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降压质量。方法选择降压治疗期间诊室血压正常的230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按年龄分为60~69岁组74例,70~79岁组84例,≥80岁组72例;选择体检健康者32例做为对照组,经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高血压各组与对照组血压水平;比较高血压各组血压水平、血压昼夜节律、晨峰现象。结果降压治疗期间,高血压各组24h动态血压波动在正常水平(〈130/80mmHg);随年龄增长脉压增大(P〈0.01),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晨峰现象增多(P〈0.05),舒张压过低(P〈0.01,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80岁患者,在降压水平达标的同时应提高降压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降压质量。方法选择降压治疗期间诊室血压正常的230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按年龄分为60~69岁组74例,70~79岁组84例,≥80岁组72例;选择体检健康者32例做为对照组,经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高血压各组与对照组血压水平;比较高血压各组血压水平、血压昼夜节律、晨峰现象。结果降压治疗期间,高血压各组24h动态血压波动在正常水平(〈130/80mmHg);随年龄增长脉压增大(P〈0.01),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晨峰现象增多(P〈0.05),舒张压过低(P〈0.01,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80岁患者,在降压水平达标的同时应提高降压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与颈动脉硬化、微量蛋白尿(Micro albuminuria,MAU)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1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为晨峰组(n=86)和非晨峰组(n=74),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比较两组患者CCA-IMT、颈动脉斑块的差别.所有对象于血压监测次日进行晨MAU、血糖和肾功能检测,观察两组间的差别.结果 晨峰组CCA-IMT显著>非晨峰组(P<0.05);CCA-IMT与年龄、24h平均收缩压、空腹血糖和血压晨峰呈正相关(P<0.01);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明显增高.晨峰组MAU、尿酸与非晨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U与年龄、血压晨峰、血糖及尿酸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MAU有关,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重视晨峰血压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人群血压晨峰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入选经药物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1例。进行ABPM检查,计算血压晨峰值,按照血压晨峰值进行分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分为非血压晨峰组(NMS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分为血压晨峰组(MS组)。对入选对象进行颈动脉IMT测定。分析两组患者高血压相关因素对血压晨峰现象及IMT的影响,并对其血压晨峰值与IM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151例高血压控制良好者,其中76例有血压晨峰现象,占50.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血糖、最高收缩压、平均收缩压、最低收缩压、最高舒张压、平均舒张压及最低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S组患者血压晨峰值[(42.34±7.10)mmHg]及IMT[(0.89±0.13)mm]高于NMS组[(21.16±5.23)mmHg,(0.84±0.14)mm,P〈0.01或P〈0.05],颈动脉IMT与血压晨峰值呈正相关(r=0.56,P〈0.01)。结论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人群仍存在血压晨峰现象,其血压晨峰值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来本院治疗高血压的老年患者114例,分为2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未出现血压晨峰现象,观察组患者出现血压晨峰现象。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晨峰变异的幅度,24 h、白昼、夜间的平均收缩压[(20.77±5.36)、(151.49±12.58)、(160.01±13.11)、(147.36±15.04)mm Hg(1 mm Hg=0.133 k Pa)]均明显较高于对照组[(4.04±4.66)、(140.11±11.45)、(142.36±11.66)、(135.72±12.14)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在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质量指数、心电图QT离散度指标方面[(59.84±3.82)g/L、(171.49±17.38)g/m2、(69.96±19.36)ms]均高于对照组[(40.76±3.18)g/L、(151.14±18.86)g/m2、(51.36±16.89)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压晨峰现象对患者的靶器官损害较大。  相似文献   

6.
崔亮  燕虹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0):1353-1355
目的了解老年隐匿性高血压人群血压晨峰值的现状,探讨其血压晨峰值与认知功能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入选老年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共72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查,计算血压晨峰值,按照血压晨峰值进行分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分入非血压晨峰组(NMS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分入血压晨峰组(MS组)。对入选对象进行认知功能量表测定,包括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NMS组及MS组的MMSE、MoCA量表分值进行t检验。对血压晨峰值及MMSE、MoCA量表分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S组MMSE评分[(27.69±2.04)分]低于NMS组[(28.87±1.34)分],MS组MoCA评分[(24.85±1.52)分]低于NMS组[(26.54±1.53)分](P均〈0.01);血压晨峰值与MMSE评分成负相关(r=-0.308,P〈0.01);血压晨峰值与MoCA评分成负相关(r=-0.447,P〈0.01)。结论老年隐匿性高血压人群存在血压晨峰现象,血压晨峰值可导致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24 h动态血压特点。方法将2012年5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依据有无冠心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特点。结果在22:00-6:00,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个时段伴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晨峰出现频率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发生受到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的直接影响,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晨峰增加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探讨社区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控制及血压管理效果评估。方法:将400例高血压患者随 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试验前后完善24 h动态血压、24 h动态心电图及头颅CT检查,随后每3个月行1次24 h动态血压检 查。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 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达标情况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中后期患者 24 h平均收缩压、起床后2 h内平均收缩压及晨峰血压均较同期对照组显著降低;两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χ2=5.171,P<0.05)。结论:诊室血压达标伴晨峰血压的患者更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采用适宜的血压管理模式可有效 降低晨峰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 根据颅脑MRI的结果,将160例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96例和单纯性高血压组64例,监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V)、24h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V)、白昼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V)、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V)、白昼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V)、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V)、晨峰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结果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24 h SBPV、dSBPV、nSBPV、24 h DBPV、dDBPV、nDBPV均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0.15±0.03比0.11±0.02、0.14±0.02比0.10±0.03、0.14±0.03比0.10±0.08、0.13±0.08比0.11±0.04、0.14±0.02比0.11±0.07、0.14±0.05比0.09±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晨峰收缩压-SD、晨峰舒张压-SD、晨峰收缩压-CV、晨峰舒张压-CV均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15.37±4.55) mmHg(1 mmHg=0.133 kPa)比(13.53±2.26) mmHg、(13.64±4.95) mmHg比(9.80±3.46) mmHg、0.141±0.048比0.113±0.037、0.145±0.056比0.105±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BPV水平,尤其是晨峰BPV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BPV增大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80例对照组行24h动态血压检查。对比两组间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组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异常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有关,对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在立位、坐位、卧位三种体位情况下尿液成分的改变。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进行体位试验的5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尿液成分分析,比较其在三种体位下的检测结臬,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不同体位情况下患者尿蛋白、尿潜血、尿红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体位的尿蛋白、尿潜血、尿红细胞在年龄〈50岁组、重度血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潜血在轻度高血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蛋白、尿潜血,尿红细胞在年龄》5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尿液成分均以立位时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期饮酒对男性高血压患者药物降压疗效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91例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饮酒情况分为饮酒组45例、戒酒组15例和不饮酒组31例。缬沙坦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和动态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前饮酒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高于不饮酒组(P〈0.05~0.01),治疗后各组血压均有显著降低(P〈0.001),但饮酒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低于不饮酒组,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收缩压负荷高于戒酒组(P〈0.05~0.01)。治疗后饮酒组非杓型血压比例减少(P〈0.05),人均缬沙坦和双氢克尿噻用量大于戒酒组和不饮酒组(P〈0.05~0.01)。结论长期饮酒可使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增加,降低疗效,增加药量,因此应加强高血压患者健康宣教,限制酒精的摄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对颈总动脉的影响以及与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186例,平均年龄79.82±6.04岁,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高脉压组(脉压≥60mmHg)和低脉压组(脉压〈60mmHg),测定颈总动脉内径(CCA)、内膜-中膜厚度(IMT)以及血浆CRP水平。结果高脉压组CCA、IMT及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25±0.72mm、1.32±0.15mm和73.53%)高于低脉压组(分别为7.97±0.74mm、1.01±0.19mm和59.52%)(P〈0.05)。高脉压组CRP水平(5.72±2.89mg/L)高于低脉压组(3.81±2.56mg/L)(P〈0.05)。IMT与动态脉压及CRP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P〈0.05)和0.41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脉压促进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其机制可能与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对肾损害的影响.方法 229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24 h平均脉压(MPP)分为EH1(24 h MPP≥60 mmHg,1 mmHg=0.133 kPa)组(128例)和EH2(24 h MPP< 60 mmHg)组(101例).依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并比较患者脉压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EH1组24 h平均收缩压(MSBP)、24 h MPP明显高于EH2组[(156.20±6.11) mmHg比(143.67±5.46) mmHg,(69.09±5.87) mmHg比(51.15±7.15) mmHg],EH2组24 h平均舒张压(MDBP)明显高于EH1组[(92.52±5.93)mmHg比(87.11±5.52)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H1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较EH2组明显增高[(104.80±24.25) mg比(91.29±24.03) 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h MPP、24 h MSBP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r=0.259,0.201,P< 0.01),24 h MDBP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r=-0.180,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 MPP与高血压性肾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黄万慧 《现代保健》2014,(20):25-2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267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149例(A组)和非老年组118例(B组)。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分组,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脑卒中将上述两组分为脑卒中组A1和B1以及非脑卒中组A2和B2。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特点并分析其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A组血压的昼夜节律性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脉压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1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降低、动态血压脉压增大及夜间收缩压增高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掌握老年高血压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预防由该病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并通过个体性的治疗方案保障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庆市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重庆市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城市10个,农村10个,通过随机抽样选取5283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管理。采用配对t检验对管理前后血压改变水平进行分析,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及城乡分组血压管理效果的差异;X2检验分析血压控制率的改善情况,评价社区规范化管理对血压控制的效果。结果调查对象5283例,平均年龄为(60.5±11.0)岁,经过1年的社区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8、13.80,均P〈0.05)。分性别分析血压控制水平,男性与女性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管理后均显著低于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t=12.58、10.66,女:t=11.60、9.10;P〈0.05)。分年龄组分析血压控制水平,各年龄组管理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降低,其中收缩压降低最为显著的为50~岁年龄组(t=15.29,P〈0.05),其次为40~岁年龄组(t=9.22,P〈0.05)。分城乡分析血压控制水平,城市与农村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均较管理前明显下降。经过1年的社区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提高5.3%(X2=134.5,P〈0.05),分性别、年龄及城乡分别分析血压控制率,管理后血压控制率均明显提高,除60-岁及≥70岁组外(x2=2.5、1.7,P〉0.05),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庆市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能有效的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提高血压控制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血尿酸和血脂特点.方法 将13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男性组、女性组、<60岁组和>60岁组,对各组患者血脂和血尿酸水平进行分析,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 不同性别患者血尿酸、总胆固醇(TC)有明显差异;>60岁组女性患者TC明显高于同龄组男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比较无明显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女性高胆固醇血症更突出,>60岁组女性患者高胆固醇血症高于其他年龄组.高胆固醇血症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发展和引起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8.
周明  田满荣 《医疗保健器具》2012,(11):1945-1946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倍他乐克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压晨峰(MBPS)影响。方法选择96例轻、中度血压曲线呈超杓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晨醒时口服,观察组另晨醒时加服倍他乐克25mg。6周后复查24hABPM.评价血压及MBPS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24h平均血压,清晨平均血压,IN-&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6周后,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1),而夜间最低血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具有MBPS现象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倍他乐克晨醒时单次服药较单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更好地控制24h平均血压、清晨高血压及睡一谷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