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奕霞  张明昌 《眼科研究》2007,25(9):663-666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γ在大鼠碱烧伤角膜中的表达及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烧伤组和烧伤治疗组,在碱烧伤不同时期检测角膜新生血管(CNV)的长度、面积;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和吡格列酮,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两组不同时期的PPAR-γ、VEGF、bFGF的表达。结果PPAR-γ在正常角膜中不表达,随着CNV的发生发展,PPAR-γ、VEGF、bFGF的表达均增加。毗格列酮治疗组CNV发生延迟、生长抑制,VEGF、bFGF表达较对照组下降。结论PPAR-γ参与CNV的发生、发展。吡格列酮对鼠CNV的抑制作用是通过下调VEGF、bFGF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大鼠碱烧伤后角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结膜下注射吡格列酮,观察烧伤后不同时期的角膜新生血管的数量、长度,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碱烧伤后及烧伤治疗不同时期的VEGF,b-FGF的表达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大鼠角膜碱烧伤后2d角膜新生血管开始生长,7~10d达到高峰,吡格列酮治疗后的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延迟,血管的生长受到抑制,VEGF,b-FGF随时间发生变化,表达较对照组下降。结论:局部应用吡格列酮对由碱烧伤引起的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下调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眼局部应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SPF级SD大鼠角膜碱烧伤后随机分组,每组12只鼠(12眼),Ⅰ组为碱烧伤治疗组(Ⅰ A为低剂量组;Ⅰ B为高剂量组),结膜下分别注射0.2 g·L-1、0.8 g·L-1吡格列酮0.1 mL,每天1次.Ⅱ组为治疗对照组,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0.5 mg(0.1 mL),每天1次.Ⅲ组为空白对照组,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0.1 mL,每天1次.所有大鼠右眼为实验眼,左眼做力阴性对照,均连续注射2周.观察碱烧伤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的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meovascularization,CNV)的发展及PPAR-γ、NF-κB和TNF-α在各时间段表达.结果 PPAR-γ,自烧伤后第 1天开始表达,随着CNV的发生发展,PPAR-γ、NF-κB及TNF-α的表达呈上升趋势.与Ⅰ B组CNV发生率相比较,Ⅱ组、Ⅲ组明显延迟、生长抑制;Ⅰ A组与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 B组在碱烧伤后第4天、第7天、第14天CNV生长面积分别为(5.42±0.25)mm2、(8.14±0.25)mm2、(9.67±0.42)mm2,与Ⅰ A组、Ⅱ组、Ⅲ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后第7天,Ⅰ B组PPAR-γ的表达较Ⅱ组、Ⅲ组明显上升,NF-κB、TNF-α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抑制大鼠CNV的生成,减轻炎性反应且与剂量浓度有关.其机制可能与活化后的PPAR-γ,在炎症早期有效阻止NF-κB活化,降低TNF-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吡格列酮对大鼠碱烧伤角膜IL-1α、IL-6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眼碱烧伤后IL-1α、IL-6的表达水平和炎症反应程度呈正相关[1-2],吡格列酮可以抑制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的生成[3].本课题探讨吡格列酮对大鼠碱烧伤角膜中IL-1α和IL-6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对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长的影响,探讨其抑制新生血管的机制.方法经缝线诱导CNV模型SD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CNV对照组、螺内酯灌胃组(灌胃螺内酯150 mg·kg-1~·d-1),每组10只10眼;另取大鼠10只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建模后第3天、第7天、第12天各组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并计算CNV生长面积,各组大鼠均于术后第12天取角膜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缝线后各时间点上,新生血管对照组CNV的面积分别为(2.549±1.315)mm-2、(13.998±2.999)mm-2、(23.266±2.833)mm-2,螺内酯灌胃组分别为0 mm-2、(8.454±2.830)mm-2、(15.189±3.676)mm-2,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血管对照组角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量为22.660±4.158,而螺内酯灌胃组为12.460±1.754,与新生血管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内酯全身应用有效地抑制了大鼠CNV的生长,其对VEGF的抑制作用可能是螺内酯抑制CNV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不同时期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瘦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FGF)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关系.方法 使用碱烧伤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采用浸润1 mol·L-1 NaOH溶液、直径为3 mm的单片滤纸,准确置于大鼠右眼角膜中央30 s,制作CNV模型.25只SD大鼠右眼为实验眼,随机分成5组,每组5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每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分别计算新生血管长度和面积.并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碱烧伤后4 d、7 d、14 d、21 d,实验组CNV面积分别为:(2.55±0.15)m2、(4.15±0.36)mm2、(10.21±0.45)mm2、(8.56±0.06)mm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角膜碱烧伤后1 d,实验组瘦素、VEGF的表达开始增高,碱烧伤后14 d达高峰,14 d后瘦素、VEGF的表达下降,21 d后显著下降;其表达部位主要分布在形成的新生血管区域和上皮层;正常对照组瘦素可微弱表达于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VEGF没有表达或仅在上皮基底膜有微弱表达.实验组角膜瘦素、VEGF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χ2=29.07,P=0.001;χ2=35.51,P=0.001),瘦素与VEGF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95,P=0.001).结论 瘦素和VEGF表达水平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具有相关性,瘦素可能成为治疗CNV的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蛹虫草提取物(cordyceps militaris extract,CME)对碱烧伤所致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碱烧伤法制作大鼠CNV模型,7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为模型对照组,B组为阳性对照组,C组、D组、E组分别为高、中、低剂量CME治疗组,造模后每组均隔日给药,A组给予生理盐水结膜下注射,B组给予0.5g·L-1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C组、D组、E组分别给予10.0mg、5.0mg、2.5mg CME结膜下注射。于造模后第4天、第8天、第14天测量CNV的生长面积,并检测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第4天,C组、D组、E组的CNV面积分别为(4.23±1.62)mm2、(6.15±3.52)mm2、(7.78±1.33)mm2,第8天分别为(6.89±1.93)mm2、(10.19±3.37)mm2、(11.51±3.70)mm2,第14天分别为(12.55±3.96)mm2、(17.14±2.71)mm2、(19.77±5.75)mm2,均较A组(12.03±2.09)mm2、(22.09±4.24)mm2、(25.19±2.22)mm2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组与B组表达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E组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较A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组与B组表达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E能有效抑制碱烧伤所致大鼠CNV的形成,抑制角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CNV生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许荣  张明昌 《国际眼科杂志》2008,8(6):1146-1149
目的:研究反应停(thalidomide)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诱导CNV模型,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角膜新生血管对照组(A组)、反应停灌胃组(B组)和反应停球结膜下注射组(C组)。采用裂隙灯照相、免疫组化和RT-PCR等方法,检测碱烧伤后各时间点不同处理方法大鼠CNV的生长情况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B组和C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VEGF的表达均显著少于A组(P均(0.05);C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VEGF的表达少于B组(P均<0.05)。结论:反应停可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诱发CNV的生长,降低角膜新生血管VEGF的表达。球结膜下注射较全身应用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Avastin)滴眼液对兔眼碱烧伤或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54只家兔分别以碱烧伤法(27只)和缝线法(27只)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再分为3组:Avastin眼液组、复方硫酸新霉素眼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各组均于诱导后第7天给予相应药物滴眼,4次·d-1,共14 d.造模后第7天、第21天、第28天、第56天计算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房水内VEGF蛋白表达.结果 碱烧伤后第21天、第28天、第56天Avastin眼液组和复方硫酸新霉素眼液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明显较生理盐水组短而稀疏,其中3个不同时间点Avastin眼液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26.16±7.02)mm2、(29.71±10.43)mm2、(26.10±10.72)mm2,均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缝线后第21天、第28天、第56天时Avastin眼液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18.26±3.88)mm2、(37.24±3.16)mm2、(40.16±3.38)mm2,均明显小于复方硫酸新霉素眼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碱烧伤或缝线诱导后第21天,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vastin眼液组角膜上皮层VEGF蛋白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均减弱,基质层新生血管较少;RT-PCR显示造模后第21天和第28天时,Avastin眼液组兔角膜组织内VEGF 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造模后第56天时,Avastin眼液组和复方硫酸新霉素眼液组VEGF mRNA的表达均较生理盐水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LISA结果显示Avastin眼液组在碱烧伤和缝线诱导后第21天,房水VEGF蛋白含量分别为(81.0±8.7)ng·L-1、(110.0±9.0)ng·L-1,均明显低于复方硫酸新霉素眼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Avastin滴眼液能有效地抑制兔眼碱烧伤后和缝线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但在停药后1周缝线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较用药前明显增加,提示不同刺激因素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用药时间应不同.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角膜碱烧伤后血管新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氢氧化钠烧灼大鼠角膜表面,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模型,每日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发展,并分别于烧伤后1、4、7、14、2 1d处死大鼠,摘除角膜作病理切片,多形核白细胞(PMN)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的表达;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该因子的蛋白表达。结果 光镜下显示正常组PMN记数为0 . 5 0 0±0 . 62 9,烧伤后1d角膜缘处的PMN开始增多,7d时增加最明显,此后逐渐减少;免疫组化显示:VEGF在CNV中阳性表达逐渐增加,于7d组表达最明显,2 1d后几乎无表达;图像分析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结论 碱烧伤后CNV形成中,VEGF的表达增加,并与角膜的炎性反应程度平行,PMN浸润可能是CNV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