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常的女性都会分泌少量的白带,量少色清,无明显异味。《寿世宝元·带下篇》说,“妇人带下,其下赤白或黏稠者,谓之带下”。不过,来找我求治的很多女性大多白带分泌过多,不是带中有血,就是量多黏稠,我们把这种带下不正常的症状统称为“带下病”。  相似文献   

2.
带下病     
<正> 带下是妇科中常见病与多发病。若带下在量、色、质、味等方面发生变化时就成为病理性带下。带下不是一个单纯性的疾病,很多疾病均可发生带下。目前全国医学界对带下病又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现将各地的报道综述如下: 一、对辨证分型的认识:1.脾虚湿盛:刘氏认为带下是因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脾气虚陷而引起;马氏认为壮年及老妇之带下多责之脾,脾虚多白带;罗氏认为脾虚使带脉驰缓,故而带多状如米泔。程氏、陈氏、王氏认为脾虚生湿,则清阳不升,下降为带下。季氏认为带下多为湿,是脾虚  相似文献   

3.
傅氏认为,带下为病,俱是湿证。带下病有白带下、青带下、黄带下、黑带下、赤带下。本文主要介绍治疗脾虚湿浊下注引起的白带下的完带汤及其方歌、功效、主治、方解、验案等。完带汤主治"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之白带下,根据完带汤"重补脾土,佐以疏木"的特点,异病同治,临证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4.
白带治验举隅太原市尖草坪区中心医院(山西030023)王玉娥关键词带下痰湿肾虚脾虚白带为妇女常见病证,临床多用完带汤治疗,然而,笔者观察,其病因病机非止一端,必须辨证论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1痰湿内困,治宜导痰化湿田某某,女,32岁,1994年3月3...  相似文献   

5.
田满荣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70-1471
在正常情况下,成年妇女阴道可以分泌少量黏液,多属无色、无臭(或微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全身不适感或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并见于生殖系统炎症和妇科肿瘤。历代医家根据带下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带、赤带、赤白带、黄带、青带、黑带、五色带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肾虚痰瘀与衰老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姜惟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3):106-108
本文认为肾虚系致衰的根本原因,在人体整个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其生理状态的不同,取决于肾中精气盛衰的变化。肾中精气阴阳充足,五脏六腑得其所养,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则衰老可望能延迟,寿命可望能延长。肾中精气一旦衰减,则衰老随之而来。痰瘀是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变化和病理产物,亦是致衰的重要因素。其形成后,不仅影响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而且会导致机体发生新的病理变化,从而加速机体的老化。实际上在衰老的进程中,肾虚为本,痰瘀乃是标,本虚标实,互为影响,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7.
《傅青主女科》认为带下病的发生与肝、脾二脏联系密切,肝不藏血则带下赤,脾不化湿则带下白,且二者常相互影响。在赤白带下病的治疗上坚持清肝热、燥脾湿的原则,白带下者治以完带汤,赤带下者治以清肝止淋汤,疗效显著。就肝脾之生理病理联系及赤白带下的病因、病机及辨证用药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李俊箐 《陕西中医》2005,26(5):463-464
完带汤是明末清初医学家傅青主所创立的主治妇人白带过多的一张极为有效的处方,延用至今,堪称为治疗带下之经典方。完带汤补中健脾,升阳除湿,该方补散并用,止带而不留湿,利湿而不伤正,使气旺脾健而阳升湿化,则带下自止。对因脾虚所致的带下效果显著,我在临床上通过多年的实践与观察病人,认为很多与湿有关的疾病应用此方,如经行泄泻、妊娠水肿、湿浊头痛等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现介绍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带下病指女性白带的量、色、质、味异常,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带下及带下病详细的论述。秦汉时期有不同称谓,隋代《诸病源候论》基本固定病名。广义 "带下" 即妇女疾病总称;狭义 "带下"指女性阴中流出的液体,亦称白带,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狭义 "带下" 之名,始见《神农本草经》。《内经》中详细记载 "带下" 的来源、作用:为女性体内之精华物质,与入骨孔补益脑髓的物质同源。白带量过多则为病,即《内经》中之"淫"病,为阴阳不和,肾虚无摄;怵惕思虑,神伤恐惧;脾邪传肾,少腹疝瘕;暴食不洁,升降失常。淫之重症有四逆、五逆之说,均指病势深重,积重难返。白淫,男女皆可有,男子随溲而下,溺中若有精之状,即后世所言"白浊";女子则下于阴中,即后世所言之"带下"。《灵枢·五色》"有润如膏状",未述及 "带下" 之颜色及性状。《神农本草经》中论述了赤、白之分。老官山汉墓出土竹简涉及白带颜色、质地及气味。《诸病源候论》根据白带颜色分成"五色带"。傅山归纳总结"五色带",并给出相应的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生理性带下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医文献中,论述病理性带下者为多,涉及生理性、功能性带下者则较少。鉴于生理性带下的分泌有一定的规律,它跟月经周期的变化和脏腑功能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因此如能了解和掌握它的变化规律,那么对提高妇科有关疾病的诊治水平,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談“帶下”     
“带下”是妇科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是妇女生殖器内炎症的渗出物。普通的多显白色或脓样色,一般的便把它叫作“白带”;其有粘膜糜爛出血呈赤色者叫“赤带”,赤白相兼者又叫做“赤白带下”;“带下”二字在古籍中很早就有了记载,如史记扁鹊倉列传:“扁鹊过邯郸,闻贵人即为带下医。”素问骨空论:“任脈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是远在秦汉时代就有了“带下”的记载。虽然后世有人认为“带下”应指带脈以下的妇科病而言,但由後世就把白带症叫做“带下”来看,更可知道白带症在妇科疾病中是最为  相似文献   

12.
带下是妇科中最普遍且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校注妇人良方》记载“病生于带脉,故名带下”。古人亦有“十女九带”之说。中医认为风、寒、湿、热之邪,或精神刺激,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劳伤过度,冲脉受损,任脉不固,带脉失约,皆可致之。有些医书把带下病分为五色,归属五脏,如白者属肺,青者属肝,黄者属脾,赤者属心,黑者属肾。临床一般以黄、白、赤者多见。现代医学认为带下病产生的原因由滴虫、霉菌等女性生殖器官急慢性炎症,所致分泌物增多的结果。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腰痛治带举隅议李仁述,王秀华临床上由于妇科带下病引起的腰痛屡见不鲜,尤以广大农村为普遍。笔者认为,白带以湿热带下为多.脾肾虚寒带下次之。由于病患以腰痛如折为主诉.不以白带为主诉内容.临床常易误诊为风湿,或其他疾病.不查其因.为单纯治腰痛而治腰痛,忽视...  相似文献   

14.
带下病是指妇女阴道内分泌出的一种粘液发生了量、色、质、气味的变化,并伴有全身症状的疾病。历代医家常将带下分为“五色带”,以应五行理论,便于辨证论治。“五色带”即白带、黄带、赤带、青带、黑带等。《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承袭了前人以“五色带”命名分类方法,对带下证进行辨证论治。傅氏所创带下五方为:“完带汤、易黄汤、加减逍遥散、清肝止淋汤、利火汤。  相似文献   

15.
肾病综合征属中医“水肿”、“虚劳”、“尿浊”的范畴,中医认为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相关,可用宣肺、健脾、温肾之法。脾统血、运化水谷精微,脾虚不运则水湿泛滥,郁久化热产生湿热,湿性粘滞,易伤阴血。肾藏精、肾虚不固,则精微外泄。本病脾肾亏虚为本,血瘀、湿热为标,故以补肾、健脾、化瘀、扶正为治法,自拟调肾汤治疗肾病综合征,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6.
带下颜色黄如茶汁或黄绿如脓,质粘腻,气秽臭者,称为“黄带”;若带下淋漓,赤白相杂的称为“赤白带”。临床常见证型大致分为脾虚带下、湿热带下、湿毒带下、肾虚带下。  相似文献   

17.
朱星  王明强 《吉林中医药》2012,32(2):111-112
金元四大医家对疝气均有精当的论述,如刘完素认为疝气因寒发病,与肝肾关系密切;张从正论疝有七,治疗方法则以下法为主;李东垣则提出了男子疝气与妇人瘕聚带下治法相同的论点;朱丹溪则认为疝气专主肝经,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为湿热郁于内而寒气束于外,且常挟有痰饮食积或瘀血等.  相似文献   

18.
1 经带同源1.1 经带禀气于先天 :正常的月经、白带是妇女生理的一种标志。女子二七肾气盛 ,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与此同时 ,白带亦开始分泌 ,以此润泽着外阴及阴道 ,正如王孟英所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 ,津津常润 ,本非病也。”正常的带下随月经周期的变化 ,质和量也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月经后期 ,带下量由少增多 ,色白 ,质地粘稠渐转稀薄 ;月经中期 ,带下质稀而透明清澈 ,拉丝较长 ;月经前期 ,带下量渐减 ,质地变稠厚 ;月经期 ,经水来潮 ,尔后一个新的月经周期开始 ,带下又出现上述周而复始的变化。更年期妇女 ,肾气渐…  相似文献   

19.
妇女在正常情况下,阴道有少量无臭、色白或淡黄色的分泌物流出.“津津常润,本非病也.”但若带下之量过多,或有腥臭味,或带脓血,或伴阴部搔痒等症状者,则属病理性白带,又谓带下。  相似文献   

20.
带下病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话说:“十女九带”,带下病是妇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妇科门诊的60%。“带下”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带下,乃泛指女科之经、带、产诸疾病而言,因这些疾病均发生在束带以下之部位。狭义之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黏稠液体,或如涕,或如唾,绵绵不断,通称为白带。临床上笔者注重带下病的辨证施治,疗效满意,现略述拙见,请同道指证。1病因病机《济阴纲目·赤白带下门》云:“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果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傅青主女科》云:“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