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歌诀】补脾之王推白术,专入脾胃甘温苦。燥湿利水补中土,安胎止汗痹痞除。【释义】中药治疗脾虚首选白术。白术专入脾、胃之经,为健脾补气第一要药。白术味苦能燥,善于燥湿健脾;又白术长于补脾气,脾气健旺,则脾之运化功能旺盛,中焦得补,水湿自然得利;又脾主升提,故其能治疗脾气虚弱,胎儿不得养引起的胎动不安。  相似文献   

2.
<正>黄芪和党参一样,都是补气良药。党参侧重补脾气,黄芪侧重补肺气。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利水消肿之功效。这些概念,现代人不太好懂,需要分别解释:生黄芪还有利水退肿的作用。中医理论称,脾主运化,负责运化水液在机体中的消化、吸收、代谢、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医生给病人治病时,经常需应用黄芪,不管用中药或是用针剂,都有小剂量黄芪升血压,大剂量黄芪降血压的作用。黄芪味甘温,入肺,归脾气。功用: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肿。黄芪一次剂量在30g以内有升血压作用,在60g以上有降血压作用,这是黄芪的双向作用,所以在临床上用来降血压时,剂量是比较大。以达到功效用于脾肺气虚或小气下陷之证。脾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脾肺气虚则出现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等证。如兼中气下陷,  相似文献   

4.
黄芪乃补气之常用中药之一,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效。本文用黄芪治疗失语、痴呆、甲减等病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黄芪被誉为补气之要药,广为医者熟知,但其利水消肿之功效临床应用较少。中医所言水液代谢是指体内水谷精微在五脏六腑的协同运行下正常吸收、输布、转化及排泄的动态平衡过程,以肺、脾、肾为主,三焦为通道。因本品味甘、性微温,主入脾、肺二经。甘温上行则气升水降,所主二经健运中焦使脾气运化脾湿有权,三焦水道通畅,则肿自消矣。其富含的黄芪多糖、皂苷及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又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显示无论单体、单味或复方用药均有效促进了体内水谷精微的输布,又驱使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达到利水作用。随着近代药理学深入研究,黄芪利水消肿功效的多靶点途径逐渐显露,亦是共同参与的结果。整合文献知其涉及途径可能包含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调控水通道蛋白表达、修复黏膜损伤、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在此综述其以上具体药理作用特点,旨在拓宽黄芪利水作用,以期为中药的深入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芪治疗水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张仲景所著《黄匮要略》始记黄芪治疗水肿,历代均有沿用,疗效甚佳。现代用其治疗特发性水肿、妊娠水肿、糖尿病肾病、急慢性肾炎、血管神经性水肿、功能性水肿等,均有良好效果。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之功,适用于水肿表虚证,卫阳不足,气不化水,水郁肌肤之水肿,以及肺脾气虚,输布失常,脾失运化,水湿内停之水肿。  相似文献   

7.
五苓散系《伤寒论》之重要方剂,本方为治疗表邪不解,水饮内停,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所设,方中重用气味甘寒之泽泻为君药,直达膀胱,渗湿利水,臣以茯苓、猎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佐以白术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之力,更佐桂枝,一则外解太阳之表,一则温化膀胱之气,五药合用,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停饮之证可除。  相似文献   

8.
泽泻的利水功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又多有阐发 ,笔者温习文献并结合临床 ,对其利水功能有进一步的认识 ,现作如下辨析。1 泻有余之水湿《本草别录》言泽泻“逐膀胱、三焦停水”,《药品化义》也云 :泽泻“以此清润肺气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则脾气自健也。因能利水道 ,令邪水去。”其中停水、邪水为有余之水湿。其实早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就用其治支饮、蓄水等证。泽泻有健脾行水之功 ,故常与白术为伍以治水湿之病。此外 ,泽泻有化痰饮之功 ,以治痰饮眩晕之证 ,如仲景治痰饮之泽泻汤、茯苓泽泻汤 ,其实也是取泽泻利水以引痰…  相似文献   

9.
中药黄芪是一种补气药,其性味甘温,入脾、肺经,能补气升阳、生血行滞、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被《本草纲目》列为上品,为补药之最。在历代著名方剂中如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当归补血汤、防已黄芪汤、黄芪建中汤及玉屏风散等都配有黄芪或以黄芪作为主药。  相似文献   

10.
黄芪为治慢性肾炎蛋白尿的良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芪为治慢性肾炎蛋白尿的良药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孟景春黄芪,性微温,味甘,入脾肺经。功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临床上与升阳药配伍,治疗脱肛、子宫下垂;与白术、防风同用(玉屏风散),为治表虚自汗的效方;与补血温阳药(当归、肉...  相似文献   

11.
景天驰 《江苏中医药》2011,43(10):56-57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之太阳病篇,主要治疗太阳蓄水证,由于表邪未解,邪入膀胱,膀胱气机不畅,水饮内停所致。方中泽泻气味甘寒.陈修园谓其“能行在下之水而使之上”,而水饮内停多伴化热,泽泻兼利水与清热滋阴之用,故以之为君;茯苓、猪苓甘淡利湿,通利水道:白术健脾,脾主升清,  相似文献   

12.
李七一教授治疗心力衰竭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对药的应用尤具特色.笔者作为李七一名中医工作室成员,跟随李师门诊抄方,整理病案.现将其治疗心力衰竭的临证对药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生黄芪配炙黄芪 李七一教授认为,心力衰竭虽病位在心,但与肺、脾、肝、肾关系密切.早期常表现以心肺气虚为主,进一步发展表现为气阴两虚或心肾阳气亏虚,总以气虚贯穿疾病的始终.心力衰竭的标实多为瘀、水、痰阻塞,为本虚标实.早期心肺气虚,无力行血,导致血瘀;心衰逐渐发展,病及脾肾,脾虚不运,水湿内生,肾虚气化无权,导致水湿内聚;加之血瘀日久,“血不利则为水”,故标实中主要为水湿致病.在治疗中选用生、炙黄芪,其中生黄芪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炙黄芪补气升阳,益元气,温三焦.二者配伍,共奏补益元气,利水消肿,标本兼治之功.同时对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常出现的自汗盗汗、反复外感也有益气、敛汗、固表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的著名方剂,方中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用黄芪补气以固表。人参、甘草、补脾气,和中焦而清虚热,白术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升麻、  相似文献   

14.
补气升提法是补益脾气、升阳举陷,用以治疗脾虚气陷的一种方法。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是本法的典范。方以黄芪为主补益中气升阳固表,辅以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合主药以补中气,佐以陈皮理气和胃,当归养血,又加柴胡、升麻升提之力,诸药共臻强壮脾气、升阳举陷之功,故凡因脾气不足而形成的疾病,或因病而导致的脾气不足之证,均可选用本法治疗。 1.眩晕中气不足,脑髓失养,症见头昏目花,心慌气短,四肢无力,纳少无味,自汗脉细,苔白质淡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川芎、炒枣仁等。  相似文献   

15.
肝郁用黄芪     
肝郁用黄芪311719浙江省淳安县第二人民医院黄健戈黄芪味甘、微温,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团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肝主疏泄,肝郁证的形成,是由于情志所伤,使肝失条达,气失疏泄,气机壅遏所致,多属实证.黄芪既无疏郁之功,又属补益之品,以黄芪治肝郁,岂非犯...  相似文献   

16.
中药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黄芪,又名黄耆、绵黄耆、箭芪。药用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古黄芪的根,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1],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止渴、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2]。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脾肺气虚所致之气虚乏力、咳喘气短、表虚自汗,中气下陷所致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脾虚水湿失运导致的尿少水肿,气血不足所致的痈疮内陷、脓成不溃及久溃不敛,内热消渴,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现代医学分析黄芪所含主要的化学成分为黄芪  相似文献   

17.
姜燕  汤开波 《吉林中医药》2021,41(5):607-609
燕小霞认为肺脾肾虚弱是膜性肾病的主要病因.其病机关键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阳虚为主,标实为水湿瘀浊潴留,以浮肿、蛋白尿为临床特征.针对这一特征.在温阳利水法的治疗基础上标本兼顾,发作期以标实为治,稳定期以本虚为先,伍佐益气健脾、滋阴降火、扶正固表、益气活血一以贯之,灵活使用附子、黄芪,量效有度,以平为期.温阳化瘀利水法治疗膜性肾病具有较好的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改善预后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黄芪在急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申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1):781-781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肺、脾经,功效为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多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卫虚汗出及气血不足所致的慢性疾病.本品应用于急症者报道不多,现就笔者多年来以黄芪为主药治疗急症的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喜用生黄芪入汤剂 ,且多作主药 ,其用量与当今法定剂量相近。是书有关黄芪的“生用熟用”说、“发汗止汗”说及“配伍知母”说 ,颇有新意。张氏论述黄芪的主要作用有补气升气、补气生血、益气固表、保摄气血、温补肺阳、补气固崩、补气益阴、祛风驱邪、利水消肿。  相似文献   

20.
论治脾     
<正> 一、脾的病理特点脾主运化,主统血。脾气宜升,其性喜燥而恶湿。因此,在病理情况下常出现脾不健运,脾气下陷,脾不统血,气血亏虚及水湿停聚等脾气虚衰,湿邪为患之证。表现为气虚为本,湿困为标的特点。 1.脾病以气虚为本:脾为中土灌溉四旁,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靠脾气来实现的。脾气宜升,只有脾气升发才能发挥出主运化和统血的功能。若脾气不足则病变丛生,无论是脾病的虚证和实证,其本质都责之于脾气的虚衰。凡精微失运,水湿停聚,中气下陷,失于统血,生血无源以及营亏气乏等,都是由于脾气亏虚所造成的,都可见到面色萎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