生率与妊娠的相关性及治疗后的妊娠分娩结局。结果 75例平均年龄(32.1±5.1)岁,中度粘连47例,重度粘连28例,月经模式改善率为78.7%,总妊娠率为61.3%,中、重度粘连患者的妊娠率分别为76.6%、35.7%,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率与治疗前的月经模式无关(P>0.05),但与治疗后月经模式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宫腔粘连程度和术后月经模式为影响妊娠的独立危险因素。宫腔镜二次探查及三次探查时发现粘连再形成率为50%,且中、重度粘连患者间的粘连再形成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发生TURP综合征3例,发生率为2.7 %,均及时发现并救治成功。结论 术前宫腔粘连程度及术后月经模式是影响宫腔粘连患者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重度宫腔粘连的患者预后是有差别的,综合治疗的方法能够为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15.
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症的磁共振(MRI)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4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病例的MRI成像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43例患者中,弥漫型子宫腺肌症26例,局限型子宫腺肌症17例;其中21例患者合并有子宫肌瘤,17例合并盆腔内巧克力囊肿,15例合并卵巢囊肿.弥漫型子宫腺肌症的MRI成像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子宫壁结合带弥漫性增厚,结合带与肌层分界不清;在T1WI上表现为等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混杂有散在多发点状高信号灶,宫腔受压变小.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局限型子宫腺肌症的MRI成像表现为子宫体部或底部局限性增大,相应部位见结合带增厚,与肌层分界不清,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在T1WI上呈等信号,在T2WI上呈略低信号,病灶信号可不均匀,中央部可有多发点状高信号.增强扫描增厚的结合带轻度强化,与强化的子宫肌相比信号略低.MRI同时很好地显示了子宫肌瘤、盆腔内巧克力囊肿和卵巢囊肿等并发症.结论 子宫腺肌症以子宫结合带增厚为特征,MRI能全面显示腺肌症的类型,病变范围和并发症,是评价子宫腺肌症的有效无创伤性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6.
李敏  王蔼明  商微  闫玲  陈怡  汤晓蓉  李华 《人民军医》2012,(12):1199-1200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官腔粘连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经宫腔镜检查确诊的官腔粘连71例,行官腔镜下分度及镜下粘连分解术治疗,比较不同程度官腔粘连的临床特征及官腔镜治疗后月经恢复和妊娠情况。结果:官腔镜下分度轻度粘连23例,中度粘连33例,重度粘连15例;3组病例比较,既往官腔操作次数越多粘连程度越重(P〈0.05);粘连程度越重,术后月经恢复正常比例及术后妊娠率越低(P〈O.05)。结论:应尽可能减少官腔操作次数,避免重度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46例子宫腺肌症的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患者的MRI资料,并与术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子宫腺肌症的MRI主要表现:①T2WI和翻转恢复序列图像显示结合带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12 mm),或者外肌层内见信号类似结合带的边界欠清的肿块;②T2WI病灶内出现点状或斑片状高信号灶,有时T1WI时也可出现;③T1WI增强扫描示病灶强化程度近似结合带;④子宫体积增大,轮廓光整;⑤T2WI和翻转恢复序列图像有时显示子宫带状分层结构(内膜、结合带)变形。结论:MRI对子宫腺肌症的定性和定位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研究MRI在子宫腺肌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行矢状面快速自旋回波(Turbo SE)T1WI,T2TI,T1和T2频谱预饱和翻转恢复序列(T1SPIR和T2SPIR)扫描,必要时辅以横断面或冠状面扫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弥漫型子宫腺肌症12例,在T2WI上表现为子宫结合带弥漫性增厚,厚度10-35mm,平均18mm,6例病变呈均匀低信号;6例病变内有散在的点高信号区,其中5例在T1WI仍表现为高信号。局限型子宫腺肌症(腺肌瘤)18例共23个病灶,在T2WI上表现为肌层内卵圆形,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肿块,呈与结合带信号相近的低信号,直径2.0-7.5cm,平均3.9cm,除1个病灶与周围肌组织有较清楚的界限外,其余病灶均与周围肌组织分界不清,15个病灶内有散在点状高信号区,其中12个在T1WI上也呈高信号,MRI上弥漫增厚的结合带和局限性低信号肿块,病理学上为异位内膜岛周围增生肥大的平滑肌,其内散在的点状信号区异异位内膜岛。仅在T2WI表现高信号的为示出血的内膜岛,在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的为出血的内膜岛。结论:MRI是诊断子宫腺肌症的优越的无创性检查方法,T2WI最佳扫描序列,T2WI与T1WI,T1SPIR,T2SPIR4种序列相结合可大大提高断诊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低场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的低场(0.35T)MRI影像特点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的影像特征。结果弥漫性子宫腺肌症11例,T2WI结合带弥漫性增厚,厚度12.1~37.4mm,平均15.4mm,其中,8例患者子宫肌层低信号病灶内可见多发斑点状高信号影,典型者呈“飘雪征”,3例患者的病灶呈均匀的低信号;局限性子宫腺肌症3例,结合带局限性增厚或外肌层结合带样信号灶,2例患者T2WI混杂有斑点状高信号。结论子宫腺肌症MRI表现具有明显特征性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经阴道三维超声在宫腔粘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行宫腔镜诊断为宫腔粘连的8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经阴道三维超声进行检查与经阴道二维超声对于宫腔粘连的检出率。分析声像图结果资料与宫腔粘连之间的关系。结果经阴道三维超声对于宫腔粘连的阳性预测值、诊断敏感度以及诊断准确率结果均高于经阴道二维超声检查,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经阴道三维超声对于轻度宫腔粘连患者出现漏诊现象,对于中度和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的检出率达到100%。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在宫腔粘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较高,尤其是对于中度与重度宫腔粘连的诊断准确率高,具有很高的临床影像学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