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iDa)发生的特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8年至2010年收集的38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采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89例报告中,60岁及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201例(占51.67%);女性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较男性高;涉及的药品中,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循环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各占22.88%,22.88%,12.85%);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反应最多(28.79%);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5例(1.29%);好转303例,治愈8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循环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点,临床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病例报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月至6月上报的87例药品不良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2014年87例药品不良反应中以静脉给抗菌药物为主、其次是营养类药物、中成药制剂。结论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用药监护,减少ADR对患者的危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利巴韦林注射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统计、分析,为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的某时间段收集到的56例利巴韦林注射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各年龄段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损害以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等为主,其中以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憋气、喉头水肿等为主要严重不良表现。结论:应加强利巴韦林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和监测,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8145例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提高药品应用的安全性提出管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和帕累托图等统计方法,共纳入病例8145例,对发生ADR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药物治疗资料、药品种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汇总工作流程和管理中发现的问题。结果: ADR的表现形式多样、影响因素多,药品安全性监测工作有待持续改进。结论:通过多种管理措施,对药品应用安全性进行监测,加强风险研究,优化用药方案,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同时为临床医生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东莞市14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东莞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以达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6年1月~11月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站收到的1471例ADR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为57.12%,中药及中成药次之为11.31%;静脉给药引起的ADR占74.62%。结论应全方位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快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传递,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东莞市14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东莞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以达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2006年1月~11月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站收到的1471例ADR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为57.12%,中药及中成药次之为11.31%;静脉给药引起的ADR占74.62%.结论 应全方位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快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传递,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2006年全国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统计、分析,为促进老年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6年收集到的1844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一器官以全身性损害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结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老年人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生上报的92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静脉滴注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8.48%;抗生素及中成药则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现象发生的常见药物,分别占61.97%、17.39%;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药品不良反应常累及较多的器官,占46.74%。本组92例患者中转归56例,好转36例,无后遗病例和死亡病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陈海云 《中国药物警戒》2013,(11):676-678,682
目的对淮安市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及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淮安市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474例的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涉及中老年患者最多;顺铂、紫杉醇、奥沙利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居前3位;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以血液系统损害最常见。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对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昆山市中医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的一般情况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12年1-12月间上报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网络平台的225例ADR报告中相关因素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225例ADR报告的病例中,其年龄段在40~49岁和20~29岁之间发生ADR例数为最多,静脉给药(89.58%)是引发ADR主要给药途径,涉及14种类83种药品;抗感染药物导致ADR例数为最多(53.58%),其中头孢菌素的发生率为最高;其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66.14%).结论:加强对中青年患者的用药监测和静脉药物的用药监护,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严格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指征;加强ADR宣传和监测工作,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产生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奉贤区中医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集到的14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总数的62.8%(93例);其次为中成药,占总数的21.6%(32例)。静脉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占95.9%(142例),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充分重视药品的不良反应,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力度,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药注射剂,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杨军炎  顾小丽 《中国药房》2010,(10):922-923
目的:了解我院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8年抗肿瘤药致ADR报告162例,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情况、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2例ADR中,男女比例相近,60岁以上老年患者有68例,占41.98%;单一用药123例,占75.93%,合并用药39例,占24.07%;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的ADR居首位,占39.51%;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6.42%。结论:临床应加强对抗肿瘤药致ADR监测工作,合理、规范使用抗肿瘤药,避免或减少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使用布洛芬致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1986-2013年文献报道的儿童使用布洛芬致ADR病例,就收集到的15例ADR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ADR中,男性患儿9例(占60.00%);所有患儿均为口服给药;ADR大部分发生在首次给药后(占73.33%),最快为首次服药后2 min,最慢为服药后第5天;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30.43%);ADR经停药并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恢复。结论:布洛芬是一种相对较安全的解热镇痛药,但临床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以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药品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由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高(48.75%),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5.0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常见(53.7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7.50%)。结论:应以抗微生物药、中药注射剂为重点,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彝良县人民医院2010—2012年219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219例ADR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为99例(占45.21%),其次为中药制剂的27例(占12.3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为146例,占66.67%;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为109例,占48.86%;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朱文涛  郝海涛  马红 《中国药房》2010,(35):3345-3346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中医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北京市某中医医院收集并上报的169份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结果:169份ADR报告中,化学药品引起的ADR153例,中药引起的ADR52例;引起ADR最多的剂型为注射剂,占ADR总比例64.88%;由联合用药引起的ADR30例,其中14例是中药与化学药品联合使用造成的。结论:应加强合理用药监测,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494例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春  姜新道  于进彩 《中国药房》2010,(14):1321-1323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门诊药房收集到的49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4例ADR报告中,女性发生率(62.96%)明显高于男性(37.04%);静脉给药最易导致ADR(58.50%);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菌药物(51.21%),其中又以氟喹诺酮类(104例)和大环内酯类(90例)抗菌药物最为普遍,其次为心脑血管系统药(13.97%)和中药制剂(13.16%);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9.17%)、消化系统损害(22.37%)和神经系统损害(17.34%)。结论:应重视临床ADR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卢仁宣  林素梅 《中国药业》2010,19(19):48-49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1月30日收集的218例ADR按年报告数量、来源、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8例ADR涉及药品66种;引发ADR药物主要为中药注射剂,其次是抗感染药物;累及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ADR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或缓解,没有死亡病例。结论需加强和完善ADR监测工作,应特别重视中药注射剂质量及其合理使用,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濮阳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收集的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10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较多,共64例,占58.18%;静脉给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为79例,占71.82%;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37例,占33.64%,其次为中药制剂,共19例,占17.27%;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有39例占35.45%。结论:应以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为重点,加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我院33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集上报的330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由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高(72.10%),其次为中药制剂;临床表现主要为药物性皮疹、瘙痒、红肿,其次为胃肠道反应;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70.91%)。结论: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通报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