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病历简介患者,女,35岁。平日无任何不适。常规体检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下腔静脉肝段(上段)狭窄,管壁增厚,内径4.5mm,长度30~40mm,CDFI未见明确血流通过,其下段内径约19.5mm,与右肝静脉相延续(图1),汇合口处无狭窄,内径约20mm,CDFI显示为层流入肝血流。肝静脉扩张,左肝静脉内径10.2mm,中肝静脉内径23.4mm,右肝静脉内径25mm。左肝静脉与中肝静脉汇合入下腔静脉(近右房段),汇合口内径约12mm(图2),CDFI显示为离肝五彩血流信号,流速1.24m/s、压差84.3Pa。中肝静脉与右肝静脉间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迂曲扩张,其最宽内径7mm。二维显示肝脏…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 45岁, 右下腹疼痛3周来诊, 超声和CT检查发现右侧腹直肌血肿, 同时发现肝占位。血液学检查提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乙型肝炎e抗体均阳性;腹部增强CT提示肝脏多发类圆形稍低密度影, 大者直径约27 mm, 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变边缘结节状强化, 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逐渐向中央填充(图1)。鉴于肝占位动脉期高强化且逐渐向中央填充的特点, 临床考虑肝脏多发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HCH)可能, 遂行99Tcm-RBC肝血池SPECT/CT显像(图2)。血流相肝区未见异常显像剂摄取增高区(图像未显示), 血池相SPECT/CT见肝左、右叶多发类圆形稍低密度灶, 边界尚清, 显像剂摄取明显增高, 较大者2.4 cm×2.2 cm, 符合肝多发血管瘤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一种全新肝内分流预应力支架的结构和在经皮经肝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中应用的临床结果。分析应用该支架建立的门腔静脉分流道与经典TIPS所用支架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区别,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38例门静脉高压患者采用预应力支架行经皮经肝途径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静脉曲张出血36例,难治性腹水1例及肝肺综合征1例;Child's B级27例、C级11例。经皮经肝穿刺进入门静脉右支,再经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穿刺肝段下腔静脉,经皮经肝植入预应力支架于门静脉左支与肝段下腔静脉之间。结果38例采用预应力支架行PTPS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未出现术中与技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门腔压力梯度平均下降14cmH2O,平均随访493d,所有患者未发生再出血,难治性腹水得到有效地控制。初步开通率98.9%,明显高于经典直管形裸支架TIPS。结论采用预应力支架经皮经肝途径建立门腔静脉分流是安全可行的,其血流动力学结果提示:预应力支架形状及与相关血管壁间“吻合”严密,符合正常肝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分布,既起到门静脉部分性降压作用,亦保障了门静脉右支血流的肝内灌注,对预防术后分流道再狭窄及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2岁,因右上腹不适来院求诊。彩超检查:肝脏体积不大,形态失常,肝包膜光滑,左叶较正常小,肝内光点分布不均,左叶回声稍增强,光点增粗,右叶内回声尚均匀,肝右前支胆管各分支内可见强光点充填,后伴声影,肝内血管网络不清,CDFI示门静脉、肝动脉及肝静脉的正常分支结构消失,门静脉系统于肝外分为左右支(见图1),左支门静脉较细,主干内径约0.6cm,右支门静脉系统进入肝内后呈“工”字形走行(见图2),似正常门静脉左支走行。进入肝内后右支门静脉内血流明显加速,  相似文献   

5.
改良式TIPS的解剖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下腔静脉、肝静脉与门静脉三者之间的影像解剖学关系,评估改良式TIPS,即经肝段下腔静脉入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64例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 B级40例,C级24例,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后行CT多层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后处理,将测量所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Child-Pugh B级者肝段下腔静脉的长度与C级者相比前者较长(P<0.05).以肝段下腔静脉穿刺点为A1,肝右静脉开口2 cm处的穿刺点为A2,门静脉分叉部穿刺点为B1,门静脉右支开口2 cm处的穿刺点为B2,A1 B1线的长度与A2 B1线的长度相比前者较短(P<0.05),A1 B2线和A2 B2线与B2点所在门静脉右支径线的夹角大小相比前者较小(P<0.05).A1 B1线和A1 B2线分别与所在门静脉径线的夹角相比前者较大(P<0.05),A2 B1线和A2 B2线分别与所在门静脉径线的夹角相比前者较大(P<0.05).结论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改良式TIPS具备安全性及可行性,较传统TIPS术式还具有分流道走行顺畅,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严重肝硬化患者肝实质、门静脉与肝静脉或肝后段下腔静脉在影像上的特征,评估经皮经肝肝内门 体分流术(PTIPS)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50例经临床及影像证实的严重肝硬化患者,在多层螺旋CT(MDCT)上模拟PTIPS,选右侧腋中线第8或第9肋间为经皮穿刺点A点,门静脉右支主十远端为门静脉穿刺点B点,肝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为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穿刺点C点,门静脉主干起始处为D点。A、B、C 三点连线为经皮经肝穿刺道,C、B、D 三点连线即门体分流道。所有患者肝脏CT增强扫描后行MPR后处理,测量数据用x±s表示,并计算总体均数的95%可信区间。同时分析门静脉右支与肝后段下腔静脉、肝动脉及胆管的解剖关系。结果 模拟穿刺针体内部分的长度(A-B-C长度)为(145.7±14.8) mm;穿刺针的弯度(A-B径线与B-C径线夹角)为(145.0±9.9)°;肝实质段分流道的长度(B-C长度)为(42.7±7.2) mm;当门静脉主干闭塞时,分流道长度(C-B-D长度)为(117.7 ±11.6) mm;分流道的角度(B-C径线与B-D径线夹角)为(108.5±5.9)°。50例患者中肝后段下腔静脉位于门静脉右支背侧者24例,位于同一平面者26例;肝右动脉及右肝管均位于门静脉右支腹侧。经门静脉右支穿刺肝右静脉或肝后段下腔静脉的路径中无大的动脉、胆管等重要结构。结论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PTIPS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通过量化穿刺针的长度、角度及分流道长度、角度,可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一种全新肝内分流支架的结构和在经皮经肝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中应用的临床结果。分析应用该支架建立的门腔静脉分流道与经典TIPS所用支架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差异,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3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预应力支架行PTPS。其中静脉曲张出血36例,难治性腹水1例及肝肺综合征1例;肝功能Child Pugh B级27例、C级11例。经皮经肝穿刺进入门静脉右支,再经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穿刺肝段下腔静脉,经皮经肝植入预应力支架于门静脉左支与肝段下腔静脉之间。结果38例采用预应力支架行PTPS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出现与技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门腔压力梯度平均下降14 cmH_2O,平均随访493 d,所有患者未发生再出血,难治性腹水得到有效地控制。初步开通率达98.9%。结论采用预应力支架经皮经肝途径建立门腔静脉分流安全可行,其血流动力学结果提示预应力支架形态及与相关血管壁间“吻合”严密,符合正常肝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分布,既起到门静脉部分性降压作用,又保障了门静脉右支血流的肝内灌注,对术后预防分流道再狭窄及降低肝内分流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多层螺旋CT研究脾静脉(S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流在门静脉内和肝内的分布规律,为临床提供相应的影像解剖学数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动脉期SpV强化而SMV未强化的165例患者的CT资料,观察门静脉主干内SpV与SMV血流的分布情况.分别测量平扫和增强动脉期门静脉左支(LPV)与门静脉右支(RPV)、肝脏左叶与右叶CT值;分析SpV和SMV的血流在门静脉内和肝脏内的分布区域及规律.结果 (1)SpV和SMV血流在门静脉主干内分布情况:分层分布(A组)占61.81% (102/165);螺旋形分布(B组)占24.85% (41/165);紊乱分布(C组)占13.33% (22/165).(2)动脉期LPV的CT值>RPV占84.24%(139/165),<RPV占15.76% (26/165),肝脏左叶CT值>右叶占85.45%(141/165),<右叶占14.55% (24/165);动脉期门静脉左右支、肝脏左右叶CT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平扫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三组组内动脉期门静脉左右支、肝脏左右叶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pV和SMV血流在肝门静脉内存在分层分布、螺旋形分布、紊乱分布.84.24%的患者SpV血液主要流入LPV进入肝左叶,SMV血液主要流入RPV进入肝右叶.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 ,39例。因右上腹轻微疼痛伴腹胀 1个月入院。查体 :肝肋下 1.5cm ,脾不肿大。实验室检查 :总胆红素30 .2 2mmol/L ;直接胆红素 8.4mmol/L ;谷氨酰转肽酶 10 8.1u/L ;碱性磷酸酶 12 8.7u/L。经股静脉行下腔静脉造影 ,测下腔静脉压为 17cmH2 O ,导管插至肝后段水平时受阻 ,提示该段下腔静脉闭塞 ,注入对比剂后动态观察 ,见血流经一支血管流入肝脏 ,此血管为血流反向的副肝静脉 (图 1) ,然后见副肝静脉与右肝静脉之间的交通支显影 (图 2 ) ,之后见右肝静脉及阻塞部位以上的下腔静脉和右心房显影 (图 3) ,最后见下腔静脉肝后段从副…  相似文献   

10.
Budd-chiari综合征是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梗阻性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淤血性门静脉高压和下腔静脉高压两大综台征。下腔静脉阻塞后常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形成.来自下肢和腹部盆腔的血液经深浅静脉的吻合通路回流到右心.但下腔静脉阻塞后下腔静脉内血流完全经由肝内巨大侧支回流至右心房罕见,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在活体肝右叶移植供体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60例被分为2组,平扫后以100ml对比剂用量,3.5ml/s流率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分别于70s,75s延迟时间行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对运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SD),部分加用容积重建法(VR)或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穿过位于肝中静脉(MHV)右侧肝切除面的大静脉;肝右下副静脉的出现、直径及其汇入下腔静脉处与肝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的距离;分析各组肝中静脉主干CT值、肝中静脉主干与肝实质CT值差值之间的关系。结果60例中,引流第Ⅴ、Ⅷ段的大静脉(直径>5mm)穿过手术切面汇入肝中静脉的有30例(50%);发现22例(36.7%)共25支右下副静脉,3例(5%)有2支右下副静脉;25支中,有14支直径超过5mm;有18支右下副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到肝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之间的冠状面距离超过40mm。70s组与75s组对肝静脉的显示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运用MSCT技术,能模拟肝右叶活体肝移植预期手术切面,清晰显示手术相关的肝静脉变异,解剖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离体肝静脉及门静脉CT直接造影,研究肝静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提供精确的影像学资料。方法离体肝脏解冻、负压吸引后,于肝静脉内充入气体、门静脉内注入碘对比剂,行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观察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类型、肝静脉分型,并分别统计各肝静脉主要属支数目。结果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类型为:Ⅰ型73.7%(14/19),Ⅱ型21.1%(4/19)。肝右静脉分型为:A型占47.4%(9/1 9),B型占36.8%(7/19),C型占15.8%(3/19)。肝中静脉分型为:A型占52.6%(10/19),B型占26.3%(5/19),C型占21.1%(4/19)。肝左静脉分型为:Ⅰ型42.1%(8/19),Ⅱ型57.9%(11/19)。肝右、中、左静脉主要属支数目分别为4~10支、4~10支及3~7支。结论通过离体肝静脉及门静脉CT直接造影,可以准确地显示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类型、肝静脉解剖分型以及肝静脉在肝段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后肝血流变化的综合影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S)后肝血流的变化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9例因肝硬化而实施TIPSS的患者术前1周、术后72 h进行CT灌注扫描,并在分流通道建立前、后进行门静脉测压.其中3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复查了CT灌注扫描成像.所有患者在术后48 h内进行了Doppler超声检查,并于术后3个月(9例)和6个月(6例)行Doppler超声复查.2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进行了TIPSS支架造影和门静脉测压.结果 全部患者术前门静脉灌注量(PVP)为(0.92±0.18)ml·min-1·ml-1,总灌注量(THBF)为(1.28±0.17)ml·min-1·ml-1,动脉灌注指数(HPI)为(28±8)%,门静脉自由压(PVFP)为(23.92±0.86)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72 h测得PVP为(0.21±0.15)ml·min-1·ml-1,THBF为(0.74±0.18)ml·min-1·ml-1,HPI为(74±13)%,PVFP为(12.62±1.54)mm Hg;术后3个月和6个月PVP分别为(0.49±0.05)ml·min-1·ml-1和(0.57±0.03)ml·min-1·ml-1;术前PVP与PVFP之间存在负相关(r=0.678,P<0.05),术后PVP与PVFP之间无线性相关性(r=0.543,P>0.05),TIPSS导致PVFP平均值下降梯度与门静脉灌注减少量之间存在正相关(r=0.867,P<0.01).Doppler超声监测TIPSS术后48 h肝门静脉血流情况:主干为(27.9±3.4)cm/s,支架内为(62.6±6.4)cm/s;肝内门静脉分支均为出肝血流,门静脉左支(18.9±7.2)cm/s、右支为(6.6±3.2)cm/s.术后6个月主干为(15.6±1.1)cm3/s,支架(9.8±5.7)cm3/s.结论 TIPSS术后PVFP平均值下降的同时伴有大量门静脉血流成为无效灌注,无效PVP与PVFP平均值下降直接相关.肝动脉无法代偿门静脉有效灌注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69岁,门诊健康体检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肝脏门静脉右支局限性扩张,范围长2.6cm,内径最宽1.7cm,腔内见隔膜状不完全分隔,彩超显示隔膜两边双向血流,pw探及门静脉带状血流频谱。肝脾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患者上次超声检查于10多年前,否认肝脏异常。超声提示:肝脏右支门静脉瘤。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73岁。因乏力、精神不振、消瘦来院就诊。肝硬化病史多年。实验室检查:RBC 3.6×1012/L,WBC 3.5×109/L,AFP 45 ng/ml。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胃底、食管静脉曲张。CT平扫示肝脏变形、脾大。肝右叶前段、后段分别呈低密度,右肾上腺区可见不规则团块影(图1、2)。CT增强扫描示肝右叶前段低密度呈多血供肝癌表现(图3)。门静脉期示门静脉右后支粗大的迂曲分支走行于右后叶并出肝脏,在肝右叶后段后相当于右肾上腺区形成粗大、扭曲的血管团,其终端与下腔静脉相连。肝门静脉左支细小。门静脉主干、脾静脉、食管静脉扩张(图4、5)。CT诊断:…  相似文献   

16.
1病历简介患者,男,43岁。既往体健,偶感上腹不适来院做常规肝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声像图示: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回声均匀,门静脉主干内径约10mm,其右支起始部探见管腔呈囊状扩张,最大横径约17mm(图1),远端门静脉分支内径正常。彩色多普勒示囊状扩张的管腔内血流呈漩涡样表现(图2),频谱多普勒示门静脉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肝门静脉瘤。2讨论肝门静脉瘤,临床上较为罕见,在国内外的报道较少。诊断标准为肝外门静脉扩张横径超过20mm,肝内门静脉扩张横径超过15mm[1]。其病理组织学基础是门静脉瘤壁的内膜及中膜变薄,结构破坏。发生原因包括先天性…  相似文献   

17.
种植性兔VX2肝肿瘤血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种植性兔VX2肝肿瘤生长的自然血供特点。方法VX2瘤株接种于新西兰兔肝左叶,制成模型瘤兔15只,将其按瘤体直径分为3组:A组直径<2.0cm、B组直径2.0~3.0cm、C组直径>3.0cm,分别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各组VX2瘤兔的门静脉和肝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肝动脉血管造影显示瘤体供血情况,分析不同直径大小的瘤体血流分布及构成。结果A组的VX2兔肝肿瘤供血不丰富,肝动脉部分参与供血;B组的VX2兔肝肿瘤瘤内血流丰富,供血以肝动脉为主;C组的VX2兔肝肿瘤中心部出现坏死,瘤周血流丰富,供血以肝动脉为主。C组的VX2兔肿瘤肝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60.3±10.9cm/s)与A组(50.4±12.2cm/s)相比有差异(P<0.01),阻力指数(RI)(0.9±0.12)与A组(0.5±0.02)相比有差异(P<0.01);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及门静脉内径(D)各组差异不大(P>0.05)。结论种植性VX2肝肿瘤主要供血血管为肝动脉,肝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随肿块增大明显增加,多普勒流速曲线呈高速高阻型;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门静脉内径随肿块增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家兔门静脉系统不同部位血氨浓度比较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检测和分析家兔门静脉及其分支的血氨浓度差异从而指导肝内让腔静脉分流术中对门静脉分支的选择,降低分流引起的肝性脑病的发病率。材料与方法,在家兔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分别取血测定血氨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所测得血氨浓度,肠系膜上静脉高于门静脉左,右主支,高于脾静脉与腔静脉;门静脉右支高于左支。结论 家兔门静脉系统各分支的知氨浓度存在差异,提示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中门静脉左右的选择可能会影响术后肝性脑病的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陈迪   《放射学实践》2009,24(6):621-621
病例资料患者,男,65岁。因颅脑挫裂伤两侧额部硬膜下积液入院,无其他病史,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CT平扫示肝脏膈顶见低密度结节,增强后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呈多发结节状明显强化(图1),与门脉血管强化程度相似。通过瘤样扩张的血管与中肝静脉相连(图2),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增粗,病灶范围约3.0cm×4.0cm,下腔静脉肝段强化明显高于肝下段下腔静脉,多平面重建示门脉右前支与肝右静脉经瘤样扩张的血管相通(图3)。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女,51岁。因体检发现肝右叶占位入院,无肝炎、肝硬化病史。CT:肝右叶类圆形团块状等低密度影、内见少量点状脂滴(图1),病灶大小约150mm×116mm×225mm,增强后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缘清晰见假包膜(图2),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与正常肝实质呈等密度强化(图3,4);病灶由肝固有动脉分支及门静脉右支供血,肝右静脉引流,其内及边缘见迂曲扩张的畸形血管(图5)。CT诊断: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