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罗助荣  盖晓波  林毅 《人民军医》2006,49(8):461-462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栓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将AMI 65例分为直接PCI组35例,静脉溶栓成功组30例,比较2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住院及随访期间,2组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诊直接PCI治疗是AMI早期再灌注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心功能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6-09-2009-03 62例急性AMI患者36 h内行急诊PCI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急诊PCI成功。手术成功率96.7%,临床成功率96.7%。发病6 h内行急诊PCI的患者中远期效果明显优于发病6 h后行急诊PCI的患者(χ2=11.970,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行PCI术手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高,死亡率、并发症少;有效缩短手术前时间中远期疗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AMI)的疗效。方法:分析2007-06~2010-06期间收治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再通的患者116例,其中接受择期PCI治疗者53例,未行PCI者6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选用β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阿斯匹林、调脂类等药物,随访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PCI治疗组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随访期间无心源性猝死及再梗发生,心绞痛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溶栓冠脉完全再通率低,此类患者择期PCI术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2009-05~2011-05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年龄45~80(60.7±7.5)岁,均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未溶栓。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2),两组在介入术前常规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阿托伐他汀80 mg;PCI术中均给予肝素8 000~10 000 U。替罗非班组PCI术前第10~30分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商品名欣维宁,武汉远大制药厂,每瓶5 mg/100 mL)10μg/kg(3 min注完),然后以0.15μg/(kg.min)静滴维持36 h~72 h。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情况(TIMI分级),术后30 d内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 3级血流94.7%(36/38),对照组75%(24/32)(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5.3%(2/38),对照组25%(8/32)(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AM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06~2010-06期间收治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再通的患者116例,其中接受择期PCI治疗者53例,未行PCI者6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选用β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阿斯匹林、调脂类等药物,随访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PCI治疗组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随访期间无心源性猝死及再梗发生,心绞痛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溶栓冠脉完全再通率低,此类患者择期PCI术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郭晓敏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7):811-812,814
目的:分析在急诊科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老年患者静脉溶栓成功后应用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0-12治疗的90例急性STEMI患者,均在静脉溶栓后予以补救性PCI治疗,按年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5例,年龄〉70岁;对照组,45例,年龄〈70岁。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与观察组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在住院死亡、LVEF和WMSI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在平均住院时间、再次梗死率和LVd指标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PCI术后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两组未见差异(P〉0.05)。结论:静脉溶栓成功后应用补救性PCI在对于老年STEMI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2005年10月~2007年6月期间,123例发病在12h内的STEMI患者,为常规股动脉组。2007年7月~2009年6月中行急诊PCI术的患者共126例发病在12h内的STEMI患者,为选择性桡动脉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手术时间、穿刺局部出血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6.83%vs97.56%,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穿刺局部出血并发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直接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急诊PCI与药物保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近期心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以国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介入组和保守组,各54例患者.两组患者急诊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在此基础上介入组患者实施PCI治疗,保守组患者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联合口服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结果 介入组患者的心衰、心绞痛、再次梗死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保守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介入组患者心脏功能分级情况,及LVEDD、LVEF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在治疗前与保守组相比,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后与保守组相比,介入组患者心脏功能分级情况,及LVEDD、LVEF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的改善程度均具有显著优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较保守治疗,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对患者近期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加优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电话咨询、设立冠心病门诊护士、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指导心脏康复治疗等强化干预,观察其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影响。 方法: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1 920名行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出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护理组和强化护理组,普通护理组仅进行常规的门诊随访,强化护理组患者接受电话咨询、专门的冠心病门诊随诊及定期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指导心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通过24个月的随访观察,最终完成随访的患者共计1 874例。和普通护理组相比,强化护理组的自我管理能力(每周康复运动次数、戒烟率、血脂达标比例、血糖血压自我监测)显著增强(P均<0.01);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使用率更高(P均<0.01);心功能改善更明显(P均<0.001);氨基端B型利钠肽原、死亡率和再住院率显著降低(P均<0.05)。 结论:对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外强化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和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氯毗格雷(波立维)联用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患者,观察2年内心肌梗死再发率。方法随机选取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60例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溶栓后应用波立维和辛伐他汀及给予抗凝、抗心肌缺血、利尿等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溶栓后给予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好转出院后连续随访2年,对比两组心梗再发率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心肌梗死再发率、死亡率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波立维联用辛伐他汀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再发率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探讨80岁以上的高龄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4例平均年龄(84.0±3.7)岁的急性心梗患者进行PCI,观察手术即刻效果及近远期疗效。结果:22例取得即刻成功(成功率91.7%),共对32支靶病变血管行PCI,共植入支架41(平均1.7±0.8)枚。15支IRA为完全闭塞病变,即刻开通14支,院内死亡4例。平均随访(18.5±14.8)月,14例未再出现心绞痛,1例术后8月死:亍二肺癌。结论:急诊PCI对80岁以上的高龄AMI患者来说,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即刻肌酐水平对短期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自2000年4月至2004年1月行急诊介入治疗的3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入急诊室即刻、PCI术前肌酐水平分组:Cr<133μmol/L为组1,Cr≥133μmol/L为组2。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7.2±13.3)个月(6~51个月)。结果组2患者年龄明显高于组1(P<0.01),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组1(P<0.05),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组1(P<0.05),Killip分级水平显著高于组1(P<0.01),病变支数明显多于组1(P<0.05)。相关分析显示肌酐水平与以下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年龄(相关系数0.203,P<0.01),性别(-0.106,P<0.01),总胆固醇(相关系数-0.134,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系数-0.12,P<0.05),高敏CRP(hs-CRP)(相关系数0.246,P<0.05),入院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关系数0.114,P<0.05),Killip分级(相关系数0.142,P<0.01),病变支数(相关系数0.137,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即刻肌酐水平的升高与年龄、hs-CRP、Killip分级及病变血管支数有显著相关性,是反映病变血管严重情况和心功能的有价值的指标,但与院内死亡和长期死亡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高危UAP104例随机分为急诊介入组69例,非急诊介入组35例,均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观察30天内心脏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再次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经比较,急诊介入高危UAP降低了30天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P〈0.05),缩短了症状缓解及住院时间(P〈0.05);降低了住院费用(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高危UAP病人效果好、安全,并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 (PCI)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不同时期连续 13个月收治AMI患者 ,静脉溶栓组 5 7例 ,直接PCI组 75例。比较两组的再灌注率 ,以及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 静脉溶栓组再灌注率为 5 7.9% ,直接PCI组为 96 %。超声心动图LVEF值静脉溶栓组和直接PCI组分别为 0 .5 9± 0 .12和 0 .6 3± 0 .10。两组在住院期间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而随访期间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直接PCI和静脉溶栓的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 9.3%和 38.6 % ;非致死性心功能衰竭 4 .0 %和 14 .0 % ;病死率 0 %和 7.0 % ;复合终点事件 9.3%和 5 0 .9%。结论 直接PCI能更快、更满意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抢救濒临死亡的心肌 ,改善心功能 ,降低病死率 ,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5.
陈威  贺红艳  计达  沈洪 《武警医学》2012,23(9):787-790
 目的 观察优化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急诊路径管理对血管再通治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5-01至2011-12共1134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急诊血管再通治疗情况及时间截点。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管理下,患者急诊静脉溶栓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逐年变化情况,及急诊静脉溶栓联合PCI治疗(易化PCI治疗)和直接PCI对临床的影响,分析患者发病-来诊时间、来诊-静脉溶栓时间(门-针时间)和来诊-急诊PCI时间(门-球时间)变化情况。自2004年进一步优化管理路径,取消心内科会诊,加强了时间截点管理等措施,分析优化前后变化情况。结果 急诊PCI患者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急诊PCI患者人数开始多于静脉溶栓人数;患者发病-来诊时间17年间变化不大,患者来诊-静脉溶栓时间和来诊-急诊PCI时间2004年后有明显缩短。 易化PCI不能降低住院病死率。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的实施,逐年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诊至救治时间,可以挽救濒死心肌,对急诊临床工作有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易化PCI较直接PCI相比不能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6.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诊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急诊溶栓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结果:急诊溶栓组疗效明显,总再通率70.0%;对照组总再通率20.8%。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提高的救治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对2009~10~2012-10收治的80位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其发病据治疗时间的长短分为实验组48例(0~6h)和对照组32例(6~12h),根据对时间窗的研究,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病死率以及反复心绞痛比率。结果实验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1.66%,远高于对照组53.1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较实验组患者出现较多便血、心绞痛等症状。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6h之内治疗血管的再通性好,病死率低,比发病后6-12h之内治疗效率高。  相似文献   

18.
骆十姐  吕艳  吴静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706-170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要求及配合。方法:对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2h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术,总结此术式患者主要的护理诊断和措施。结果:急诊PCI术疗效肯定,术中病情及护理要求变化复杂,快捷的护理流程和医护熟练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结论:快捷的护理流程及专业的护理技术是缩短手术时间及安全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血管再通与死亡、溶栓时间、并发症、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尿激酶 15 0万U加入 5 %葡萄糖溶液 10 0ml中于半小时内静脉滴入。结果  14 2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 80例 ( 5 6.3 4%) ,血管未通 62例 ( 4 3 .66%) ,死亡 9例 ( 6.3 4%) ,其中血管再通组和未通组死亡率分别为 2 .5 0 %和 11.2 9%(P <0 .0 1) ;再通组心衰、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未通组 ,心输出量及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未通组 ;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 6h内开始者其血管再通率明显 >6h以上者。结论 对有溶栓指征而无禁忌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早开始溶栓治疗 ,可以减少并发症 ,改善心功能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对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102例确诊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完全性RBBB的患者,且所有患者均从发病至到达我院行直接PCI时间〈12h,术后血流只达到TIMI2级,且完全性RBBB仍存在,予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予生理盐水20mL加Lipo-PGE120μg静脉缓慢推注2次/d,共3d;对照组予硝酸甘油用5%葡萄糖稀释(糖尿病患者用生理盐水)50~100μg/min持续静脉缓慢滴注3d。两组患者均予心电监护、心电图检查及彩色多普勒二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住院期间LVDd、LVEF均无显著性差异。随访1年,治疗组患者的LVDd明显降低,LVEF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1周内治疗组中完全性RBBB消失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PCI术后存在无复流现象,经应用Lipo-PGE1可改善心肌微循环,挽救更多濒死心肌,减少心律失常发生,从而达改善心泵功能,提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